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法門 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號,來憶念佛菩薩」的修行方法。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別為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而宣說的一種方便法門。在佛法即將滅盡時,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讓此法門在世間多留一百年。雖然是方便法門,若肯下工夫去修,所登之境界也不比其它解脫法門差。因為解脫法門要修定、慧,而未法時代不容易修。若能老實持念佛名,真心相信並迥向發願求生極樂,臨命終時,彌陀世尊一定來接引。
到了極樂世界,就相似於解脫境界了。因為在那裡已經免除生死輪迴的苦難,所以叫橫超三界。也藉著彌陀世尊和兩大菩薩的願力,和他們各種應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穩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脫。
《蓮宗寶鑑》卷六里有一段話:「蓋一切人力量有大小,機智有淺深,所以行業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是彌陀,此則是如來無住無依最上乘境界,萬中無一也。其未能頓悟之人,須是諦信淨土,一心念佛,漸次修進,仗阿彌陀佛願力攝持,自己一念真實下工,萬無一失也。」這是說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強,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願力強,有的人願力弱;有的人定力強,有的人定力弱,故說力量有大小。
機智有淺深是指各人聰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種淨業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見的人,根性特別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善知識,自己就能開悟,明白那個是自己的本心,並看見自己的本性,這就是親見自性彌陀。這個心和彌陀的心沒有差別,就是如來無所住、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這種人,一萬個人中找不到一個,因為自修自悟很困難,有善知識指導,要悟比較容易;但有時找不到真善知識反而被誤,所以說這樣的人是萬中無一。
而未能頓悟之人,就應真實相信有淨土,一心不亂、心無旁騖地念佛。事情忙完了想到的就是念佛,一起床想到的也是念佛,如果所作的事是不需用腦筋的單純工作,便應一邊作、心裡也一邊念佛,把念佛當作最重要的事,這叫一心念佛。但一心念佛要漸次修進,一步一步往上求進,不能老是停在持名上。並仗著彌陀世尊的願力,來攝取加持;經由能念與所念兩方面的配合,則一人念佛一人去;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去,所以說萬修萬人去,是萬無一失,和萬中無一相反。而其中有句「漸次修進」,表示持名念佛的工夫有淺有深;我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來說明。
第一節:隨緣念佛
念佛人剛開始學念佛法門,他對於真實的佛法、了義的佛法,並無真實的瞭解,所以還沒有正信,對世間的五欲之樂仍很貪著。所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因貪著五欲所以也會愛戀眷屬、財物、虛名、權力;於是隨順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樣在五欲中打轉,故不能專心念佛。
每週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隨興參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風大也不去;再下一週說:「太陽太大了,也不去。」終於有一天,不冷也不熱,決定念佛去,這是隨興而念。平常持名念佛也是如此:晚上沒睡好,沒精神,不念了;被上司責罵,也沒心情念佛;當他走在路上,往往看看櫥窗、看看週遭,看看人。碰巧經過香鋪,正播放著佛號,才想到要念佛;心裡才跟著念了幾句,突然看到一隻狗走過來,就被牠所轉、又忘了。一顆心像孫悟空一樣,一個觔斗雲、十萬八千里。
這種人並沒有想求生極樂,只是聽人說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車禍、沒有橫難,是為這些而念。因根性、志願不定,所以念佛也時常換方法;從持名、觀像、觀想、心念心聽,不斷地換,每個方法都淺嚐即止,故一無所成。
第二節︰心念心聽
持名念佛到後來會進入心念心聽階段。因為此時他開始瞭解為何要念佛,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極樂,可以獲得解脫、身無橫難、心靈平安、生起定力等好處。我自己剛學佛時,參加一家寺院的念佛會,可是每週念佛共修時都痛哭流涕,一條手帕都不夠用。後來懷疑為何要念佛?問了個學禪的法師,他不喜歡念佛,對我例嘴一笑、走了,讓我莫名其妙。後來找了念佛法門的書來讀,才知道是為了求生極樂世界;心想他不錯,有個地方可去,心就篤定下來,也發願往生極樂。當時也不知淨土三經是什麼?問了人,才知是《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才知道念佛不只是四個字、六個字這麼簡單。讀了淨土三經,知道彌陀世尊的功德廣大無邊,其悲願大得不得了,真是大慈大悲!任何眾生都願意照顧、攝取,信心就更堅強,更歡喜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莊嚴,非去不可。
