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说三(下)(圣严法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7 18:5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释迦牟尼佛看到五千人等退席,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让他们走了。佛没有说:「等一下!我还有道理要告诉你们,现在走了,以后会后悔喔!」如此看来好像佛很不慈悲,其实这是不得已的事,他们既然不愿意接受,佛再多说也没有用。所谓「佛度有缘人」,为什么佛的话他们听不进去?就是因为这五千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所以没有办法接受。佛很清楚这个原因,也就不再劝勉、慰留他们。

  并告舍利弗言:「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佛又告诉舍利弗:「现在留下来的听众之中,已经没有小树枝、小叶片了,全是佛门中非常可靠、实在的大梁大柱之材,不再有根机不够的人渗杂其中,让那些增上慢人退出了,也是好事。」贞是贞操、贞节,非常清爽纯洁、纯净,没有杂染的意思。古时候女子要从一而终,称为贞节女;或为守节而死,名为贞烈女。男子报效国家,虽亡国亦不做贰臣,称为忠贞之士,尽忠而亡称为忠烈。都与从一不二、纯一不二有关。此处的「贞实」,是指纯粹扎实的龙象群众。

  当这些增上慢人退席之后,佛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说出纯圆独妙的一乘大法了,不用考虑到有谁犹疑不信,或是听了以后惊惶失措,兴起毁谤,从现在起佛就可以称兴而谈,如实而说了。

  「汝今善听,当为汝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好好听着,佛就要为你们说了,说什么呢?说此一乘法,并非一般人的思量分别所能理解的,唯有诸佛,乃能了知。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法」是十法界的一切法,包括真实法及虚妄法,也就是「十如是」法,这些都只有如来能够完全知道。普通凡夫只能看到一些幻象,二乘圣者虽已见到一些真理,也同盲人摸象一般。所以不要说是未能见到海中冰山的全貌,就连冰山之一角都未曾清晰地瞥见。

  思量是以意识来思虑度量,是主观的、我执的,不是超越于主客观的纯智慧。

  分别梵文vikalpa,也是以意识于心及心所的所对境,起思量计度的作用,是妄非实。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什么呢?所有的诸佛就是为了一椿大事因缘,而来到这个世界。」什么叫作「一大事因缘」?因缘即是诸佛说法的由缘,「一大事」即是要使各种层次的众生,不论凡夫、二乘及大乘,都归一佛乘。

  诸佛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众生说明,或是使一切众生同入佛乘,称为佛知佛见。凡夫不知不见佛的智慧门开在哪里,增上慢人不信有佛知佛见,二乘圣者无法测量佛知佛见。因此佛就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这些众生有这么一个智慧之门,好让我们能够方便进入。诸佛的知见虽然甚深难解,不可思议,但是如来希望众生知道有这样的事,能够明白佛的所知所见,逐渐达到跟佛相同的境界,最后,我们自身就跟诸佛一样了。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连续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合起来叫作「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教经常使用这句话,比如说:「请某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几句法要」的「开示」两个字,就是出于《法华经》。禅宗也讲修行要有修有证,要悟入佛性,这也是从《法华经》来的。

  「开示」佛的知见是指说法主──佛,「悟入」佛的知见是指闻法者──弟子这是有感斯应的感应道交,亦称机感相应。

  「开示悟入」四字是由四句话浓缩而来,代表着四个不同的层次:

  * (一)开佛知见:诸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为了给众生闻佛知见。众生本具佛的知见、智慧,只是被烦恼尘封了,所以需要佛来说法开示,为众生打开各自的智慧之门,得清净的智慧心,亲证诸法实相,断烦恼,出生死,成佛道,即是开佛知见。

  * (二)示佛知见:「示」就是显示给众生看。有人画了一幅画在画廊里展示,这叫作「示」;你口袋里有一大笔钱,故意掏出来炫耀,这也叫「示」。给众生指示出,众生各人自己本来即具有佛知佛见,再进而帮助众生、教导众生如何来显示自己的佛知佛见。

  * (三)悟佛知见:为了帮助众生也能显示自己的知见,就一定要让众生开悟才行,自己不开悟,便显示不出佛的知见来,所以要使众生自证、自悟,称为「悟佛知见」。

  「悟」有两种:1.渐悟:《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等,都说经三只百劫的修行难行的菩萨道后始成佛。2.顿悟:如《法华经?方便品》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华严经?梵行品》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云:「不离此生,即得解脱。」又云:「即修之时,即入佛位。」中国人好简求速,所以顿悟法门的禅宗,几乎一枝独秀。但也因此而养成许多懒人,聪明伶俐鬼,不事实修戒定慧而光卖弄禅语机锋,野狐禅客满街走。

