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藥師經》的啟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0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現在有很多人提出佛教現代化,弘法利生應符合時代潮流的看法,究竟原則、標準在那裏呢?如何才能在現代化、配合潮流的同時而不造成變質或趨向末流?《藥師經》有很好啓示。

清朝時〈玉琳國師〉便已經有這種「現代化」的看法,他閱大藏經,覺得藥師法門很合時代潮流,便加以提倡,並且爲《藥師經》的流通做了一篇序文名《藥師經題語》,其中說到:「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能厭惡三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爲也。若于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於往生法門,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鈎,而成佛智,處於順境,不致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男,離危迪吉,如如意珠,隨願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無退轉,何幸如之。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國師建議那些雖然「身修淨土」但卻「心戀娑婆」,無法放下生活擔子,對於世間的功名富貴還不能不希求的修行人,既不願在飲食男女中墮落卻又不能放棄責任義務的人,不妨修持「藥師願海」,則得以「於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無退轉」,兩全其美,時至今日,這仍然是許多現代學佛、念佛人的願望。值得注意的是,國師教我們修持「藥師願海」,沒有叫我們三心兩意忽東忽西,轉求東方淨土。對此,《藥師經析疑》書後附錄〈弘一大師答佛學書局書(乙亥年)〉有一段很中肯的解說:「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聖典,提倡求生東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唯可普勸衆生誦經、持名。至於求生何處,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極樂或求生兜率者,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而於本願無違。因經中謂求生極樂者,命終有八大菩薩示路;又東晉譯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如是則範圍甚廣,可以群機並育矣。」

玉琳國師的序文後面兩句有個典故:從前有四位好友相聚談起各自的願望,一位願有錢十萬,享受富貴生活;一個願求到「人間天堂」的揚州遊玩;另一位願能騎鶴上天雲遊;最後一個更乾脆,他愛錢、愛去揚州旅行、亦愛騎鶴雲遊!正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即是樣樣都要,事事都求如願以償。玉琳國師詩句引用此典故,意謂若能讀誦《藥師經》,依照經文修行,乘著如來的功德法船,人間富貴確實可以求得,卻又不會在福報中迷惑墮落,忘了修行。因此佛在《藥師經》中的教誨,確實值得我們注意、學習。


相傳〈玉琳國師〉前世爲僧但相貌奇醜。曾有相府千金來寺佈施財物,來至此醜僧之前,心生憎厭,不分給他。這位僧人因而有所感觸,專禮〈藥師佛〉,願求來世相貌美麗,不使人家討厭。結果轉世爲相貌英俊的玉琳法師;而那位相府千金因齋僧佈施,轉世仍爲千金小姐,對玉琳一見鍾情卻不得所願。後因相府邀請,玉琳收她爲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少、食減,不斷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後,玉琳叫她對鏡看看,問:你的美麗在那裏?小姐見到鏡中醜樣,驀然頓悟!後來發心學佛,歸心淨土。從這個傳說來理解玉琳國師所說的「富貴功名……隨願成就」,也許更容易得到啓發:世人重視外表包裝,以貌取人,若有真材實料而沒有可以吸引凡夫注意的莊嚴外表,往往便被忽略,而只以貌取人的凡夫也就因此而錯失了與善知識的因緣;若善知識體諒衆生的習氣,轉換包裝製造吸引力,則創造了讓大衆得度的因緣。反過來說,徒有美麗包裝,如千金小姐,卻經不起考驗,一下妝後,美麗安在?相對於落發、樸素的僧人玉琳,「腹有詩(佛經?)書氣自華」,內外雙美,包裝只是適應別人的方便,內涵的表達才是目的,當然境界不同。

《藥師經》的內容豐富,對於我們平常強調的「信」也有很好的說明。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以及淨土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信的物件即我們學習的物件:佛陀。所以說,「信佛」很重要。坦白說一句:不信佛,還學甚麽佛?但是信佛好難,爲什麽呢?因爲我們無法完全瞭解佛說法的內容,無法完全具足佛的智慧,因此在落實修行上就有了猶豫而不能完全投入,甚至曾聽人說:「信佛,信一半就好。」那,到底要信那一半呢?信一半其實就是不信,還有懷疑,不能肯定佛法所指引的方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歸依還是虛無飄渺的。歸依是從自己以往引生痛苦的錯誤見解和偏差的生活方式中回過頭來依靠佛法僧三寶的指引,但是對於三寶的源頭:「佛」卻不能相信,那麽,所謂歸依還不是口頭說說而已?究竟對佛的信心應當如何建立?其實這是學佛人是否學習成功關鍵的一點。就像世間拜師學藝,對於老師沒有信心則不可能專心,也無法真正投入學習,怎麽可能有學藝有成的一天呢?連認真學習也成問題!


關於信佛,《藥師經》說:「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爲信不?』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在講說此段時,太虛大師引用《瑜珈戒本》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作爲解釋,並且說明道:「此言不因自己智慧狹小不了,即不信仰甚深行處,應觀佛之人格德行而強信受,方能漸漸解了。故今佛問阿難信不,亦含有強信性;即在阿難答中,亦具此理。」對於佛的真實境界,我們確實是不能知道的,如果知道也不必學佛了,自己已經是佛了!《無量壽經》中就有「唯佛與佛乃能知」的說法,這和世間學藝也很相似:老師的功夫我們不會才去拜師,那有說要把老師的本領都會了才學的?很搞笑。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確認老師值得我們學習?如何確認、定下心來,好好地學「佛」,而不僅是有空到佛教道場走一走,或者是佛堂的素菜好吃,還是那裏的朋友很親切?學佛是以佛爲學習物件和實踐目標,不是到佛教會進行消閒活動,那些是附帶的,接引衆生的方便。這段經文可說是做了很好的說明:信佛之前,先從佛其人、其行加以觀察,結果發現「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人格完美、煩惱熄滅,爲人灑脫,還慈悲喜舍,樣樣都讓我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學佛的物件(佛)、目的(如佛一樣)清楚、明瞭,學習才會順利。否則的話,那只是參觀、參觀佛的學校(道場),和佛交交朋友(得空拜拜佛)……學佛的「學」在那裏?

大家對於《藥師經》說的:「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定很有興趣,但是經文讀來讀去可能還是不明白如何獲得這些成就?是不是一直讀經,一直念藥師如來的名字就可以了?爲什麽有人如此做了成功,爲何有人卻不?

《藥師經》中有一段:「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說的是有一尊與生俱來的「俱生神」將我們平日所作所爲,善、惡,罪、福,都記錄在案,到時交給琰魔法王(即閻羅王),閻王就依照檔案來加以衡量、判斷。這一段很有趣,也正好解答了一些佛友心中可能盤踞不去的問題:最近時常可見一些佛教道場提倡、流通《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等儒家或道家的典籍,最近連《玉曆寶鈔》這本民間善書也開始出現在新加坡的佛教場所。讀了此段經文,會發現:咦,那些善書好像是在注解或以記事的手法來解釋、證明這段經文似的。很有趣,對嗎?其實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真的能夠定下心來,仔細觀察,實踐證明,從歷史、從新聞、從經歷,去瞭解、肯定因果報應的原理和事實,如何才能所求如願的答案就在其中。篇幅所限,也就無法詳細加以討論了!但是,《藥師經》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因果示範:注意藥師如來的「本願」,再看他成佛後的影響力、居住的環境,生活的素質和心靈的品質,所謂佛的「果德」,即是成績。細細琢磨,餘味無窮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1-2-22 09:48:53 | 只看该作者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3#
发表于 2011-2-22 14:24:33 | 只看该作者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9: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