所謂依正二報的莊嚴,是指極樂世界的環境沒有苦、不需大小便利、沒有大寒大熱,要什麼溫度有什麼溫度,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吃了就自然化去,不用洗碗,也不必種菜、煮菜、生火,一念之間就有了。色身和天身一樣,無生老病死。天人還有五衰,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且永遠不死,直到離開為止。因此身心歡喜,發願往生,一心持無量壽佛名號,從此每週念佛共修風雨無阻。拜佛時真心讚歎阿彌陀佛,祂是唯一的皈依。但是唱懺悔偈時,又想:自己去得了嗎?為何都沒見過阿彌陀佛?苦得不得了!所以一條手帕是不夠用的,這是一種善根的現象,表示和彌陀世尊有緣。
也因為知道想求往生之前,須把業障隨緣、隨分、隨力消掉一些,所以此時會真心懺悔發願,迥嚮往生極樂。每天心裡默念佛號,會聽自己心裡念佛號的聲音,即是心念心聽。持名念佛有個妙處,即以佛號消除妄想、消滅煩惱,滅除過去生無量無數的罪業。因佛號不斷,所以想佛的念不會斷,因此在第八識裡不斷地種下淨業的種子。
還有個好處,是持念無量壽佛的名號,十方一切諸佛都會護念,本師釋迦如來更是慈悲護念。以前曾有人記載一則故事,說有個念佛人,他一念佛號就放光,惡鬼找他麻煩時因為受不了他念佛放光,就跑了。惡鬼遠離,學佛障礙會減少,修行會比較容易,要親見實相也容易。
若念佛精進,可以藉著心念心聽,念到一心不亂,必能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在夢中,一樣念著佛號,醒來第一個聽到的聲音,也是心中的佛號,耳朵彷彿時時刻刻聽到佛號,像錄音帶不停地循環播放。到了命終捨報時,佛號還是不斷,定能往生極樂。平時法喜充滿,不會與人吵鬧,言語動靜很安詳,心裡安定,知道自己一心不亂,必可往生極樂。在《阿彌陀經》中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是此狀況。
第三節︰心念心憶
念佛人心念心聽之後,若善根深厚,可能在某個因緣時節,會檢討,會注意自己心念心聽時,有沒有憶佛、想佛?詳細觀察後,發覺心念心聽時,憶佛的念並非很清晰,而比較偏於定。這表示他的功夫很好,心很細膩,才能觀察出來。當他打坐心念心聽時,往往會入定;雖然口中仍在唱著佛號,但心已入定了。
當他觀察分明後,確定沒錯了,從此會特別注意佛號不斷時,憶佛的念在不在?修到最後就完全是心念心憶,他不再入定了。在行往坐臥中,藉著心中不斷的佛號,維持心中憶佛的念不斷。這功夫就比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別、觀察到此地步的人較少。若能每天在行往坐臥中不斷心中的佛號,並且憶佛的念也隨著佛號不中斷,就可以準備修學一行三昧了。
第四節︰一行三昧(念佛三昧)
《大寶積經》卷116有一段說:「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人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說的是修一行三昧先要有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此法門很殊勝,可以讓我們從有相直接進入實相。但也要具備二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本週先解釋這一段。第二個條件,也是修一行三昧的大前提,留到下周再說明。
這段經文說明:若想進入一行三昧,應當在空閒處,不受打擾的地方,把一切妄想雜亂的心捨掉,此時不觀想佛的相貌,而把心放在稱念佛的名號上。若是稱念彌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稱念藥師如來,則面向東方。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著或翹起二郎腿坐著。若站著要站好合掌,坐著則坐好合掌。
對所念的佛要心念心憶,念念相續不斷絕,而能於這一念中見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為何能於一念中見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因為念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與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功德沒有差別。這不思議的佛法裡,完全相等沒有分別,只是一個如。完全一樣,是最正覺,而在這當中具備無量功德和辯才。為什麼?因為悟了之後,說有說無都對。沒悟的人說性有相空,他說性空相有;沒悟的人說性空相有,他說性有相空,這是無量辯才。無量功德是因為得到解脫的自受用,和因為親證解脫而得的解脫知見所生的廣度眾生的他受用功德。
我們上週說一行三昧成就的時候,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接下來說「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入一行三昧的人,他完全如實的了知:猶如恆河沙數那麼多佛的法界,他們都是無差別相,完全相同。為什麼知道他們的無差別相呢?那就是說:真如體性,完全一樣,不管是一隻螞蟻,或者一隻大象乃至大如鯨魚。不管是地獄眾生、鬼道眾生乃至只有七天壽命的中陰眾生,一直上至大菩薩、諸佛,其法界完全相同,都是這個真如。此處說「盡如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我們甚至可以說:「盡知恆沙十法界無差別相。」所謂十法界是指六道眾生的法界以及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法界,同樣是這個真如佛性,稱為一相無相。
