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 前言 根据吾师二零一一年九月至十二月与诸参访者交流知见的记录,选编整理出此《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法供养诸位仁德。问答录中,请法者为四众弟子;以时间顺序排列,未作调整。如有教诲匡正,顶礼感恩助缘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六年二月十五日 西历二零一二年三月七日 索 引 第一问: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呢? 第二问:您有无弟子呢? 第三问:您如何评价法师呢? 第四问:何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饿鬼晚食呢? 第五问:为什么不准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呢? 第六问:您证悟法理义境甚深,是何果位呢? 第七问:《大日经》为何统领一切佛教经典,能不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呢? 第八问:禅密法门中有净土,净土法门中有禅密法吗? 第九问:善心助人费力不讨好时,应如何对待呢? 第十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与无神论是否相吻合呢? 第十一问:当头棒喝为什么易引发开悟呢? 第十二问:为什么修行须依次第,不能以因为果呢? 第十三问:一切众生平等,都能念佛成佛吗? 第十四问:您遇诋毁时是怎么对待的呢? 第十五问:为什么同一道场中不同人感应的加持力不一样呢? 第十六问: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吗? 第十七问:无神论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第十八问:您有神通吗? 第十九问: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四智呢? 第廿问:小乘与大乘对佛教宗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第廿一问:如何认知修行人的寿命呢? 第廿二问:为什么人与人心平气和的交流那么难呢? 第廿三问:您如此讲法,有多少信众啊? 第廿四问:破自心中五蕴魔事后,还有魔事吗? 第廿五问:据说某法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如何判定呢? 第廿六问:某法师弘法五十余年,建庙、建学多处,信众多达数百万人,其功德可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或超过吗? 第廿七问:有的法师讲,只要与其结缘,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果真如此吗? 第廿八问:如何去除散乱心清净念佛呢? 第廿九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 第卅问:如何理解经律论一体三藏呢? 第卅一问:如何应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和睦等事务呢? 第卅二问:您于弘法中,为什么不专讲一宗,而讲密、禅、净、律、论五宗呢? 第卅三问:修行人常讲证悟,如何理解证的含义呢? 第卅四问:依佛法如何认知党派理国呢? 第卅五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一) 第卅六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二) 第卅七问:有时在晚间静坐禅行中,觉得胸部胀闷,不能清净念佛,如何对治? 第卅八问:在修行净土法门中,如何选择自己所诵持的佛名号才为对根基呢? 第卅九问:三恶道众生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吗? 