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藥師懺》簡要講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1 23: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弘法師

「妄唸成生滅,真如不變遷,總持難思議,無住對空宣。」

「妄唸成生滅」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念頭都是因緣所生滅的,是無所住相的,沒有停留的,所以是無常的,沒有永恆性的。那麼我們為什麼經常煩惱、痛苦呢?

那是因為無明而導致的情執的波動。而情執的波動,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一個念頭,並且一直追逐這個念頭繼而形成了種種念頭的連續發展。而事實是,當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其實這一個念頭已經過去了,只是下面一個、一個念頭又在繼續發展下去,若想斷除煩惱,就要放下所追逐、執著的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個追逐、執著,這叫無所住。

那麼放下了妄想、執著也就不會因此而去貪愛、嗔恨,導致種種痛苦煩惱的事情的發生了。但當下卻是明了而不動搖,並不是壓抑心,乃是無所住而生清淨心,覺醒的心現前,而不隨境轉。遇境而不動搖,卻能無礙解脫自在的做事。所以,不明白無常、因緣生滅的真相即是一種愚痴,世間人不明真相的愚痴就叫無明,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看見真相叫無明。

「心」的本性本來是如如不動,本來清淨的,只是各種因緣而產生了這些念頭並執著為真,使世間出現了很多現象,發生了很多事情。假如看破了,那麼就會知道這些念頭的出現是生生滅滅的,而真心是如如不動的,放下了所執著的那一個念頭,當下就是正念,這叫當下即是,這就是「真如不變遷」,沒有變化,也沒有遷移,它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沒有一個實在的現象在來在去,因緣生滅、無常變化的當下即是真如空性。

這也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佛性。那平時說的「佛陀」是什麼意思呢?佛陀就是離開煩惱、痛苦,沒有妄想執著,卻又如如不動,大覺現前,妙用無窮,證到涅槃不住涅槃相的一個大覺悟者。他時時刻刻,二六時中都是保持如此的平常心。

假如,我們能夠如此做到,也就如佛一樣了,就是佛性(空性無迷)現前。佛性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但是無明就會複雜看不清了!如果當下能夠保持這個如如不動的真實本性,那麼心中當下也就遠離了煩惱、痛苦、妄想、執著。也就沒有種種情緒波動引起的困擾了,也就不會自尋煩惱,這就是煩惱即菩提(覺悟)。煩惱本空,當下覺醒,看破、放下,當下也就進入了涅槃。

由此,看到整個世間,很多事情的發生,也都是眾生無明妄想而造成的。(眾生皆具佛性,只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證得就是徹悟到、做到、證明到,當下就處在涅槃寂靜之中)。所以「諸行無常」所有生生滅滅的念頭,每時每刻都在運動,都是無所住的,沒有永恆性的。

「諸法無我」,所有的事情、現象都沒有一個主體的,只是我們的執著,以為是我在做什麼,這是我相,執著於一念無明而造成了生死的流轉。由此,推廣到整個世間的時候,就會發現諸法本來也是清淨的,萬法清淨,萬法本是一體(真如空性),只是因緣生滅而已。它的本體也都是空性,無始以來都是如此。

體性是如此,而相上的差別是體性的一種外相的緣起表現,其實它的體性是同樣的,平等空性的。所以,事上有差別相,而理上是同一個理體,都是如如不動,都是空性,都是因緣所生滅。而萬法雖因緣而生滅,卻不障礙它本體的空性。由此,我們就會發現,理事無礙。理和事並沒有衝突,只是體的兩面的看法,而這兩個事情本來是一個事情,但我們看到的只是相對的一面。其實,相對是統一的,它們是本來如此,沒有分別的。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樣的。每一個點上的東西,它都會反映到整個世間,因為宇宙本一體,每一種現象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能夠反映出宇宙的規律和特點,就是空性,這就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切中的一,這個一就是一切所成就的。假如是一是果,那麼一切就是因。比如這個人、桌子、凳子、沙子叫一,相對宇宙來說是一切中的一,而這個人,桌子、凳子、沙子是怎麼成的?是各種因緣所構成的,是因緣生滅所和合的。所以這個一中就能夠反映出整個宇宙。

