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我們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蘊即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前面的色蘊完全是物質,這以下的受想行識這四個蘊就講到內心的世界,這是一個心法,只是從粗細的角度安立了四個法,都是一個明瞭性的心法。我們先看最初的感受。
感受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當下第一個出來的一種直覺的反應。他說,阿難,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受蘊是怎麼回事呢?
手足晏安,百骸調適,雙手雙腳是安穩快樂,乃至於整個身體調和順適。他這個時候呢,忽如忘生,性無違順,他已經忘掉自己身體的存在了,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是沒有感受的,“性無違順”,他這個時候也沒有順的樂受,也沒有違背的苦受。
那麼這個地方跟前面的觀念一樣,就是說,我們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樂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們的本性是沒有任何感受的,這個地方很重要。
本來無一物,那感受是怎麼來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觀: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所以,佛陀講因緣法,他喜歡用“無故”,就是它沒有一個生起的處所,它只就是在某一個因緣當中的一念妄動,使令我們左右兩個手掌在虛空當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這兩個手掌比喻什麼呢?一個六根,一個六塵。六根跟六塵兩個相互碰撞,就從根塵的碰撞當中產生了“澀滑冷熱諸相”。
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澀”是三惡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樂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單的、寂靜的感受,“熱”是菩薩的法喜、榮耀之受,產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樣的感受,就是因為眾生有根塵的碰撞。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所以這個地方講,即空即假即中。觀照我們一念心性的時候,觀即空的時候——是本來沒有感受;即假呢,因為有根塵的因緣的接觸,就把感受的相狀給顯現出來;那麼即中——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我們的感受也是跟色蘊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受,你跟他之間有善業的因緣,一定是善業的因緣。跟他沒有關係,跟你有關係,你自己有關係。
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實,你今生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你今生會有多大的快樂、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沒有關係,別人只是一個助緣,他頂多是刺激你的業力顯現出來,他只是助緣。
你看到某一個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業。這叫循業發現。
在家居士可能感覺不出來,因為你們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們出了家、到僧團,我們佛學院二十幾個學生,我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二十幾年前,感受良深,真的感受良深。
在一個僧團裏面,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一個房間小小的、住六個人,住同樣的地方,熬了三年。我們受用同樣的環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樂樂,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惱惱。為什麼?
同樣的環境,穿同樣的衣服,上同樣的課,你說外境可以決定我們的快樂,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各人的福報不同。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責怪別人。你責怪別人,你是業上加業,那糟糕了,惡性循環。你要去懺悔。跟他沒有關係,你要相信這個真理,你痛苦的時候跟別人是完全沒有關係。
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沒完沒了。你過去的錯誤產生痛苦,又帶動你現在的錯誤,那你就墮入這種輪回的惡性循環,你什麼時候跳出來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時候,你要想這個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這個時候你的業才從此中斷了,才能夠真實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業到這個時候STOP(中斷),結束了,不要相續下去,不要惡性循環。
所以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楞嚴經>修學應用》講記---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