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資訊彙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0 23: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釋迦牟尼佛—生平簡介】
【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
【釋迦牟尼佛—相關佛傳】
【釋迦牟尼佛—各版藏經】
【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聖號功德】
【釋迦牟尼佛—相關咒語】
【釋迦牟尼佛—讚頌文集】
【釋迦牟尼佛—聖像法照】
【釋迦牟尼佛—動畫影片】
【釋迦牟尼佛—佛曲音樂】
【漢傳佛誕節—慶祝影片】
【南傳衛塞節藏傳薩噶月】

---------------------------------------------------------------

【釋迦牟尼佛—生平簡介】

---------------------------------------------------------------

釋迦發心

《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等載,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此即最初之發心。今如願為釋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

又依《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過去久遠劫,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於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後均出家為沙彌,聽聞《法華經》,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後之釋迦如來。《法華經》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上):「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此時已非初發心。

又依《悲華經》卷二、卷三之說,往昔刪提嵐國無諍念王時,寶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稱為寶藏如來,其時寶海梵志勸王及王之千子與其他眾多弟子發心,王等隨之願求清淨佛國,其一千弟子與五侍者願求濁惡世界,梵志最後亦發五百大願,願求濁惡世界,即後來之釋迦如來,是為賢劫佛中之第四佛。[1]p6832

---------------------------------------------------------------

釋迦牟尼

梵名
Śākya-muni,巴利名 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其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毘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

釋尊為北印度迦毘羅衛城(梵 Kapila-vastu)淨飯王(梵
Śuddhodana)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三二方里,為憍薩羅國(梵 Kosalā)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淨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 Māyā)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 Devadaha)主之女。

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毘尼園(梵 Lumbinī)小憩,即於無憂樹(梵 aśoka)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
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另於《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經、《普曜經》卷二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異出菩薩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眾許摩訶帝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八樹下誕生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大毘婆沙論》卷七十等經典中,亦載有釋尊誕生時之種種瑞相。

太子還宮後,命名悉達多(梵 Siddhārtha,巴 Siddhattha),又作薩婆悉達(梵 Sarva-siddhārtha,巴 Sabba-siddhattha)、薩婆額他悉陀(梵 Sarvārtha-siddha)、薩婆曷刺他悉陀、悉達羅他、悉達,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財吉、吉財、成利、驗事、驗義。摩耶夫人於分娩後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梵 Mahāprajāpatī)撫育成人。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記載,太子少時隨從婆羅門毘奢蜜多羅(梵 Viśvamitra,彩光甲)學習文藝,隨羼提提婆(梵 Ksāntideva,同神)學習武技,皆悉通曉。及長,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梵 Suprabuddha)之女耶輸陀羅(梵 Yaśodharā)為妻,生子羅睺羅(梵 Rāhula)。

據《修行本起經》卷下遊觀品等所載,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毘舍離國(梵 Vaiśālī)跋伽婆(梵 Bhārgava)求道,復至王舍城(梵 Rajagrha)受賢者阿羅邏迦藍(梵 Ārāda-kālāma)、鬱陀迦羅摩子(梵 Udraka-rāmaputra)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梵 Magadha)伽耶(梵 Gayā)南方之優樓頻羅村(梵 Uruvilvā)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有淨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時,共修之五侍者誤以太子退失道心,遂捨之而去。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梵 Nairañjanā)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鉢羅樹(梵 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由此因緣,乃稱畢鉢羅樹為菩提樹(梵 bodhivrksa)。釋尊降魔、成道之經過,載於《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修行本起經》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釋尊成道後,於波羅奈城(梵 Bārānasī)鹿野苑(梵 Mrgadāva)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轉法輪。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梵 Ājñāta-Kaundinya)、跋提(梵 Bhadrika)、婆沙波(梵 Bāspa)、摩訶男(梵 Mahānāma)、阿說示(梵 Aśvajit)。有關釋尊初轉法輪、演說四聖諦、八正道等事跡,載於《雜阿含》卷十五轉法輪經、《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九等。