那麼假如說一切是果的話,一就是因。因為一切就是種種的一構成的。所以,一和一切是沒有衝突的。古人講,「一葉知秋」。看到一個落葉,就知道整個秋天。而且所有一切相皆是緣起空性、真如幻化!這就是一種華嚴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所以,一滴水中,就反映了整個大海中所有的海水,而海水分開來就是每一滴水,這每一滴水中,都是含有大海的特性,是沒有差別的,沒有分別相,它們是平等的,絕對的平等。所以,佛與眾生是平等的,佛和眾生只是明白和不明白而已。不明白,是因為執著、分別於因緣外相。而明白,是明白了相的內涵,也就是他們的特點、特徵、特性。即在分別相上,但是也不住分別相。所謂即相離相,所謂無所住生其心。因而,每時每刻都充滿了自在、解脫、清涼。也就是脫離了心靈的種種不安、困惑、煩惱、妄想,解脫掉了心靈的一切負擔、枷鎖。這就是所謂的解脫自在。

所以「總持難思議,無住對空宣」。剛才所講的就是總持。這就是總綱,正如一個文章的內涵、中心思想。假如把握了這個中心思想,即緣起性空(空性)。明白了就會知道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所以很難思議,一般人很難想像的到。因習慣性的執著、分別總是在相上下功夫故!沒有看到緣起空性的真實。

怎麼能夠做到呢?知道把握這個內涵,也就是「妄唸成生滅,真如不變遷」,同時也就了悟了我們人生的真相,也就是為什麼有生、老、病、生死輪迴的原因。由此,推廣也就了達了宇宙萬有的一切真相,即萬法皆空的實相。所以,由破掉我執、然後才能進入法執的破掉,以空破有,才能達到空有不二。如何去做到呢?就必須「無住對空宣」,以無所住之心對待萬有。唸唸不離真如,保持當下如如不動,這叫無住,住無所住,也就是空性。

不被妄念迷惑,放下執著,卻大起妙用。大起妙用,卻如如不動。「空」並不是說沒有,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叫「心空」,即空性。由此心空就了達了身空、性空、法空,也就明白了一切。假如要做到,就必須迴光返照,「以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六時中,恆持如此,因緣成熟,就突然大悟出來了。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佛身」就是指的毗盧遮那佛,他充滿整個法界。所有的宇宙萬有都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毗盧遮那佛,並不是在法界的裡面或者外面,或者背後,而是說,這個法界的本身,就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就是大清淨法身,也就是空性。這就是空有不二,法界即是毗盧遮那佛,這也是「應觀法界性」的意思。法界性其實就是空性,所以一切唯心造,一切皆是真如本心幻化。那麼我們為什麼有這些分別念頭而造成種種事情的發生呢?

就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一念無明而引起了種種事情的發生。所以只要當下直破無明,放下妄想、執著,也就當下能夠證入清淨本性。所以「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由此可見,我們隨時隨刻都生活在佛的慈悲的懷抱中,但是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說現在沒有佛,實在是愚痴得不得了。每時每刻盡虛空遍法界充滿諸佛,萬有本體,每時每刻都在啟發著我們,讓我們走向覺悟,只是我們不敢迴光返照而已。只是我們分別、執著放不下而已。假如看破放下,我們就明白:原來如此,本來具足。娑婆就是寂光,煩惱就是菩提,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妙不可言!所以叫「隨緣赴感靡不周。」

隨緣,假如有緣份,以一顆佛心去唸佛,佛心就能證到心佛,隨緣赴感,覺醒的當下現前,其實也就是心佛、佛心。二而不二,是一不是二。那麼自然赴感靡不周了,無所不周遍。當下一念契合佛心,契合真如本性,自然就能夠證到菩提。所以佛是每時每刻都在這個菩提座的,這叫常樂我淨。常者不變、樂者涅槃、我者無生、淨者解脫。只是我們自己被妄想、無明灰塵所障礙,障蔽了我們清淨的心光。所謂的開光,就是開發我們本來的光明,掃去所有的灰塵,自然光明顯現了,鏡子就自然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照見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都是由此而證道。所以,「一念迷,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

