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律學述要〈一〉釋門歸敬儀0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5 20: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很欢喜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来学习这个课程。大家都是归依三宝的佛弟子,《释门归敬仪》这部书,就是引导初学者,怎么如理如法的来做归依,使令我们很快速的走上成佛之路,很平稳的、很准确的达到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这个课程可说是一种通识课程,每个佛弟子都要学习的。这一部书的批注,在藏经里面只有一部而已,就是《卍字续藏》中了然律师,有比较完整的批注,学人主要就依照了然律师的批注,跟大家来做说明。

大家翻开第一页目次,弘一大师有作个表。这个科最主要是了然律师作的科,当中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大家下完课可以对照着看。

我们看到正文第一页的地方:【甲一、序分】,宣祖的原文其实有序分,不过被虫蛀掉,序分不见了,就引了然律师《通真记》的序来做补充。因为时间,我们就直接消释文字,不念本文。

甲一序
分(蠹损缺以通真记序代)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卷上并序                  大宋萧山沙门释 了然  述
录自  卍续藏经 新文丰版一○五册一七八页
夫二谛同根,三宝一性,羣有昧兹而逐妄。大雄由是以兴慈,开八正之妙门,示一直之平道。莫不静诸见本,显自心源,故前圣后贤,咸宗斯轨。  释门归敬仪者,吾祖  澄照律师之作也。师穷三学之妙,弘一性之宗。审归敬为至道之良津,真俗乃观行之枢要,于是括三藏,而广陈敬法,彰二空而圆显净心,事理该明,文义俱备。  了然忝沾慈润,获奉遗言,审虑竭愚,辄申科释文,成三卷题曰通真。庶乎通二谛之门,显一真之理,后之作者,无诮斐然云。

讲到『二谛同根』,真俗二谛是相同一个根源。俗谛就是指十法界的依正果报的差别;真谛就是十法界的果报是无自性的。你成佛也是无自性,你堕到地狱里面也无自性的。我们有情有十种可能性,这些都是同一个根源。就是从真如,随着不同的因缘,产生十法界的差别相,这当中都是无自性,叫做『二谛同根』。

三宝也是同一个体性。佛是觉悟,法是道理,理、智和合就是僧。我们怎么样从六凡法界,超越到四圣法界,乃至于成佛?就要依止三宝,来生起觉悟。我们就是去忆念三宝、忆念真如(其实忆念三宝,就是忆念真如),我们就能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三宝是同一个体性,就是真如。所以不管是二谛,或是三宝,其实都是真如不同相貌的显现。

『群有』,九法界的众生,迷昧这样的道理,在这平等的一真法界中,向外来追逐这种虚妄(什么是虚妄呢?就是认为在真如之外,还有一个什么东西,这个叫做虚妄),就产生九法界的生死。大雄佛陀兴起慈悲,为众生的迷昧开启八正道(八正道其实简单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样微妙的门户,指示在法界中(就是一真法界:一个真如法界叫做一真法界),这种正直平坦的道路。这一切的佛法,莫非、无不都是寂静众生内心诸多这种错误的见解(这种执着),当做根本的--把执着拿掉。来开显自心的源头,这种本具的佛性。所以从以前的圣人,这些菩萨,乃至于后代的祖师,这些贤者,(『咸』,就是完全)完全都是效法这样的一个轨则。就是我们真如随着染污的因缘,就现出九法界的生死。当我们学佛,逆生死,修学戒、定、慧三学,把在真如上面的乌云拿掉,我们就开显自心本性的真如。所以我们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做这一件事情而已。

《释门归敬仪》这部书,是我们的祖师——道宣律祖(谥号澄照律师)的著作。祖师虽然专门弘扬戒律,可是他穷究佛讲的戒、定、慧三学的奥妙。对定、对慧都有很深的造诣,弘扬这一真法界,一佛乘的宗旨。他不只是弘扬小乘律,他是弘扬大乘成佛的宗旨。审查明白了知,初学者归依恭敬三宝,就是成佛至道良好的渡口。

