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师三昧行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30 21: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藥師三昧行法序
三昧。菩薩道之正行也。而復以懺法名者。豈律文懺淨。為三昧之方便。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其名有以取之歟。余曰。懺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達實相。達實相者。是第一懺。眾罪霜露。慧日消除。蓋無之而不懺矣。第以心理微密。觀用麤疏。黑業覆障。難開曉。故重運身口。助發其意。使疾相應。更加之以懺耳。助也者。順正者也。道無兩端。而有賓主。主正賓助。分所宜然。今殆主懺而賓三昧。何居。余曰。助之為言藉也。謂以力藉與之也。當其正得助力。則體合而用一矣。脩三昧時。其法名懺。懺之成處。三昧彰焉。三昧之得法。猶城之有門也。城之無門。自不名城。法之於三昧。其何賓之與有五悔徹始終之位。十乘通信法之機。聖言洋溢多方。高軌淵源有自。若藥師光垂堪忍。願攝有情。雖具為拔業纏之願。而無首伏罪結之辭。以指喻指。尚謂非中之是。無法立法。不猶節外之枝乎。余曰。諸經觀門固廣。其法一揆。而藥師為法。顯而且簡。毋得以辭害義也。夫既曰為拔所纏業障矣。而又一一述諸過惡。吐露情辭。身口求哀。願為成道。則已作乞除。未作不作。悔過陳願之義。豈不至顯哉。且普賢觀則都淨六根。請觀音則通銷三障。方等陀羅尼之四眾滅罪。大涅槃之闍王懺逆。是皆法有對當。辭仍專切。乃若今經。雖詳陳眾過。實單除業障。現所為業。苟得拔除。則宿惑自謝。來報不受。可謂炙病得穴。伐樹得根。斯至簡之法。要視諸經獨拔矣。藥師本願。迦文勸請。符理契機。二俱善巧。且順機建法。尚名法施。而稱法隨機。得非允佛之化門乎。蓋諸佛化門。各異其施。西方欲拔堪忍之苦。而先與淨蓮之樂。故彌陀施以攝門。中方當轉娑婆之穢。便是同居之淨。故釋迦施以折攝二門。東方欲與淨琉璃之樂。而先拔堪忍界之苦。故藥師施以折門。雖折攝異施。而同一慈悲。同為此界一切有情也。譬諸日焉。當停午時。罄無餘影。則折攝均施是宜。西照將沉。群動欲息。則攝施是宜。東明初啟。庶類憑生。則折施是宜。既已西沉。必將東起。中天皎麗。了無暫停。究是此光。輪燭一四天下也。是則眉間白毫光。無量光。琉璃光。總是一光。繼之以日光月光。光光無盡矣。故有釋迦。不可無彌陀藥師。既有彌陀。夫亦可少藥師乎。如欲以先承光。光光無盡。必先盡此菩薩道之正行。余業障深重。出俗參方。多歷年所。始遇大悲懺儀。雖課脩無間。而業纏未拔。今年春。仁菴義禪師。自邦溝還顯寧。急以藥師懺法。啟余邦定。且相期共席脩之。余甚至願。援筆立成。作書寄往。秋初纔獲報章。而仁老竟示寂於邦上矣。余既憫同志告徂。更念有志於藥師者。未聞此法。龍丘懋聖葉居士見之。慨然授梓。將以遍聞同志。昔陳文帝披悔辭於太極。唐中宗蒙降祉於房部。肅宗感瑞李於開元。而梁肅穆員皎然呂溫諸賢。申弘讚於文苑。皆與藥師有大緣起。若居士既以金剛般若。轉諸人先世罪業。又以此懺。用拔現世業纏。是亦淨琉璃國之乘願者也。是為序。