  《法华经》的悟佛知见,首先是「开佛知见,使得清净」,若心未得清净而仍有烦恼心时时现行,便难悟唯一佛乘的诸法实相。

  * (四)入佛知见:进入佛的知见。「开」是用佛的语言来说,「示」是佛为众生指出众生各各皆有佛的知见,「悟」是让众生觉悟到众生自己皆具有佛的知见,「入」则是进入佛知见,发现自己本身就跟诸佛的知见相应相合。

  所以这四句话是有层次的,诸佛出现于世的由缘,就是为了这椿大事:帮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一切佛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摄受不同根器的众生,同成佛道。虽然使用种种方便权巧,说种种不同层次的法门(人天法、二乘法、三乘法),但这些方便法只是一个引导,不是目的。诸佛的目的不在教人五乘三乘,而唯教化菩萨根性的众生,或者就是教化一切众生成为诸佛。所做的一切功德经常仅仅就是为了一椿大事,那就是要把佛的知见显示给众生,使得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如来单单是为了以一佛乘而对众生说法,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诸佛也是这样,所有诸佛所说的佛法都是相同,都是为了引导一切众生成佛。

  佛法方便说有五乘,乃是为接引各种根机的众生,故分别说为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到法华会上,说唯一乘法,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成佛之法。至于二乘、三乘,犹非究竟,何况人乘、天乘。

  「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一段是补充说明,所有诸佛都用能使众生成佛的方法来帮助众生,现在的十方诸佛如此,过去的十方诸佛如此,未来的十方诸佛也是如此。他们虽然用许多的方便,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使众生能够听懂,进而接受,这都是为使众生理解到佛法只有一种,既没有以声闻及缘觉的二乘为究竟,也没有以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为终极。诸佛来世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皆以唯一佛乘开示众生。使一切众生从诸佛那里听到唯一乘的佛法之后,都能得到「一切种智」,也就是实证佛的智慧。

  「一切种智」是三智之一的佛智。《大智度论》的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 (一)一切智:一切智慧,这是小乘声闻缘觉所得的智慧,又叫作「总相智」。总,是全部的意思,也就是全体概括的认识。基本上,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切法是空的,那就是得「一切智」。

  * (二)道种智:「道」指菩萨道,这是一切菩萨所修得的智慧,能知道诸法的种种差别现象就是「空」。小乘所知的「空」是整体,而不是个别个别的去了解认识。菩萨为了度众生,不同的众生需要不同的佛法,所以菩萨能以「道种智」适应众生,产生种种教化众生的功能,应机而说,恰到好处地施以佛法。

  * (三)一切种智:这是成佛之后所得到的智慧,能通达一切种类和原因,由一切种智可以产生一切智慧的功能,菩萨及二乘的智慧就包含在其中,但是三乘圣者的智慧不能称为一切种智,只有佛的智慧才可以如此称呼。

  实际上,一切种智也是「根本智」及「后得智」的总和,因为从功能上来讲,为自己断尽一切烦恼,得无分别智,是根本智,即如理智;起大悲心能教化一切众生者,是于根本智之后所得智,就叫作后得智,即如量智。由此可知,一切智慧佛都具备了!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方世界也就是诸佛世界。诸佛世界里没有二乘法,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的佛法。然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所载十方佛国净土,却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众,围绕供养,听佛说法,岂非与此《法华经》所说抵触了吗?这便正是《法华经》要表明的问题:指出其他一切经教,皆是方便说,唯有《法华经》才是如实说。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虽然如实而说没有三乘,诸佛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方便地把一佛乘分别说成三乘,使得各种层次的众生,都有入门处的着力点。

  这就好像是千丈高楼,必须从地而起,虽然目的要到最上一层,也得逐层建筑。但是除了上得最高一层者知道全楼的景色为何,以下诸层的住户访客,都不能得知此楼的全貌全景。若已登至最上一层,它和下面是不能分开的,一分开就不是最高一层。因此既得全体的一乘,就不用再分别逐层的三乘了。

