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净空法师心中比念佛还重要的东西![必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4 14: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我都不爱看世俗的净土宗的东西,因为太多人只知道一个老师,一部经书,一句佛号。一心念佛,求自己往生。认为往生了就成佛了。没有菩提心,没有慈悲心。所以这样的净土宗和净土弟子,我已经看都不看了。

这篇净空法师却讲的很好。往生净土的关键,是菩提心。而不是只念佛号。有菩提心,不必念佛也可以往生,没菩提心的念的再好也未必往生。


任何宗派,只要有菩提心,只要发愿,就可以往生净土。所以任何宗派,都可以是净土宗。而不是看是不是天天在念佛号。


什么是佛,菩提也,菩提心也。发菩提心,就是真念佛。念佛,念的就是菩提心。相反,自私自利,只求自己去极乐世界享福,对众生疾苦不闻不问的人,又怎有菩提心?念的又怎么会是佛呢?不过是贪心而已。贪心不是佛,而是魔啊。

------------------

在人间:这绝对是一门任何学佛人的必修课---发菩提心!在这一点上(和成佛一样)没有宗派的分别,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其他一切都是助缘罢了o(∩_∩)o...文后附24篇本博关于菩提心的推荐阅读,极其精彩,供养有缘,多多转载!   

净空法师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清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强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更多参见:[url=]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80.htm [/url]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 菩提心的功德 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从修证的次第上, 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 (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http://h.foyuan.net/blog-169613-198395.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1 19: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