康熙三年立冬日台山後學受登書於無畏堂
[1]藥師三昧行法目次
定名第一
勸修第二
方法第三
一嚴道場
二淨三業
三修供養
四請三寶諸天
五讚歎
六禮敬
七發願持咒
八懺悔
九行道旋繞
十思惟義處
釋疑第四
藥師三昧行法目次(終)
No. 1483
藥師三昧行法
天溪比丘 受登 集
定名第一
藥師三昧者。即所入三摩地。所謂諸佛甚深行處。而即現前不動一實際地也。普賢觀云。諸佛住處。名常寂光。金光明云。諸佛游於甚深法性。則知入無量義處。超圓通本根。出入交於根塵。自他同歸於秘藏。皆是矣。故住與行遊。俱須得所。于處不留。于緣無著。無住而住。無行而行。譬之鴛鴦。雙遊並息。處緣泯若。住行穆如。隨用自在。乃得其所。亦是首楞嚴三昧異名。大品謂首楞嚴三昧。是諸三昧行處。蓋不起寂滅定。而現諸威儀。則藥師三昧。為諸三昧王。豈不信然。又藥師是醫王。三昧即病行。良由無緣大悲。內自熏心。眾生病故。是故我病。亦由無緣熏發。感應道交。以己之疾。愍彼之疾。知病識藥。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病差藥除。則非真非有。意而有勇。正是所行甚深。然今于此。欲得三昧現前。其有法乎。曰。經自陳四法。得是三昧。一曰聞。二曰信解。三曰供養。讀誦。受持。書寫。演說。四曰思惟修。習法具有四。而廣讚聞名。意在初聞尚爾。況後後乎。夫諸佛名號。是甚深行處者。以統眾德。而備萬法故也。天台云。觀雖十六。言佛便周。舉正以收依。標主以攝伴。是則行願之善巧方便。國土之行數相貌。莫不盡于藥師一名。故一聞其名。則依正森羅。主伴影現。因果相冥。理事無礙。不移不動。全體宛然。淨名曰。正遍知如來及佛。此三句義。大千眾生。如阿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不能盡受。故今曼殊。承佛威力以發問。而世尊。若一劫一劫餘。而欲廣說。終無盡也。如是。而信解之。誦說之。定心修而證之。吾說更無有盡矣。但能展用今法。則上之四法。一舉全該。故曰藥師三昧行法。
勸修第二
如來正法寖微。像法轉時。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欲修大乘行。真實信解諸佛甚深行處者。欲盡聞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以利益安樂無邊有情者。欲于諸佛土。隨意受生。常見諸佛。得宿命智。根力覺道。定念總持。無不具足。乃至不退菩提者。欲願生淨土。其土一向清淨。有殊勝功德莊嚴。光明壽量。不可思議。與西方極樂。等無差別者。欲脫三途苦。還生人中。以內外財。施來求者。欲清淨尸羅。多聞正見。離增上慢。速得圓滿諸菩薩行者。欲破無明。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者。欲所有惡事。悉不能害。皆起慈心。互為饒益者。若願生西方。志忽不定。隨聞今名。乃有八菩薩來。示其道路。以助往生者。若厭患女身。願後不復更受女身者。欲求長壽。富饒。官位。男女。隨所願樂。一切皆遂者。若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毀犯所受。怖墮惡趣欲得清淨。還具律儀者。欲燃燈造旛。為病人還增已盡之命。為王家轉禍為福者。應先造立藥師形像。敷座安處。燒香散華。誦經持咒。思惟其義。修藥師三昧。所以者何。此是諸佛甚深所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菩薩。皆不能信解。若得修此。誠謂大難。蓋難於三寶中信敬尊重。故能修行者。得全分寶。但能誦持。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寶。佛與曼殊說下分寶。尚不能盡。況中上耶。若不修是法。失無量重寶。是故明智者。深為之憂悲。
方法第三
經云。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欲供養藥師如來者。應先造立形像。敷座安處。以種種華香旛蓋莊嚴。七日七夜齋戒。起慈悲心。歌讚。禮敬。誦持經咒。右繞佛像。思惟其義。又云。為拔業障所纏。晉灌頂經云。志心懺悔自行首伏。其奉請一法。含于供養。矩公序云。祈請供養若不奉請。供養其誰。如是十章。次第整足。故今詮次。依以修行。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修供養。四請三寶諸天。五讚歎。六禮敬。七發願持咒八懺悔。九行道旋繞。十思惟義處。初入道場第一時。具足修此十法。于後一一時中略去請佛。餘九悉行無異。仍以法華三昧補助儀觀想句偈。注於事儀之下。使正行時。專一用心。當知此十。或施為方法。或稱宣名句。或思惟義處而復各具事理。皆通感應。俱遍三業。悉淨三障。咸會三德何者。事即十科事行。理唯有二。顯則諸佛甚深行處。密則陀羅尼中道正空。此之事理。有作無作。必藉三業。三業機感。感必有應。應唯業淨。淨故障空。空處全德。當德全時。何事何理。誰感誰應。業障不立。德亦自空。唯十事得力。故名為藥。然當體無功。假名曰師。蓋藥師由斯而彰。則三昧於是乎在。
一嚴道場
經云。若欲供養藥師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座安處。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供養其處。此修三昧者通式也。又云。書寫是經。以五色綵。作囊盛之。灑掃淨處。而安處之。以種種香華幡幢。以用供養。此式雖為像法時機。實通正末。涅槃云。所言法者。諸佛所師。若能用者。誠尊而勝。簡而嚴。上中下機。皆可行用。即上供佛。亦宜供經。又云。若有欲脫病人。及餘菑厄者。應造如來像七軀(此謂藥師一佛七軀。非四殑五殑等異佛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灌頂云。七層之燈。一層七燈燈如車輪。則今世樹燈。準此式耳)。自七日至七七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神旛四十九首。又造續命旛長四十九尺。放四十九生。此式別為回病人已盡之命。并解國家諸種菑難而設也。今有還命息菑諸等機緣。極宜準此。然如是莊嚴。修今出世三昧。外助既勝內證亦速。如無力舉為。但依上式。專供本尊。及本經法。若七佛經。於七佛中隨供一佛。此則通修七佛儀式。又供執金剛像。日別三時。三時衣別。白月八日。至十五日。誦咒等。此則持明四護摩法。皆非今式也。上是經中嚴像式。今當選閑靜堂室。先去舊土。後於淨處。別取新土。用填其地。以香和塗。極令清淨。次於其上。懸新寶蓋。蓋中懸五色旛幢。遍一室中。皆懸旛綵。正中安藥師像。(若東坐西向。極宜行人瞻對)日光侍左。月光侍右。像前供層輪燈旛。如列藥叉神將於壇隅。最好。其外。圍以勾欄。或廂簾等。慮地卑濕。敷設薦蓆。次以建首日前(須用齋日)。取無蟲水。加持本咒一百八遍。散灑四方上下。以為結界。行者十人以還。多則煩雜。供養者。經云隨力所能。既云隨力。合當竭己資財。日日供養也。其修期者。經云。七日七夜。六時行道。乃至七七日。今分三等。七七日為上。七日為下。三七日為中。今且約三七日。為中行法。若能進上。斯為第一。且此剋日策功。是決勝法。若終身無怠。常在其中。奚以是為。又以正修前。加方便修七日。行人于此七日。調攝身心。節制眠食。精明觀道。熟練事儀。至正修時。純一無雜。仍求三寶加護。當進道時。無魔撓也。
二淨三業
經云。七日七夜。受持齋戒。食清淨食。沐浴身體。著新淨衣。晨嚼齒木(即楊枝)。澡清淨。應生無垢濁心。無惱害意。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繞佛像。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法華三昧云。初入道場。當以香湯沐浴。著新潔衣。若大衣。及諸新染服。若無新者。當取己衣中勝者。以為入道場衣。於後若出道場。至不淨處。當脫淨衣。著不淨衣。所為事竟。當洗浴。著本淨衣。入道場行法。四明云。縱一日都不至穢。亦須一浴。終竟一期。專莫雜語。及一切接對問訊等。終竟一期。依經運想。不得剎那念於世務。若便利飲食。亦須秉護。勿令散失。事畢。即入道場。不得托事延緩。大要身論開遮。口論說嘿。意論止觀也。
三修供養
(行者初入道場。至本尊前。敷尼師壇。正身合掌倚立。應念本尊行願功德。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平等之心。誓欲救度。慚愧懇惻。存想三寶。畟塞虛空。影現道場。手執香爐。燒眾名香。口唱三寶。五輪著地。首者舉云)。
一心恭敬(此下異口同音)。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一拜。心隨身口。一心頂禮。無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實。能禮所禮。心無所得。一切眾生。同入禮佛海中。涉入無閡。三無差別)。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一拜。用心方法如上)。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一拜。禮竟。互跪燒香。以手擎華。首者白云)。
是諸眾等。各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此下眾同聲唱)。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想云。我此香華遍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首樂天寶香。諸天肴膳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閡互莊嚴。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皆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閡。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想已。起。首者白結)。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拜)
四請三寶諸天
(運心供養已。互跪燒香。當念三寶。雖離障清淨。而以同體慈悲。護念群品。若能三業致請。必不來而來。拔苦與樂。七佛經云。世尊入甚深妙定。彼七世尊。各從其國。來至索訶世界。由其本願力故。各各自於寶師子座。隨處安坐。故今逐位慇懃三請。必有感降)。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世尊(想云。我三業性如虛空。釋迦如來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下去諸佛。但改牟尼。及形相來處)。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琉璃光世尊(此是壇主。今之行者。修其三昧。願生其國。是故前請)。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無勝世界。善名稱吉祥王世尊。
(此四殑河沙界外佛。以至九殑河沙外六佛。依七佛經。蓋與今藥師。並立誓願。攝受我者。故須請禮)。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妙寶世界。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圓滿香積世界。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無憂世界。無憂最勝吉祥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法幢世界。法海雷音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善住寶海世界。法海勝慧游戲神通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賢劫千佛。三世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奉請。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正法寶藏(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見。常住法寶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唯願顯現受供養。下二位同)。
一心奉請。南無光中演說。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大陀羅尼。
一心奉請。南無五時法海十二部經。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奉請。南無淨琉璃世界。日光遍照菩薩摩訶薩(運想如佛。但改日光菩薩亦如是。下去菩薩聲聞。隨位改之)。
一心奉請。南無淨琉璃世界。月光遍照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淨琉璃世界。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救脫菩薩。執金剛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及一切大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宮毗羅等十二藥叉神將。各及七千眷屬。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洎此國內。名山大川一切靈廟。(某)州地分。屬內鬼神。此所住處。護伽藍神。一切聖眾。
(如是次第一遍奉請竟。即五輪著地。復更互跪。燒香散華。次第稱名奉請。如是三遍。首者述奉請意)。
唯願。藥師教主。日光月光二補處尊。不違本誓。大慈大悲。他心道眼。無礙見聞。身通自在。來降道場。安住法位。光明遍照。攝取我等。哀憐覆護。令得成就。菩提行願。
釋迦本師。善名稱吉祥王等六佛世尊。十方三世一切正覺。及曼殊室利等八大菩薩。救脫執金剛等菩薩。阿難尊者。諸大聖眾。誓願等熏。哀愍攝護。十二藥叉。諸天梵魔龍鬼神等。護法聖賢。悉到道場。安慰堅守。同成淨行(三說)。
五讚歎
(本經無讚文。欲取他文。恐與藥師願行功德。不得盡同。又不可輒任胸臆。故采龍樹毗婆沙論。遍讚東方諸佛偈文。用以讚之。讚時。了知身口意業。充滿法界。讚歎三寶。無生無滅。無有自性)。
 面淨如滿月  光明照無極  壽命無有量
 國土甚嚴淨  能滅諸眾生  三毒之熱惱
 所有現在佛  皆從其發願  聞名定作佛
 是故稽首禮
以此歎佛功德。修行大乘。無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龍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閻羅五道。六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屬。此土神祇。僧伽藍內。護正法者。又為國王帝主。土境萬民。師僧父母。善惡知識。造寺檀越十方信施。廣及法界眾生。願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同得往生。淨琉璃國。(一拜)
六禮敬
(行者應念三寶。體是無緣慈悲。常欲拔濟一切眾生。但為無機。不能起應。我既再三奉請。縱非目擊。冥應不虛。故須作已降之想。燒眾名香。五輪著地。禮上所請三寶。唯諸天鬼神。不須致禮。若至藥師本尊。及本經咒。各須三禮。此之人法。是道揚主故。唱云)。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如前請中三寶諸位。皆須五輪著地。勤重致禮。禮佛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至禮藥師如來。即云藥師如來影現中。云云。又禮藥師。應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主故。禮法想云。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禮僧準上禮佛。但改為菩薩等)。
七發願持咒
