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界法师』研习教理的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8:4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先看第一个,为什么研究教理,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 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我们看这个讲义,先看二十九面,那么这段的论文有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那么我们一个大乘的修行者,我们发了菩提心,我们有一个愿望来引导我们所有的佛号、咒语乃至于所有的善业,那么有这个引导力以后接下来做什么事呢?讨究佛法,要探讨研究佛法的道理,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

  这个
是比较粗浅的研究,叫作闻慧,听闻佛法,一种理解,这个究就是你研究道理以后你就是像牛吃草一样,回到家里面不断去思维、消化,把这个草的营养转成你身心的能量,就是说本来它是一个文字,但是文字经过你消化以后,你心中会产生一个道理,会产生一种光明,那么这个让心中升起光明,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为什么呢?他举出《涅盘经》的开示说,因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
说我们的共同老师就是佛陀,那么佛陀是怎么做的呢?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这个师当动词,如果当名词的时候就是老师,当动词就是遵循,就是三世诸佛尚且要遵循这个宇宙间的道法,何况我们做弟子的呢?

  那么佛陀遵循道法,这两说啦。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佛陀是凡夫的时候呢,他就是依止道法的修学来慢慢地转凡成圣的,这个我们叫做依法为师,因地是这样的。那么在果地上,佛陀是依法师人,佛陀成道以后,当然佛陀也显神通,我们看佛陀的经典很多,大地六种震动,身心放出广大光明,但是这个不是佛陀的本意,那个是前方便而已,那是启发大家的信心。佛陀出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转法-轮,宣扬他所觉悟的道理,依法师人。所以我们纵观佛陀的因地的修学乃至于他果地的妙用,其实佛陀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东西就是他觉悟的真理,佛陀以这个真理而成就了万德庄严,佛陀也用这个真理赐给我们弟子,我们照这个道理来做。

  那么第一段蕅益大师就引用佛陀做例子说这件事情是没有例外的,因为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我们再往下看
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当然这个胜义就是一种真如的法性,多说无益,贵在亲证。真如的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上是不能用言说来表达,因为言说相,这个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你只能够诠释它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真如佛性,圣人入真如佛性的时候,是离一切的言说相,那一念心跟道接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讲话的。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刚开始在学习道法的时候,佛陀没有施设很多的黄卷赤牍
,这个古代的经典没有白纸,都是黄卷,赤牍就是竹片,那么假设佛陀没有说法,对我们一个充满妄想的众生,那没有人引导我们来做一个标月指,来指示一种修行的法要,那谁能知道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真如佛性呢?谁知道呢?

  这个是这样子,伟大的佛陀他成就了佛道,他为什么成就佛道呢?他不是因为修苦行的关系,也不是因为禅定的关系,因为他内心的道被他发现了,他把心中的道的开关打开了,道就在妄想当中,把它打开以后,他的无量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了,他成就佛道了。但是佛陀他因地的时候他心中在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成就以后他立马想到了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但这个道法又不能够言说,他也不能够把这个道法示给你,那么佛陀当然在因地的时候他到处游化,跟他有缘的人,佛陀就应机说法,度了很多很多人。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幸运跟佛陀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方。比方我们,我们跟佛陀差了二千五百多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沉沦,我们今得人身,佛灭度。所以佛陀考虑到未来末法众生,佛陀怎么办呢?他把道法变现成文字相,然后留下来。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了,他就转成音声相,佛陀转了很多的音声,那么这个音声有道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有道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有道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有道法。

  那么佛陀在临灭度的时候,他知道他这样走了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失去了光明,所以佛陀把这个道法放在文字里面,然后代代流传,看谁有缘遇到它。

  当然这个地方就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善知识的开示,所以我们身为一个法师,这个道理全部不是我们觉悟的。身为一个法师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佛陀的道法把它还原,还它的本来面目。佛陀做了一件事情,佛陀把道法转成文字相,那我们呢,再把文字相把它还原成它原来的道法,叫作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没有能力去发明道,但是我们作一个转换器,我们把佛陀的文字相转成当初佛陀要表达的那个道,就是把历史还原,佛陀当初到底想说什么。那么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只能够从文字相的引导慢慢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章法、规矩来修学,因为我们没有生长在佛陀时代。

  这个就是为什么说标月指,标月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黑暗当中我希望找到月亮,但是我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那么有看过月亮的人就说月亮在那边,诸位,指头不是月亮对不对?但是指头可以引导你看到月亮,虽然这个文字不是道,但是你把文字消化了以后,它会引导你趋向道。它本身不是道,但是你离开它还不行,那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研究教理,因为佛陀的道在教理里面,难道你还有 其它的选择吗?那么这是第一段,我们看第二段。

  前面是讲出一个理论,这底下引证,引外道的修学,心中没有章法,没有道法的后果,引用佛弟子他依止道法成就的功德。

  先看外道,那么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都发心很圆满,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们的生命当中也立定了一个要了生死的愿力,这个引导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坠。外道当然不可能接触佛陀的经论,那么外道的修学在印度的时候主要两派,九十六种外道主要两派,一个是叫作苦行外道,一个叫作冥想外道,我们解释一下。