「三世諸佛,憫念眾生,為說藥師道場懺法。」三世諸佛隨時隨刻都在憐憫憶念眾生,沒有忘記。但是,眾生卻忘記了佛,假如眾生放下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那麼智慧發生,清淨光明現前,即見諸佛,當下成佛。所以禪宗講的當下成佛、密宗講的即生成佛,都是真實不虛的,是非常現實科學的。

《大勢至唸佛圓通章》講,佛念我們就是如母憶子,我們唸佛就是如子憶母,母子相憶,成就也就不遠。母就是清淨的法界體性,如如不動。子就是離分別、妄想這顆心,即佛性、真心,眾生因為無明攀緣各種因緣而產生了妄想。

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其實是由無明所引起的。而真心是不變的。只是眾生不悟,每時每刻隨妄念生滅而已。只要當下「唸佛」,當下一念覺醒、清醒不動搖,直下承擔,也就回歸了本來覺悟。也就母子相憶,非子非母,心開意會了。自然和光同塵,即在世間也超越世間,也就入佛知見,悟無生忍。

所以《大勢至唸佛圓通章》裡面講「我本因地唸佛心,入無生忍」這句話要深刻體悟。「我」在因地之中為什麼能夠開悟證悟,就是因為唸佛之心。唸唸不忘佛的本心、真心,二六時中,恆持如此,也就成佛不遠,即得無生。無所得,也無所生、無所滅,本來如此,一切具足。但是,無始以來,我們執著、分別而痛苦不堪,造成種種病苦的發生。所以,三世諸佛憫念眾生,才為我們說了藥師道場懺法。

藥就是相對我們的病苦而說。

師,乃是我們的根本老師。所以,假如我們要進入直心的道場,首先必須懺悔,掃掉我們的灰塵,去掉我們的煩惱妄想。煩惱妄想一去掉,其實煩惱妄想也無實性,看破放下即是。本來也就是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所以這無上妙藥,叫做根本老師。

藥師琉璃光佛,發十二弘願時說:「若有人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病苦皆除,速得清淨自在,一切安樂。」有說:「我聽了很多遍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怎麼病苦還有啊?」這是因為你在聽,但是你並不是聽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知道什麼意思嗎?因為你的本心沒有契入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所以,「今當歸命,一切諸佛」。我們一心一意的把我們整個身心投入諸佛的懷抱去領悟,懺悔我們的業障,得證到「南無毗盧遮那佛」,證到清淨的法性。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證到如此法性、佛性,空有不二之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當下即是,才成為釋迦族的聖人,叫無上能仁,能仁寂靜也就是釋迦牟尼。能仁,他能了達一切本來如此,空有不二,眾生與我同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17:39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他對待一切眾生好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即仁也!「寂靜」,他如此安住在寂靜、清淨的當下正念之中,充滿解脫自在,進入無餘涅槃,這就叫釋迦牟尼,叫「能仁寂靜」。如果你想證道,和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就憶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吧!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清淨的法性本來就如琉璃光一樣清淨、光明,無所染污。這琉璃光就是清淨本來的佛性,這叫稱「名」真實意。而這個清淨本來的琉璃光體,其實就是如如不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法界性。但是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流轉生死,貪染六塵五欲,染污了我們本來的琉璃光如來,所以必須懺悔,這是無上妙藥。《藥師懺》裡面說,慈悲喜舍是藥,四攝六度是藥,歡喜心、解脫心皆是藥,而你的病就是貪嗔痴慢疑,五欲六塵貪染,這些就是造成病苦之因。只有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行四攝六度萬行才能返回我們本來的家園,去掉有為造作而進入本來如此的無為。假如你能證入,那就無為而無不為,空有不二,和光同塵啦。如此做去,自然得證「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的意思是歸依禮敬。「無量壽」就是回歸本來的不生不滅。「壽」者壽命時間無量,就是不生不滅。無生那就進入無餘涅槃,不生不滅的覺悟。所以「盡十方遍法界過去一切諸佛,盡十方遍法界現在一切諸佛,盡十方遍法界未來一切諸佛」都是因為了達本來如此而證悟成就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假如我們發起大願一定要成佛度眾生,這就是因地,然後通達本來的佛性,證到本空的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功夫,也就開發本來的德性,這是必經之路,正確的道路。「經」的意思,就是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契眾生之根機,所以佛為我們說的這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實在是無上的妙法,假如我們能夠如此做到,那就是「南無日光遍照菩薩」,因為開始覺醒的心如太陽出來的時候,光明照透世間的種種現象,那麼事情也就能夠完全通達,無所障礙。一切煩惱、痛苦、妄想、執著頓消,無所不通,無所不遍,無所不照,無所不明,這叫周遍。了達了本來的空性,證悟到本來的真心,就如看文章拿到了它的總題、總綱,那麼這篇文章即「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全部懂了。也就自然會得到清涼自在的解脫。