第四十问:我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吗? 第四十一问:为什么不能依人相度众生呢? 第四十二问:您是如何认知某些毁佛灭教言论的呢? 第四十三问:您能否具体的解释一下智慧的含义呢? 第四十四问:如何理解人间福乐呢? 第四十五问:儒教倡导忠孝文化,佛教也行化忠孝义理,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第四十六问:现代科学证明,素食不宜身体健康;有的修行人还一日一食,是不是自残身体呢? 第四十七问:如何理解“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含义呢? 第四十八问:出家人有道,在家人无道,依您知见,是这样吗? 第四十九问:一切物体由化学元素组成,是佛法中的法性吗? 第五十问:佛教信众如何爱护国家呢? 第五十一问:佛法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第五十二问:为什么说法不了义因果不昧呢? 第五十三问:如何理解玷污佛法呢? 第五十四问: 二零一二年将至,这一年是世界末日吗? 第五十五问:如何理解有的人所做禽兽不如呢? 第五十六问:地狱内外的鬼类有什么不同吗? 第五十七问:如何理解佛教正法中兴呢? 第五十八问:如何对待公开诋毁佛教的言论呢? 第五十九问:现在有人说四道轮回是怎么回事呢? 第六十问:如何理解魔法法理的本质呢? 第六十一问:诸染法中为什么贪习为最呢? 第六十二问:您参生活禅吗? 第六十三问:何为乖诤法呢? 第六十四问:如何理解“入无生智,到无依处”呢? 第六十五问:为什么正法修行人极其重视静坐禅行呢? 第六十六问:若有人愿求出家,见父母不允时,便自削发断指,酬答父母重恩,这么做如法吗? 第六十七问:法空为什么不能坏因缘呢? 第六十八问:弘法利生能得利益吗? 第六十九问:末法时代有可度之人吗? 第七十问:如何诵经有功德呢? 第七十一问:您如何隐修呢? 第七十二问:您知前世因缘吗? 第七十三问:您如何预知佛法中兴的呢? 第七十四问: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呢? 第七十五问:修行人与平常人的素食有什么区别吗? 第七十六问:儒释道文化融通处在哪里呢? 第七十七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战争是为争夺利益呢? 第七十八问:念佛往生的修行人有果位吗? 第七十九问:如何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呢? 第八十问: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呢? 第八十一问:如何理解业习因缘呢? 第八十二问:以网捕屠宰加工为业的信佛人,怎样做才如法呢? 第八十三问:您走路时怎么总靠边呢? 第八十四问:如何理解三法印义理呢? 第八十五问:能详细释解一下十二因缘的法义吗? 第八十六问:三乘教义中的基本法理规则是什么呢? 第八十七问:于禅定中,自觉身体裂开后无比畅然,唯心念佛,这是什么境界呢? 第八十八问:是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吗? 第八十九问:怎么常说恶人堕地狱,不说恶兽堕地狱呢? 第九十问:不知者神不怪吗? 第九十一问:菩提心是怎么退失的呢? 第九十二问:观察根基中,什么是根本呢? 第九十三问:如此讲法不怕言多语失吗? 第九十四问:什么叫地狱无门自来投呢? 第九十五问:如何寻找善知识呢? 第九十六问:在家人修行如何面对亲友呢? 第九十七问:人间佛教与佛法在世间是一回事吗? 第九十八问:缘是如何建立的呢? 第九十九问:您为什么倡议重新确定世界和平日呢? 第一百问:您所发十二大愿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第一零一问:佛教中兴对信众有什么好处吗? 第一零二问:佛教中兴以什么为标志呢? 第一零三问:为什么说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中,护念力于净戒中呢? 第一零四问:受戒的渠道有几条呢? 第一零五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第一零六问:为什么将佛所说经律论称名为佛法呢? 