此後,釋尊自稱如來(梵 tathāgata)。如來之語義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初轉法輪後,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拜火教之優樓頻羅迦葉(梵 Uruvilvā-kāśyapa)、那提迦葉(梵 Nadi-kāśyapa)、伽耶迦葉(梵 Gayā-kāśyapa)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舍利弗(梵 Śāriputra)及目犍連(巴 Moggallāna),其後二人成為釋尊之兩大高足。又於王舍城得國王頻婆娑羅王(梵 Bimbisāra)之歸依,王於迦蘭陀長者(梵 Kalanda)所獻之竹園中建立精舍,供養釋尊,稱迦蘭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團之進展遂呈麗日中天之勢。

此後釋尊一度返故鄉迦毘羅衛城,歸依者眾,如異母弟難陀、子羅睺羅、堂弟提婆達多、理髮匠優波離等,皆剃髮出家。又為舍衛城(梵Śrāvastī)須達多長者(梵 Sudatta)說法,長者於舍衛城太子祇多(梵 Jeta)所贈園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獻釋尊,供長期安住弘法。舍衛城國主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亦於此時歸依。及淨飯王駕崩後,釋尊再度回國。後姨母波闍波提、妃耶輸陀羅等亦剃髮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之始,波闍波提則為佛教教團第一位比丘尼。此後釋尊巡歷印度各地說法布教,無論貴賤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甚鉅。

釋尊成道以後四十四年間夏安居之處所,於《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有詳細記載。依之,釋尊先後住於波羅奈國、靈鷲頂山(梵 Grdhrakūta)、摩拘羅山(梵 Makula)、三十三天、鬼神界、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柘梨山等地。另據《八大靈塔名號經》載,釋尊曾於雪山修苦行,後歷住毘沙林、惹里巖、大野(梵 Alāvī)、尾努聚落等。又英國學者大衛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據錫蘭及緬甸之佛傳、巴利文法句經註(Dhammapada atthakathā)等,謂祇樹給孤獨園建立以後,釋尊曾住於毘舍離城之大林(巴 Mahā-vana)、摩拘羅山、僧迦舍(巴 Savkissa)、巴利雷雅卡(巴 Parileyyaka)、曼特剌(巴 Mantala)等地。此外,《大智度論》卷三、《分別功德論》卷二、《高僧法顯傳》等對此亦有記載。綜合以上諸說,可推知釋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與舍衛城一帶。

有關釋尊之晚年生活,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義足經》卷下、《出曜經》卷十六、《毘尼母經》卷四、《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善見律毘婆沙》卷二等所載,彼時提婆達多欲迫釋尊讓與教團僧眾,所欲不遂,乃不斷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後,攻伐釋尊之故鄉迦毘羅衛城,亡釋迦族,其時大目犍連等建言釋尊施予援手,釋尊為說釋迦族之宿業。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恆河,經毘舍離(梵 Vaiśālī),至波婆城(梵 Pāvā),受金工純陀(梵 Cunda)之供養,因食蘇迦拉摩達伐(巴 Sūkaramaddava,即旃檀樹茸)而罹病。臨終前於拘孫河(巴 Kakuttha)作最後之沐浴,復至拘尸那揭羅城(梵 Kuśinagara)沙羅雙樹林,頭北面西呈吉祥臥。夜半,釋尊將捨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釋尊之遺骸初置於末羅族(梵 Malla,巴同)之天冠寺(梵 Makutabandhana-cetiya),施以火葬。然參與祭事之拘尸那揭羅、波婆、遮羅、羅摩伽、毘留提、迦毘羅、毘舍離、摩揭陀等八國使節,由於分配遺骨問題而起爭端。後經香姓婆羅門(巴 Dona)調停乃得定議,由八國均分遺骨,香姓婆羅門得舍利瓶,另有較遲入會之畢鉢(梵 Pipphalivana)村人僅得燋炭。各國紛紛建塔供養,此即今日十塔之由來。

釋尊入滅之年,於王舍城之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以大迦葉(梵 Mahākāśyapa)為主要召集人,阿難(梵 Ānanda)與優波離(梵 Upāli)各依其聽聞佛說之記憶誦出經、律,復經大眾討論勘訂,而成為後世經律之準則。此後歷經變遷,釋尊之教法遂分為以巴利語為主之南傳系統,與以漢譯經典為主之北傳系統,廣傳於後世。

關於釋尊之誕生、出家、成道、初轉法輪、年壽、入滅等之確實年月,經典中有各種不同說法。

釋尊之年壽:

(一)《菩薩處胎經》卷二,三世等品,謂年壽八十四。
(二)《般泥洹經》卷下,謂年壽七十九。
(三)《金光明經》卷一壽量品、八大靈塔名號經、巴利文大般涅槃經(Mahāparinibbāna-sutta)、 緬甸所傳等,謂年壽八十。
(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謂年壽八十餘。

釋尊誕生之年代,現代學者亦有多種推定。日本佛教學者宇井伯壽謂西元前四六六年為佛誕年;中村元依據其說,後採用新發現之希臘史料,考證後訂為西元前四六三年。

釋尊誕生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
(二)《修行本起經》卷上菩薩降身品,謂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
(三)《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讚》卷一生品、《十二遊經》、《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
(四)《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條,謂衛塞月(巴 Vesākhā)之後半八日,相當於我國農曆三月八日。
(五)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即滿月之日,相當於我國農曆三月十五日。

釋尊出家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
(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謂二月七日。
(三)《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謂四月七日。
(四)《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
(五)巴利文《本生經》佛傳,謂阿沙荼月(巴 Āsālhā)之第十五日。

釋尊成道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
(二)巴利文《大史》(Mahāvajsa), 謂衛塞月滿月之日。
(三)《大唐西域記》卷八,謂衛塞月後半八日。
(四)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

釋尊初轉法輪之月日:

(一)《菩薩處胎經》卷七,謂二月八日。
(二)《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二,謂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釋尊入滅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
(二)《大般涅槃經》卷一、《善見律毘婆沙》卷一等,謂二月十五日。
(三)巴利文《一切善見律》(Samantapāsādikā)序、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a)、《大史》第三章、《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尸那揭羅國條等,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
(四)《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謂八月八日。
(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記》卷六援引說一切有部所傳,謂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
(六)《灌洗佛形像經》,謂四月八日。

又釋尊之入滅年代,眾說紛紜,日人宇井伯壽主張為西元前三八六年,中村元主張西元前三八三年,我國印順則主張為西元前三九
年。

綜上所述,釋尊降生、出家、成道等之月日可大別為三說,即:(一)二月八日,(二)四月八日,(三)二月十五日;入滅之月日亦大別為三說,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三)八月八日。

此外,北周道安之《二教論》、《俱舍論寶疏》卷一等,比較印度曆與我國農曆之月分,謂印度之二月相當於我國之四月。又印度曆每月初一相當於我國農曆第十六日,月末日相當於我國次月之十五日,其前半月稱為黑分,後半月則稱為白分。(參閱「佛傳典籍」2729、「佛滅年代」2734、「曆」6227)p6824

編者附註:其他傳承說法,請參閱【南傳衛塞節與藏傳薩噶月】
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595&forum=16

---------------------------------------------------------------

佛傳典籍

指敘述佛陀一生事蹟之經典,或研究佛陀之事蹟、精神、教說,乃至基於人類思想價值之立場給予分析、評價之論著;此外,亦包括對上述經典、論書加以分類、整理、考證、批判之著作。其中,僅就佛陀一生事蹟之經典而言,即為數極多,不僅包括歷史性之傳記資料,亦包含揉入信仰因素之傳奇故事,以及含有神話色彩之民間傳說。

佛傳經典之編撰輯錄者,往往不免將自身所隸屬、傳持之教團思想特色注入著作之中,故自然形成北傳梵語系統與南傳巴利語系統互有出入之佛傳經典。

北傳佛傳之內容通常分為八大項目,稱為八相成道,即:(一)降兜率,(二)託胎,(三)降誕,(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南傳佛傳之內容則僅分四項,稱為四大佛事,即:(一)誕生,(二)成道,(三)初轉法輪,(四)入涅槃。

北傳佛傳之特點,乃詳載佛陀之本生譚、出家、成道等之事跡。以部帙最龐大之漢譯經典而言,重要的佛傳經典有:

(一)《修行本起經》二卷,東漢竺大力、康孟詳合譯。自佛陀之過去世敘述至降魔、成道。
(二)《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三國吳之支謙譯。自釋尊於過去世蒙受定光如來授記之本生譚敘述至成道、三迦葉入門。
(三)《普曜經》八卷,西晉竺法護譯。梵本名為 Lalitavistara。自佛陀降生敘述至初轉法輪。
(四)《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唐代日照譯,為普曜經之異譯本。
(五)《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西晉聶道真譯。自布髮受記之本生譚敘述至三迦葉歸依。
(六)《中本起經》二卷,東漢曇果、康孟詳合譯。敘述佛陀轉法輪以後之事跡。
(七)《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含有過去世之因與現在之果的意義。自過去世生為善慧仙人敘述至成道、教化大迦葉。
(八)《興起行經》二卷,東漢康孟詳譯。敘述佛陀十個本生譚。
(九)《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隋代闍那崛多譯。係法藏部所傳之佛傳,內容包括佛陀之本生譚、出家、成道、教化弟子、弟子列傳等,羅列詳備。
(十)《眾許摩訶帝經》十三卷,宋代法賢譯。自佛陀誕生,敘述至釋迦族諸王子出家。
(十一)《佛所行讚》五卷,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梵本名為 Buddha-carita。以五字一句之偈頌,自佛陀誕生敘述至八國均分舍利之事跡。
(十二)《佛本行經》七卷,劉宋寶雲譯。係佛所行讚之異譯本。
(十三)《僧伽羅剎所集經》三卷,前秦僧伽跋澄譯。敘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今世之攝化度生。
(十四)《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唐代義淨譯。卷一至卷九為眾許摩訶帝經之異譯本。
(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之受戒犍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3:02:47 | 只看该作者
南傳佛教有關佛傳之典籍,如:

(一)律藏大品(巴 Mahā-vagga)。
(二)大般涅槃經(巴 Mahāparinibbāna-sutta)。
(三)本生經佛傳(巴 Nidāna-kathā),係佛音論師所造。
(四)花鬘莊嚴事(巴 Mālā-alajkāra),原文已散佚,僅存緬甸譯本,英譯本由比根第(P. Bigandet)譯出,名為 The Life of Legend of Gaudama, the Buddha of the Burmese。

梵文佛傳有:

(一)梵文大事(梵 Mahāvastu)第二篇。
(二)孫陀羅難陀詩(Saundarananda),馬鳴菩薩造。
(三)一百五十讚(梵 Śatapañcaśatikā-stotra)。
(四)四百讚(梵 Catuhśataka-stotra),上記二書係摩咥里制吒(梵 Mātrceta)所撰。
(五)如意蔓喻(梵 Avadānakalpalatā),克仙曼德拉(梵 Ksemendra)撰。

西藏文方面有:

(一)善逝教法史(藏 Bde-gśegs-gstan-pahi chos-byuv),即布頓佛教史。
(二)白琉璃除銷(藏 Vai-dū-rya dkar-pohi gyah-sel)。
(三)如意寶樹(藏 Dpag-bsam Ijon-bzav)。
(四)道順傳燈史傳( 藏 Lam-rim rgyud-pahi bla-mahirnam-thar vag-pa)。
(五)轉正法輪(藏 Dam-pahi chos-kyihkor-los bsgyur-ba)等。

我國所編纂之佛傳著作有:

(一)《釋迦譜》五卷,梁代僧祐撰。
(二)《經律異相》卷四,梁代寶唱等撰。
(三)《歷代三寶紀》卷一,隋代費長房撰。
(四)《釋迦氏譜》一卷,道宣撰。
(五)《法苑珠林》卷八至卷十一,道世撰。
(六)《釋迦如來成道記》一卷,王勃撰,由比爾(Samuel Beal)英譯,收入所著 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Chinese 之中。上記係唐代之著作。
(七)《釋迦如來成道記註》二卷,道誠注。
(八)《景德傳燈錄》卷一,道原纂。
(九)《傳法正宗記》卷一,契嵩編。
(十)《釋門正統》卷一,宗鑑集。
(十一)《佛祖統紀》卷一至卷四,志盤撰。
(十二)《釋氏通鑑》卷一,本覺編集。
(十三)《五燈會元》卷一,普濟集。上記係宋代之著作。
(十四)《宗門統要續集》卷一,清茂集。
(十五)《佛祖歷代通載》卷四,念常集。
(十六)《釋氏稽古略》卷一,覺岸編集。
(十七)《釋氏資鑑》卷一,熙仲集。
(十八)《釋迦如來行蹟》二卷。上記係元代之著作。
(十九)《釋迦如來應化錄》六卷,寶成編集。
(廿)《五燈嚴統》卷一,通容集。
(廿一)《佛祖綱目》卷一,朱時恩著。上記係明代之著作。
(廿二)《宗統編年》卷一、卷二,清代紀蔭編纂。

