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364aa0100q04e.html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ecielcyan 】
【本系列文章纯系草稿,尚未核定,刊出以资方家斧正,并非教授禅法。内容随时有增补更改,请随时关注。可关注博客以及时获得资讯。】
明禅波罗蜜门第三
行者善寻名故。自知其体。若欲进修。必因门而入。今略明禅门。即为三意。第一标禅门。第二解释。三料简。
第一标禅门者。若寻经论所说禅门。乃有无量。原其根本。不过有二。所谓一色二心。如摩诃衍中偈说。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亦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诸法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语体释】
行人善于发寻名义的缘故,自然能明白禅法之体。如果想要进一步修持,必定要由一定的法门而进入。现在大略讲说禅门,就有三种意趣:第一,标明禅门,第二,解释,第三,通过议论来抉择。
首先,标明禅门。如果在经论中找寻佛陀所说的禅门,是有无量无数的。探源它的根本,不过就是两者。也就是色与心(物质和精神)。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偈:
一切的现象之中 只有那心[1]和物质
若想要如实观察 也应当观察心物
虽然愚痴心多念 分别而有诸现象
再也没有一现象 能出于心物范畴
注释
1:此处名,即心。
《法界次第初门》释: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 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今就色门中。即开为二。如经中说。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阿那波那门。心门唯有一门。如经中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开色别立于心。此则禅门有三。所谓一世间禅门。二出世间禅门。三出世间上上禅门。故大集经云。有三种摄心。一者出法摄心。二者灭法摄心。三者非出非灭法摄心。
【语体释】
现在就色法的门径中,开示两者。如经中所说的两者都是通向涅槃的甘露之门。其一是不净观,其二是安那般那[1]。心门只有一门。如经中所说,能观察心性才名为上品的禅定。开示色法别立于心法。这样就有三种禅门,也就是第一,世间禅门,第二,出世间禅门,第三,出世间上上禅门[2]。因此大集经中说,有三种摄持心念的法门,第一是超越现象摄持心念,第二是灭除现象摄持心念,第三是既不是超越也不是灭除现象而摄持心念。
注释
1:即数息。旧俱舍十六曰:“若风向身入,名阿那。若风背身出,名波那。”俱舍论二十二曰:“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
2:三种禅定,1.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有二:①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称十二门禅。乃厌离欲界之散乱而修四禅,欲求大福则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②根本净禅: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称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品,分别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禅:观、练、薰、修四种:①观禅:观为观照。明观谛照不净等境,故称为观。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②练禅:练为锻炼,即指九次第定,此禅由浅至深,顺序锻炼四禅、灭尽定,依不杂异念,以无漏法锻炼而灭有漏,通达八地。③薰禅:薰为薰熟自在义,如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异念之间杂念,得顺逆进退皆随意自在!④修禅: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间上上禅:即‘地持经’卷五之九种大禅:①自性禅:修观心之实相,不外求。②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③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④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⑤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⑥一切行禅:含摄大乘之一切行法。⑦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⑧此世他世乐禅:令众生悉得二世之乐。⑨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俱舍论卷十八、法华玄义卷四之一、禅波罗密门卷一上]
第二解释。此三门中。即各为二意。一别二通。
第一别明门者。门名能通。如世门通人。有所至处。
一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出法摄心。此一往据凡夫禅门。
二以色为禅门者。如因不净观等摄心。则能通行心。至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处。即是出世间禅门。亦名灭法摄心。一往据二乘禅门。
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
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
【语体释】
第二是解释。这三种禅门中,就各自有两种意趣。其一是特别的,其二是共通的。
首先,拣别明了禅门。门的意思也就是能通过,像是世间的门可以让人通过,去到一个地方。
首先,也就以呼吸作为禅门。如果由着呼吸摄持心性,就能使行者之心,通达于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等禅法,这也就是世间禅门,也名为超越现象而摄持心念。这一法门是通具凡夫的禅门。
其次,就以色法作为禅门。像是由不净观等等来摄持心念。这也就能使行者之心,通达于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狮子奋迅,超越三昧等等。也就是出世间禅门,也名为灭除现象而摄持心性,这一个是通具二乘的禅门。
其次,以心法作为禅门。如果智慧反观心性,就能使行者之心,通达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等诸种大三昧。以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九种大禅)。也就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也名为既非超越也非灭除现象来摄持心性。这一项通具菩萨的禅门。
因为这样的法义的缘故,由这色息心三法作为禅门。
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取此三为禅门。
答曰。今略明有三意。故立三法为门。一如法相。二随便易。三摄法尽。
一如法相者。如大集经说。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大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愚夫不了于中妄计我人众生。作诸业行心生染著。颠倒因缘往来三界。若寻其源本。不出此之三法。故以三法为门。不多不少。
二随便易。故立三法为门者。如因息修禅。则有二便。一疾得禅定。二易悟无常。以色为门。亦有二便。一能断贪欲。二易了虚假。心为门者。此亦有二便。一能降一切烦恼。二易悟空理。
三摄法尽者。此三法是禅门根本故。所以者何。举要说三开即无量。如息门中或数或随或时观息。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色门中或缘外色或缘内色。或作慈悲或缘佛相。乃至得解实观。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心门中或止或观或觉或了。或觉了诸心入于非心。觉了非心。出无量心。或觉了非心非不心。能知一切心非心。如是缘心不同。至处亦复非一。故说三门摄一切禅门。此事至第七八释修证中方乃可见。
【语体释】
有人问说:法门无量,为什么单独取这三种作为禅门呢?