第一零七问:发表如此问答有所依因缘吗? 第一零八问:您于当下有什么心愿吗? 第一问: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业习加重,世俗世论高于一切宗教信仰,佛教也不能例外,绝大多数人不信。在信仰者中,有受持者能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如此讲法的依据,是佛所说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毁灭殆尽,唯以《阿弥陀经》为代表的一部诸佛大愿力经住世。依佛愿力功德,可分三种状况;一是佛教只以文化形式存在,有信仰者少,能受持者更少,能实修者甚少;若有信受者,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等诸佛名号,为身皈依三宝,心入净土法门。二是信仰者不求戒、法,只求名闻利养与时尚学问研究;若有信受者,能依法持戒修行,为身心清净,诸佛护念。三是得度者多为乘愿再来人;一为人天善道与一果二果阿罗汉,信受佛法愿心不失;二为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辟支佛与菩萨,示现世间。 取枝为根又为树,诵经念佛都是法;智者明了解义理,愚执名相经是经。 莫将后世作当下,南无皈入须用心;净土法门普利钝,末法时代最对根。 一句弥陀大愿力,称念名号福不轻;诸佛功德不思议,手捧莲台接往生。 清净戒行化业力,证悟智慧破无明;心识不昧十净念,极乐世界佛道成。 第二问:您有无弟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既有又没有;若说没有,只有佛弟子,没有人弟子。若说有,一切心尊师者,都是有缘人。为师之道,不以名相为师自居,不以徒众多少自喜,不以盛名浮世自得;一切有缘人,都是与佛法缘殊胜,都为皈依佛性、法性、僧性三宝;借佛光明因缘,传佛法缘心灯,授戒法、解疑惑、明路径、培德本,只为善缘同修共渡;若执名相为师,人我弟子,师徒同堕。为徒之行,不以名相为师自误,不以好乐为师自认,不以利养为师自足;一切修行人,都应依戒为师,都应依四依法为师;尊人师只为重道,受戒法明宗门教义,感恩戴德不忘人生根本;若不破人师名相,我执、法执加深于心,辜负师恩。师徒同道共勉,才如法利益修行身心,师自渡、徒自渡、人人自渡自家身。有父子二人去关帝庙礼拜,父告子说,“礼拜关老爷;” 子问父说,“你我同称关老爷不是差辈份了吗?”父回答说,“关老爷面前不分大小辈,都这么称呼。”我们学佛人也是如此,依自性三宝为师,世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皆名相,人师无常身。 像是生善最强缘,深入经藏靠语言;事项具足为典范,文化符号百义连。 名相为师有间断,究竟法性了义禅;投师拜德受法戒,超凡入圣过难关。 依师受教归导化,迷途知返问路人;世代重复离人我,人我为师入黑门。 古德告诫铭刻心,涅槃路上无朋伴;证入中道离二执,十方诸佛尽是师。 第三问:依何标准评价法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出家修行几十年,亲近过数位大师,才有如此一问。当着您与您弟子的面,只能依实回答,共同交流参详。佛灭度后,一切法师弘法利生,应依三法则;一是入如来室,即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二是著如来衣,即为具有不为顺逆因缘所动的柔和忍辱心;三是坐如来座,即为证悟人法空相。还应安住四法处;一是安住菩萨行处,即为观诸法实相,遇一切非法不行亦不分别;二是安住菩萨亲近处,即为远离一切名闻利养,远离一切外道及典籍,严持戒律,常好坐禅;三是安住菩萨法空处,即为观一切法如虚空,无有障碍;四是安住菩萨安乐处,即为不轻慢其他法师,不讲他人过失,以方便义引了义法。多年来,我一直奉行证悟不同,知见不同。若须辨明义理时,只坚持二条准则;一为依三法印或实相印,观察有无传承、有无印证,事项圆缺。传承;戒法师传授受。印证;观察证悟境界、根基因缘。事项圆缺;圆为身口意法清净;缺为身口意杂染。二为只讲法理曲直,不讲人我是非;只讲戒相清净,不讲个人得失;只讲教义庄严,不讲人相毁言;只讲证悟知见,不讲人名邪正,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法师讲法依因缘,人法二空理当然;承佛家业责任重,菩萨行处住心安。 