怎么讲呢?一开始学佛时,你摸不清方向,这时最好做一种修正,种一个成佛的种子。他的种性是什么?就是大乘的种性,成佛的种性。把这个方向弄对了,未来就一路的走到成佛的路上了。一开始这个种性非常的重要,宣祖抓到这一点。在修行过程的一个下手处,就是以真俗二谛,当做修道、观行的一个枢纽、机要。整个修行有无量的法门,最重要就是观察真俗二谛。就是整个法界就是真如,一切就是真如,真如的相貌就是真俗二谛。你「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去观察真俗二谛,这一切我们全部都承担起来了。于是宣祖就囊括经、律、论三藏的教典,广泛的陈述恭敬三宝的方法,不只是外表上的恭敬,要紧的是我们内心不执着,就跟三宝相契,这就是究竟的恭敬。

彰显我法二空,圆融的显示清净心,所以这就是我们当一位初学佛,归依的佛弟子,必要的这些事修、理观,都是包括来说明的,当中的文义是很具备、很丰富的。所以这一部书可以说是我们佛弟子,归依之后要成佛的一种很扼要的操作手册。他一路从开始、最粗浅来讲,一直讲到成佛,当中一些要注意的方向,扼要重点提示。

『忝』,就是有愧。这是了然律师自己的序文,因此他很谦卑的说「忝」。沾到祖师这种慈悲法益的润泽,获得奉行祖师遗留的言教。因宣祖朝人,所以他的文字有骈体文对称、押韵,比较艰涩的文字。所以了然律师在感恩之余,很仔细的考虑,竭尽自己愚昧的见解,擅自的陈述这种科题,还有解释当中的文义,成为上、中、下三卷,题号叫做「通真」,这就是《通真记》,这是帮助我们通往真如的一部批注。如此的帮助,使令相近能够通达真俗二谛的法门,开显一真法界的道理。所以这样的批注,能够符合佛陀施设的教法,乃至于祖师作《释门归敬仪》的心要。后来看到这一本书的人,知道这样一贯的思想,不会『诮』(『诮』,就是责备),不会讥笑。『斐然』,就是随随便便的穿凿、虚妄的造作。这《通真记》不是虚妄的造作,乃至于宣祖作这一本书,是传承佛陀一贯的思想。所以归依恭敬三宝这个法门,是一直护送到我们成佛去的。

我们在这讲一个小笑话,学人在家学佛时,有一个老师引导我。他母亲也信佛,他母亲跟他讲:「你走到暗的地方,内心害怕时,你就要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不过后来我这个老师愈学佛愈虔诚,就想要出家了。他母亲很害怕,就跟他讲:「我以前叫你在黑暗的地方才念佛,不是要你一直念。你一直念,念到出家去了,我怎么办啊?」事实上这是世俗人的想法。其实我们忆念三宝,就是要一直不断的忆念、不断的忆念,不只能出三界的家,乃至于能够成就佛道,把我们自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开显出来,这就是序文的要义了。归依不是一开始磕三个头,做个仪式,变成佛弟子,不只是这样,它是一直护送我们到成佛去的。

甲二、正宗(分二:乙一、題號,乙二、本文)
乙一、题号(分二:丙一、题目,丙二、述号)
丙一、题目
释门归敬仪录自  卍续藏四五册四五○页

我们正式看:【甲二、正宗分】,【乙一、题号】,【丙一、题目】:『释门归敬仪』。『释门』,就是佛门,归依恭敬三宝的仪式轨则。

丙二、述号
沙门释道宣大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述。

【丙二、述号】。『沙门』,出家修行人释道宣大唐龙朔元年,这是高宗的一个年号,当时宣祖六十六岁。在京师,就是长安,就在陕西省西安市西明寺,所叙述--他的一个创作。

宣祖母亲,有一天梦到月亮,跑到她肚子里去了,这时候就怀胎。在怀胎时,母亲还梦到一个印度的出家僧人跟她讲:「你这胎儿是朝的僧佑律师。」所以宣祖是一个再来人。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六岁时就学佛,在小时候就很会写文章。十五岁,那时是朝末年,战乱,他感到这个世间无常。他家世本来是很好,可是战乱,感到名闻利养都是不值,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就生起出世的心。