所以「南無月光遍照菩薩」無所不遍照的清涼,隨處隨緣而不變,隨緣自在,每時每刻都在清涼的月光之中沐浴著,這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第一,般若第一。由此自覺而覺他,這叫「菩薩」,讓一切眾生通達到彼岸,這就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願一切眾生都開顯本來的覺悟,通達空性的實相般若,回歸「文殊師利菩薩」,即大智慧。

由此自己能夠覺悟,讓一切眾生也覺悟。觀一切眾生而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叫「南無觀世音菩薩」。由此走入佛門,那就是精進不息的「得大勢菩薩」。具足大威力,具足大勢力,當斷即斷,萬緣放下,一心唸佛,覺醒無迷,如如不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收攝六根,不貪染五欲六塵,迴光返照本來的心地。二六時中唸唸不忘佛的功德、智慧、覺悟、慈悲。那麼,由此自然能夠證到無邊的智慧,無盡總持,開發不可思議的無上寶藏。

「南無寶曇花菩薩」曇花非常美麗,在夜間開放,時間很短,所以非常珍貴。假如能夠迴光返照,當下覺醒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寶貴的曇花一現,假如由此悟入,那麼時時刻刻都有曇花出現。所以,南無寶曇花菩薩摩訶薩如此做去,就是「南無藥王菩薩」,藥王菩薩乃是藥中之王,無上能仁,大藥王。

藥王在《法華經》中焚身、焚手供佛,表示捨去「我執、法執」或曰捨去能執、所執。表示證到「我法」二空,這才是真正的懺悔,這才是真正的無上妙藥,這也是藥上菩薩,藥中之上味。又經中,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兩位菩薩,他們在因地上就是因為聽到一位比丘講無上清淨微妙法的時候,突然開悟,即發大心,要用靈丹妙藥去供養這位比丘及一切出家人。

注意這個公案就會發現,由無上清淨微妙法而覺悟,隨緣起用,因機說法,因機說法即因病給藥。如此做去,因緣成熟,就一定能夠證悟,能夠明悟佛心、證到佛的知見,叫悟入佛之知見。證到,也就是做到,體證到佛的清淨涅槃之心,就是「當來下生彌勒菩薩」,如未來佛一樣,畢定將來成佛!這才是最妙的「消災障菩薩」無上之法,災就是痛苦,種種不幸遭遇,生死煩惱。這些都是我們的障礙,若想免除這些有受皆苦的災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迴光返照,放下執著實我的無明,也就是煩惱、痛苦、生死輪迴問題的來源。

假如斷除問題的來源(無明),就好比切斷了水泉,清淨法性也就不難證得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這才是「增福壽菩薩」。由此證道,進入不生不滅,那不是無量壽嗎?那福德就自然廣大無邊了。其實,也無所謂德,也無所謂福,也無所謂壽,因為當下證到本來如此。所以「三萬六千菩薩」,所有的菩薩摩訶薩都是因為聽到樂音樹的微妙而覺悟,成為菩薩的。「阿難尊者」、「八千比丘、諸大聖僧」、「三萬六千菩薩」表三百六十日時時自覺覺他、覺悟圓滿。八千比丘表轉八識為清淨如來藏,妙用無窮。這才是救撥我們脫離苦海,真正的自覺覺他的無上法門,這是「救脫菩薩」的說法示現。

我們禮拜恭敬諸佛菩薩之後,方知原來如此,但是我們現在卻還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必須要真正修行直到證道才算數。豈可空談理論或盲修瞎煉。業習可怕,自欺不得!

