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佛教音乐团与智化寺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3 09:4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十年代初,一位音乐家在北京智化寺发现一本《音乐腔谱》之后,随即访寺僧,看乐器,听演奏,搞调查,认为智化寺音乐是唐宋以来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余绪,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佛教界对此非常重视,成立了北京智化寺音乐研究会,由主持日常会务的吕香光居士召集十几位擅长智化寺音乐的“艺僧”,在广化寺研究、整理、排演智化寺音乐,使濒临绝响的唐宋遗音得以重发其声。1952年春,在北京市文联举行的古代燕乐晚会上,十六位身怀绝技的“艺僧”演奏了智化寺音乐,与会者交口称赞梵音妙乐悦耳动听。同年,一个秋天的晚上,北海公园里热闹非凡,僧俗同舟,施放荷灯,演奏佛乐,一时称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录制的智化寺音乐对外播放,成为佛教音乐史上的一段殊胜因缘。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智化寺音乐研究会工作中断,“艺僧”散去,唐宋古乐余绪又不能继续。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后,又将研究智化寺音乐提上议事日程。可惜当年智化寺音乐演奏者多半离开人世,而今健在的几位,都已年过花甲,演技虽高,但力不从心,急待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于是北京市佛教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组建北京佛教音乐团,重新开展对智化寺音乐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为考证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提供文献资料。

智化寺乐僧(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智化寺音乐属汉传佛教寺院音乐(或称庙堂音乐),是我国现存的古老音乐之一。汉传佛教音乐由诵经、法器、管乐(或管弦乐)三部分组成。从其风格而言,有南北之分;就其内容来说,有呗赞、唱导、佛曲的不同。一般地说,用于殿堂唱念经偈、法事道场的音乐多体现佛教的庄严性;用于寺院庆典、庙会活动的音乐则体现佛教的通俗性,这是南北佛教音乐两大体系共有的特点。
所谓南北佛教音乐体系之分,简言之就是南方“婉转”,北方“直声”。相传南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三国康僧会和西晋竺叔兰。北京智化寺音乐为北方佛教音乐体系。这主要是指唱诵经偈时音声腔调方面的区别。其实,随着南北方僧人的相互往来,南北佛乐的相互交流,尤其是隋代统一南北后,北方佛教音乐就日趋南方化了。有清以来,智化寺音乐外传的同时,不仅吸收外寺僧人来本寺参加音乐佛事,而且外出与他寺僧人同办法会,同放“焰口”,智化寺僧人称为“南北会”。这主要指佛教音乐中的诵经部分,至于智化寺音乐在管乐的演奏技巧与方法上仍然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五百余年一直按照历史原貌保存下来。
智化寺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为英宗朝司礼监太监王振私建。初为“家庙”,后赐额“智化禅寺”。寺中,参禅念佛者称禅僧,演奏佛乐者名艺僧。如今艺僧师徒相传已至第二十六代,智化寺音乐流传于世已经历五百四十几度春秋。
智化寺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演奏的曲目主要来源于《音乐腔谱》。此谱是智化寺第十五代传人永乾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抄写的。这是一本工尺谱。谱中记谱符号、点板方式与民间的工尺谱不尽相同。谱中的曲牌来源不一,丰富多采。
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种。单独演奏的曲牌名“只曲”,若千首曲牌联缀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礼拜《华严宝忏》时应用的套曲名“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时应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的结构模式有所谓序、身、尾之分。
根据智化寺音乐乐制,在办法会、作佛事时,一般由九位僧人诵经礼忏敲击法器,分别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云锣两架,大鼓一面,铙、钹各一副,铛子一面,铦子(小钹)一副。管、笙、笛为管乐类,演奏时配以云锣和大鼓。铙、钹等为击乐类,一般由司管乐者兼奏。具体分工是司管者击钹,司笙者击铦子,司笛者击铙,司云锣者击铛子。在管乐中,管为九孔(前七后二),笙有十七簧。根据北宋陈旸《乐书》的记载,九孔管、十七簧笙为唐宋旧制。演奏时,管子处于领奏地位,要求忠实于原谱,以奏出神韵为佳,笙应富于节奏感,笛的演奏应自由活泼地穿插于旋律之中。云锣在节奏上加花点,常在前一拍的后半,击出后一拍的主要音。铙、钹等法器,在敲击时均要求板眼分明,轻重得当,从而达到协调和谐。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既避免单调齐奏又不得有乱章法,以此体现智化寺音乐的独特风格。
智化寺音乐演奏时的宫调有四调,“艺僧”自称为“正、背、皆、月”,即正调、背调、皆止调、月调。其中“皆止调”,据考证,就是唐代已被讹变为“歇指调”的“碣石调”。“月调”就是唐代“越调”的“越”字之讹。至于“背调”很可能就是唐乐中的“背四调”。可见智化寺音乐四调中有三个调名是与隋唐音乐相同的。那么,智化寺音乐的“背”、“皆”、“月”三调是不是与隋唐音乐的“碣石”、“背四”、“越”三调同为一系,还有待研究。
智化寺音乐在乐谱、乐器、乐调、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乐甚至上溯到更远年代的一些乐制,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正由于智化寺音乐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坚持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许随意变易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以时至今日依旧保持佛教音乐特有的远、虚、淡、静的意境。

http://fo.ifeng.com/foyibolan/detail_2010_09/13/2498518_0.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