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ecielcyan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364aa0100qiqu.html】
【本系列文章纯系草稿,尚未核定,刊出以资方家斧正,并非教授禅法。内容随时有增补更改,请随时关注。可关注博客以及时获得资讯。】 简禅波罗蜜法心第五 已略说诸禅诠次竟。诸禅中法心之相复应知之。今就明法心中。即为三意。一先辨法。二明心。三分别简定法心之别。 就第一先辨法中。法有四种。一有漏法。二无漏法。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四非有漏非无漏法。 一有漏法者。谓十善根本四禅。众生缘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所以者何。此十二门禅。体非观慧之法。不能照了断诸烦恼故。 【语体释】 简要宣说了诸种禅定的次第以后,诸种禅定中法与心的相也应当知道。现在明了法心之中,就有三种意趣。首先辨明法相,其次明了心相,最后分别去抉择诸种禅定中法与心的差别。 第一,首先辨明法相。法有四种:一,有漏法;二,无漏法;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四,非有漏非无漏法。 第一,有漏法,说的也就是十善和根本四禅。缘系众生的四无量心[1],四空定。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十二门禅,法体并非慧观之法,不能够洞察并断除诸种烦恼的缘故。 注释 1:因后文亦出现缘四无量心,可以清晰断明此处通行版本的断句错误。 众生缘,法缘,即缘众生,缘法,且以慈无量心举例。其余三无量心类同。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
二无漏法者。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四谛十六行。十二因缘。法缘四无量心。三十七品。三三昧。乃至愿智顶禅。十一智。三无漏根等诸无漏定是。所以者何。此诸禅中悉有对治。观慧具足能断三漏故。 三亦有漏亦无漏法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是。所以者何。此三种禅中。虽有观慧对治力用劣弱。故名亦有漏亦无漏。 四非有漏非无漏法者。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自性禅等九种禅。乃至无缘大慈大悲。十波罗蜜。四无碍智。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是。所以者何。修是等法不堕二边。故名非有漏非无漏法。 【语体释】 第二,无漏法: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四谛十六行。十二因缘。法缘四无量心。三十七品。三三昧。乃至愿智顶禅。十一智。三无漏根等都是无漏定。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禅定中都有对治的功用,具足了洞察的智慧,能够断除三种有漏。 第三,亦有漏亦无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观也就是了。为什么呢?这样三种禅中,虽然有观察的智慧,对治的力用却薄弱。因此名为亦有漏亦无漏。 第四,非有漏非无漏的法: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一百零八种三昧,自性等九种大禅,乃至于无缘系的大慈和大悲,十种波罗蜜,四无碍智,十八空[1],十力,四种无所畏惧,十八种不共法,一切种智等等。为什么呢?修行这样的法,不堕于两边,因此名为非有漏非无漏。 注释 1:智度论说十八空,以破除众生的种种邪见,即:
一、内空,指在眼等六根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二、外空,指在色等六境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三、内外空,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
四、空空,不执著前三空;
五、大空,即于十方世界,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
六、第一义空,为非空非有中道实相之空,连实相亦不执著;
七、有为空,即因缘所生之法和因缘之法皆不可得;
八、无为空,即无为常住之涅槃空无和不可得;
九、毕竟空,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十、无始空,即一切法无始以来即是空,自性了不可得;
十一、散空,即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缘散则灭无所有;
十二、性空,即诸法自性本空;
十三、自相空,即诸法缘生之假相不可得;
十四、诸法空,即蕴、处、界等一切法,皆空无自性;
十五、不可得空,即在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十六、无法空,即诸法坏灭后,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十七、有法空,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十八、无法有法空,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问曰。何故言法华三昧等法。皆名非有漏非无漏。如法华中说。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又如四无畏中第二无畏。名无漏无畏。如是等法。诸经论中多悉说为无漏。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无漏法。 答曰。此欲简诸佛菩萨有中道不共之法故。须作此分别。如凡夫专依有漏。二乘偏行无漏。今诸佛菩萨所得不共之法。不滞二边则无二边之漏失。是以悉云无漏。何故得免二边漏失。正以中道之法非二边所摄故。云非有漏非无漏也。此之二说。语异而意同故无乖失。若任理性而论。则一切皆名非有漏非无漏法。故大品经云。色无缚无脱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理既无缚无脱。称理之行。岂不同名无缚无脱。无缚无脱者。即是非有漏非无漏之异名也。 问曰。分别定慧为四句可尔。戒复云何。 答曰。从十善三归五戒八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亦得作四句分别其义(云云)。今不具释。 【语体释】 有人问说:为什么将法华三昧等禅法,都名为非有漏非无漏呢?如《法华经》中说:这位德藏菩萨,于无漏的实相,心中已能通达。这以后当成佛,佛号清净之身。又比如四种无所畏惧中的第二种无所畏惧,名为无漏无畏。像这样的法,经论中大多都说为无漏法的。现在为什么要说都是非有漏非无漏的法呢? 回答说:这是为了抉择菩萨所具有的中道不共之法的缘故,应当要有这样的分判。像是凡夫专门依有漏法,二乘偏向行于无漏法,现在诸佛菩萨所得到的不共之法,是不滞于二边,也就没有二边的过失了!因此都成为无漏。为什么能够免除二边的过失呢?正是因为中道之法,并非是有漏无漏二边所摄的那样。因此说是非有漏非无漏。这两种说法,用语不同而意思相同,因此没有违背的过失。如果由诸法的中道理性来说,那么一切都名为非有漏非无漏法了,因此《大品般若》说:物质之法没有缠缚也没有解脱可言,乃至于一切种智也没有缠缚或解脱可言,理体上既然没有缠缚或者解脱,那么配合理体的行持,也不就能同样名为没有缠缚和解脱?没有缠缚或解脱,也就是非有漏非无漏的别名。 有人问说:分别来说,定慧是可以用四种句式来分判的,那么戒律怎么说呢? 回答说:从十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也都能够作为四句,分判它的意义,现在不详细说明。 问曰。上第四明禅诠次。及下第七辨修证中。皆先明有漏。次亦有漏亦无漏。次无漏。次非有漏非无漏。今分别四句法。何故异于前后乃以三为二也。 答曰。前后皆约修行入证以为诠次。今欲简别法心之相事。须约言句为便。亦以诸经论中说四句皆尔故。云行时非说时说时非行时。此义易明。 【语体释】 有人问:在这之上的第四,明了禅定所说的次第中,乃至接下来第七的辨明修证中,都先明白有漏,接下来是亦有漏亦无漏,接下来是无漏,在接下来是非有漏非无漏。现在用四种句式分判,为什么和前后都不同,把第三句当成第二句呢? 回答说:在这前后的教说,都是把修行和证悟作为诠说的次第的。现在想要说明法心的事相。需要在言句上更为方便。也因为诸种经论中说的四句都是如此的缘故。 说的修证的部分,不是解说的次第,解说的时候,也不是修行的部分。 我的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