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供养的意义和种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7 16:0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供欢喜,得大喜悦;供音乐,得微妙音;供舞蹈,得无碍神通;供宝物,得菩提分功德宝;供树木,得庄严觉悟树;供铃铛,得众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养有种种奇妙、广大的果报。

如果确实由于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导致今生自己非常贫困,没有财物作真实供养,也可以用鲜花、净水、蓝天和白云等无主物作供养,甚至通过观想作意幻供养,这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最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也是法供养。《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法华经》力。

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才圆满。

可见,以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来说,法供养最为殊胜。《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供佛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

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

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

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一般人觉得供养用有形有像的财物才踏实,供养物丰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总觉得法供养不那么实在,甚至怀疑是否可作为供品来供养。

从作用上观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从凡夫到佛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由法而来。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乐,地水火风的无情物能使人成佛吗?能使人获得智慧、慈悲、神力吗?当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为人提供生活便利、养身、娱乐等等,至于直接在心上离过证德,则没有丝毫作用。所以,法财远远胜过外财,故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下解释七种法供。

(1)如说修行供养: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即佛经流通分经常出现的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应积极实践。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先摄受他们。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见到他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积极给予帮助,供其所需。爱语,是本着柔和关爱之心,以真实、利他的语言令人欢喜。利行,即一切行为都对他人有利,不会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同事,即以与大众同样的身份参与其间,使之产生认同感。倘能按四摄法门行事,必能与众生广结善缘。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使之乐于接受,而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

(4)代众生苦供养: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替人分忧解难。我们自己生病时,会千方百计地设法治疗。可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也会那么急迫吗?也愿倾己所有帮他治疗吗?也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吗?如果我们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别,逐步和众生融为一体。那时,就能真正感受到众生之苦,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仅是在口头说说。

(5)勤修善根供养: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这种修习是长期的,不是几天可以达成的,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不舍,即不放弃。身为大乘学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这种帮助,也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的,决不半途而废。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在完成自身觉悟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婆尼沙陀,都是超过亿万的数量词,形容极多之意,难以穷尽,此处不一一详解。

普贤菩萨告诉法会听众:善男子呵!你们要知道,前面所讲的种种财物供养,虽然可以得到无量功德,但比起法供养的功德却有天壤之别。即使所有这些累积起来,也比不上法供养的一念功德,而且相距悬殊,无法类比。

为强调这一点,普贤菩萨又以一连串比喻进行说明,不到百分之一,不到千分之一,不到优波尼沙陀分之一。与法供养相应的,还有法施,其功德也远远胜于其他布施。关于这点,《金刚经》以多处校量功德进行阐述,告诉我们:以无量七宝乃至生命布施,固然有极大功德,但比起读诵或为人解说《金刚经》,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原因何在?因为财布施是有限的,受者因此所得利益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还会带来某些副作用。许多家庭在经济拮据时还能患难与共,但在条件改善后,反因不懂得正确处理财物而出现裂痕,互相猜忌提防。可见,财布施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问题。

而法布施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自身素质,远离忧愁烦恼,使生活变得充实安乐。我们从中得到的利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才是令人终生受用的幸福源泉。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意为: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

《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

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

转自佛弟子文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3#
发表于 2017-4-1 10:2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注意生活 于 2017-4-1 11:15 编辑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供欢喜,得大喜悦;供音乐,得微妙音;供舞蹈,得无碍神通;供宝物,得菩提分功德宝;供树木,得庄严觉悟树;供铃铛,得众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养有种种奇妙、广大的果报。

如果确实由于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导致今生自己非常贫困,没有财物作真实供养,也可以用鲜花、净水、蓝天和白云等无主物作供养,甚至通过观想作意幻供养,这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最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也是法供养。《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法华经》力。

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才圆满。

可见,以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来说,法供养最为殊胜。《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供佛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

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

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

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一般人觉得供养用有形有像的财物才踏实,供养物丰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总觉得法供养不那么实在,甚至怀疑是否可作为供品来供养。

从作用上观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从凡夫到佛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由法而来。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乐,地水火风的无情物能使人成佛吗?能使人获得智慧、慈悲、神力吗?当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为人提供生活便利、养身、娱乐等等,至于直接在心上离过证德,则没有丝毫作用。所以,法财远远胜过外财,故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下解释七种法供。

(1)如说修行供养: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即佛经流通分经常出现的“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应积极实践。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先摄受他们。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见到他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积极给予帮助,供其所需。爱语,是本着柔和关爱之心,以真实、利他的语言令人欢喜。利行,即一切行为都对他人有利,不会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同事,即以与大众同样的身份参与其间,使之产生认同感。倘能按四摄法门行事,必能与众生广结善缘。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使之乐于接受,而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

(4)代众生苦供养: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替人分忧解难。我们自己生病时,会千方百计地设法治疗。可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也会那么急迫吗?也愿倾己所有帮他治疗吗?也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吗?如果我们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别,逐步和众生融为一体。那时,就能真正感受到众生之苦,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仅是在口头说说。

(5)勤修善根供养: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这种修习是长期的,不是几天可以达成的,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不舍,即不放弃。身为大乘学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这种帮助,也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的,决不半途而废。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在完成自身觉悟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婆尼沙陀,都是超过亿万的数量词,形容极多之意,难以穷尽,此处不一一详解。

普贤菩萨告诉法会听众:善男子呵!你们要知道,前面所讲的种种财物供养,虽然可以得到无量功德,但比起法供养的功德却有天壤之别。即使所有这些累积起来,也比不上法供养的一念功德,而且相距悬殊,无法类比。

为强调这一点,普贤菩萨又以一连串比喻进行说明,不到百分之一,不到千分之一,不到优波尼沙陀分之一。与法供养相应的,还有法施,其功德也远远胜于其他布施。关于这点,《金刚经》以多处校量功德进行阐述,告诉我们:以无量七宝乃至生命布施,固然有极大功德,但比起读诵或为人解说《金刚经》,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原因何在?因为财布施是有限的,受者因此所得利益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还会带来某些副作用。许多家庭在经济拮据时还能患难与共,但在条件改善后,反因不懂得正确处理财物而出现裂痕,互相猜忌提防。可见,财布施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问题。

而法布施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自身素质,远离忧愁烦恼,使生活变得充实安乐。我们从中得到的利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才是令人终生受用的幸福源泉。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意为: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

《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

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
顶礼佛法僧,顶礼恩师,唵嘛尼呗美吽
2#
发表于 2017-2-13 15:48:28 | 只看该作者
三种供养都需要努力承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5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