十六岁,用二十天把六万九千字的《法华经》背起来;十七岁,依止慧頵和尚出家。慧頵和尚通达《三论》、《唯识》这些大乘教理,宣祖很快就把这些大乘的教理也学会了;二十岁,依止智首律师来受比丘大戒,智首律师是当时律学的第一上座。因为战乱,到二十六岁才在和尚的介绍,依止智首律师来学戒,学了六年,把律藏听了二十遍,尽得师长的传承。三十一岁时,他就作了《行事钞》。三十二岁离开和尚,到各处去参访当时的律学大德,当时佛法非常的兴盛。

其实宣祖玄奘大师早出生,比玄奘大师晚入灭,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当时佛法戒、定、慧三学都很兴盛。离开后,一般进修,乃至于去参访大德,进修坐禅,在《佛祖统纪》里记载:宣祖单单在云际寺行般舟三昧,九十天不睡觉,就二十次了,在其它地方就不说了。乃至于宣祖还著作,次第的把三大部著作出来,还著作《高僧传》等等。

到了五十一岁,在终南山闭关了十二年。六十三岁应高宗的礼请,到西明寺做上座。六十五岁作《净心诫观》,六十六岁作《释门归敬仪》,七十二岁往生弥勒内院。宣祖的特色,就是依照法华成佛的思想,来诠释小乘戒,建立地这种大乘僧众所受持的南山律--我们持戒为的就是成佛。所以一千四百年来,一佛乘持戒的思想,为大乘持戒的一个楷模,所以我们就称宣祖律祖

宣祖一生建立三宝,对僧众道业的护持,可说是不遗余力。他作《高僧传》,就是鼓励大家希圣希贤,好好修行。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宣祖炽热的心。可是他看到大家奉行佛法的信心不具足,纵然伟大的三大部清楚地诠释律文,可是仍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宣祖到了晚年,就作《释门归敬仪》。学人的体会,就是他认为大家信奉三宝,这种觉悟的信心不够,他就作《释门归敬仪》,把大家的信心再提振起来,好好来奉行三宝。因为三宝就是一种真如、就是一种光明、就是一种觉悟。你归依三宝,内心有光明,就愿意来奉行三宝这一切教授的法门,好好的持戒、修止观,未来你才能产生真正的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所以他老人家到晚年,在这些律学的著作都讲完后,他讲《释门归敬仪》,是有他不共的用意。

另外《释门归敬仪》这部书,也可以说是宣祖一生浓缩经、律、论三藏的一个教典。把自己修行的一个精粹、心要,给后代佛弟子,立下这种如何来学佛,达到成佛的一个脚注。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修行的精粹,文字非常的简要恳切,句句都是宣祖呕心沥血的忠告。入文后,大家就会体会得到。

乙二、本文(分二:丙一、總列篇名,丙二、隨篇別釋)
丙一、總列篇名

我们看【乙二、本文】。先做一个总说,然后再各别来解释。

【丙一、总列篇名】,拢总列出十篇的名字。先做总纲的大判,后面再细目来解释。

                      通明敬本教兴                                                         别显
敬本教興一(謂佛化厥初,禮儀莫識,聖法乘時,行斯謁敬。 所以廣引誠\教,為信首之初宗,庶有不惑於教喻。)


第一个『敬本教兴』,就是佛陀这种解脱的教法要兴建起来,根本就要从恭敬下手。透过恭敬,使令我们的内心,在教法上,在活动时,能汇归到本性,然后开显本性。当你本性一开显,有无量的功德,教法有灵验,自然佛教就兴盛了,这叫『敬本教兴』。

下面解释。佛的教化,『厥』就是其,刚开始时,恭敬三宝的礼仪,大家当然就不认识。圣人佛陀的一个教法,就趁着这个时候行谒。『谒』就是拜见,拜见三宝的一个礼敬。表面上是这样子,各别显示当中一种深意,所以宣祖在文中,就广泛的引述佛陀诚恳的教授。为什么要这样引述呢?因为恭敬三宝,为佛弟子信仰三宝,最初的一个重点。就是你学佛,愿意低下头来,恭敬三宝,代表你对三宝有信心。当我们对三宝有信心之后,自然而然就愿意奉行佛法。进一步的,调伏内心的烦恼,就得到佛法利益。『庶』,就是或许。如此,就不会迷惑佛陀教法的……『喻』,就是开导,这个教法的开导。就是我们可以透过恭敬,来建立对三宝的信心,这是入佛门的第一步。

