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化众生有效行仪:修行人的寂静相—索达吉堪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3 12:2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者 于 2012-5-13 12:26 编辑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大声说话没关系,走路随便跑也无所谓,倘若小的威仪经常违犯,大的学处也很难守护。《涅槃经》中云:“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在生活中我们被贴上学佛标签的人有意无意的行为会影响世间人对佛教看法,从而影响到佛教在他们心目的形象。如果相续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假如一个人说话、走路、吃饭非常寂静,他没有皈依佛门的话,那他肯定有一定学问;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应该很了不起,别人见后也会马上生起信心。
   
      所谓君子不威则不重。一个人若威仪好,就会给人家一种稳定稳重的感觉,你做到恰到好处,推动了佛教事业的和自己工作事业发展,那就是给众生、给大家结的善缘。
   
      佛典中记载:舍利子以前在家时,20岁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由于外道的学问不能打动他,于是他和目犍连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并傲然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慧的人,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们的老师,全印度的学者没有一个他们看在眼里。有一天,舍利子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经过多年苦行,直到听闻佛陀四圣谛法,才证得圣果。在佛陀所有弟子中,他是威仪第一。),他的威仪行止非常庄严,徐徐而行,寂静调柔。舍利子一见,心中非常惊奇,禁不住上前问道:“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马胜比丘缓缓地回答道:“我叫马胜,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出生的释迦牟尼佛。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浅学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不过,就我记忆所及,佛陀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对于佛陀所说的言教,我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从马胜比丘的口中,舍利子听到佛陀及其教法,犹如朗朗日光照耀,他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一扫而空,对佛语产生了不共的信心。于是他赶紧回家告诉目犍连,二人一起去拜访佛陀,后成为佛陀的两大弟子。历史上,像舍利子和目犍连那样的智者,在没有遇到佛陀前相续中也具有如是的傲慢心,后来看到威仪调柔的佛弟子,内心中才生起信心,终皈依佛陀获得圣果。因此佛陀常说威仪非常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入行论中说到,当移动床榻、桌椅、板凳时,不要随便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关门、敲门推门时也不要特别鲁莽粗暴,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
   
      人有了威仪,才能感化身边许多不信佛教的人。法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能落在实处的。 我们凡夫俗子之心是粗中之粗,佛菩萨的心则是细中之细。在未成佛道前,我们的心都还不够细腻。寂静威仪是发诸于心而呈现于外的细行,言行端正,才能令大众信服,也能自利于自己的修行。当移动床榻、桌椅、板凳时,不要随便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关门、敲门推门时也不要特别鲁莽粗暴,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疯狂者般四处惊扰他人。比如平时搬行李或搬床榻桌子时,要尽量保持寂静,不要惊动他人。不管你是否修学佛法,随意发出噪音影响周围,都是非常不好的。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每天除了精进闻思以外,家里没有任何声音。但他的邻居世间八法搞得很厉害,天天大吵大闹,嘈杂之声不绝于耳,这会对别人造成极大的干扰。尤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说一些粗言恶语。
     
      如果我们到上师或道友家里去,应像《事师五十颂》里讲的那样,小声叩别人的房门,动作不能太粗鲁。有时候通过敲门等细小行为,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有些人一边使劲砸门,一边高声喊:“人在不在?喂,快开门啊!”而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寂静调柔,别人看到也会生起信心。
     
      倘若周围的邻里行为粗野,经常影响自己闻思修行,则应提醒他不要这样。比如你的邻居喜欢唱歌跳舞、大声喧闹,这时你应好心好意地劝他,不要这样影响别人。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修行时,旁边的邻居一会儿唱、一会儿说,让人不得安宁,后来他实在忍不住,就敲他的房子说:“不要唱了,好不好?不要大声说话,好不好?”后来稍微有点安静。应该这样!我们在寂静处的修行人,虽然跟世间人比起来,行为比较寂静,但每个人的水平不同,有些地方还是不太如法。如果自己大声背书、大声辩论,首先一定要考虑对周围有没有影响,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边的人。
   
      尤其在听闻佛法时,大家必须要保持寂静。听说外面有些人一边在电视前听课,一边说话、吃东西,这是故意造恶业!听佛法要保持寂静,一个人发出声音,会直接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你还不如不听好。所以在听法的过程中,自己绝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当然,我们佛学院及寺院里的环境与此不相同,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佛法时,有时候几十万人同时在听,下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听法就应该有这种态度!否则你一边说话聊天,一边想接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希望不管听受上师讲法也好,接受出家人、居士辅导也好,都应该对法和人有一种尊重,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行为寂静对修行也有帮助。堪布根霍在《入行论讲义》中说:“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不要经常来来往往。”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经常坐在禅房里修行,在外面从来都看不到他的影子。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商店里的人和公用电话的老板经常看到他晃来晃去,这说明他内在的境界是没有的。现在城市里有些人也是这样,即使不买什么东西,每天也要到街上逛一逛,这种习惯不太好。我们作为修行人,除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以外,平时应尽量安住在修行之处,不要经常到外面去。
    