  又例如「一佛乘」是一座整栋楼房,「分别说三」是说这栋楼房有三层高。如果要到最上面一层去,除非乘直升机空降楼顶阳台,许多人没有办法一步就跨到第三层楼上,必须逐层拾梯而上,因此这就等同「方便说三乘」一样了。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诸佛出现世间即是为了教化菩萨,教化众生修持菩萨法,以修持菩萨法至最后,达到成佛的目的,因为只有菩萨能成佛,佛是由菩萨所成的。《佛本生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世的因地,以修菩萨行而名为菩萨,所以学佛就要先学做菩萨。释迦世尊座下,不论是何种根机,都是佛的弟子,是向佛学佛,当然也都是菩萨,虽然有阿罗汉及辟支佛名,应该都是菩萨阿罗汉与菩萨辟支佛。如果还不知道佛陀教化的对象虽名声闻、辟支佛,而所教的内容是菩萨法,那就不是佛的弟子了,也不是佛陀座下的阿罗汉、辟支佛了。

  请不要认为具有阿罗汉与辟支佛之名的一定是小乘,佛陀十个称号之一的「应供」,梵文arhat,与二乘圣者之无学果位之名相同,表示大乘的阿罗汉就是佛。还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前,我们这个世间从来没有人弘扬过佛法,而是佛自悟自证,这就是独觉(缘觉),可见得大乘独觉就是佛。因此,有小根小器的声闻罗汉,有小根小器的辟支佛,但是真正大根器的阿罗汉是大乘的佛,真正大根器的辟支佛也是大乘的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盘,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这是对刚才离开的增上慢五千人等所下的评语。佛说:舍利弗啊!那些比丘、比丘尼自认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得到究竟涅盘;自认为已是最后一生,就不再发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增上慢人。心量不够广大,信心不够坚实,得少为足,没有体证到成佛的境界,就以为已跟诸佛一样地同一解脱,同一涅盘。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就是增上慢人。

  为什么呢?假如真是佛的阿罗汉弟子,他不会不相信佛说唯有一乘佛法才是最上乘法,也不会不相信教菩萨法才是成佛之法,当然也就不会退席不听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上正遍知觉,梵文anuttara-samyak-sa?bodhi,即是无上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依据《三藏法数》所举《出生菩提经》说有三种菩提:1.声闻菩提:自发菩提心,求自解脱,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者。2.缘觉菩提:类似声闻,自解脱而不劝众生解脱。3.诸佛菩提:诸佛于因地中发菩提心,学习大乘法义,自解脱亦令众生解脱,乃为无上菩提。

  「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佛又再三反复地说:你们应该要相信、接受佛所说的话,要照着去做。诸佛如来不作虚妄语,一定是真的。佛法门中没有二乘或三乘,只有一乘,那就是《法华经》所说成佛的法门。

  「一心」是专志及专念,不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信解受持」是信仰、理解、实践的三次第,初以信仰导入,次以知见明确,后以如法持续的修行为着力处。此三者既是次第的,也是连环的。首为次第渐进,继为连环上升。所谓连环,是由实践的体验而更坚固其信心,更明确其内容,接着也更能鼓励其实践所信所解的佛语了。

  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偈:「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又偈:「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原经文中接下来有很多的偈子,都是说明一乘、二乘、三乘的关系。

  十方世界的所有一切佛土之中,只有一乘法,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除非是为了方便才说三乘。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又重述一次。

  又说:一切诸佛世尊都说一乘佛道,但我释迦牟尼佛用方便的力量,在说一乘道之前,对众生开示了三乘法门。

  又说:一切诸佛如来,也用无量的方便法门来教化,让众生都能进入诸佛的无漏智海。「入佛无漏智」就是要使众生皆能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前面讲过的「一切种智」。

  无漏anāsrava和有漏sāsrava相对,漏是漏泄,是烦恼的异名,含有烦恼的心念,看待一切世间之现象,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法为无漏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云:「留住义是漏义者,谁令有情留住欲界、色无色界,所谓诸漏。」又云:「何故唯说烦恼为漏,不说业耶?……业不定故,谓或有业留诸有情久住生死,或复有业,令诸有情对治生死。」凡以有漏心,修一切行,皆为招致人天三界有漏果报的有漏道,终不得无漏智。凡是带有迷理烦恼之力的智慧,皆为有漏智,虽观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然重于世俗法为对象,故亦名世俗智。

  而「无漏智」是断除一切妄想烦恼的清净智,也就是断尽一切分别烦恼障、分别所知障,也尽一切俱生烦恼障、俱生所知障,尽除事障及理障,见惑与思惑,便是佛的无漏智。

  又偈:「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这是讲增上慢的那些人,只希望得到阿罗汉果,所以有小乘法就满足了,他们不相信自己也能成佛。

