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禅宗智慧为什么对管理者有如此大的价值呢?不妨先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次,我参与主持了多家著名机构联合举办的经济论坛。当时,在台上主讲的,都是来自各界的顶尖人物;而在台下坐着的,大多是经济界的人士。中途休息时,我很随意地和一位企业家聊起了天,问他收获如何。没有料到,这位企业家对我说:“老师,我没能认真听讲座,我整个上午都非常愤怒!”
我大吃一惊,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怎么还有时间去愤怒呢?他便向我讲述了其中的缘由:
“会议刚开始,我妻子就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上面写着:‘你现在肯定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在一起。’我一看,简直快气疯了,我明明告诉她我今天要参加论坛,她怎能这样不相信我呢?一个小时后,我妻子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刚才是跟你开个玩笑,今天是愚人节。’尽管妻子解释了刚才的事,但我的情绪却怎么也无法平复,一上午就这样被糟蹋了。”
听完他的讲述,我更加吃惊:这位先生的妻子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仅仅是这样一件小事,居然能轻易地左右了他一上午的心情?我看到这位企业家才35岁,可是却白了许多头发,我猜想,他是在管理中可能也不快乐并且常会遭遇某些瓶颈的人。果然,在进一步交谈中我得知:现在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战场,一点小事就能让他暴跳如雷,稍不顺心,就能使他的情绪好几天无法平静;问题越堆越多,有时根本没有解决的可能,前几天还因为与一位副总意见不合而争吵,导致一笔数目不小的合同没有签成……
我不禁生出无限感慨:为什么一个在企业中指挥着千军万马的领导者,却指挥不了自己的一颗心?
这让我想起禅宗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六祖慧能悟道之后,在猎人队里隐居了十多年,后来出山到了广州的法性寺,准备听印宗法师讲法。那时他发现有两个僧人,指着远处被风吹动的幡在不停地争辩,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不对,是幡在动。”听了一会,慧能微微一笑,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一语惊动所有人,引起了印宗法师的重视,在进一步向慧能问了一些佛法后,得知他已得五祖真传。于是,一方面为他剃度,一方面拜他为师,并请他升座为大家讲法。从此,禅宗六祖慧能,正式开始了他的弘道生涯。
这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慧能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充分昭示,禅宗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彻底重视心的作用。
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灵,之后更好地影响别人与外在环境。维摩诘大士有言:“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四祖道信更是明确指出:“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这样的理念一旦与现代管理结合,就产生了难以想象的能量。不少优秀管理者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被誉为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虔诚学佛,并将相关智慧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不仅使其公司成为日本高科技时代最优秀的公司之一,而且他还因此被日本众多企业家视为精神领袖和人生楷模,拜他为师的青年企业家就有几千名。
纵观世界管理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一个趋势—“心本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一直强调对心灵观照和修炼的禅宗,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我们去不断挖掘,以在管理中产生理想的效果。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一谈到管理,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去“征服世界”、管理他人,用老话说就是“治天下”。但耐人寻味的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却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要管理好别人,先得管理好自己。”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管理好自己呢?
数年前,我在一家国际机构担任副总裁。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连续遇到了几件不顺利的事,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我的情绪因此变得十分恶劣,不仅员工经常受到我的责骂,甚至我自己也想过辞职,撒手不干。然而,一天黄昏,在街头无意间看到的一幕,令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与教育: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看见一对父子正在过马路。父亲是一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而孩子大约十来岁。当时正是下班时分,人群、车辆川流不息。尽管隔得那么远,我仍从那位父亲不断东张西望的表情中,明显感受到他的紧张、焦灼,以及与此相伴的爱与责任—此刻,他要承担的,并不只是自己的生命,而更是孩子的安危。我转眼去看那孩子。在我的想象中,这种情况下,他应该是恐惧地抓住父亲的手才对。然而我看到的恰恰相反,尽管他还那么小,却尽力地搀扶着父亲的胳膊,似乎要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来给残疾的父亲以最大帮助。
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终于过了马路,两人都如释重负,相互对视一笑。那一瞬间,仿佛灿烂的星星照亮了夜空,同时也照亮了我多日来阴暗的心灵。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这对父子,应该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刚刚经历的那一幕,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谁知道平时他们又要应对多少生活的困难与压力?但他们一定是默默地忍受着困难和压力,并以相互搀扶的手臂和灿烂的笑容,勇敢地迎接挑战。而我,身为一个国际机构的副总裁,拿着比常人高出许多的薪水,工作中的一点点挫折竟然就让自己如此消沉,甚至想放弃努力,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无限羞愧呢?
从那一刻开始,我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讨,也对公司当时的投资业务进行了冷静分析,结果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我们最近工作遇到的阻力,其根源实际上是来自几家著名公司和某些机关干部的心怀不轨,他们勾结起来,给我们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商业陷阱。只要我们再往前走几步,就完全有可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该作的正确抉择,不是加速推进原计划,而是及时刹车!我立即将这一分析向公司决策层进行汇报,并很快得到他们的重视,使公司全身而退。
这一事件,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警示。我反思:为何这么大的陷阱,之前我没有发现呢?结论只能是:我当时的心灵杂乱烦忧,完全失去了一个管理者在面临决策时最需要的理智和冷静。
我想起了一个禅宗公案:德山宣鉴禅师对六祖慧能的“顿悟”非常反感,于是不远千里跑到南方。他在龙潭崇信禅师的禅寺留了下来,名义上是参修,实际上是要找机会与龙潭崇信一较高低。一天晚上,天黑了,他还没离开。龙潭崇信说:“夜深,何不归去?”德山说:“外面黑。”于是龙潭崇信递给他一盏灯。正当德山宣鉴伸手接灯时,没想到龙潭“扑”地一声将灯吹灭了。
德山宣鉴顿时开悟。他悟到了什么呢?我想,恐怕就是悟到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功课,不是在遭遇黑暗时去期望别人给你一盏手上有光的灯,而是要随时点亮自己内在的心灯。
我进一步想起《楞严经》里的一个著名论断:众生的毛病之一,就是“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总是被外界的事物动摇了自己的本性。我突然明白,祖师们讲的“向外做功夫,总是痴顽汉”,绝对不是虚言。我悟出了一条影响自己一生的规律:每个人都要当生活的主人。要当生活的主人,就必须当环境的主人;要当环境的主人,就必须当自己的主人;要当自己的主人,就必须当心灵的主人!认识到这点,对管理者尤为重要。管理者都很忙,但也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忙—茫—盲。从开始只是繁忙,到后来是茫然,最后竟然是盲目!所以,请你记住这句话:“别跑得太快,免得丢掉了你自己。”
是的,管理好心灵才是管理好其他一切的前提。请反求于己,点亮自己的心灯,在照亮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并照亮共同的事业。 转自学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