      但现在这样寂静的人并不是很多,不要说现在,就是佛涅槃一百年后,这样的人也很少。《付法藏因缘传.卷三》有则公案:以前有个优波鞠多尊者,他在佛涅槃一百年时出生,乃禅宗天竺第四祖,开悟后广泛行持众生之利,人们尊称他为“无相好佛”,即没有相好的佛。但尊者常因没有见过佛而深感遗憾,因为自己对佛教很有信心,也是依靠佛法而成就的。后来他打听到有一位120岁的比丘尼见过佛陀,因他很想了解佛陀时代修行人的威仪,于是便前往拜见这位比丘尼。他和弟子一起进到她的屋子里时,结果他们没有注意,将比丘尼放在门旁边的一碗油弄撒了数滴。坐下后优波鞠多尊者问比丘尼:你亲自见过佛陀,佛陀很多弟子你也非常了解,我们今天想了解一下佛陀弟子的威仪到底是怎么样的?比丘尼说:佛陀时代最调皮的是六群比丘,但六群比丘到我屋子里面,也根本不会弄撒一滴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从这一点上,相信你能了解佛在世时佛弟子的威仪非常寂静。后来优波鞠多尊者非常惭愧,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
   
      有一位居士曾说:“我以前认为自己证悟最重要,别解脱戒和外在威仪都是多余的。现在学了《正知正念品》以后,才明白原来这些也很重要。”的确如此,佛陀所说的任何威仪,每个人都不能忽略。
     
      有些行为不太如法的道友,参加集体活动时,正知正念全部都跑光了,原来的习气暴露无遗,言行举止也没有分寸。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如果相续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假如一个人说话、走路、吃饭非常寂静,他没有皈依佛门的话,那他肯定有一定学问;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应该很了不起,别人见后也会马上生起信心。
   
      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对出家人的日常威仪相当重视,至今仍保留着佛陀时代的一些朴素传统,僧人们如法的威仪、调柔的行为感化了无量众生。但现在有些人却认为身语的威仪并不重要,内心的证悟才有意义,身体成天疯疯颠颠的,语言也是胡说八道,这样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下面以比喻进行说明: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此处所讲的三种比喻——水鸥、猫、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大乘修行者,也应该向猫学习、向盗贼学习、向水鸟学习,(向猫学习的话,天天抓老鼠,盗贼怎么偷东西我们也怎么行。开玩笑,不是这个意思!) 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不要像疯狂者般野蛮粗暴。
   
       水鸥,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鸟,通常以鱼类为食,在天空飞或水面游时,动作悄无声息,不会惊动水中的鱼儿。猫,不管是窜到墙上、卧在草丛中,还是蹲在角落里,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连走路也非常轻盈。我们藏地有种说法:“猫在角落中睡着,它的爪子不睡。”猫在睡觉时,爪子一直在动,想抓老鼠,最机警的老鼠也很难发觉它。

      盗贼,不知道你们有人当过没有?他偷东西时蹑手蹑脚,很难被人发现。以前有位石屋禅师,一次他的禅房里来了小偷,他发现后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个小偷。”“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在悄悄地偷东西。”“哦,那你前后偷过多少次?”“数目搞不清楚,反正偷了无数次吧。”“你始终都不能满足吗?”“不能。每偷一次东西,两三天内可以满足,然后又不满足了。”小偷又反问:“那法师你呢?偷过东西没有?”“偷得不多,只偷过一次。”“你偷一次就不想再偷了?可不可以教我一下!”禅师听后,马上抓住他的胸口对他开示,小偷当下开悟。这是禅宗的一个公案。《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也记载,米拉日巴尊者晚上睡觉时,一个盗贼在山洞里摸来摸去,他察觉后放声狂笑,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东西吃,你半夜三更的又能找到什么?”所以,盗贼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行为是非常寂静的。既然这三者为了自利,行为都如是的寂静,那我们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样做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不要认为行为寂静不是很重要,倘若自己行住坐卧如理如法,对心的证悟、心的调伏有非常大的帮助。鉴于此,佛陀经常在大小乘经典中,特别强调修行者的威仪。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做事情不能像没有学佛的人一样吵吵闹闹,吃饭、走路等方面,世间人没有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修行人有。有时候看某人的行为寂静,也知道他肯定学过戒律,或者受过菩萨戒。跟世间人比较起来,真正的修行人,一举一动截然不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大声说话没关系,走路随便跑也无所谓,倘若小的威仪经常违犯,大的学处也很难守护。《涅槃经》中云:“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尤其在寂静的地方,说话、走路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其他道友。我平时经常问一些人:“你旁边的某某道友对你修行有没有影响?他平时都在干什么?”有些人说:“啊,这个人真的很好,每天除了念佛以外,家里就像没有人一样安静。”有些人则不尽相同,家里每天人来人往,来的人也是不三不四的。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两个要求,一是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另外,自己说话、走路、做事情,不要大声喧嚷,否则对整个清净的道场有一定的影响。
     
      在寺院和清净道场里千万大声喧哗,不然的话会影响很多地方。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声音可能无所谓,但在清净的道场中,这些还是有一定影响。世间中有时候也是这样,楼上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经常吵吵闹闹的,对左邻右舍尤其是楼下的人会带来很多困扰。因此,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我们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部分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善说海广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122dc.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9: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