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煩惱痛苦,乃因執著、分別故,也因此障礙了我們清淨的本性現前。所以我們必須懺悔我們的這些業障。「上來即懺悔」,假如由此放下,一放到底,那麼就會知道,應該從此以後,不再生起無明、造諸輪迴,也就是「應生無垢濁心」。應生沒有污垢濁惡的清淨之心,就是沒有煩惱、息下妄想之心,沒有糊塗、無明之心,不再引起執著、分別之心,應該生「無怒害心」。因這些障礙了我們本來的覺性、本來的清淨法性現前。所以,「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其實也就是契合本來的「覺、正、淨」之心,自然能夠走向正道,走向覺悟。所以當息下善惡種種對立分別的時候,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也同時得以具足。故此修行的宗旨在息妄歸真,化執成悟也。

「斂念正觀」的斂念即放下所有的妄想、分別,把你的心專注起來,好好的觀心實相。「不斷結使」,「結」就是我們的心被煩惱所束縛,有如打結,捆得死死的,不得自由。「使」因為被妄想習氣所支使,讓我們無量劫以來輪迴生死不斷。「不斷結使,不住使海」,就是不斷煩惱,但也不住煩惱。也就是說,不斷心之妙用,也不執著分別、妄想。妄念起時,不去管它,不要去害怕、壓抑它,但也不要去執著它,它自然就走了。因為它隨緣生滅,當下妄唸起來,不去管,當下就消滅。但一執著馬上就隨它而走,輪迴生死。假如當下不管它,不斷除它,不隨它而走,那麼當下本就是緣起性空的,由此就知道一切法空。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因緣生滅。真相即無相,是因為我們執著才變為有相,所以「如實相」即實相無相無不相。無住即是了。

「云何名觀一切法空」,什麼叫觀一切法空呢?「行者諦觀」,修行的人要好好的、注意的觀心實相。當下這一顆心是清淨的真如本性。清淨的真心,如如不動的。所謂的妄心就是隨所緣起而產生的妄想,因為執著這個緣起的外境在你的頭腦中投視的影像引起的這些念頭。想想看,這些念頭到底從何而來?從何而生?從何而滅?為什麼會有這些生生滅滅呢?迴光返照,當下發現這個心,是在過去呢?還是現在或是未來?

你迴光返照,當下這一念頭已經沒有,所以當下這一刻也不是現在,但也不是過去,假如說是過去,那當下這個心又從何而來呢?但這也不是未來,因為你又起心,前心已經消失,所以正如《金剛經》曰:三心不可得。「究竟實相」其實當下即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托空,無心可得。即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有何足跡?」你找不到它的形影。「在何方所?」你找不到它的生起地方,找不到它消失的地方。

「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反省一下看,各種因緣中,念起即覺,念起即觀,觀心實相,安住如如不動之心。就會發現,這些妄想就是虛妄不實的,它畢竟不可得,找不到,無所得,只是因緣生滅而已。那麼如此這個妄心,就是生住異滅。假如迴光返照,即明這個妄心是因緣生起。執著就是「成」(但是畢竟空)。

所以,妄起一念無明而引起這些念頭的唸唸不息,寄存在無量劫以來的記憶(八識田)之中,為什麼有的人在打坐中唸唸不息?就是無量劫以來的業習種子,結集的太久,在第八識中隱藏得很深,當第六意識清淨下來時,這些隱藏的東西就呈現出來,原形畢露,而這些隱藏的東西,就是以前執著、分別的殘留,所以追究到最後,還是無量劫以來的執著分別念頭引起了現在的新的事情的發生,所以「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