我國近年有關佛傳之研究論著,如:

(一)《佛傳研究的文獻資料》,載於寶覺同學復刊號第一期。
(二)《釋迦一代教化時地考》,呂澂撰,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期。
(三)《釋迦牟尼之年代》,尹贊勳譯,載於哲學雜誌第一期。
(四)《佛陀及其教法》,普信生撰,載於南瀛佛教第八卷第四期。
(五)《釋迦牟尼的教育》,太虛撰,載於海潮音第十二卷第八期。
(六)《佛傳考》,勇健譯,載於海潮音第十四卷第六期。
(七)《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梁啟超撰。
(八)《佛陀的根本思想》,如碧撰。
(九)《佛般涅槃年月考》,法周撰。
(十)《談佛滅年代》,呂澂撰。
(十一)《關於佛陀的誕日》,一丁撰。
(十二)《佛陀年代論》,李世傑撰。
(十三)《略論佛祖紀年與衛塞節》,王仲厚撰。上記之論著載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十四)《釋迦牟尼佛傳》,星雲著。
(十五)《釋迦牟尼新傳》,鈕先銘著。

日本有關佛傳之著作或研究,較早期有:

(一)三寶繪詞卷一。
(二)今昔物語卷一。
(三)佛法由來集。
(四)釋迦一代傳記八卷,玄貞撰。

近代以來,日本之佛學研究風氣甚熾,學者輩出,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佛陀傳記及研究之著作不勝枚舉,如:

(一)釋迦牟尼傳,井上哲次郎著。
(二)釋尊の研究,羽溪了諦著。
(三)西藏傳印度佛教歷史上卷,河口慧海著。
(四)佛陀傳,長井真琴著。
(五)釋尊の人と思想,增谷文雄、中村元編。
(六)梵文佛傳文學の研究,木村泰賢、平等通昭著。
(七)梵文佛所行讚の研究,平等通昭著。
(八)佛陀の生涯(梵詩日譯),平等通昭譯。
(九)釋尊の新研究,飯塚哲英著。
(十)釋尊研究叢書七卷,山邊習學著。
(十一)考證釋尊傳,立花俊道著。
(十二)佛傳考,高楠順次郎著。
(十三)佛陀の生涯と思想,增谷文雄著。
(十四)釋迦實傳記,伊藤俊道著。
(十五)釋尊の生涯ゴ|タマ‧ブッダ,載於中村元選集卷十一。
(十六)人間釋尊,江部鴨村著。
(十七)佛身三十二相說教,菅瀨徹照著。
(十八)釋迦論,高橋五郎著。
(十九)釋迦年代考,桑原隲造述。
(廿)佛傳關係史料,板原闡教編。
(廿一)佛傳集成,常盤大定著。
(廿二)佛傳に關する諸經の大略,本多日生著,收於大藏經要義卷七。
(廿三)佛陀の死(巴利經典日譯),平等通昭著。
(廿四)佛陀と龍樹,峰島旭雄譯。
(廿五)佛陀の教說,渡邊楳雄著。
(廿六)佛陀の研究,福田寬著。
(廿七)文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相馬御風著。
(廿八)釋迦基督其の他,曉烏敏著,收於曉烏敏全集第二部卷五。
(廿九)釋迦とイエス,古川碓悟著。
(卅)釋尊のことば|生きる倫理,中村元著。
(卅一)釋尊の生涯とその思想,增永靈鳳著。
(卅二)釋尊佛教論集,古川碓悟著。
(卅三)蒙漢合璧釋尊聖傳,佐藤富江著。
(卅四)布施太子の入山,倉田百三著。
(卅五)佛所行讚の佛傳と史的地位,平等通昭著。
(卅六)社會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遠藤隆吉著。
(卅七)心理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福來友吉著。
(卅八)印度哲學より觀たる釋尊,武田豐四郎著。
(卅九)釋尊の求道の動機に對する一面觀,木村泰賢著。
(四十)經典に現はれたる讚佛偈,本多日生著。
(四一)美術的遺物に現はれたる釋尊の紀傳及び文學,小野玄妙著。
(四二)武人より觀たる釋尊,堀內文次郎著。
(四三)釋尊の出世と現代,椎尾辨匡著。
(四四)釋尊と日本文明,高楠順次郎著。
(四五)聖者出現の意義,紀平正美著。
(四六)現代の思想界と釋尊,前田慧雲著。
(四七)現代に釋尊出現せば,谷本富著。
(四八)大聖世尊,加藤咄堂著。
(四九)釋尊出世の本懷,掘尾貫務著。