  苦行外道是认为说我们造的业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讲这句话是从因缘的角度来安立的,就是你因缘变化,业力可以改变,但是外道认为业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怎么办呢?你想办法让你自己痛苦,你痛苦越厉害,你业消得越快,因为这个业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表明这个业是有自性的。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们看得更深刻了,他们知道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业来自于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佛法的方法是从道法当中去转变妄想,但是外道他没有这个传承,他用禅定把妄想给灭了,叫入了无想定,那么这个时候妄想暂时不活动,如石压草,如冰夹鱼。但是为什么说求升反坠呢?因为他来生到天上以后,他第三生来到人世间,他的烦恼会比一般人粗重,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压抑的。

  诸位,你如果没有依止佛陀的智慧来引导你的烦恼,你老是用咒语跟佛号压它,压久了以后到来生反弹的时候你的烦恼比别人重,它反弹呢。佛法是用般若波罗蜜智慧把它观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个转化,但是外道完全用一种强大的力量把它压下去,烦恼不能压,因为它反弹。所以求升反坠就是说当你的禅定失掉的时候,当你的福报享尽的时候,你的烦恼会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造恶业堕落三恶道去了,因为你处理烦恼的方式错误,这就是外道的一个最大的盲点。

  所以你不留心教典,你最后的后果虽然勇猛精进,决定变成天魔外道,因为你没有佛陀的善巧。那么这个是指这个外道的心中没有道法,虽然有发心,但是最后的后果却是堕落。

  那么反观佛弟子,那么蕅益大师举用年纪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胁尊者,他本来是在外道修学,他八十岁才出家,那么以八十岁的高龄他能够
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 次第,晚上修习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所以解行并重,最后成就了,济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罗汉。

  胁尊者对佛教的一个贡献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罗汉以外,有一个地方我们值得说明。胁尊者是在佛陀灭度六百年出世,那么那个时候有一个外道叫马鸣菩萨,就是后来的马鸣菩萨,对大乘佛教有很大贡献的。马鸣菩萨那个时候非常聪明,他立了一个宗旨,结果跟佛弟子辩,佛弟子跟他辩没有一个人辩赢他,马鸣菩萨就说如果佛弟子当中不能把我立论给解破,从今以后佛门的弟子不准打楗槌,那这个就很严重了。一个僧团他的作息完全靠这个打板来运作,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经。那么这个时候胁尊者就出来了,就跟他辩论,结果就把马鸣菩萨给打败了。那么古代的人,你被他打败了,那马鸣菩萨就皈依佛法了,马鸣菩萨皈依佛法以后,那对整个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说整个大乘佛教的兴盛马鸣菩萨功不可没。那么胁尊者意思就是说呢他虽然八十岁的高龄他尚且解行并重都能够成就,那么外道尽一生的修行结果变成魔道,那么就是说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不是很单纯,因为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本性清净,但是因为长时间在三界流转,我们每一生生命的经验都留下痕迹,或多或少,所以我们的心在无量的生死经验当中留下了一个很复杂的一个妄想,非常复杂,你如果没有佛陀的教法引导,你不可能理出一个头绪的,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内心当中打了很多的结,外道他这个解开结的方法,他就是把这个绳子往两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打越深,不修行还好,修行在妄想中增加一个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个妄,外道两个妄,多了一个邪见。那么佛弟子有佛陀的传承,他知道打结,这个结你要从结心中去解,不能从两边去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两边拉扯,不知善巧。

  这个是这样,你如果看《楞严经》,《楞严经》的道理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当你知道怕,当你知道修行的时候,你的心其实是已经乱七八糟了,很复杂,那么你如果说一天就念个十五分钟的佛,什么事都没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没事,因为风平浪静,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发得很真切,你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正念,而这个正念开始刺激到妄想的时候,那问题就很复杂了,这个《楞严经》上说的,真妄交攻,然后你就面临了五十一阴魔的考验了。

  它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水沟很臭,你好几生好几世都没有处理了,你不打开它你什么事也没有,反正你就平常念念十五分钟佛,念完佛以后离开佛堂该打妄想继续打妄想,那你什么事都没有,妄想当中 多了几个佛号,如此而已。你生命没有彻底的改变,所以你也不觉得教理对你有什么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的时候,你要小心,你的内心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状况,你稍微一点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 池全体残,比没有修行还糟糕。

  诸位,你修行失败,从《楞严经》的角度比那些放逸的人还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你没有修行起码是一张白纸,以后还有机会,你产生错误的邪见,糟了,你对正法产生排斥,你变天魔外道,就外道种姓了。一个颠倒的放逸的众生,他起码不会排斥正法,所以你要么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这个道路要怎么走,不要太高估自己了。修行真的是要有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不可能拿一个镰刀自己在那里开路的,这条路佛陀走过了,祖师也走过了,你照着遵循走就好了。你拿一个镰刀自己在那里开路,你开出来的路开到老虎洞去了,谁都救不了你,真的,一个人着魔谁都救不了,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变,但是他没有方法,给弄到自己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坠这句话是很悲哀的。所以你如果修行错误,你的后遗症更严重,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楞严经》的确是有这个意思。

  所以古人在解释《楞严经》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那么这个就说明这个正反两面的引证,第一个引用外道的堕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们两个都很用功的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这个就是因为他得到佛陀的引导,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这是产生一个成败的差别。



出处:《佛法修学概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