由此諸行無常之心而推展至整個宇宙萬有,也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我可得,諸法無自性,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存在。「如夢如幻」夢的時候好像很真,但醒來卻沒有了,只是執著於法有可得。執著就有,放下便無所得,無相可得,沒有一個可得的實在性物體存在,只是剎那生滅的因緣現象而已。只是由執著而顯現出來了種種現象的好像實在。六道輪迴,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執著的一種精神狀態的顯現而已。

追究一切問題的所在,就會發現一切妄想、執著皆源於當下的無明,而一念無明其實是了不可得的,不是真的,這叫緣起性空。所以,佛連十法界也不住,超越十法界而不住諸相,才是真大丈夫,證到法身的大丈夫。在《四十二章經》裡面講,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住、無念、無修、無證的道人,就是這個道理。十法界都不住,無佛果可得,無涅槃相可得。因為佛陀徹證本來如此的實相,非語言文字概念所能描繪。

真心無生死,本來如此。妄想、念頭皆是緣起幻化,不是真切的。其實也無涅槃相可得。不能把涅槃想像,否則還是六識分別,我執不斷。因為本來如此,哪裡有什麼生死和不生不滅的名稱呢?只是我們執著外相,假如真的有一個生生滅滅,那是一種執著。有一個有,就相對有一個沒有,所以不住涅槃相,就是這個原因。「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心哪裡有生死涅槃可得呢?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徹證諸法實相者如是矣!有涅槃相可得還是不究竟的。然未證諸法實相者,確實起迷惑、造諸業,而生死輪迴苦惱不息,故此須徹證涅槃。

「即不是所觀,亦不得能觀,不取不捨,不依不著,亦不住寂然。」即不得所觀的那顆心、那個念頭,也不能得有實在的能觀的那顆心,能觀所觀一時脫落,造作之心了不可得。能所雙亡,能所空寂。這個時候,不要去執著它,但也不要害怕排斥,不偏不離,如此明了,不動搖,無所得的真心現前,但也不要執著在當下的清淨自在上面。不然又不懂妙用了,須即相離相,了了分明,毫不動搖,坦然無執,這個時候,就非語言思想所能明白表達。「言語道斷,不可宣說」。因為本來如此,不可宣談。但功夫未純熟,還是須時時如此觀照,直到瓜熟蒂落,切莫得少為足,否則還是會被境轉的。

「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罪福性空,則一切法皆空。」我們一切的業障、煩惱、妄想、執著、病苦使我們痛苦,那麼是誰讓你苦?是這顆心。身體的感受就是這顆心的感受。但是觀心無心,心在何方所?你找不到。那麼到底是誰在受苦受難呢?到底是誰在受福報呢?沒有一個主體的存在,無我可得,無心可得,也無「無我」的執著。既然無我,無我可得,無心可得。那麼,哪裡有罪福可得呢?哪裡有罪中懺悔呢?哪裡有福報享受呢?所以,罪福本來也是空,還是你執著了那些現象而發生了種種的事情。

其實一切法空,那麼這些罪福也是諸法,本來也空。只是我們執著著一個我在受、我在得,假如觀心無心,迴光返照,當下無我。那麼誰在受福?誰在受苦?「心無所心,法不住法」。那麼這個心也不會為煩惱所生滅。這個心也不會產生煩惱妄想,當下無住,無所得。也就法不住法,無法可得。

所以,「作是懺悔,名大懺悔」。作這樣的懺悔,才是真正的大懺悔。為什麼叫真正的大懺悔呢?因為無始劫以來由於執著分別而痛苦煩惱的業習種子通過懺悔,被破壞掉了,「名破壞心識懺悔」。不執著、無所住了,突然也超越了自己。「頓登十地!」超出世間。

破掉執著相(我相),放下分別心(人相),明白一切本來因緣所生滅,也就無罪可得,無福得,那麼還求什麼?無眾生相可得。當下不就證道了嗎?永遠保持如此,二六時中,「心心寂滅,唸唸不住」。保持在清淨、自在、清涼、解脫、無所住之中,那麼雖在世間但也超越世間。無壽者相可得。這就是和光同塵,是濟公、彌勒菩薩的作風啊!所以,這顆心「如太虛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由此可以看到整個心量(無相真心)的廣大無邊。