經云。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微妙上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是即如來甚深行處也。夫諸有情。即二十五有眾生。是諸眾生。多苦少樂。離苦獲樂。是其所求。菩薩起大慈悲平等之心。為之拔一切苦。與一切樂。乃其願也。無緣與拔。故稱微妙。其願一一皆云願我得菩提時者。我以自在為義。此我。雖菩薩自誓。亦即二十五有我性。願即我性力用。涅槃云。王三昧力。破二十五有。顯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實性。實性即佛性。佛性顯時。得八自在我。蓋自性起願。還願自性。願得自性成。性成無上道。故二十五有眾生。苦拔樂與。得所求時。即是菩薩願滿。得阿耨菩提時也。如來遊於如是法性。過諸菩薩所行。故曰甚深所行處也。又我所行處既爾。常樂淨處亦然。普賢觀云。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樂波羅蜜離身心相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是知八在圓成。故稱破有法王。四德究竟。即號遮那性海。如是功德莊嚴。故曰微妙上願。然此十二願。即是四誓。依四諦立。四諦者。二示世間苦因果。二示出世樂因果。一切菩薩欲拔此苦。欲與此樂。故依之立四誓也。依苦諦立。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諦立。云煩惱無數誓願斷。依道諦立。云法門無量誓願學。依滅諦立。云佛道無上誓願成。但今十二願。與樂在前。拔苦在後者。此是菩薩期心果體。為本修因。我得菩提方施與拔。又是菩薩拔苦心重。眾生苟獲樂已。焉有不拔苦耶。故初相好莊嚴。光明無量二願。依滅諦立成佛道願。次令得智慧。安立大乘。具三聚戒三願。依道諦立學法門願也。上是出世因果。次完具諸根。豐贍貧窮。具丈夫相三願。與第十脫惡對。十一免饑渴。十二解寒熱三願。是依苦諦立度眾生願。第九出魔網見林一願。是依集諦立斷煩惱願也。此示世間因果。其斷集一願者。惑雖無量。見思攝盡。外道著見。魔羅耽思。魔外出已。無餘事矣。若斷苦須六願者。世間現見苦境甚多。博地滋蔓。忍堪苦苦。故須六願專對。庶可根枝俱拔。前三根缺。貧窮。女人。苦勢延緩。而根深難拔。故菩薩至初僧祇滿。始離此障。是故先發。後三惡對。饑渴寒熱。苦情逼切。而枝淺易除。故人世稍知方向者。自無此事。是以後發。然淺深前後不同。皆集為之主。集苟能除。兩頭自盡。故以集願居其中也。應知後三。亦從前三開出。只因世道現多。人情偏苦。是故諸佛恕己。堯舜病諸。即如光中說咒。亦偏對治。其瘦瘧。黃熱。是此饑渴。寒熱。中蟲短命。是此惡對。雖以滅除一切苦惱為名。而其悲心所緣。若有私屬。故知藥治正投急證。師功實堪殿軍。前之九願。諦智已足。與拔殆周。乃重運悲增。取次開出。深知有所不容已也。又願不依狂。諦名為願。雖不出四。今以藥師善巧方便。開為十二。要使行者標心立行。前後顯了。先與性德之樂。後拔性德之苦。雖一一稱性無緣。而一一熾然與拔。觀生即滅。成自性佛道。觀愚即智學自性法門。觀苦即法身。度自性眾生。觀障即法界。斷自性煩惱。如是觀之。克始克終。體性融即。是故既稱微妙與上。復云無量廣大也。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菩薩。不能信解。願何由發。披肝相授。無心好樂。坐受彈斥。泣動大千。諒亦無所辭乎。既知此旨。當發是願。經云。於諸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正教頻發是願也(首者白云)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我今從佛。亦如是發。
(願文稍詳。今纂成偈。既易憶持。又便誦發。齊聲唱云)。
 願我來世得菩提  身光熾然照法界
 相好莊嚴丈夫身  令諸有情無異我
 願我來世得菩提  光明功德甚廣大
 燄網莊嚴過日月  幽冥眾生悉開曉
 願我來世得菩提  智慧方便無邊量
 所受用物皆無盡  莫令眾生有乏少
 願我來世得菩提  令諸邪行住正道
 若行聲聞獨覺者  皆以大乘安立之
 願我來世得菩提  無邊有情修梵行
 皆令具足三聚戒  設有毀犯還清淨
 願我來世得菩提  有情身劣根不具
 聞我名已具諸根  端正黠慧無疾苦
 願我來世得菩提  有情眾病貧窮苦
 我之名號一經耳  身心安樂資具足
 願我來世得菩提  女人百惡之所逼
 極生厭離聞我名  即得轉成丈夫身
 願我來世得菩提  令諸有情出魔罥
 解脫外道之稠林  正見修習菩薩行
 願我來世得菩提  有情王法所加苦
 及餘菑難逼身心  以我威神皆解脫
 願我來世得菩提  有情饑渴因造業
 我先飲食飽其身  後以法味竟安樂
 願我來世得菩提  有情無衣寒熱逼
 專念我名得衣服  寶莊嚴具亦滿足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稱竟五輪著地)。
既發願已。誦陀羅尼。此陀羅尼。全體三德。法身般若解脫謂之三。皆有常樂我淨之謂德。法身者。即我本性。體自常真。般若者。亦是我性。妙明圓照。解脫者。性我自在。無礙清淨。良由性本圓融。是三即一。亦唯性圓融故。即一而三。除滅一切苦故。得大自在。願行巧方便故。獨露妙明。究竟深境界故。本真圓滿。是既顯說。已示思修。今又密談。重彰秘要。當知秘要。體任遮持。遮二邊惡。持中道善。離邊離中。天然有在。非三非一。法爾現前。然一實深處。本離言說。欲人思自得之。故但引而不發。行願功德。像季妙投。正當淨國成生。是以一經三復。滅除苦惱。深悲重障。要須定光說咒。爰將密地轉移。好色香藥。授與一丸。諸重大病。平復如本。方其定體放光。光中說咒。安置諸子秘密藏中。若乃本時立願。願成苦度。我亦不久自住其中矣。
(咒文。灌頂譯於經後。隋譯與奘師譯。俱略。蓋行願功德。即顯說明咒。故名結願神咒。後人取淨師譯。入奘譯者。則經為合部。而行為顯密齊修。故持咒即是持經。且拔苦法門。密為尤要。依之良是。首者作白)。
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瘧乾消。黃熱等病。或被魘魅蠱道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時我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咒曰。
南無薄伽伐帝 鞞殺社窶嚕 薜琉璃缽喇婆曷囉闍也 咀他揭多也 阿囉喝帝 三藐三勃陀也 呾姪他唵 鞞殺逝鞞殺逝 鞞殺社三沒揭帝 莎訶(同執爐繞座。誦一百八遍竟。首者白)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一禮)。
八懺悔
經云。我說藥師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故今依經。修滅障法。先念一切業障所纏。皆由宿因。過去今生。與諸有情。何惡不造。罪累既積。世世相逢。為冤為親。為纏為障。若不懺悔。無由解脫。道法不成。故須披誠。哀求三寶。為我滅除。法華三昧云。業性雖空。果報不失。顛倒因緣。起諸重罪。流淚悲泣。口宣懺悔。
(應心念言。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藥師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唯願加護。令障消滅。念已唱云)。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唱已。五輪著地。心復念言。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業。廣造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唯願藥師。慈悲攝受。想訖。唱云)。
至心懺悔。(比丘)某甲。等與法界。一切眾生。現前一心。圓滿清淨。光明廣大。功德巍巍。安住諸佛。甚深行處。具足無量。善巧方便。無始不覺。行願力微。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缺于信根。嗔恚嫉妒。自讚毀他。破壞尸羅。及以軌則。毀背正見。忽棄多聞。契經深義。不能解了。生增上慢。覆蔽厥心。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甘為魔黨。自行邪見。令諸有情。墮大險坑。好喜乖離。更相鬥訟。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從此命終。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作人間。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受他驅役。恒不自在。種種惡纏。障子道法。不得熏修。由昔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今復憶念。至心歸依。燒香散華。稽顙運想。歸向。
東土願王。藥師教主。誦持正法寶藏。大陀羅尼。從佛發願。成就菩提。與諸眾生。發露眾罪。唯願。
藥師琉璃光世尊。放大光明。慈悲護念。乃至夢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令我與法界眾生。以佛神力。開發本明。願行莊嚴。隨念具足。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正見精進。善調意樂。受持學處。無有毀犯。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諸根聰利。智慧多聞。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一切嫌恨。皆起慈心。不相侵凌。互為饒益。至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隨方示道。淨琉璃國。蓮華化生。日光月光。同會一處。常得見佛。聞妙法門。具諸總持。入不退地。然後迴生天上。及與人間。而本善根。無有窮盡。十善統攝。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漸次修行。諸菩薩行。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究竟同圓。微妙上願。
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一拜)
九行道旋繞
(正身威儀。右繞佛座。燒香散華。徐步安庠。觀前所修。了無所得。舉足下足。不住行相。影現十方。攀住諸佛。心想如夢。梵聲如響。同作契唄)。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教主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南無日光遍照菩薩
南無明光遍照菩薩
南無曼殊室利菩薩
(或三稱。或七稱。還至像前)。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十思惟義處
行者禮懺訖。應出道場。還于本處。端坐繩床。思惟其義。經中觀法。蓋有二種。一者直觀本具。二者托緣觀相。觀本具。是稱性觀。觀相好。是從緣薦。於二種中。仍逐便宜。雖是同體。未必併用。初觀本具者。經云。諸佛甚深行處。無量廣大行願。無量善巧方便。云云。深處者。法界圓融。非空非有。即我當念正因靜處。方便者。事理不著。應緣自在。即今圓明了因照處。行願者。果圓萬行。稱性莊嚴。即現云為緣因用處。靜處本光恒照。行願性地本嚴。了因同開緣正。如是得名甚深。當知深處。全體行願。方便于中。用無所得。今之觀法。唯圖顯此。顯此要處。秪在一念。而此一念。所謂無念。一念無念。將云何觀。為因念故念。為不因念故念。為亦因念亦不因念故念。為非因念非不因念故念。如是觀時。根塵過脫。凡聖不居。性相如如。法界獨朗。既無能觀。亦何所觀。待對不立。前後際斷。無緣無念。不合不散。分別現前。了無所得。如是不移。即甚深境。如是用處。即行願門。如是忘緣。即方便法。以能拔一切業障。亦名無上空義。以饒益一切有情。又名摩訶衍心。若無疑信解。名字相也。思惟受持。觀行相也。漸次修行。相似相也。乃至菩提。分滿相也。二觀相好者。諸法所生。皆從緣起。今觀緣生。達諸實相。藥師身相。巍巍堂堂實與西方彌陀無異。今既願生彼國。合當諦觀是相今觀此色身。三十二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光明廣大。功德巍巍。眉間白毫。右旋宛轉。金顏晃耀。分劑分明。行人于此。或標心在相。或緣相存心。雖復明了。如對目前。應知皆是念想所為。念想因緣。無實性相。自他共離。所有皆空。然而無實之處。照然在目。如鏡中像。如水中月。又復一一皆是唯心所現。不離本際。充滿十虛。如是緣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寂靜妙明。不可思議。故名藥師念佛三昧。又修三昧者。具三種力。乃得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經云。我於如來所說契經深義。不生疑惑。己功德力也。但念藥師如來名號。自獲爾所功德。三昧力也。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佛威力也。是故修此三昧。但能用心。決定成就。母生疑貳。上之二法一是解入相應。此觀成時。是心是佛。一是感應道交。此觀成時。是心作佛。為順信法二種初心。至妙悟時。都無所得。唯願生決定信。起精進心。于此二法。盡力修焉。
釋疑第四
此經。舊謂致福消菑之要法。是豈盡然哉。予謂是。乃明心作佛之秘典也。何以明之。十二大願。彰因行之弘遠。七寶莊嚴。顯果德之純淨。行願功德也。憶念稱名則眾苦脫。祈請供養則諸願成。慈悲方便也。而是中一一稱性施為。其所施為處。即甚深處也。苟能了之。思過半矣。若病人求救。應死更生。王者禳菑。轉禍為福。與夫消百怪。除九橫等。是乃所謂致福消菑之法。藥師于此。特垂方便中方便。急先其標耳。故知是經。正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開摩訶衍門。羅盡大心眾生。作一番出世要事。則謂成佛秘典。豈不信哉。今述方法。修行是經。執柯伐柯。其則不遠。然猶有人。疑信半焉。作而言曰。藥師行願方便。其功原妙。眾生稱念供養。所益固多。化門勝軌。理自無疑。我佛誠言。胡可不信。第以求淨土者。自合求生極樂。勸往生者。不宜勸奉藥師。何者。優劣有殊。東西較別。聊為眉列。以見等差。其稱讚也。極樂則六方同出廣長。淨琉璃則釋迦僅唯數語。其往生也。西方則無非十方上乘之流。東方則猶是西方中退之輩。其稱名也。一則能滅多劫生死之罪。一則無如不轉定業之人。至如聞彌陀者。勇往直前。聞藥師者。違從等分。是皆所教耳目之昭也。力生何以專己違眾。捨易從難。而為是歟。予應之曰。子誠徐六也。今姑為子以釋所疑。夫佛道成時。色身智慧。力無所畏。十方同等。故凡有機興法集。自能聲光相應。如釋迦稱讚彌陀行願。六方遍覆廣長。今稱讚藥師行願。交讚亦復必爾。但彌陀先說。人已經見。故譯人以亦如一語該之。要使藥師之國土莊嚴。身光壽命。六方交讚。三資勸往等。當時冷然有會于心。不事煩贅。此乃譯手之善巧。非謂無也。況二經有無互出。如上者。詳于彼。則略于此。若憶念稱名眾苦脫。祈請供養諸願成。病者更生。菑者得福等。則詳于此。而略于彼。若如子言。謂彌陀無是功德。可乎又諸佛願力。十方鎮常等熏。眾生向往。東西決在定志。秪為彼願未堅。藥師隨後助成有如此願未定。彌陀斷不坐視。世人于子。易師而教。誰謂藥師。拒諸高等。獨取遺才耶。以是知日月二光。與無量無數之眾。定非概是求西之落職者。抑又聞東西淨土。唯信可往。苟不具信。東西絕分。信而堅。則隨其懺力。以分九品。信而不堅。則雜以疑。疑信交結。則九品外。別設疑城以須之。今定業不轉者。信不具者也。信不具。疑城尚無容足地。遽望東西九品乎。噫。子言違從。孰先孰後哉。千年暗室。頓得燈光。明無所來。暗無所去。當是之時。旋其從心。如空著楔。而顧覓違也。將無非聞藥師者違從其心。乃違從其心者聞藥師歟。是故道無定方。願為之主。優劣難易。存乎其人。彌陀西攝。藥師東化。同一釋迦之勸。各隨信向之機。子將何法。第其等差耶。要之心淨土淨。心疑城疑。在子擇之而已。其人灑然曰。所教向於是法。暫信暫不信。蒙佛示謫。處我於邊地一城。其城縱廣。五百由旬。然亦得薄樂。受胎于中。經五百歲矣。今天台以十論。隳去斯城。而天溪以四釋。記與一國。信得無根。道生有本。行將憑三昧法。歷階而升。嗣是居淨琉璃。儼會以處。行矣是時。槃談奉命。予曰。信然哉。吾道東矣。於是前人隱然。不與眼對。予乃穆如。亦不對眼。
藥師三昧行法(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21:44:29 | 只看该作者
药师三昧行法序