回答说:如今大略为讲明三种意趣。因此立这三法为门。首先是(立这三种禅门)尽同有情流转生死的相状,其次是(立这三种禅门)随于根器而方便不同,第三是(立这三种禅门)摄持诸法无有不尽。
首先,是这三法能尽同有情流转生死的相状。像是大集经中说,众生成为受精卵[1]时,就有三种事体,分别是:生命,温热和意识。进出的呼吸,也就是寿命。不臭不烂,称为温热,也就是业力摄持火大的缘故,(而能遮止)地大水大等色大臭烂。在这之中的心意名为意识,也即是刹那间的觉知心。三种法和合,从出生到成长,没有增多(一法)也没有减少(一法)。愚痴的凡夫不能明了这些事,在这之中妄自计较我,人与众生相,作了诸种的业行,心中生起了染着。由颠倒的因缘往来在三界之中,如果探寻它的根本,不出这三法。因此以三法为禅门,恰当而没有过多或过少。
其次是随于根器而方便不同。因此立这三法为禅门。像是由呼吸修禅,就有两种方便,第一是快速证入禅定,第二是容易悟解无常。以色法为禅门,也就有两种方便,第一是能够断除贪欲,第二是容易了解诸法虚假。以心法为禅门,这也有两种方便,第一是能够降伏一切烦恼,第二是容易悟解空理。
第三是摄持诸法无有不尽。这三种法是禅门的根本的缘故。为什么呢?举出要理就有三种,如果广说就有无量种。像是息门中,或有数息,随息,或有时观息,像这样有所不同,而所证得的也有不同。像是色门中,或有缘系外色或内色,或者作慈悲观,或者缘系佛相。乃至得解了实观。像这样不同,而所证的也有不同。像是心门中,或止,或观,或觉,或了,或觉了诸心而能入于非心,觉了了非心,出于无量心,或者觉了非心非不心,能知一切心与非心。像这样缘的心境不同,所证的也有区别。因此说这三门能摄持一切禅门,这件事要等到第七与八中,解释修证的部分才能说到。
注释
1:Kalala,又作羯罗蓝,歌罗逻,羯刺蓝,羯逻罗等。译曰凝滑,杂秽等。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胎内五位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羯逻蓝,旧言歌罗逻,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刺蓝。”慧琳音义十三曰:“羯逻罗初受胎时,父之遗泄也。”俱舍光记九曰:“翻云杂秽。”
第二通名三门者。此三法通得作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禅门。所以者何。
一如息法。不定但属世间禅门。何以得知。如毗尼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随教而修皆得圣道。故知亦是出世间禅门。即大乘门者。如大品说。阿那波那。即是菩萨摩诃衍。故请观音经约数息辨六字章句。明三乘得道。此岂可但是世间禅门。
二色法为门。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何以故。如涅槃中说。外道但能治色。不能治心。我弟子善治于心。故知凡夫亦得观色。大乘观色。如大品中说。胀想烂想等是菩萨摩诃衍。此岂可但是出世间禅门。
三约心为门。亦不得但据菩萨。何以故。如外道亦观心。起四十八见。凡夫缘心入四空通。声闻者如涅槃说。我弟子善治心故。能离三界。此岂唯是出世间上上禅门。
当知三门互通。但三种人用心异故。发禅得道亦各不同。此义至第九明从禅波罗蜜起教中。当广分别。
【白话释】
第二,通释三种禅门。这三种法,通达而能够成就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三种禅门。为什么呢?
第一,像是息法,不一定只属于世间禅门。由什么来理解呢?像是律藏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相[1],弟子们跟随教导修行而都得了圣道。故而知道息法也是出世间禅门。它也是大乘法门的根于,在《大品般若》所说:出入息,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法)。因此《请观音经》[2]中,用数息来辨明六字章句。这样来明了三乘的得道都可由此而成,这怎么能说只是世间禅门呢?
第二,以色法作为禅门,也不能只是二乘所行持。(以及说)不通于大乘菩萨和凡夫外道。为什么呢?像是《涅槃经》中说,外道只能对治色法,不能够对治心法。我的弟子善于对治心法。因此知道凡夫也得以观修色法。大乘观修色法,如《大品般若》所说:胀想烂想等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法)。这怎么能说只是出世间禅门呢?
第三,以心法作为禅门。也不能单独站在菩萨的层面说。为什么呢?像是外道也观心啊!他们起了四十八见[3],凡夫缘系心入于四空神通。声闻者如同《涅槃》所说:因为我的弟子善于对治心法,而能出离三界。这怎么能说仅仅是出世间上上禅门呢?
应当知道这三门互相通达,只是三类人的发心不同,修习的禅定和所得的道也有不同。这样的法义要从第九,明了从禅波罗蜜中起教的部分中,会有详细的讲说。
1: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2:全一卷。东晋竺难提法师译。又云‘请观世音经’‘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消伏毒害陀罗尼经’。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记述观世音菩萨,为毗舍离国人民,解除疾病困厄,教其称念三宝及观世音菩萨本身名号,并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等,佛陀继之宣说观世音菩萨名号及陀罗尼之功德,并说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灌顶吉祥陀罗尼,复对舍利弗说:咒之由来及功德等。
本经向为台宗所重视,而请观世音菩萨及忏悔时所行观音忏法,亦皆依用本经。
智者大师作本‘经疏’一卷,‘摩诃止观’卷二上,依本经阐明非行非坐三昧之相,‘国清百录’卷一,亦阐说观音忏法,宋代遵式大师作‘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亦是记述观音忏法之行仪为旨趣。
3:品类足论四卷六页云:有四十八心。谓见灭所断邪见相应心,见灭所断疑相应心,见灭所断邪见疑相应心,见灭所断邪见不相应心,见灭所断疑不相应心,见灭所断邪见疑不相应心,见道所断心、亦尔。如不定系、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亦尔。
我的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