  南传佛教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都是上座部,过去我们惯称他们为小乘佛教。虽然在南传的巴利文三藏中,也有过去七佛及七佛通诫的记载,此与汉传《阿含藏》及《律藏》中所载,过去有七尊佛的信仰和传诵略同。经文中指出,过去的庄严劫,现在的贤劫,未来的星宿劫,各有千佛出世。庄严劫的最后三佛,现在贤劫的最初四佛,相加为过去七佛,释迦世尊为第七佛。此在时间延伸上的多佛信仰,乃为南北传的大小乘佛教所相同。唯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展而说,现在的十方世界,即有无量诸佛正在说法度众生的信仰,则系大乘佛教的特色。尤其在一佛住世之时,仅信一佛是佛,其余的二乘圣者,虽同得解脱,却不许有众生皆成佛的信仰。《法华经》则专门针对这些三乘各别说的弟子们,大声疾呼:三乘是方便,作佛究竟说。并指出:「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少智」是《大智度论》所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第一种,为二乘圣者乐小乘法者所得,故不信他们能够成佛。因此使得世尊一再提醒大家:三乘果位是方便说,一乘菩萨是佛教的目的。

  现在很多人以为佛教是消极、是逃避现实的。不错,的确有不少人由于厌离生死心切,所以一心向往解脱成为阿罗汉,逃避现实;但在《法华经》中,形容小乘的涅盘如人酒醉,仅一时的迷醉于寂灭境中,却非究竟寂灭,故提倡大乘菩萨的解脱生死是自由自在于生死,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就因为有许多众生,在知道自从世尊成佛以来,尚未看过成佛的人,倒是在圣典中见到许多人成了阿罗汉,所以只相信成阿罗汉是事实,却不相信自己也能成佛。因此释迦牟尼佛就预先以方便慈悲的心怀,对众生说种种法门,说有不同的果位。但不管说了多少层次的法,他的目的都是要众生学菩萨法,令众生成佛道。

  三乘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可以分为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叫做「四向四果」,又称为「四双八辈」,每一个果位都分得清清楚楚。很多人以为,声闻的圣果比较易得,若证到初果只要再七返生死就可以证涅盘;证第二果,仅再一来生死便得解脱;证第三果名为不还,命终生色界净居天,不再还来生死即入四果;若即身不得阿罗汉的四果,得初果便有了保证。

  曾经有一次我在美国主持禅七的时候,有位居士在听到要发菩萨悲愿之后,就来找我:「师父,我没有办法发菩萨悲愿,我只希望从此以后不再生死,不要再来了!这一生吃了几十年的苦已经够多了,还要我学菩萨,永无止尽地吃苦下去,那怎么得了!我就是因为吃苦吃够了才来学佛的,能不能给我一个证阿罗汉的法门就好了?」你们之中也有这种人吗?有的!这是很正常的事。释迦牟尼佛就看到有这种人,所以常方便说有三乘法,既有声闻、缘觉,亦有菩萨法。但是不要忘了佛陀说法真正的目的,是教我们学做菩萨,何况也明白告诉了我们:愚法二乘,纵得涅盘,亦如酒醉。其实小乘解脱,也非即身成办的,依据《俱舍论》卷二十三云:「极速三生方得解脱。」《俱舍光记》卷二十三云:「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又偈:「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这两偈是这一品的结论,是说世尊今天非常欢喜,不必再担心什么,因为不相信唯一乘法的人们已经离开。在座诸位都没有怀疑,所以干脆不再讲方便法,暂且把它丢在一旁,而来说成佛的无上法门。菩萨根器的听众,闻法之后,已除怀疑之网,在座的千二百位阿罗汉,当来亦皆成佛。

  无上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道。二乘三乘皆属有上道,唯有一佛乘是无上道。

  疑网是指这些菩萨听到唯有一乘法,初时尚有惊疑,此时已无疑惑了。「网」是见地之网,若为二乘的见地所困囿,而对无上的佛道生疑心,就好像鱼进了渔人的网便没办法脱身一样,而此处的疑网更甚于鱼网,鱼网尚有漏网之鱼,疑网出于自心的偏执,除非自己放下偏执,否则谁也无法使你破网而出,老在网里头麻烦就大了。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是本品所举阿若憍陈如等,有一千二百位阿罗汉,佛陀知道他们已除疑网,所以首先为他们授记,预告当来必定成佛。

  今天晚上在农禅寺听讲《法华经》的,正好也是一千两百人。我无能给诸位授记作佛,但我劝勉诸位,人人发愿,当来之世,必定成佛。





出处:《法鼓全集》 第七輯‧第十一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3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