三昧。菩萨道之正行也。而复以忏法名者。岂律文忏淨。为三昧之方便。尸罗不清淨。三昧不现前。其名有以取之欤。余曰。忏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达实相。达实相者。是第一忏。众罪霜露。慧日消除。盖无之而不忏矣。第以心理微密。观用麤疏。黑业覆障。难开晓。故重运身口。助发其意。使疾相应。更加之以忏耳。助也者。顺正者也。道无两端。而有宾主。主正宾助。分所宜然。今殆主忏而宾三昧。何居。余曰。助之为言藉也。谓以力藉与之也。当其正得助力。则体合而用一矣。脩三昧时。其法名忏。忏之成处。三昧彰焉。三昧之得法。犹城之有门也。城之无门。自不名城。法之于三昧。其何宾之与有五悔彻始终之位。十乘通信法之机。圣言洋溢多方。高轨渊源有自。若药师光垂堪忍。愿摄有情。虽具为拔业缠之愿。而无首伏罪结之辞。以指喻指。尚谓非中之是。无法立法。不犹节外之枝乎。余曰。诸经观门固广。其法一揆。而药师为法。显而且简。毋得以辞害义也。夫既曰为拔所缠业障矣。而又一一述诸过恶。吐露情辞。身口求哀。愿为成道。则已作乞除。未作不作。悔过陈愿之义。岂不至显哉。且普贤观则都淨六根。请观音则通销三障。方等陀罗尼之四众灭罪。大涅槃之闍王忏逆。是皆法有对当。辞仍专切。乃若今经。虽详陈众过。实单除业障。现所为业。苟得拔除。则宿惑自谢。来报不受。可谓炙病得穴。伐树得根。斯至简之法。要视诸经独拔矣。药师本愿。迦文劝请。符理契机。二俱善巧。且顺机建法。尚名法施。而称法随机。得非允佛之化门乎。盖诸佛化门。各异其施。西方欲拔堪忍之苦。而先与淨莲之乐。故弥陀施以摄门。中方当转娑婆之秽。便是同居之淨。故释迦施以折摄二门。东方欲与淨琉璃之乐。而先拔堪忍界之苦。故药师施以折门。虽折摄异施。而同一慈悲。同为此界一切有情也。譬诸日焉。当停午时。罄无馀影。则折摄均施是宜。西照将沉。群动欲息。则摄施是宜。东明初启。庶类凭生。则折施是宜。既已西沉。必将东起。中天皎丽。了无暂停。究是此光。轮烛一四天下也。是则眉间白毫光。无量光。琉璃光。总是一光。继之以日光月光。光光无尽矣。故有释迦。不可无弥陀药师。既有弥陀。夫亦可少药师乎。如欲以先承光。光光无尽。必先尽此菩萨道之正行。余业障深重。出俗参方。多历年所。始遇大悲忏仪。虽课脩无间。而业缠未拔。今年春。仁菴义禅师。自邦沟还显宁。急以药师忏法。启余邦定。且相期共席脩之。余甚至愿。援笔立成。作书寄往。秋初纔获报章。而仁老竟示寂于邦上矣。余既悯同志告徂。更念有志于药师者。未闻此法。龙丘懋圣叶居士见之。慨然授梓。将以遍闻同志。昔陈文帝披悔辞于太极。唐中宗蒙降祉于房部。肃宗感瑞李于开元。而梁肃穆员皎然吕温诸贤。申弘讚于文苑。皆与药师有大缘起。若居士既以金刚般若。转诸人先世罪业。又以此忏。用拔现世业缠。是亦淨琉璃国之乘愿者也。是为序。


