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语体释探(十一)(草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9 23: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ecielcyan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364aa0100r4r1.html



【本系列文章纯系草稿,尚未核定,刊出以资方家斧正,并非教授禅法。内容随时有增补更改,请随时关注。可关注博客以及时获得资讯。】

 第二明心有四种心。一有漏心。二无漏心。三亦有漏亦无漏心。四非有漏非无漏心。
  一有漏心者。即是凡夫外道心。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凡夫外道修禅定时。约四时中分别。不得离结漏故。何等为四时中分别。一者初发心。欲修禅时。不能厌患世间。为求禅定中乐及果报故。二者当修禅时。不能返照观察。生见著心。三者证诸禅时。即计为实不知虚诳。于地地中见著心生。四者从禅定起。若对众境还生结业。以是因缘。名为漏心。
  第二明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二乘之人初发心欲修禅时。厌患世间。不乐禅乐及求果报。但为调心。则漏心自然微薄不起。因此能发无漏。二修行者。随所修禅。悉知虚假。能伏见著。不生结业。三得证者。入诸禅定之时。若于定中发真空慧断诸烦恼。则三漏永尽。四从禅定起。随所对境。不生见著。造诸结业。以是因缘。名无漏心。前二心虽是有漏而为无漏作因。因中说果亦名无漏。
【白话释】
  第二明了发心,有四种发心:一,有漏心;二,无漏心;三,亦有漏亦无漏心;四,非有漏非无漏心。
  一,有漏心,也就是凡夫外道的心。具足三种缺漏[1]名为有漏心。说的是什么呢?凡夫外道修学禅定的时候,在四时来分析,是不能够远离结使和缺漏的。什么是所分析的四时呢?第一,最初发心的时候,想要修禅,不能够厌离这个世间,而是为了求取禅定中的乐以及果报。第二,在修禅的时候,不能够返观觉察,出生见着之心。第三,证取诸种禅定的时候,就计量为实在的,不知道这是虚妄境界。在每个阶段中,出生见着之心。第四,从禅定起出的时候,如果面对诸种境界,依旧出生结使和业。因为这样的缘故,名为有漏心。
  二,无漏心,也从这四时来分析。第一,最初发心的时候,二乘人最初发心想要修禅的时候,厌离世间,不以禅定的法乐为乐,不求取禅定果报,只是为了调心,那么有漏心自然渐渐变得微薄而不生起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能够出生无漏功德。第二,修行,随着所修的禅都能够知道它的虚假,能够降伏见着,不生结业。三,得证的时候,进入诸种禅定的时候,像是在禅定中,出生真空的智慧,断绝诸种烦恼,那么三漏就永远尽了。四,从修禅定起出,随着所对的境界,不生见着之心,不造诸结业。因为这样的缘故,名为无漏心,前面两种心虽然是有漏的,但是却为无漏功德作了因缘。在因地中说果地,也可以说为无漏的。

注释
1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归纳三界一切之烦恼有三种,即
  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烦恼;
  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别名,指色界之一切烦恼;
  三、无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无明烦恼。


  第三明亦有漏亦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此行人初发心欲修禅时。恛惶不定。或时厌离生死不乐禅乐。或生见著。悕望定乐。爱乐果报。以生厌故结业微羸。悕望定乐故增长烦恼。二约修行者。如不断善根人欲修禅时。是人虽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结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无漏。三约得证者。七种学人入诸禅时。虽发真智结漏未尽故。名亦有漏亦无漏。乃至退法罗汉亦有此义。所以者何。未得无生智故名亦有漏。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著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
  第四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亦约四时中明。一约发心者。菩萨大士初发意欲修禅时。不为生死不为涅槃。则心不堕二边。二约修行者。菩萨修禅波罗蜜时。为福德故不住无为。为智慧故不住有为。三约得证者。菩萨入诸禅时。若于禅中发无生忍慧。尔时心与法性相应。不著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随对众境心常不依有无二边。以是因缘。菩萨之心名非有漏非无漏心。
【白话释】
  三,解释亦有漏亦无漏心,也从四时中来分析。一,从发心来说,这样的行人最初发心修学禅定的时候,彷徨不定,有的时候厌离生死,不以禅定法乐为乐。有时出生见着之心,渴求禅定法乐,爱乐其中的果报,以生厌离的心的因缘,结业都十分微弱,以渴求禅定发乐的因缘,增长烦恼。二,从修行说,像是不断善根的人想要修禅的时候,这种人虽然成就信,进,念,定,慧五法,却不能够名为五根,因为他不能够以定力降伏结使,因此名为亦有漏。出生信等善法,因此名为亦无漏。三,从得证来说,七种学人(七众)证入诸种禅定的时候,虽然发了真空智慧,结漏却没有断尽,因此名为亦有漏亦无漏,乃至于退法阿罗汉,也有这样的意思[1]。为什么这样说呢?没有得到无生智,名为亦有漏。得了尽智[2]的缘故,名为亦无漏。四,这样的诸种学人从禅定起出,随着面对诸种境界,断绝烦恼,没有尽除的部分有时也依旧会生执着,因此名为亦有漏,断惑、尽处,虽然面对诸种境界,但是结业不生,名为亦无漏。
  四,解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也从四时中来解说。一,从发心来说,菩萨大士最初发心修禅定的时候,不为流转生死,不为涅槃,那么心就不堕于两边。二,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菩萨修持禅波罗蜜的时候,为积集福德的缘故不住于无为,为了智慧的缘故不住于有为。三,从得证的角度说,菩萨证入诸种禅定的时候,如果在禅定中发生无生法忍的智慧,在那个时候心和诸法体性相应,不着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出,随着面对众境界,心恒常不依于有无二边。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的心,名为亦有漏亦无漏心。

注释

1: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退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现法乐住者:谓退世间静虑等定。
2: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第三料简法心。
  问曰。诸佛说一切法皆空绝诸言句。如摩诃衍论偈说。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  邪见火烧故

  今云何作四句分别。将非堕戏论乎。
   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故。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今说有四句无咎。譬如虚空虽无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长成。如摩诃衍论偈说。
  若信诸法空  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  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  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  谁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  心自然内灭

【白话释】
   第三,抉择法与心。
   有人问说:诸佛说一切法的体性皆空,超越语言和概念。像是《大智度论》偈所说:
  能度至彼岸的智慧
  好比炽盛的大火焰
  四种句式都不可取
  因为智火焚尽邪见
  现在为什么要用四种四种句式分析呢?这不是要堕入戏论吗?
  回答说:佛法中的不可得的空,在诸法的现起都不成为障碍,因为这样的不可得的空性,才能够说一切佛法和十二部类的经典。现在说有四种句式并没有过失,就犹如虚空虽然什么都没有,而一切的物质要依靠它来发生存续。就像《大智度论》的偈说:
  如果相信诸法性空 这样就能顺应正理
  如果不信万法性空 于一切法都有过失
  如果没有这样的空 没有东西能够造作
  未作已然具有的业 不作而却有作的人
  像是这样的诸法相 谁又能够思量它呢
  唯有获得质直之心 所说就可没有依凭
  远离那有无的见解 心念自然于内灭除

我的更多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6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