所以印光大师讲:「佛法从恭敬中求」,「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我们学佛,当然要研究佛法。可是这只是一种方法,我们学佛有个要点:应当要在恭敬的信心上建构起来。大地是什么?是你恭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才能建立起一切的佛法,未来你才能走在归回真如本性的回家路上。这是谈我们一开始学佛,就要从恭敬来建立信心下手。

                     明济时                                         显护法
濟時護法二(謂季俗根鈍,非敬不弘,故濟時機,綜習惟遠。 遂使相從奔競,上下相遵,既不亂倫,三寶由盛。)


下面讲到第二篇,就是我们所恭敬的三宝,所谓『济时护法』。第二篇讲到,要建立三宝来救世(救护当时),来护持这种解脱的佛法。『季俗』,就是末代世俗人的根机,是非常的闇钝。没有特别强调恭敬三宝,每个人都有慢心,很高慢,一高慢,把自己高举了,你就没有办法对他来弘传佛法。所以前面这个恭敬是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低下头来,佛法的法水才能流到我们身心。其次,那要恭敬谁呢?就是三宝。为了要救济此时众生的根机,综合一切修习法门,希望能够长远的流传,所以就需要说明三宝的相状,文里面讲到有四种的三宝。众生有恭敬的对象后,要往这边来恭敬,就能解脱。所以使令佛弟子互相的依从、奔竞、追逐,来恭敬三宝。上下互相来遵守恭敬,这指我们佛弟子间。恭敬三宝,包括僧,僧要有种种的僧团伦理。不混乱佛弟子间伦常的关系,大家能竭尽自己的本分,携手合作,三宝也因此兴盛。以上这两篇,把归敬三宝的门户建立起来,能恭敬、所恭敬。

                                明机                  立教                     总显因机立教所以
因機立儀三(謂時涉澆淳,情分利鈍;致立教者,開抑殊途。 或彼佛德高,滅罪稱最,或此方本淨,二業能明等。)


以下再说明,修行法门中的要义。三宝要做什么?他就介绍很多修行法门。讲到佛陀因为众生的根机,就建立不同教化的仪式(这种种的法门),来因材施教。宣祖这篇就教导我们,对于法门我们不要生起执着。讲到这个时代的风俗,涉有这个浅薄……『浇』就是浅薄,『淳』就是淳厚。当时这个大环境有时候就是很浅薄,这个是依报;正报的有情,明了性,有明利或是闇钝。导令(导致使令)佛陀在建立教法的时候,为了要契合众生的根机,这个教法他就开展,或是压抑,就有不同的路途了。譬如讲到我们现在受持的净土法门,它是仰仗佛力,带业往生。强调『彼佛』弥陀的道德非常的高尚,能灭除众生的罪垢,称为最快的--我们只要一往生极乐世界,在修行的路上就不再退转了;或是世尊也介绍圣道门的法门,依止自力,修行戒、定、慧三学,来断惑证真。在圣道门中就强调,我们这个地方(这个秽土,这个娑婆世界),原本就是清净的,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众生执着才不清净的。我们只要好好透过事修、透过理观这两种业,就能够明白本性之真如。把我们的本性开显出来的,不要另外再求一个什么地方可以修行。这些法门都是佛讲的,可见「法无高下,契机则是良药」,我们就选择我们相应受持的法门当作根本。另外我们也要归依佛陀所讲的一切教法,归依法,是一切教法都归依。其它我们没有受持的教法,可以当做辅助,我们也得到这些法门的滋润。不是说你受持这个法门,你就把你全部的门都关起来,到后面,就枯竭,就会变成门户之见,自己障碍自己。不要这样子,你要归依一切的法门。在《四十二章经》讲:「中边皆甜」,一切法门都是很甜的,都可以滋润我们。当然我们受持我们相应的法门,其它的法门都可以当做帮助。这是讲到奉行教法,不要生起执着。