康熙三年立冬日台山后学受登书于无畏堂

[1]药师三昧行法目次

定名第一
劝修第二
方法第三
一严道场
二淨三业
三修供养
四请三宝诸天
五讚歎
六礼敬
七发愿持咒
八忏悔
九行道旋绕
十思惟义处
释疑第四
药师三昧行法目次(终)

No. 1483

药师三昧行法

天溪比丘 受登 集

定名第一

药师三昧者。即所入三摩地。所谓诸佛甚深行处。而即现前不动一实际地也。普贤观云。诸佛住处。名常寂光。金光明云。诸佛游于甚深法性。则知入无量义处。超圆通本根。出入交于根尘。自他同归于秘藏。皆是矣。故住与行游。俱须得所。于处不留。于缘无著。无住而住。无行而行。譬之鸳鸯。双游并息。处缘泯若。住行穆如。随用自在。乃得其所。亦是首楞严三昧异名。大品谓首楞严三昧。是诸三昧行处。盖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则药师三昧。为诸三昧王。岂不信然。又药师是医王。三昧即病行。良由无缘大悲。内自熏心。众生病故。是故我病。亦由无缘熏发。感应道交。以己之疾。愍彼之疾。知病识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病差药除。则非真非有。意而有勇。正是所行甚深。然今于此。欲得三昧现前。其有法乎。曰。经自陈四法。得是三昧。一曰闻。二曰信解。三曰供养。读诵。受持。书写。演说。四曰思惟修。习法具有四。而广讚闻名。意在初闻尚尔。况后后乎。夫诸佛名号。是甚深行处者。以统众德。而备万法故也。天台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举正以收依。标主以摄伴。是则行愿之善巧方便。国土之行数相貌。莫不尽于药师一名。故一闻其名。则依正森罗。主伴影现。因果相冥。理事无碍。不移不动。全体宛然。淨名曰。正遍知如来及佛。此三句义。大千众生。如阿难多闻第一。以劫之寿。不能尽受。故今曼殊。承佛威力以发问。而世尊。若一劫一劫馀。而欲广说。终无尽也。如是。而信解之。诵说之。定心修而证之。吾说更无有尽矣。但能展用今法。则上之四法。一举全该。故曰药师三昧行法。

劝修第二

如来正法寖微。像法转时。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欲修大乘行。真实信解诸佛甚深行处者。欲尽闻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以利益安乐无边有情者。欲于诸佛土。随意受生。常见诸佛。得宿命智。根力觉道。定念总持。无不具足。乃至不退菩提者。欲愿生淨土。其土一向清淨。有殊胜功德庄严。光明寿量。不可思议。与西方极乐。等无差别者。欲脱三途苦。还生人中。以内外财。施来求者。欲清淨尸罗。多闻正见。离增上慢。速得圆满诸菩萨行者。欲破无明。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者。欲所有恶事。悉不能害。皆起慈心。互为饶益者。若愿生西方。志忽不定。随闻今名。乃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以助往生者。若厌患女身。愿后不复更受女身者。欲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随所愿乐。一切皆遂者。若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毁犯所受。怖堕恶趣欲得清淨。还具律仪者。欲燃灯造旛。为病人还增已尽之命。为王家转祸为福者。应先造立药师形像。敷座安处。烧香散华。诵经持咒。思惟其义。修药师三昧。所以者何。此是诸佛甚深所行。不可思议。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菩萨。皆不能信解。若得修此。诚谓大难。盖难于三宝中信敬尊重。故能修行者。得全分宝。但能诵持。得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佛与曼殊说下分宝。尚不能尽。况中上耶。若不修是法。失无量重宝。是故明智者。深为之忧悲。

