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刚经新注』修学《金刚经》应该掌握的几个要点(唐思鹏居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8 10:3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生活般若:如卷首《法会因由分》 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段说明了衣食住行,视听言动,皆是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如来于中既不舍离,又不执着;既不增益,又不损减;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这便是无言的生活般若,也是如来教化众生的具体身教。

  2、悲智等运:如第三《大乘正宗分》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段经语告诉人们,若欲降心,必须应在度化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远离我、人等执着分别相,而常修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菩萨行。同时也说明了发心学佛的人,一定应是由小我到大我,同时又由大我到无我的。这就是《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所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的“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的大乘佛教精神。

  3、无住布施:如第四《妙行无住分》云:“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段说明:既然学人心已降伏,就应长时对一切众生不取于相而行法、财、无畏诸布施。无住是自觉,布施是觉他;也可以说布施能集福德资粮,亦是自觉,无住可离人法之见,则能更好地度生觉他。由此可见,本段重点是教导学人无住布施,自觉觉他的。

  4、离相见佛:如第五《如理实见分》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段说明学人能于凡圣染净一切法上远离种种遍计所执相, 便是现见实证清净寂灭的法身如来,这就是本经所 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

  5、佛出此经:如第八《依法出生分》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因为《金刚经》恰是教导学人在广度众生中生方便般若;同时内心清净,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而又生实相般若的。而诸佛如来恰又是依此两种般若智慧而成就的。所以《维摩诘经·佛道品》云:“大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坛经》亦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正好说明了“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咸在其中”的道理。

  6、无住生心:如第十《庄严净土分》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段说明学佛的人应是不离见闻觉知,不即见闻觉知。犹如惠能所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也是《转有经》所说:“世间诸世俗,牟尼皆不着,无着孰能取,见闻而不爱”的圣人境界,到此境界,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7、经在佛在:如第十二《尊重正教分》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原由是:此经属般若宝典,一是般若所在,即佛之所在;二是若有学人手得是经,并依此修学,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是此经为佛所说,属于珍贵的无上法宝,未来众生若欲觉悟成佛,亦必依此宝典修学。有此三点理由,故言经在佛在。

  8、功德圆满:本经多处宣讲,若人以满无量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人财施,或以无量恒河沙数身命为人无畏布施,或如释迦牟尼于然灯佛前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它诸佛,其所得功德,皆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功德大。原因是:前属有漏,后属无漏,前能增长无明,后能自度度他,所以佛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何以故?此人真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能除业障:如第十六《能净业障分》云:“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为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因是:本经教导学人在广度无边众生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然烦恼、人我、罪业、果报,皆是有为法,极不真实,如梦幻泡影,犹如《中论》所说:“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学佛人果能如是而观,实际上就是忏悔法门中的实相忏悔,这样不但可以忏除罪愆,而且还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就是这个道理。

  10、破遣二执:如第十七《究竟无我分》最末云:“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实菩萨的标准是无有我法二执的,若有我法二执,即不名菩萨。因为世间是以二执为根本,出世间是以破二执而形成。既然此经是教导学人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然也就是除遣我法二执而生般若智慧的了。所以说依于此经行持的人,便是除遣二执的真实菩萨。

  11、齐修三学:如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段显示了修一切善法属大乘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定慧等持的功夫。以故离四相而行众善,恰是齐修三学,不取不舍地自觉觉他,如是行持,定成佛果,故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般若观照:如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段显示观法如梦如幻,实际上就是作远离两边,行契中道的正确认识,作是认识者,恰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般若观照。因为佛教导众生如是观,而他本人也是这样行持的。如卷首记载释迦牟尼佛虽也象常人一样,着衣吃饭,来去坐卧,但佛陀毕竟是佛陀,就是因为他能在生活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然凡夫也在生活中为何不得解脱?这就说明: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行的;相反,佛是这样行的,也是这样说的。因此,从经文上看,前后首尾相应;从佛陀自修教人上看,言行完全一致。谁有智者见闻此经而不遵行?

  再者:此经佛陀虽说有上下二卷,五千余言,但不出大乘六波罗蜜多所讲的内容。如广度众生而力行法、财、无畏三布施,此是布施波罗蜜多所摄;持戒修福,行诸众善,此是持戒波罗蜜多所摄;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此是忍辱波罗蜜多所摄。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内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是定慧(止观)波罗蜜多所摄;努力自觉觉他,勤修五度,此是精进波罗蜜多所摄。所以说《金刚经》可用六波罗蜜多加以统摄。如果对本经再加以浓缩,还可统摄在“悲智等运”四字中。大悲广度众生至涅盘彼岸,此是大悲;同时又观法如幻,远离人我等有空两边的分别执着,此是大智。所以说全经五千余言,不出自度度他,悲智等运两方面。另外,行大悲度生,此是方便般若,远离人法二执,此是实相般若,方便、实相两种般若有机结合,才是大乘所讲圆满的般若义。因此,《金刚经》更可精简提炼成二字--“般若”。学佛者只要有了般若,当下便是波罗蜜多的涅盘彼岸。所以佛陀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这个意思。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注》之前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7 15: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