一行三昧的這種修法,是大心菩薩所修,雖然名為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但這樣修一行三昧的念佛人,不一定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一行三昧的修法,在我們這個婆婆世界,既適合念無量壽佛,也適合念釋迦牟尼佛,因為這是要明自真心,見自本性的修法;也就是念佛人所講的,要明「自性彌陀」,要見「自性彌陀」。
這一行三昧,很多善知識講過,但在講的時候,有的人忽略了一行三昧這一段的前一段話;這也是我們念佛人常常忽略的一段,而這一段正巧是修學一行三昧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即是我們上週所說,欲修此三昧必備的第二個條件。知道這個前提,念佛人普偏存在的一種錯誤的知見,才能扭轉過來,才不致誤會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的前一段經文這麼講:「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當先聞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那就是說,法界只有一相。十方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樣,只有一相。我們的心安住在十法界的這一相,系緣於這一相,這叫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但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進入一行三昧、親證真如一相的話,應當要先閱讀或聽聞而瞭解般若波羅密,然後要如說修學。
所謂「般若波羅密」我們翻譯成中國話叫做:「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大般若經所講的意旨,必須先明白。大般若經的經文很長,像這樣大本的大藏經這麼厚,有四巨冊共六百卷。所以想入一行三昧,不光是前面所謂的「繫心一佛,不取相貌,專稱名字」而已。當我們隨佛方所,「專稱名字,於一佛念念相續」的這個功夫在修習之前,要先聽聞瞭解般若波羅密;也就是說:體究念佛之前,先要瞭解什麼是智慧到彼岸。那就是要我們先去瞭解什麼是第一義,什麼是了義。所以談一行三昧之前,這個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的話,一天到晚嘴裡喃喃有詞地念「阿彌陀佛」,念到驢年也不悟。
所以在念佛號之前先要明白: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極樂,並且不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那就不相干。如果是要修一行三昧,就應當先瞭解般若波羅密是什麼,這樣才能體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先聽聞、閱讀般若波羅密之後,再依照《般若波羅密經》所說的去修、去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所以,所謂一行三昧不光只是隨佛方所,專稱名字而已。這是少數善知識忽略的地方。我們學念佛的人,既然要修這個法門就不應當忽略這個大前提,因為世尊講,要先聞般若波羅密並且如說修學之後才能入一行三昧,才有可能親見自性彌陀。親見自性彌陀之後才能夠「即是念中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前後對照之下,如何修一行三昧就很明白了。
我們上週也曾提到過:「在念佛的這一個念裡面,可以見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曾經問過一個人,他自稱修學淨土,深入經藏。我說:「那我請問你:淨土法門的一行三昧講『即是念中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請問:『未來諸佛還沒有成佛,您如何見?』」他答不上來。我曾經跟人講:「這個見未來諸佛,悟了的人就見了。」譬如說:在我們這些同修之中,就有許多人已經見到無量無數未來諸佛,這不是大妄語,而是真實的見。未來諸佛、現在諸佛、過去諸佛都是這個真如佛性。只要你見性了,你就能看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這便是見到未來一切諸佛。當我們見到一隻蚯蚓爬出了地洞,在地上爬來爬去,你說:「啊!我看到了未來佛。」看到了許多人,你說:「啊!我看到了許多未來佛。」未來的佛也是這個真如體性,過去的佛,現在十方正在說法度眾的佛,都是這個真如體性。
世尊在開示一行三昧之前,指出修學的前提「當先聞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可見得,要入一行三昧,必須先瞭解什麼是了義。了義講的就是真如佛性。明了真如佛性之後,在「端身正向,繫心一佛,持佛名號」時,突然返觀,一念相應,便覺真如,得見佛性。方知真如佛性時時都在持佛名號之中顯現。見了真如佛性之後,就能「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就是說:如十法界、如十方諸佛法界;他永不退失,永不壞滅,他不能用意識思議,他沒有任何的障礙,他沒有一切的相。這就是實相。
實相不僅只是無相而已;實相是無相也是有相;有相與無相是不二的,這才是實相。如果只是落在空裡面,見空而不見有;空與有不能是一的話,空與有是分別對立的話,那是在一邊;既然是在一邊就不是實相。如果在有相之中,不能見實相,那就是有礙;則此人所謂的實相無相,一定是錯會了,不是真正的無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