方法第三

经云。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欲供养药师如来者。应先造立形像。敷座安处。以种种华香旛盖庄严。七日七夜斋戒。起慈悲心。歌讚。礼敬。诵持经咒。右绕佛像。思惟其义。又云。为拔业障所缠。晋灌顶经云。志心忏悔自行首伏。其奉请一法。含于供养。矩公序云。祈请供养若不奉请。供养其谁。如是十章。次第整足。故今诠次。依以修行。一严道场。二淨三业。三修供养。四请三宝诸天。五讚歎。六礼敬。七发愿持咒八忏悔。九行道旋绕。十思惟义处。初入道场第一时。具足修此十法。于后一一时中略去请佛。馀九悉行无异。仍以法华三昧补助仪观想句偈。注于事仪之下。使正行时。专一用心。当知此十。或施为方法。或称宣名句。或思惟义处而复各具事理。皆通感应。俱遍三业。悉淨三障。咸会三德何者。事即十科事行。理唯有二。显则诸佛甚深行处。密则陀罗尼中道正空。此之事理。有作无作。必藉三业。三业机感。感必有应。应唯业淨。淨故障空。空处全德。当德全时。何事何理。谁感谁应。业障不立。德亦自空。唯十事得力。故名为药。然当体无功。假名曰师。盖药师由斯而彰。则三昧于是乎在。

一严道场

经云。若欲供养药师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座安处。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供养其处。此修三昧者通式也。又云。书写是经。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洒扫淨处。而安处之。以种种香华幡幢。以用供养。此式虽为像法时机。实通正末。涅槃云。所言法者。诸佛所师。若能用者。诚尊而胜。简而严。上中下机。皆可行用。即上供佛。亦宜供经。又云。若有欲脱病人。及馀菑厄者。应造如来像七躯(此谓药师一佛七躯。非四殑五殑等异佛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灌顶云。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则今世树灯。淮此式耳)。自七日至七七日。光明不绝。造五色神旛四十九首。又造续命旛长四十九尺。放四十九生。此式别为回病人已尽之命。并解国家诸种菑难而设也。今有还命息菑诸等机缘。极宜淮此。然如是庄严。修今出世三昧。外助既胜内证亦速。如无力举为。但依上式。专供本尊。及本经法。若七佛经。于七佛中随供一佛。此则通修七佛仪式。又供执金刚像。日别三时。三时衣别。白月八日。至十五日。诵咒等。此则持明四护摩法。皆非今式也。上是经中严像式。今当选闲静堂室。先去旧土。后于淨处。别取新土。用填其地。以香和涂。极令清淨。次于其上。悬新宝盖。盖中悬五色旛幢。遍一室中。皆悬旛綵。正中安药师像。(若东坐西向。极宜行人瞻对)日光侍左。月光侍右。像前供层轮灯旛。如列药叉神将于坛隅。最好。其外。围以勾栏。或厢帘等。虑地卑湿。敷设荐蓆。次以建首日前(须用斋日)。取无虫水。加持本咒一百八遍。散洒四方上下。以为结界。行者十人以还。多则烦杂。供养者。经云随力所能。既云随力。合当竭己资财。日日供养也。其修期者。经云。七日七夜。六时行道。乃至七七日。今分三等。七七日为上。七日为下。三七日为中。今且约三七日。为中行法。若能进上。斯为第一。且此剋日策功。是决胜法。若终身无怠。常在其中。奚以是为。又以正修前。加方便修七日。行人于此七日。调摄身心。节制眠食。精明观道。熟练事仪。至正修时。纯一无杂。仍求三宝加护。当进道时。无魔挠也。

二淨三业

经云。七日七夜。受持斋戒。食清淨食。沐浴身体。著新淨衣。晨嚼齿木(即杨枝)。澡清淨。应生无垢浊心。无恼害意。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乐歌讚。右绕佛像。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法华三昧云。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著新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服。若无新者。当取己衣中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淨处。当脱淨衣。著不淨衣。所为事竟。当洗浴。著本淨衣。入道场行法。四明云。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等。终竟一期。依经运想。不得刹那念于世务。若便利饮食。亦须秉护。勿令散失。事毕。即入道场。不得托事延缓。大要身论开遮。口论说嘿。意论止观也。

三修供养

(行者初入道场。至本尊前。敷尼师坛。正身合掌倚立。应念本尊行愿功德。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平等之心。誓欲救度。惭愧垦测。存想三宝。畟塞虚空。影现道场。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口唱三宝。五轮著地。首者举云)。

一心恭敬(此下异口同音)。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佛(一拜。心随身口。一心顶礼。无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实。能礼所礼。心无所得。一切众生。同入礼佛海中。涉入无阂。三无差别)。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法(一拜。用心方法如上)。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僧(一拜。礼竟。互跪烧香。以手擎华。首者白云)。
是诸众等。各各互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此下众同声唱)。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想云。我此香华遍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首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阂互庄严。遍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皆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无杂无障阂。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起。首者白结)。

供养已。一切恭敬。(一拜)

四请三宝诸天

(运心供养已。互跪烧香。当念三宝。虽离障清淨。而以同体慈悲。护念群品。若能三业致请。必不来而来。拔苦与乐。七佛经云。世尊入甚深妙定。彼七世尊。各从其国。来至索诃世界。由其本愿力故。各各自于宝师子座。随处安坐。故今逐位慇懃三请。必有感降)。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去诸佛。但改牟尼。及形相来处)。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药师琉璃光世尊(此是坛主。今之行者。修其三昧。愿生其国。是故前请)。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无胜世界。善名称吉祥王世尊。
(此四殑河沙界外佛。以至九殑河沙外六佛。依七佛经。盖与今药师。并立誓愿。摄受我者。故须请礼)。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妙宝世界。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圆满香积世界。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无忧世界。无忧最胜吉祥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法幢世界。法海雷音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东方善住宝海世界。法海胜慧游戏神通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贤劫千佛。三世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正法宝藏(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唯愿显现受供养。下二位同)。
一心奉请。南无光中演说。除灭一切众生苦恼大陀罗尼。
一心奉请。南无五时法海十二部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奉请。南无淨琉璃世界。日光遍照菩萨摩诃萨(运想如佛。但改日光菩萨亦如是。下去菩萨声闻。随位改之)。
一心奉请。南无淨琉璃世界。月光遍照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淨琉璃世界。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救脱菩萨。执金刚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及一切大声闻缘觉贤圣僧。
一心奉请。宫毗罗等十二药叉神将。各及七千眷属。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咱此国内。名山大川一切灵庙。(某)州地分。属内鬼神。此所住处。护伽蓝神。一切圣众。
(如是次第一遍奉请竟。即五轮著地。复更互跪。烧香散华。次第称名奉请。如是三遍。首者述奉请意)。

唯愿。药师教主。日光月光二补处尊。不违本誓。大慈大悲。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来降道场。安住法位。光明遍照。摄取我等。哀怜覆护。令得成就。菩提行愿。

释迦本师。善名称吉祥王等六佛世尊。十方三世一切正觉。及曼殊室利等八大菩萨。救脱执金刚等菩萨。阿难尊者。诸大圣众。誓愿等熏。哀愍摄护。十二药叉。诸天梵魔龙鬼神等。护法圣贤。悉到道场。安慰坚守。同成淨行(三说)。

五讚歎

(本经无讚文。欲取他文。恐与药师愿行功德。不得尽同。又不可辄任胸臆。故采龙树毗婆沙论。遍讚东方诸佛偈文。用以讚之。讚时。了知身口意业。充满法界。讚歎三宝。无生无灭。无有自性)。

 面淨如满月  光明照无极  寿命无有量
 国土甚严淨  能灭诸众生  三毒之热恼
 所有现在佛  皆从其发愿  闻名定作佛
 是故稽首礼

以此歎佛功德。修行大乘。无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龙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阎罗五道。六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属。此土神祇。僧伽蓝内。护正法者。又为国王帝主。土境万民。师僧父母。善恶知识。造寺檀越十方信施。广及法界众生。愿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同得往生。淨琉璃国。(一拜)