他人过失我不见,言行缺欠难圆满;清净戒相不加毁,交流同参互借鉴。 第四问:何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饿鬼晚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我都是苦行人,都受益于头陀行;您为教化弟子,才有此一问。佛住世时,一日一食,过午不食,为头陀行;又为舍天人早食习气,舍人三食习气,舍饿鬼晚食习气,有益修行;又益于度脱天人、人、饿鬼道众生;是以身口意示现慈悲喜舍心,住世间不染世间。修行人节量食,易于久坐,减少麻烦;若过饱时,身易懒惰,心生散乱,不便专一禅行;但头陀行只为助缘,不为修行根本。 相遇说法非偶然,一饮啄食有前缘;头陀苦行人难解,习气惯力大如天。 舍习除障身心起,禅悦为食法喜满;戒行清净得自在,苦海无边回头岸。 第五问:为什么不准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一弟子对我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我当即喝止,停!你不许这么说,如再这么说,就不要再叫我师父!从此缘断义绝!我就是一凡夫,不是佛。另外,此头一开,他人无所认同,必起争议!况且,我闻此语,如同邪见,承受不起。若不喝止,如同邪师!以此缘故,终生不愿再听这样的话!只愿为心师,心永不妄想为相佛,何况称名等同佛乎! 世有一人成佛,当今已灭度;还有一人成佛,弥勒尚未来。同世无有二佛,只一音说法;法师皆凡夫相,弘法利众生。尊师传法如佛,承名号功德;授受大戒为师,戒存如佛在。 佛道由证得, 不由妄想成;福德慧德满, 佛性自具足。 未得未证时,师徒同堕落;邪师邪徒众,污辱一凡夫。 如此非赞师,皆为名相行;心存清净念,修行才依真。 乱给安佛名,恐惧别用心;尊师应正道,不混世间听。 第六问:您证悟法理义境甚深,是何果位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是一位长老,如此问是印证我所行正邪;实话对您讲,既有又没有;有者,自性是佛,尚未证得!没有,饥来吃饭困来眠,凡夫一个! 长老又问,我三年不食,只饮用大悲咒加持的水,六年来走路不穿鞋子,冬夏一身单衣;又长期夜不倒单;您印证一下,可否见道? 您这是修行方法,是修头陀行的一种。用苦行的方法,破人对身体诸有的执著;但这不是道,只为行道,不为见道。您夜不倒单可入禅定否?念佛可达净念否? 长老回答说,都没有。夜不倒单都为睡,一眠入梦不念佛。我修学净土,只是求禅不得禅行法门,能否传授呢? 我亲近印久法师时,印久法师传授于我,一体三观禅行法门,可传授于您。何为一体三观呢?一体为身心一体;三观,一为静观一佛像,二为思观心念佛,三为心观谁念佛。当禅行入定后,心观诸相非相,觉观谁在念佛,心识净念佛号。在修行过程中,不离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破五蕴魔事。 长老又问,若修行净土法门,还须破五蕴魔事吗? 破五蕴魔事,不分法门,可为遍教。静坐念佛时,有禅不觉禅,有魔不知魔,魔事自消;如同有远方人过虎狼充满的险路,经由此地,知行不知险罢了。 长老又问,念佛不就是净土法门吗? 我反问您,哪个法门不念佛?不能用念佛代替净土法门,须依《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确认净土法门。禅密法门都念佛,又都是修行净土法门吗?只能讲禅密法门中不离心识净念佛号。 长老又问,禅密法门不是修止观吗? 我反问,修净土法门不修止观吗?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法义?在佛理认识上,与修行止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则一理。 长老又问,密宗法门不是持咒吗? 我反问,修行净土法门不持咒吗?您每日早晚课诵《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等,不是持咒吗?再则,您与谁见面,合十称念阿弥陀佛,您合十不是密宗法门的施吉祥印吗?您持咒、结手印,能说是修行密宗法门吗?不能!那我告诉您,密宗法门中,有持咒、结手印,也有念佛。