近代歐美學者亦有若干佛傳研究論著,如:

(一)佛陀傳論(Essai sur la légendedu Buddha),法國學者斯納爾(Émile Senart, 1847~1928)著,書中主張歷來各種有關佛陀之故事,既含有傳說之成分,亦有真實之成分。
(二)佛陀,其生平、教義,及僧團(Buddha, Sein Leben, seine Lehre, seine Gemeinde,英譯名為 Buddha; 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德國學者奧登柏格(Hermann Oldenberg, 1854~1920)著,關於佛陀之傳說部分多未採用。
(三)佛傳(La vie du Bouddha,英譯名為 Life of the Buddha),法國學者弗修爾(Alfred Foucher, 1865~1952)著,謂斯那爾所述之佛陀欠缺生平具體事跡,奧登柏格所述之佛陀則過分寫實而欠缺神性。
(四)佛陀與惡魔(Māra und Buddha)。
(五)佛陀誕生年代考(Buddha's Geburt und die Lehre von der Seelenwanderung),上記二書係德國學者溫地須(Ernst Windish, 1844~1918)所著。
(六)佛滅之傳說(Die Überlieferung von Lebensende des Buddha, Göttingen,英譯名為 The Tradition of the Life End of the Buddha),德國學者沃德舒密特(Ernst Waldschmidt)著。
(七)Recherches sur la biographiedu Buddha dans les Sutrapitaka et les Vinayapitaka anciens,法國學者巴洛(An dré Bareau)著,將上座部、化地部、法藏部等之中有關佛陀生平之經、律藏資料及相關典籍,異同並比而撰成。
(八)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I, Louvain, 1958,拉馬特(Étienne Lamotte)著,將佛陀傳說之發展過程分為五項相連之階段。
(九)馬鳴佛所行讚第一章之研究(On the first canto of Aśvaghosa's Buddhacarita, Indo-Iranian Journal, IX. No. 4, 1966, pp. 266~290),福吉爾(ClausVogel)著。
(十)喬達摩其人(Gotama the Man),(十一)釋迦或佛教起源(Sakya or Buddhist Origins),上記二書係英國學者大衛斯夫人(Mrs. C.A.F. Rhys Davids, 1858~1942)所著。
(十二)亞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英國學者阿諾德(Edwin Arnold, 1832~1904)著。
(十三)佛陀的教法(The Buddha's Way),(十四)佛陀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Buddha),上記二書係真諦帝須(Ven. Hammalava Sadhatissa)所著。
(十五)佛陀的生平與教義(Life and Doctrine of the Buddha),德國學者彼契爾(Richard Pischel, 1849~1908)著。
(十六)佛陀的生平與教義(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Calcutta, 1957),狄斯羅斯(Csoma de Körös)著。
(十七)佛陀(Buddha, Bern, 1869),魏德曼(Joseph Victor Widmann)著。
(十八)Buddha, Legende in 3 Akten, München, 1899,亨斯頓(Robert Hornstein)著。
(十九)悉達多太子(Le Prince Siddhartha, Tours, 1899),奧伯隆斯基(A. Obolonsky)著。
(廿)佛陀與基督(Buddha and Christ),德國學者傅立丹(Bruno Freydank)著於二十世紀初。
(廿一)佛陀的生平(The Life of the Buddha, 1884),洛克西爾(W.W. Ro ckhill)著。
(廿二)The Life of Buddha As Legend and History, 1927,托馬斯(E.J. Thomas)著。
(廿三)瞿曇佛陀(Gautama the Buddha, 1945),羅達克利須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著。〔佛教研究法第二篇佛傳(呂澂)〕(參閱「釋迦牟尼」6824)[1]p2729

【資訊出處:佛光大辭典(第三版)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

【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

---------------------------------------------------------------

【長阿含經—大本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01.htm

【長阿含經—遊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02.htm

【佛般泥洹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5_002.htm

【般泥洹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1/T01n0006.htm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08.htm