                             总显乘心行事                                         别示罪福之相 
乘心行事四(謂事在未亡,因心行用,約緣課業,條流須識。 由心通三性,事染六塵,因福起罪,莫知道業。)


我们有文字的教法,要紧的就是对症下药,「对」,就是要破除心中的烦恼执着。第四篇讲到『乘心』。『乘』,我们要乘车、乘马,我们现在修行是什么?乘着这个心,就是观照我们的内心,来力行修正烦恼的事情。『事在未亡』,就是大家都归依三宝,都学佛了,可是事实上我们问自己,我们内心的烦恼,还是没有消亡。烦恼还是在,照样起贪、瞋、痴的。因此佛弟子的内心,日常的一个行用造作时,特别要约着外缘的事相,来考核我们所做的业。你要常常考虑,现在做的是什么业?这个是三恶道的业?虽然在佛门了、在寺院里、在三宝地,你要常常想,你做的这个是什么业?很有可能是三恶道的业,也有可能是成佛的业,你要常常的考核。乃至于我们对内心的活动,这些『条流』,像水流一样。我们要看看我们现在内心,必须要认识清楚,到底我们现在是起什么心?不是你头一剃就大事已办,不是这回事的。有很多可能,我们可能出了家还跑到三恶道去,所以我们还要常常观照内心的。你乘了你这一念心,这个车子你要开到哪边去?往上开、往下开都有可能,你要注意的,修行不能打迷糊仗。我们所造的是善业、是恶业?我们内心是调伏,或是起烦恼?自己要清楚、要掌握的。这样才叫归依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

以下再各别显示我们造罪、造福的相貌。就是我们的内心融通有可能有三性:善、恶、无记,三性都有可能。如果我们事修沾染到六尘的境界时,我们很可能因为修福的一个境界(譬如大家来听课,这当然是一个修福的境界),也会生起罪业。你上课时,打瞌睡,无记,或是起恶心,就可能生起罪业。所以我们内心,在修福的修行过程中生起罪业,忘记了要返妄归真,不知道要修行圣道之业,当然未来就要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我们整个修行在修我们的内心。你内心起烦恼,纵使身口操作的是佛教授的这种修福、修慧的法门,未来还是苦恼、还是不能解脱的,大家要注意。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出世圣道的重点,就是要调伏烦恼,大家不要被这个法门的外相所迷惑。我说我在修行:我已经在拜佛了、我已经在听课了,已经很好,已经解脱了。不是,不能这样讲,你要看你现在在想什么?就是我们修行,是要得到那个精粹。这就是日常老法师所讲:修行,就好像在削甘蔗。你把甘蔗削一削,把甘蔗挤出汁了,成为甘蔗渣。你要什么呢?你要把甘蔗汁喝下去;你不要握着甘蔗渣、甘蔗皮不放。这一篇是教我们要喝甘蔗汁--要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要用它调伏烦恼、得到清凉、得到解脱。你不要说:我已经修了很多法门,我已经了不起了,我跟佛陀已经差不多了。这样未来不能解脱的,这个法门就好像甘蔗渣、甘蔗皮,要紧是内心的解脱清凉。

                总明机教                     蹑显正行                   诫斥妄情
寄緣真俗五(謂法被權道,情投業理;心形兩位,指月雙筌。 或以鄙俗淺\度,不識分量,罔冒入真,實為沈俗。)


我们再看第五篇。我们要彻底调伏烦恼,就必须要『寄缘真俗』,要寄托所缘的境界。不管你现在要做什么事,佛法的境界、出坡的境界,这个所缘的境界,当中要去观察真俗二谛,你就能跟真如相契合,因为真俗二谛就是真如的外貌。讲到佛法,所加被众生的法门,分作方便的权教,还有如实的道法,权、实二法。有情投入修行圣道的业理中,这些修行法门,可以分做内心的理观,还有身体的事修,这两个位次。就如同我们透过标月的指头,这有形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真正见到月亮。『筌』,就是一种手段,有这样两种手段。权法、实法都是很需要,没有这个指头,你也看不到月亮;没有权法,就得不到实法,这两种都要修。