六礼敬

(行者应念三宝。体是无缘慈悲。常欲拔济一切众生。但为无机。不能起应。我既再三奉请。纵非目击。冥应不虚。故须作已降之想。烧众名香。五轮著地。礼上所请三宝。唯诸天鬼神。不须致礼。若至药师本尊。及本经咒。各须三礼。此之人法。是道扬主故。唱云)。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如前请中三宝诸位。皆须五轮著地。勤重致礼。礼佛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至礼药师如来。即云药师如来影现中。云云。又礼药师。应云为求灭障接足礼。此是忏悔主故。礼法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礼僧淮上礼佛。但改为菩萨等)。
七发愿持咒

经云。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微妙上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是即如来甚深行处也。夫诸有情。即二十五有众生。是诸众生。多苦少乐。离苦获乐。是其所求。菩萨起大慈悲平等之心。为之拔一切苦。与一切乐。乃其愿也。无缘与拔。故称微妙。其愿一一皆云愿我得菩提时者。我以自在为义。此我。虽菩萨自誓。亦即二十五有我性。愿即我性力用。涅槃云。王三昧力。破二十五有。显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实性。实性即佛性。佛性显时。得八自在我。盖自性起愿。还愿自性。愿得自性成。性成无上道。故二十五有众生。苦拔乐与。得所求时。即是菩萨愿满。得阿耨菩提时也。如来游于如是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故曰甚深所行处也。又我所行处既尔。常乐淨处亦然。普贤观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离身心相处。淨波罗蜜灭有相处。是知八在圆成。故称破有法王。四德究竟。即号遮那性海。如是功德庄严。故曰微妙上愿。然此十二愿。即是四誓。依四谛立。四谛者。二示世间苦因果。二示出世乐因果。一切菩萨欲拔此苦。欲与此乐。故依之立四誓也。依苦谛立。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立。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依道谛立。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立。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但今十二愿。与乐在前。拔苦在后者。此是菩萨期心果体。为本修因。我得菩提方施与拔。又是菩萨拔苦心重。众生苟获乐已。焉有不拔苦耶。故初相好庄严。光明无量二愿。依灭谛立成佛道愿。次令得智慧。安立大乘。具三聚戒三愿。依道谛立学法门愿也。上是出世因果。次完具诸根。丰赡贫穷。具丈夫相三愿。与第十脱恶对。十一免饥渴。十二解寒热三愿。是依苦谛立度众生愿。第九出魔网见林一愿。是依集谛立断烦恼愿也。此示世间因果。其断集一愿者。惑虽无量。见思摄尽。外道著见。魔罗耽思。魔外出已。无馀事矣。若断苦须六愿者。世间现见苦境甚多。博地滋蔓。忍堪苦苦。故须六愿专对。庶可根枝俱拔。前三根缺。贫穷。女人。苦势延缓。而根深难拔。故菩萨至初僧祇满。始离此障。是故先发。后三恶对。饥渴寒热。苦情逼切。而枝浅易除。故人世稍知方向者。自无此事。是以后发。然浅深前后不同。皆集为之主。集苟能除。两头自尽。故以集愿居其中也。应知后三。亦从前三开出。只因世道现多。人情偏苦。是故诸佛恕己。尧舜病诸。即如光中说咒。亦偏对治。其瘦虐。黄热。是此饥渴。寒热。中虫短命。是此恶对。虽以灭除一切苦恼为名。而其悲心所缘。若有私属。故知药治正投急证。师功实堪殿军。前之九愿。谛智已足。与拔殆周。乃重运悲增。取次开出。深知有所不容已也。又愿不依狂。谛名为愿。虽不出四。今以药师善巧方便。开为十二。要使行者标心立行。前后显了。先与性德之乐。后拔性德之苦。虽一一称性无缘。而一一炽然与拔。观生即灭。成自性佛道。观愚即智学自性法门。观苦即法身。度自性众生。观障即法界。断自性烦恼。如是观之。克始克终。体性融即。是故既称微妙与上。复云无量广大也。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菩萨。不能信解。愿何由发。披肝相授。无心好乐。坐受弹斥。泣动大千。谅亦无所辞乎。既知此旨。当发是愿。经云。于诸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捨平等之心。正教频发是愿也(首者白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我今从佛。亦如是发。

(愿文稍详。今纂成偈。既易忆持。又便诵发。齐声唱云)。

 愿我来世得菩提  身光炽然照法界
 相好庄严丈夫身  令诸有情无异我
 愿我来世得菩提  光明功德甚广大
 燄网庄严过日月  幽冥众生悉开晓
 愿我来世得菩提  智慧方便无边量
 所受用物皆无尽  莫令众生有乏少
 愿我来世得菩提  令诸邪行住正道
 若行声闻独觉者  皆以大乘安立之
 愿我来世得菩提  无边有情修梵行
 皆令具足三聚戒  设有毁犯还清淨
 愿我来世得菩提  有情身劣根不具
 闻我名已具诸根  端正黠慧无疾苦
 愿我来世得菩提  有情众病贫穷苦
 我之名号一经耳  身心安乐资具足
 愿我来世得菩提  女人百恶之所逼
 极生厌离闻我名  即得转成丈夫身
 愿我来世得菩提  令诸有情出魔罥
 解脱外道之稠林  正见修习菩萨行
 愿我来世得菩提  有情王法所加苦
 及馀菑难逼身心  以我威神皆解脱
 愿我来世得菩提  有情饥渴因造业
 我先饮食饱其身  后以法味竟安乐
 愿我来世得菩提  有情无衣寒热逼
 专念我名得衣服  宝庄严具亦满足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称竟五轮著地)。

既发愿已。诵陀罗尼。此陀罗尼。全体三德。法身般若解脱谓之三。皆有常乐我淨之谓德。法身者。即我本性。体自常真。般若者。亦是我性。妙明圆照。解脱者。性我自在。无碍清淨。良由性本圆融。是三即一。亦唯性圆融故。即一而三。除灭一切苦故。得大自在。愿行巧方便故。独露妙明。究竟深境界故。本真圆满。是既显说。已示思修。今又密谈。重彰秘要。当知秘要。体任遮持。遮二边恶。持中道善。离边离中。天然有在。非三非一。法尔现前。然一实深处。本离言说。欲人思自得之。故但引而不发。行愿功德。像季妙投。正当淨国成生。是以一经三复。灭除苦恼。深悲重障。要须定光说咒。爰将密地转移。好色香药。授与一丸。诸重大病。平复如本。方其定体放光。光中说咒。安置诸子秘密藏中。若乃本时立愿。愿成苦度。我亦不久自住其中矣。

(咒文。灌顶译于经后。隋译与奘师译。俱略。盖行愿功德。即显说明咒。故名结愿神咒。后人取淨师译。入奘译者。则经为合部。而行为显密齐修。故持咒即是持经。且拔苦法门。密为尤要。依之良是。首者作白)。

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虐乾消。黄热等病。或被魇魅蛊道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时我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咒曰。

南无薄伽伐帝 鞞杀社窭鲁 薜琉璃钵喇婆喝萝闍也 咀他揭多也 阿萝喝帝 三藐三勃陀也 呾姪他俺 鞞杀逝鞞杀逝 鞞杀社三没揭帝 莎诃(同执炉绕座。诵一百八遍竟。首者白)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一礼)。

八忏悔

经云。我说药师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故今依经。修灭障法。先念一切业障所缠。皆由宿因。过去今生。与诸有情。何恶不造。罪累既积。世世相逢。为冤为亲。为缠为障。若不忏悔。无由解脱。道法不成。故须披诚。哀求三宝。为我灭除。法华三昧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颠倒因缘。起诸重罪。流泪悲泣。口宣忏悔。

(应心念言。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药师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念已唱云)。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唱已。五轮著地。心复念言。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药师。慈悲摄受。想讫。唱云)。