【中阿含經—羅摩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56.htm

【雜阿含經—轉法輪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5.htm

【增壹阿含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5_026.htm

【悲華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7.htm

【修行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4.htm

【太子瑞應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5.htm

【普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6.htm

【方廣大莊嚴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7.htm

【異出菩薩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8.htm

【過去現在因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9.htm

【佛本行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90.htm

【眾許摩訶帝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91.htm

【佛所行讚】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2.htm

【佛本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3.htm

【僧伽羅剎所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4.htm

【佛說十二遊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5.htm

【中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6.htm

【佛說興起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7.htm

【佛說義足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8.htm

【出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212_016.htm

【妙法蓮華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2_003.htm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2/T12n0345.htm

【大般涅槃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4_001.htm

【摩訶摩耶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2/T12n0383.htm

【菩薩處胎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84_002.htm

【金光明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3_001.htm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6/T16n0695.htm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2/1421_015.htm

【四分律】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2/1428_046.htm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3/1440_002.htm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http://www.cbeta.org/result/T24/T24n1450.htm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http://www.cbeta.org/result/T24/T24n1451.htm

【善見律毘婆沙】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4/1462_002.htm

【毘尼母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4/1463_004.htm

【分別功德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07_002.htm

【大智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09_003.htm

【阿毘曇八犍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6/1543_030.htm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7/1545_070.htm

【阿毘達磨俱舍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9/1558_018.htm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85.htm

【俱舍論疏】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1/1822_001.htm

【歷代三寶紀】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4_001.htm

【佛祖統紀】http://www.cbeta.org/result/T49/T49n2035.htm

【佛祖歷代通載】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6_004.htm

【釋氏稽古略】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7_001.htm

【釋迦譜】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0.htm

【釋迦氏譜】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1.htm

【景德傳燈錄】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76_001.htm

【傳法正宗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78_001.htm

【高僧法顯傳】http://www.cbeta.org/result/T51/T51n2085.htm

【大唐西域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87_006.htm

【廣弘明集二教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2/2103_008.htm

【經律異相】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3/2121_004.htm

【法苑珠林】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3/2122_008.htm

【宗門拈古彙集(宗門統要)】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66/1296_001.htm

【釋迦如來成道記】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08.htm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09.htm

【釋迦如來行蹟頌】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10.htm

【釋迦如來應化錄】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11.htm

【釋門正統】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5/1513_001.htm

【釋氏通鑑】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6/1516_001.htm

【五燈會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0/1565_001.htm

【五燈嚴統】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0/1568_001.htm

【佛祖綱目】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5/1594_001.htm

【宗統編年】http://www.cbeta.org/result/X86/X86n1600.htm

【本緣部經典上】http://www.cbeta.org/result/T03.htm

【本緣部經典下】http://www.cbeta.org/result/T04.htm

---------------------------------------------------------------

【釋迦牟尼佛傳—相關著作】

---------------------------------------------------------------

【釋迦如來密行化跡全譜:釋迦如來應化事跡】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74&forum=16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麥彭仁波切著)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3.htm

【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著)http://www.fgs.org.tw/master/mas ... Sakyamuni/index.htm

【釋迦牟尼佛傳原典選集】(林崇安編著)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S1.pdf

【人間佛陀】(于淩波著)http://book.bfnn.org/books/0118.htm#a12

【介紹佛陀】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con-index.htm#jsft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經藏看佛陀的一生】http://www.gaya.org.tw/magazine/issue.asp?article=88.95.12.20$10.htm

【佛教漫畫—佛陀傳】http://www.njsss.com/donghua/ftz.htm

【佛陀的一生:八相成道】http://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10/2010-05/22-3.htm

【西藏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資訊法像集】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5287&forum=19

【本師釋迦牟尼佛(上)(中)(下)】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ry.php?tID=21

【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 ... p;aID=98&show=a

【佛誕節宣言】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708.htm

---------------------------------------------------------------

【釋迦牟尼佛—資訊彙編】

---------------------------------------------------------------

【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及下載】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94&forum=16

【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92&forum=16

【釋迦牟尼佛—讚頌文集】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79&forum=16

【釋迦牟尼佛—聖像法照】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80&forum=16

【釋迦牟尼佛—動畫影片】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63&forum=86

【釋迦牟尼佛—佛曲音樂】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78&forum=86

【漢傳佛誕節—慶祝影片】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64&forum=86

【南傳衛塞節與藏傳薩噶月】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 ... d=6595&forum=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