我們之所以執著於妄想,造成心地的狹隘,充滿妒嫉、嗔恨,就是因為我們無明執著於假相。不明緣起性空。把這些妄想、執著放下,其實我們的心量是無內無外,廣大不可思議的。見一切人都覺得是佛菩薩,充滿慈悲。假如每時每刻都充滿慈悲喜舍,也就是當下見到了佛菩薩。就會知道,眾生即諸佛。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的時候說:「眾生本是諸佛,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因為他知道,眾生只要放下也同樣可以證道,這個並不神秘,很平常。但是,一般人因無量劫以來的執著,到現在還是看不破、放不下,實在非常可憐啊!如此又很神妙不可思議了!假如心空無量,如太虛空(但是要明白虛空也不可得),那麼,當下就法喜充滿;當下就住無所住,這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非常平常的。但人人具足,卻人人不知,又是非常不平常了。這就是禪宗所講的吃飯睡覺不外參禪,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平常心是道,「自然超諸三昧」。實是大智大丈夫的作略矣!

「三昧」,即正定、正受。假如一切看破,雖心如太虛,但太虛也不可得。雖量周沙界,但是又在平常間,那就是和光同塵,亦無三昧之名可得。無受可受名正受,無所不定乃真定。「光明照耀,萬法顯現」。智慧無量無邊,無所障礙,通達一切。通達和掌握了宇宙的真相,也就明白了整個宇宙。宇宙是一本書,它的內涵(緣起性空)就是中心思想。掌握了這個中心思想,這本書無論如何寫,文字怎麼發揮,情節怎麼動人,都會明白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說來說去,就是為了這個中心思想。所以了達了空性,宇宙萬有的差別相無論如何變化,都能夠懂得它。大徹大悟的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只不過隨緣起用而已。

在他來講,其實很平常;在眾生來講,就覺得博大精深,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沒有契入佛性。假如契入佛性,他也能夠如此,揮灑自如,隨緣起用,普門化現,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說到,我說了四十九年法,一個字都沒有說出來,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所說的一切都是隨緣起用,都離不開真心佛性。因為當下是離言絕思,是不可說的。他證悟到的,他人不能體會,必須要做到和他一樣才能知道。就是說,你不吃蜂蜜,你就永遠不知道蜂蜜的味道,你只能聽別人說。假如你吃了,才會知道,噢!原來如此!所以佛說四十九年法,沒說一句話,後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一笑,就得了正法眼藏。實相無相,涅槃妙心,就是這個原因。

涅槃妙心,就是本來如此,不可思議,達到了這種境界自然就通達無礙,無所障礙,法法皆妙,法法皆通。這就是為什麼開悟之人即使是大字不識一個的,但所說的一切法卻都是妙不可言,一般人很難想像的。假如想真正做到明白,那就必須迴光返照,象上面所說的那樣去做到,那麼自然就明白了。

所以「通達無礙,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它是廣大的,妙不可言的,包括整個宇宙,這叫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圓滿周遍的意思。如虛空,畢竟不可得,無量無邊。所以「惟願得如所願,滿菩提願」。假如你能夠如此,契入如如不動之心,那也就能完成了本來所發的「我誓成佛,普度一切眾生。」之大願,也就圓滿了菩提,究竟證到一切種智,所以佛說:「放下妄想、執著,那麼一切種智、自然智、無師智就會發生」。自然智,就是自然本然具足的智慧。由此,一切智慧也同時具備。所以「眾等各各運心,歸命頂禮」。諸人要如此的觀心無心,觀心實相,使整個身心完全契入本來的佛心,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好好修行吧!謹慎因果,以戒為師,具足正念,乃是前提!為何呢?因為妄起無明,生死流轉,看破放下,才能解脫。豈可不老實謹慎、以戒為師、具足正念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6: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