以下就是诃斥。有的人是卑鄙的,亦用一种卑鄙、世俗浅薄的度量,不认识自己的份量(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他搞不清楚),然后就去欺骗罔冒自己:这是进入这个佛法的真实的解脱。自己学了、懂了几本书,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真实解脱了。会讲几句佛法就认为自己解脱了,自己骗自己,实际上他是沈沦在世俗生灭的事相上的。这一科可以说彻底把归依三宝,这个修习真俗二谛的观照,开显本性真如这样的方法,「正直舍方便」,全部把它讲出来了。十篇的归敬仪,每一篇都是扣着这样的核心思想。当然每一篇从不同角度来开显,让我们生起觉悟,让我们彻底的走上这种回家的路。

天台宗有所谓的五重玄义,把每一部佛经做分类,我们这边也稍稍可以把它分类一下。学人的一个体会,《释门归敬仪》这一部书,可以说是以真如实相当做它的体,我们依止这种归依三宝的事修,修习真俗二谛的一个理观,做为契入真如佛性主要的一个方法。所谓的「明宗」。「辨体明宗」,然后就是「论用」。它的好处是什么?就是使令我们佛弟子,很平稳的走上成佛之路,能够迅速得到现世的安乐,乃至于未来解脱,做为它的业用的。

第五个判教,就是《释门归敬仪》当中广泛的引藏、通、别、圆四教,汇归到圆教真如。所以这一部书,应该是属于大乘方等时的一种教法,四教并谈。

                     明钝根难信                                         正显
引教徵迹六(謂末法根鈍,多封性習,須引聖言,以為教量。 今以四依檢行,四印徵明,無涉浮言,飾詐斯絕。)


我们再看第六个。前面已经把归依三宝的事修、理观的法门都说过,以下再引佛陀的圣教,来证明自己修行的一个轨迹。你到底有没有修错啊?末法的众生根机闇钝,大多封闭在自己的个性、习惯当中,所以虽然我们修行的理路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必须要再进一步的引圣人、佛陀的言教,做为我们指导的教量,众生才有信心。我们一般人都会避重就轻,选自己喜欢的,其实我们的执着,都没有办法破除,我们必须要用佛的圣教量,再来破我们的执取。现在引佛讲的「四依法」来检验自己的行持。这四个法门如同四个印章来证明,使令我们修行中,不要牵涉自己虚浮执着的名言。其实修行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很多名言,自己保护自己,不敢把那种执着拿掉,我们透过「四依法」把它破除掉。过去自己骗自己这种修饰、欺诈的情形于斯断绝。这一科就是告诉我们用「四依法」来给修行做品管,好好的把修行的品质提高。


我们再看第六个。前面已经把归依三宝的事修、理观的法门都说过,以下再引佛陀的圣教,来证明自己修行的一个轨迹。你到底有没有修错啊?末法的众生根机闇钝,大多封闭在自己的个性、习惯当中,所以虽然我们修行的理路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必须要再进一步的引圣人、佛陀的言教,做为我们指导的教量,众生才有信心。我们一般人都会避重就轻,选自己喜欢的,其实我们的执着,都没有办法破除,我们必须要用佛的圣教量,再来破我们的执取。现在引佛讲的「四依法」来检验自己的行持。这四个法门如同四个印章来证明,使令我们修行中,不要牵涉自己虚浮执着的名言。其实修行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很多名言,自己保护自己,不敢把那种执着拿掉,我们透过「四依法」把它破除掉。过去自己骗自己这种修饰、欺诈的情形于斯断绝。这一科就是告诉我们用「四依法」来给修行做品管,好好的把修行的品质提高。

                    示其篇意                                         引俗勤惰
約時科節七(謂心行等級,勤惰不恒,故立法檢心,分時策行。 是知克念修聖,斯言有歸;不爾流溺,還同無始。)