而我们绝不能凭法相去臆想修行法门;更不能凭念佛就认知是净土法门。古代高僧传承的净土法门,都是静坐念佛、了业、发菩提心后,求得往生。 境与邪通成戏论,应感化度正道功;高僧有食无便溺,行满禅师天台宗。 法圆身首异重生,颈留痕迹活见鬼;再生是实不为奇,缘由在读大藏经。 引怪好奇传新闻,热议人物探迷津;三城觅宝寻路径,导引八万四千门。 触物了心皆境界,象鼻卷舒力九牛;龙天侍给钦功德,喧嚣智开方便轮。 附:闻知一代高僧释印九法师圆寂,怀其德、念其慧、敬其行、感其恩,特赋偈二首。 其一:禅心寂然极乐土,菩提愿行留世间;大德高僧证实慧,净念弥陀再来人。 其二:福慧德遍琵琶城,松江浩瀚玉临风;虚空不老愿常住,寂灭为乐真从容。 第七问:《大日经》为何统领一切佛教经典,能不能用通俗语言解说一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反复诵持《大日经》,从中感悟《大日经》于法理上通三藏,于法义上达十二部;如一切寺庙与道场的如法建立、一切行人与外道的戒律礼仪、一切显教与密宗的法门原理、一切众生与行菩萨道人的证悟境界等,无不通达,无所不摄。于统摄华严等方等经上,除佛菩萨高深境界外,从佛法性藏中流出三身及示现身之间相互功用关系与各自智慧神通自在妙理,从诸经一切解脱四禅门缺失中有所持手印心印等妙义,从诸经一切显密法门中显示了诸佛秘密加持力含于法门等义理,还有诸经中没有宣说的诸多妙法;若修行人能通达此经义理,诸多疑惑迎刃而解,速得成就道业。《大日经》统领一切佛教经典,不是法师于理论上的空讲,而是具足真实,依佛说无量法理为依据。部分法师于弘法中,由于不能通达此经义理,所讲法理、戒义、事项不具足,虽轰动一时而由热变冷,都是于未觉知的证悟境界中存系障碍。 余经亏欠为师说,人智不足皆不能;仁者切莫生疑惑,极重因果担不得。 余经虽有不说者,众生智障方便多;禅门次第为秩序,显密修行依法则。 寂灾降伏摄召处,密法心印持咒时;增长福慧威德力,智者应当悉知解。 吉祥悦乐增益事,净障益福皆圆满;能令众心生喜乐,先当一缘观本尊。 第八问:禅密法门中有净土,净土法门中有禅密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在静坐念佛时,有观佛像、观鼻端气息不是禅观吗!念佛功德中的秘密加持力不是密义吗!还有礼拜、供养、法事道场中一切手印、仪轨等,不是密法吗!诸佛法门都是依一而立,相互融通;一入百开,一门超出。有的人不明究竟法理,当讲净土法门利钝全收时,就认为禅有枯木易堕落、密破蕴魔多为邪;就如同身坐牛车说安稳,笑指享乐快车有事故,愚听文明飞机存风险;不知法法平等,各依因缘。当然,净土法门中还含无量禅机密义,如十法界众生存在原理、佛法界依何安立、诸佛接引众生所依法则等,都应参学,增益德本。 禅门有净带角虎,密法修净似飞熊;即生成就明白走,坐脱往生不糊涂。 净有禅机与密义,一心不乱应至专;骑驴不羡乘马快,笑看担汉我知足。 静坐念佛加禅观,事半功倍可体验;净中不加密法参,无师不修缺指点。 密法真言严把关,心志如同磐石坚;否则显密如净土,万法归一大道宽。 第九问:善心助人费力不讨好时,应如何对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善心助人是好事,学佛人又多是善心。但是,如法行善时,应依六法;一是帮而不添乱;即找准位置,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二是到位不越礼;即分清时间、场所、人物、事由,适可而止。三是遇困须救难;即不为善而善,有饭送饥人,有理说知者,因事适宜。四是救助不居功;即施恩不图报,一忙记终生,人前卖弄巧,逞能充英雄,万事适度。五是重效不轻举;即注重效果时,不轻视过程,不忽视小节,不简化程序,诸行适理。六是依法不是非;即作事有准则,依法不违纪,依规不逆理,依道不纵情,一切适律。若运用不妥,方法简单粗暴,所为陋鄙低级等,越帮越忙,越助越乱,效果不佳,何处讨好。若已发生不当,应自省过失处,找到弥补处,今后避免处,警示他人处,理智去对待,不因噎废食。 价值观是金钱又不是金钱,道德观不是富贵又是富贵。 救急帮难体现的是价值观,扶危济贫蕴含的是道德观。 