至心忏悔。(比丘)某甲。等与法界。一切众生。现前一心。圆满清淨。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安住诸佛。甚深行处。具足无量。善巧方便。无始不觉。行愿力微。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缺于信根。嗔恚嫉妒。自讚毁他。破坏尸罗。及以轨则。毁背正见。忽弃多闻。契经深义。不能解了。生增上慢。覆蔽厥心。自是非他。嫌谤正法。甘为魔党。自行邪见。令诸有情。堕大险坑。好喜乖离。更相斗讼。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从此命终。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作人间。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受他驱役。恒不自在。种种恶缠。障子道法。不得熏修。由昔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今复忆念。至心归依。烧香散华。稽颡运想。归向。

东土愿王。药师教主。诵持正法宝藏。大陀罗尼。从佛发愿。成就菩提。与诸众生。发露众罪。唯愿。

药师琉璃光世尊。放大光明。慈悲护念。乃至梦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令我与法界众生。以佛神力。开发本明。愿行庄严。随念具足。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正见精进。善调意乐。受持学处。无有毁犯。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诸根聪利。智慧多闻。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一切嫌恨。皆起慈心。不相侵凌。互为饶益。至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随方示道。淨琉璃国。莲华化生。日光月光。同会一处。常得见佛。闻妙法门。具诸总持。入不退地。然后迴生天上。及与人间。而本善根。无有穷尽。十善统摄。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渐次修行。诸菩萨行。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究竟同圆。微妙上愿。

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一拜)

九行道旋绕

(正身威仪。右绕佛座。烧香散华。徐步安庠。观前所修。了无所得。举足下足。不住行相。影现十方。攀住诸佛。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同作契呗)。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教主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
南无明光遍照菩萨
南无曼殊室利菩萨
(或三称。或七称。还至像前)。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十思惟义处

行者礼忏讫。应出道场。还于本处。端坐绳床。思惟其义。经中观法。盖有二种。一者直观本具。二者托缘观相。观本具。是称性观。观相好。是从缘荐。于二种中。仍逐便宜。虽是同体。未必併用。初观本具者。经云。诸佛甚深行处。无量广大行愿。无量善巧方便。云云。深处者。法界圆融。非空非有。即我当念正因静处。方便者。事理不著。应缘自在。即今圆明了因照处。行愿者。果圆万行。称性庄严。即现云为缘因用处。静处本光恒照。行愿性地本严。了因同开缘正。如是得名甚深。当知深处。全体行愿。方便于中。用无所得。今之观法。唯图显此。显此要处。秪在一念。而此一念。所谓无念。一念无念。将云何观。为因念故念。为不因念故念。为亦因念亦不因念故念。为非因念非不因念故念。如是观时。根尘过脱。凡圣不居。性相如如。法界独朗。既无能观。亦何所观。待对不立。前后际断。无缘无念。不合不散。分别现前。了无所得。如是不移。即甚深境。如是用处。即行愿门。如是忘缘。即方便法。以能拔一切业障。亦名无上空义。以饶益一切有情。又名摩诃衍心。若无疑信解。名字相也。思惟受持。观行相也。渐次修行。相似相也。乃至菩提。分满相也。二观相好者。诸法所生。皆从缘起。今观缘生。达诸实相。药师身相。巍巍堂堂实与西方弥陀无异。今既愿生彼国。合当谛观是相今观此色身。三十二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眉间白毫。右旋宛转。金颜晃耀。分剂分明。行人于此。或标心在相。或缘相存心。虽复明了。如对目前。应知皆是念想所为。念想因缘。无实性相。自他共离。所有皆空。然而无实之处。照然在目。如镜中像。如水中月。又复一一皆是唯心所现。不离本际。充满十虚。如是缘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寂静妙明。不可思议。故名药师念佛三昧。又修三昧者。具三种力。乃得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经云。我于如来所说契经深义。不生疑惑。己功德力也。但念药师如来名号。自获尔所功德。三昧力也。汝今能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佛威力也。是故修此三昧。但能用心。决定成就。母生疑贰。上之二法一是解入相应。此观成时。是心是佛。一是感应道交。此观成时。是心作佛。为顺信法二种初心。至妙悟时。都无所得。唯愿生决定信。起精进心。于此二法。尽力修焉。

释疑第四

此经。旧谓致福消菑之要法。是岂尽然哉。予谓是。乃明心作佛之秘典也。何以明之。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弘远。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淨。行愿功德也。忆念称名则众苦脱。祈请供养则诸愿成。慈悲方便也。而是中一一称性施为。其所施为处。即甚深处也。苟能了之。思过半矣。若病人求救。应死更生。王者禳菑。转祸为福。与夫消百怪。除九横等。是乃所谓致福消菑之法。药师于此。特垂方便中方便。急先其标耳。故知是经。正淨佛国土。成就众生。开摩诃衍门。罗尽大心众生。作一番出世要事。则谓成佛秘典。岂不信哉。今述方法。修行是经。执柯伐柯。其则不远。然犹有人。疑信半焉。作而言曰。药师行愿方便。其功原妙。众生称念供养。所益固多。化门胜轨。理自无疑。我佛诚言。胡可不信。第以求淨土者。自合求生极乐。劝往生者。不宜劝奉药师。何者。优劣有殊。东西较别。聊为眉列。以见等差。其称讚也。极乐则六方同出广长。淨琉璃则释迦仅唯数语。其往生也。西方则无非十方上乘之流。东方则犹是西方中退之辈。其称名也。一则能灭多劫生死之罪。一则无如不转定业之人。至如闻弥陀者。勇往直前。闻药师者。违从等分。是皆所教耳目之昭也。力生何以专己违众。捨易从难。而为是欤。予应之曰。子诚徐六也。今姑为子以释所疑。夫佛道成时。色身智慧。力无所畏。十方同等。故凡有机兴法集。自能声光相应。如释迦称讚弥陀行愿。六方遍覆广长。今称讚药师行愿。交讚亦复必尔。但弥陀先说。人已经见。故译人以亦如一语该之。要使药师之国土庄严。身光寿命。六方交讚。三资劝往等。当时冷然有会于心。不事烦赘。此乃译手之善巧。非谓无也。况二经有无互出。如上者。详于彼。则略于此。若忆念称名众苦脱。祈请供养诸愿成。病者更生。菑者得福等。则详于此。而略于彼。若如子言。谓弥陀无是功德。可乎又诸佛愿力。十方镇常等熏。众生向往。东西决在定志。秪为彼愿未坚。药师随后助成有如此愿未定。弥陀断不坐视。世人于子。易师而教。谁谓药师。拒诸高等。独取遗才耶。以是知日月二光。与无量无数之众。定非概是求西之落职者。抑又闻东西淨土。唯信可往。苟不具信。东西绝分。信而坚。则随其忏力。以分九品。信而不坚。则杂以疑。疑信交结。则九品外。别设疑城以须之。今定业不转者。信不具者也。信不具。疑城尚无容足地。遽望东西九品乎。噫。子言违从。孰先孰后哉。千年暗室。顿得灯光。明无所来。暗无所去。当是之时。旋其从心。如空著楔。而顾觅违也。将无非闻药师者违从其心。乃违从其心者闻药师欤。是故道无定方。愿为之主。优劣难易。存乎其人。弥陀西摄。药师东化。同一释迦之劝。各随信向之机。子将何法。第其等差耶。要之心淨土淨。心疑城疑。在子择之而已。其人洒然曰。所教向于是法。暂信暂不信。蒙佛示谪。处我于边地一城。其城纵广。五百由旬。然亦得薄乐。受胎于中。经五百岁矣。今天台以十论。隳去斯城。而天溪以四释。记与一国。信得无根。道生有本。行将凭三昧法。历阶而升。嗣是居淨琉璃。俨会以处。行矣是时。槃谈奉命。予曰。信然哉。吾道东矣。于是前人隐然。不与眼对。予乃穆如。亦不对眼。

药师三昧行法(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8: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