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香与环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7:0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到节假日,寺庙都是热闹非凡之地,不辞辛苦的善男信女不顾旅途劳顿,为了一些美好的愿望都会来到寺庙,烧香拜佛,以祈求幸福、平安。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节日里的寺庙总是钟鼓齐鸣,香烟袅绕;可是这香烟袅袅中总是让我想起一些镜头:络绎不绝的信众不断地把大扎大扎的香扔进香炉。他们有的点着香去朝拜后再插入香炉,但香炉已烧的无法近身,更不用说插香,有的干脆直接扔进香炉,一时间烟雾弥漫,黑云满空,多有好事的老外在观摩这热闹场面而拍下这珍贵的照片。
  后来就见有关媒体批评此现象之报道,同时相关部门也对此进行过整顿。我既有灵宫殿前应接不暇护香火的经历;也有在欧洲讲道时面对此提问的无奈回答——中国特色的民俗而已。
  笔者素有“道由心学,心假香传”的宗教情结,也理解香烟缭绕的宗教气氛,更承认烧香礼拜的宗教功用,但随着走南闯北的见闻,越来越觉得,“烧香磕头”由于疏于引导而失去真义,甚至引发与道教本义相反的功效。应当明白,烧香作为表达心理寄托的方式,既有传达心灵信息的功能,又有提神醒脑,优化磁场,净化空气,驱蚊洁净,以至记时和仪式之用,与磕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安慰,达到健康身心的效果。这种心信之物既有通灵降神,趋吉避凶的宗教功用,也有平衡心态,寄托心灵,健康身心的理想功效。但是本来这种典雅、别致的仪式被世俗的人们误解成功利和趋同的人云亦云的表面工作,特别是功利心态造成的烧得越多越好的谬论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诱发以上的情景。
  追溯烧香的历史源头,我们发现唐初开始,就有焚香烧香的记载;这又与外国传入和佛教有关,因为古书没有烧香的记载,出现可靠的有《晋书佛图澄传》:
  “石勒召澄,澄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莲花。”“患旱,澄烧安息香敕龙取水,三日水至。”
“澄遣弟子向西域市香,澄告弟子曰:买香弟子遇劫垂死,因烧香遥护救之。后弟子归,述遇盗状,闻香气,盗遁。”
  在《西溪丛花》中有“行香起于后魏及齐梁间,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崔蠡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宣宗复释教,行其仪。”由此可见,此烧香之风俗又是引进后发展的。道教的焚香始自无确定记载,但陶弘景和陆修静时代已成必不可少的信物,后来的斋醮法坛等科范威仪都是很讲究烧香行香的。而如今世俗化的烧香实在不敢恭维。
  现代宗教应该是理性的,“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我们很早就重视着,对于烧香磕头,我们应该理智地正本清源。尽管寺庙的香烟之火是反映功利和经济的晴雨表,我们不能用牺牲真理来换取一时的所谓经济效益。当代宗教要为现实问题寻求解脱和答案,环境污染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是某些地区的社会问题之一,宗教的做法扮演的角色要分清。道观有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洁净新鲜的空气以及理想化的神灵境界,给来者一种放松压力,解脱烦恼,超脱尘俗的感觉,同时也是他们倾吐心声,解答困惑,寄托希望的地方。特别不要让都市文化人看到那种愚昧落后的东西,可以解说香的文化渊源和宗教功用,把道教的“一柱心香”,“三柱真香”的宗教意义告诉信众,宗教仪式在正心诚念上,心到神知,并非烧得越多越好
来源:http://www.dadunet.com/html/2009/12/94-102-126085742812949.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9-28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