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与大乘法
「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转,辗转更增胜。」有些大乘法说的是成就菩提因,有些说的是菩提果,有些则是菩提道──成就菩提的方法,但是,根、道、果一切法都不离菩提心,一切都唯有修持菩提心。大乘或密乘的一切甚深仪轨,及息、增、怀、诛一切事业.都必须有菩提心为基础。遍知具义一切法皆须配合菩提心。
积福、招福等祈求此生圆满的修持本身,虽然不是成就遍知的法门,但若能融合菩提心的大乘知见,则能帮助我们成就遍知的果位。总之,一个法门是否能成就遍知,
完全要看它是否具有菩提心的基础。只有空性观而没有菩提心的法门,不能算是大乘法门。我们要一起修持三天的药师法也是一样。
就现前而言,修持药师佛能得长寿无病;就究竟而言,修持药师法门能达遍知果位。但是,唯有配合菩提心的修持,药师法才能称得上是大乘法门。
中文法本第32页提到:「修此法时,应于药师佛像前,尽力陈设曼达等上妙供品,以积聚资粮。若无法如此,可观想于对生虚空变现供养。本轨乃无上密法,修持者无须断酒肉及净身,然必须先获得本法之灌顶与口传。修持时,自、对生同时观想,如旧教法:勿须各别作观,应如旧教法之随诵随观。」
这是噶玛恰美仁波切撰作这天法时说道,本法虽然属于事部密续,但也属于无上瑜伽,所以修持者不须特别净身、断酒、断肉等,而且必须同时观想对生和自生本尊。这法门可说是极其精随的法门,修持者必须具足信心。为了帮助大家升起大信心,我要先为大家讲述药师佛仪轨的历史。
药师佛法的历史
早期印度有许多关于药师佛的经典后来流传到西藏后。如同昨天灌顶时提到的,世尊在王舍城时,曾对八万菩萨、阿罗汉等会众宣说,当时会众中有三万菩萨、大乘天人、虔达婆、阿素罗、龙王等,都聚集一处。当时,佛陀对会众宣说了前善、中善、后善等时时善妙的法门。文殊菩萨从会众中站起来,对佛陀说:末法时期的众生会有各种内外的痛苦,恳求世尊宣说药师佛法,让众生在听闻到在药师佛法时,都能成就功德,除灭痛苦。佛陀因此宣说了药师佛法门。凡是能在药师佛前祈请的,痛苦即能消灭。
诸佛菩萨的愿力不同,因此有和愿力相符的各种法门。药师佛法是针对有身心疾病障碍及面临死亡的法。佛陀宣说各种药师法门之后,梵天、帝释天、为数各十万的十二药叉等,发愿守护任何持诵药师名号者。这些药师经中都有提到。
药师经不是初转法-轮时所说的法。佛陀在这世间宣说药师经时,阿难尊者在会众之中,而他是在佛成道七年之后才见到佛陀的,因此药师经可说是二转法-轮时所说的法。佛陀宣说药师经时同时涵盖甚深见及广及见的法,因此也属于三转法-轮的法。就密续而言,药师法属于事部密续中的如来部。
西藏原本信奉苯波教等地方信仰。苯波教的历史悠久,在藏王雅赤桑波(Yatri Senpo)时就已经盛行。藏王松赞干布时,许多水晶佛塔等吉祥物从天而降,正法开始流传。当时,佛陀教法虽然还没有分类,但经典已开始流传,并沿用供灯、银杯等苯教的供养方法。佛像、佛塔、经堂等外在象征,也开始流传。当时可能没有真正的僧众,但有徒众聚集一处行善、修诵及持守符合佛法律仪和律的情况。五代之后,藏王松赞干布时兴建桑耶寺,并附设译经院,延请译师翻译各种经典。此外,三百位善士一起剃度出家,佛法因而兴盛。
药师法门是在堪布菩提萨埵(梵文,Shantarakshita;藏文, Khenpo Bodhisattava)时开始流传。堪布菩提萨埵是中印度人,可能是王子,后来出家修行。被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到西藏宏扬佛法之后,堪布菩提萨埵为了帮助大众消除疾病障碍及积聚资粮而撰着多部药师佛的修诵仪轨。仪轨分为广、中、略等不同的版本,中轨流传最为广泛。因此,药师法可说是在印信大师时开始在西藏流传的。这段历史属于前宏期时代。
后宏期时,噶当派源流的阿底侠尊者父子来到西藏弘法。阿底峡尊者非常重视药师佛仪轨的修持,使药师法更为兴盛。药师佛以化身佛示现,因此药师法属于密续事部,但修持次第属于无上密续。我们修诵的天法仪轨也是基于事部,但由于涵盖无上密续的缘故,得受无上密续的灌顶之后才能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