再看第七。前面把这些用功的方法,都准备好、调整好了。质都已经调整好了,这时要紧的就是要开始用功,加功用行地努力来修。所以,以下讲到约着时间来『科』(『科』,就是考核)修行的节操。讲到众生的心行,有等级的差别。很多不同,或是很勤劳、或是很懒惰,不能恒常的。有的人修修修,刚开始很勤劳,可是后来就懒惰下去了。所以这要怎么办呢?必须要建立法度来检点内心,分时段来警策修行。要照时间,要打卡、要计时的,这样来检点我们的修行。

在《书经》里讲到,一个凡夫,只要能克制念头,虽然是一个很粗糙的凡夫,他不断的克制他的念头,未来这样子不断的修正自己,他也能成就圣人的。这个言语是有归宿的--老祖宗的言语是能应验的。『不尔』,就是说你不如此,你放纵念头,就会流转沈溺在三界。纵使你非常聪明,可是不好好修,就像做一只兔子,不跳,未来还是不能到目的地的。虽然你表面上是归依三宝,也出了家,未来还是相同过去无始这个轮回受苦的。

所以我们归依三宝,其实只是解脱的一个起始点。未来还是要勉强自己,长时间努力来调伏自己,才能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三宝弟子。以上到了第七科,佛弟子在不同时空中,要知道内心如何来归依、来用功。到这边,这些理观都已经讲清楚了。

                            示威仪                                                        明有序                                   結顯容止 
威儀有序八(謂敬相顯心,虔誠\有被,今須引誠\教,具列容儀。 則容止若思,言詞安定。不以法繩,則手足無措矣!)


到第八科,正式来说明归依三宝,身口威仪是有次序的,很安定。我们一般归依三宝,就是讲第八科,讲一些事相上的东西。如果你内心里面乱七八糟的,这种归依最多就是得人天福报。宣祖(告诉我们):归依是要我们成佛的,有大乘的理观来做基础,做什么事情,都是念念成就佛性的庄严。这种事修跟一般佛弟子的事修不同,是有理观做基础。所以宣祖大慈悲,到了第八科才讲乘性的事修。

我们看:依止恭敬的外相,表显归依的心情。当我们内心很虔诚,自然三宝就有加被。现在必须引用佛陀诚恳的教授,具足列出恭敬三宝的容貌、仪表。你内心很虔诚,理观很殊胜,外表这些事修还是要表达出来。不能执理废事,事修也很重要。讲到佛弟子的容貌、举止很安祥,好像在思惟一样。这是讲到他的容貌,不是在讲他的思惟。我们说话的言辞很稳重、很安定。

如果一个佛弟子,归依三宝后,身口不用外在的法则来约束,佛弟子的手、脚就无措、惶恐,不知道如何才能如理如法。就是学佛后,我们的身口要维持很安祥、稳重,要如法,未来修止观的时候,才不会产生障碍--事能帮助理。以上把归依三宝种种的事修、理观,交互来运用。
        
             并功用                                                                                                             示感通
功用感通九(謂業假行成,功由心起,心懷染浄,業亦真虛,此由想見未清,善惡交集。不示緣報,迷滯難明。)


以下说明『功用感通』,就能产生安乐解脱的功能作用,乃至于可以跟佛感通的效果。第九讲到圣道的业,必须要假借修行才能成就的。要成就圣道,要造这种业,才能成就。这一切的功德,都是由内心生起来。佛弟子的心,怀着染污或是清净,所造的业,就有真实或是虚妄,都是由内心的想心(生起来的)。为什么有虚妄呢?这是内心的想法、见解,还没有清净,当然所造的业就是善恶交掺在一起的--交相聚集。

所以一般人都是因循过日,如果不显示修行的因缘果报,众生迷惑、滞碍,就很难明白。佛陀知道我们众生很执着,就狠狠地告诉我们:你造这种业,未来就到三恶道受长劫的痛苦。佛陀不断地这样讲,讲久了,我们就害怕了。

