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足石窟菩萨像
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之异称,意指自觉本性而普度众生的觉者,位次于佛。由于菩萨具超人的智慧和力量, 故常应身化度,解脱众生苦厄。应化度人时,因对象之不同,可化身为男、女、老、幼,名称很多。而菩萨 的种类、数目也同佛一样,多如恒河沙,难以计数。
我们常听到的有,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其中单是观世音菩萨就有千手千眼、三十三观音、六臂观音、数珠观音、持印观音、持宝观音、持杨柳观音、六观音、水月观音等等。依不同的种类、状态、造型、手印、手持法器而有不同的菩萨称谓。造像也极富变化及个别特色。
云冈、龙门之菩萨像皆男性化,阳刚雄壮。雕刻气势纯伟,细部又不失精巧富丽。而大足菩萨像则趋于柔丽婉约,姿态气韵变化亦多属女性之柔美。上面三尊半身菩萨像,皆位于大佛湾摩崖造像卧佛前。为自地底半身涌现之菩萨,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宋代作品。四川盆地东南,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共分布四十余处,总称为大足石窟。创建于唐末,历经五代而盛与南宋,属于石窟艺术的晚期作品。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规模宏大著称。在石窟寺雕造的艺术价值上,承云岗、龙门之后,将北方雄浑风格带入南方灵修之气,进入纯中国南方之风貌,却又独具鲜明特色,与龙门、云岗鼎足于雕刻艺术之殿堂。 释迦牟尼涅槃图,俗称卧佛,位于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雕依崖建造,全长三十一米,崖高六米八。头北脚南,侧卧,下半身隐入崖岩。
此图描述释迦牟尼佛逝世,双目微闭,安详寂静,佛前弟子及帝释等从地下涌现半身,表情悲恸。中部有桃、佛手、莲花等供品及一大香炉。香烟袅袅直达崖檐,烟云上刻九仙女,以表迎奉。在力学上刻此九仙女具有支撑崖的作用。 来源:网海莲舟•佛教文化网络
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