第十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与无神论是否相吻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是修行人定空中无相,无神论为人身心中的神识断灭;二者义理截然不同,如何能相吻合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境无相,一切法无挂碍;一切法相为世间,相对变化是无常;一切无住不可依,有为如露亦如电。定空中无相,是修行人依戒法证悟境界,证空不执空,觉空性不空;真空存妙有,心缘法又生。神识断灭,为言行造作无因果,了尽种性无轮回,相失一切识不存,思维精神是根本。若混淆二者真实义理,将佛教法义归于精神存在,将佛法真理归于思维主观,将佛说法藏世界归于客观自然,将佛救度众生愿行归于思想因缘等;改佛教为人教,无佛无出世间,一切存在唯物,唯心谬误伪诞。 有神无神各有论,唯物唯心存争端;明辨真伪若依念,永无休止文言间。 止念定观方为禅,甚深智慧觉性观;心物一体同时现,漆色难分功用然。 探寻真理莫阻拦,各人有志顺因缘;天地运转多奥妙,身心大疑为什么。 船师往返此彼岸,依缘度人须本钱;身心解脱依福德,诸漏尽时破迷顽。 第十一问:当头棒喝为什么易引发开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公案中,有一中年和尚闭关修行,由一在家老妪护关,一闭三年。出关时,老妪问一句话,和尚见道了吗?中年和尚回答说,未见道!我还想闭关修行三年。老妪说,那我就再护关三年。中年和尚连续四次闭关修行十二年,又要到出关时,仍未见道;心想老妪还要问,和尚见道了吗?我可怎么回答呀!越想越惭愧,惭愧到了绝望的程度,处于无心吃饭、睡觉、洗漱和整理衣服、也不知白日和黑夜的状态,自然也忘记出关那么一回事!老妪早已观知中年和尚的心思,便举起一木棒砸向闭关的窗户,并大喊道,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不敢出关啦?中年和尚突然间听到一声巨响,又见老妪手举木棒,一下子惊呆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哭一场,出关了!老妪说,和尚吉祥,您终于见道了!和尚说,一声打破虚空寂,方知坐在大梦里。 从中应知什么是闭关,绝不是为躲清净才闭关;而是将自己活人当死人,以断绝世间一切因缘,专一其心修道,身心处于绝望状态才找到转身处;或身心长期处于极静状态,突然的巨响使心神出现短时间的凝滞,引发开悟;如黑夜走路时,身心处于紧张状态,突然出来一个人或者听到一声响,人受惊吓时,神魂出窍。 歧路攸攸总是关,茫茫生死两相连;顺情易走阳关道,逆意难行独木桥。 止水澄心可棒喝,马识鞭鞘道未生;圆光在顶天休日,三昧现前地安然。 身心清净离道近,离戒无师别途长;知身是幻容易舍,幻从心起伪随现。 财施容易舍身难,舍身容易弘道艰;言出因果万人命,慧命正邪隔一线。 第十二问:为什么修行须依次第,不能以因为果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因缘说次第,次第为秩序;依自然说秩序,秩序为法则。因缘次第,顺行不逆,逆则不立;修证由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而成就佛道;不见一佛未证声闻、缘觉、菩萨道果,由凡夫直接成佛道果;也不见一菩萨未证声闻、缘觉道果,由凡夫直接证菩萨道果。诸佛菩萨可示现声闻、缘觉道果,但因地不可越过声闻、缘觉道果;即使人道修证有超越,超越也须依次第,而不是随意无秩序。自然法则,法界游戏,遵循规律,解脱束缚;欲界、色界、无色界为法则安立,修证出离须依秩序去除漏习,拔出漏根三界无引力;不见一凡夫诸漏未尽而出离三界,也不见漏根引力未除而解脱三界法则束缚;带业往生佛接引,莲台漏尽福慧契,三界引力为业习,愿力不及众业力。 修行若不按次第,次第就要颠倒,必然使真理变成谬误;如一老头,在家里对老伴说,“瞧你,一天嘴不闲着,总爱唠叨,做菜不好吃,穿衣服也不整洁,屋里也不干净……”老伴反驳说,“你这是心不顺,鸡蛋里挑骨头!”老头说,“鸡蛋里有骨头啊,否则,小鸡的骨头哪里来的!”老伴说,老母鸡若不抱窝,鸡蛋里能有骨头吗!” 母鸡抱窝因缘法,鸡蛋骨头法自然;业习和合法界性,随意有情那是魔。 自贵轻他乱秩序,己多彼少逆法则;平等如一依次第,弄巧败露不如拙。 戏披袈裟浮缘起,酒著法服会遇缘;后世因缘和合日,次第修证道果成。 不能说蛋就是鸡,强将鸡身就是蛋;过程次第舍不得,听风是雨因为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