到了这一篇也是一样的,这讲你这要好好修,未来就能安乐解脱;你不好好修,照你这个办法,未来就到三恶道受苦了。前面讲了很多很多了,到了第九篇这一篇,要紧的就是要有实际的受用。学佛就是要真正得到安乐、真正得到解脱的,在当中最真实的受用。我们要面对现实,因为我们生死凡夫会退转。眼前,我们怎么样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呢?我们就必须要去亲近佛陀。你一个生死凡夫,一退转就完了。你要不退转,就要亲近佛陀,这个修行才能保证不退转。我们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因为到极乐世界去,见诸上善人,得不退转了。我们要紧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一回事。

到第九篇也是一样,教导我们怎么样去亲近佛陀得不退转,当中列出十种方法。这些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各别要去操作的种种法门,要用心的地方。前面可说是一种通途教育,后面就是各别(教育)。归依后,要各别受持哪几个法门。受持下去,马上能得到强大的安乐、强大的解脱。

程器陳迹十(謂聽言觀行,時俗罕依,故立條例,以清心路。)


佛弟子如何归依,走上回家的路?这一路都已经讲过去了,宣祖已经告诉我们,怎么样把一个归依的佛弟子,送到佛陀那边?已经都讲完了。

第十篇,『程器陈迹』。『程』,就是显示;『器』,就是自己,宣祖说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器皿,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讲出来,所以今天要陈述以上这些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轨迹。其实这些著作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今天还要有这一本着作的产生呢?就是说当时的众生,『听言观行』,就是听他的言语后,还要再观察他的行持。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就是朝时,世俗人(一般人)罕能依教奉行。只是嘴巴讲一讲而已,就不去修了。所以宣祖也很感慨,大家不修行,只是嘴巴用口头三昧,这是不能解脱的。
宣祖认为他跟这些有缘的众生,该结缘的都结缘了,像《遗教经》里讲的:「应得度者已得度,未得度者作得度的因缘」,这一本书就是为了那些未得度的人作得度的因缘。因为眼前这些人该劝的都已经都劝了,还是不修。怎么办呢?未来还有人会解脱的,所以他就把他的修行心要写下来。所以宣祖的大悲心在建立修行的条例(这些轨则),来澄清未来众生内心的一个路头。所以最后宣祖作这一本书的心情,希望我们能够好好的奉行这些教法,才不辜负他老人家作这一本《释门归敬仪》,他老人家这一期应化的苦心。也才不致于导致我们归依三宝,却入宝山空手而回。

我们把这十篇大意再跟大家提示一下:第一篇,讲到能恭敬的心;第二篇,讲到所恭敬的三宝 ;第三篇,讲到当中三宝所教授的这些法门,对法门不要执着;第四篇,这个法门要做什么?就是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第五篇,就是整个《释门归敬仪》的核心了,你怎么样真的破这个烦恼,把心带回家呢?就是要修习真俗二谛。在一切的事缘中都可以修,在顺境中可以修,逆境中更可以修。其次再引佛的教法,这个「四依法」来破除我们这种修行的死角;第七篇,这些修行法门都好了,我们就是要加功用行,扣着时间,要长时间来加功用行、长时间来观照内心破执着的;第八篇,就讲到事修,要种种的如理如法的事修。当然事修过程中,还有理观的。乃至于文里面到后面,他还引勒那三藏,这种大乘的理观、实相的理观,事修中有这种很深层的大乘真如的实相的理观的,这不共于一般只是讲事修而已。这种念念都能成就我们本性的庄严,乘性起修的一种法门;第九篇,就是讲到我们好好用功,就有种种的感应,要点就是我们能亲近佛。当中讲到十种方法,我们能亲近佛陀。这些法门,都可以当做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助方便。正方便就是信、愿、念佛,助方便就可以用这十个法门;到后面,第十篇,讲到宣祖作这一篇的苦心。我们要好好的用功,把宣祖的这个精粹,作个承担,修行很快就上路,就不会走冤枉路了。其实宣祖这个课程,是《法华经》一佛乘的一种修法:刚开始学佛,就发这种成佛的心,直接快速的走到成佛之路了。我们先休息。


(本讲记为诚因法师主讲,系善德书院网络佛学班戒律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配有相应的音频课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4-11-1 08:57: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