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三)[不放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3 15:2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三)[不放逸]
作者: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1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二规教言论》,继续讲不放逸。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有些人让那些怨敌恣意妄行,随便说坏话、伤害,也不去做任何对抗。这是不是因为他太慈悲了,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父母或儿女了?不是。他根本没有什么慈悲心,就是自己没有胆量,没有对抗的能力。按世间的话来讲,叫懦弱、胆小鬼;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诽谤甚至违背,也不去责罚,这也是没有智慧的。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当别人说坏话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恨意难平,心里也非常痛苦,但是却没有勇气去对抗。当受到别人的伤害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内心也很烦恼、很痛苦,但是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人不是好人,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人。应该任何时候都要恩怨分明,有恩就要报,有仇也要报。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如果遭遇诽谤、违背,也是要责罚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很多犯戒或捣乱的,佛也有很多责罚。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内心是要慈悲的,但是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表面上,可以有软的,也有硬的;可以有忿怒的,也有寂静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就需要软的——表扬啊、赞叹啊,这样他就会进步;有些人不能用这种方法,越表扬、赞叹就越猖狂,对这种人要压伏、惩罚。

  即使你的慈悲心再究竟,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要分辨善恶、取舍善恶。在前面也讲过,对坏人、不听话的人,要惩罚、呵责,否则他就会越来越猖狂;对好人、比较精进的人,要表扬、鼓励,否则他就会失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要恩怨分明。

  “众前坦露自本性”,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不知好歹的人,这是个恩怨不分的人。最后,坏人就会随心所欲,甚至骑在此人的头上;好人也不愿意帮忙。大家都会知道他的秉性和人品。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若是有智慧、进行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些取舍,去为人待事,就不会有这种过错,对个人来说也不会有烦恼痛苦。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证诸法如幻相”:是不是证悟了诸法的实相、大空性?真正证悟大空性的时候,一切显现如幻如梦,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但是,下述这种人并非如此。

  “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自己的言行没有约束。之所以这样,是不是他真正证悟大空性了?是不是了知诸法如梦如幻的真相了?不是。是不是真正大自在、万缘放下的那种人?也不是。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跟谁都经常混在一起。哪里有什么热闹,就跑到哪里;哪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参与。说话也是,随便顺口而说。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会对他生起厌烦,会呵责他,说他的坏话,甚至会远离这种人。

  其实,若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热闹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一些事情也要通过观察,以智慧来判断,自己该不该参与,该不该去做。有些是自己不该参与的,或不能做的。如果自己什么都参与,什么都做,不但没有什么结果,甚至会令人厌烦、远离。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不约束言行,觉得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觉得自己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说话、做事都很随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约束行为,吃肉喝酒等等,无恶不作。很多愚痴的人还把他们当做成就者,恭敬供养,这个时候他们更猖狂了。

  有的人爱说大话,“没有善,没有恶,不要取舍善恶”……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他们没有明白真正的意义。在禅宗里讲,无论是白狗还是黑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同样,无论善念还是恶念都是障碍,都要放下。的确如此,如果不执着,就是这样的。如果执着了,就都不是这样的,不可能没有善恶,不可能没有取舍,但是有些人不明白。在大圆满里也讲“无取无舍”,没有取舍。从诸法的自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显现、因果的角度来讲,不是这样的。他堕落无边了。当见解上有这种过患的时候,其言行上面也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是造业的。佛在经中也讲“误见大空性,毁坏慧浅者”,如果没有正确地认识大空性,会彻底毁坏智慧浅薄的人。

  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地方开法会,来了很多人。当时主持法会的上师给大家讲空性。法会结束以后,有个人回去逮住一只羊说:“没有你这样的所杀,也没有我这样的能杀。”于是他就杀了这只羊。他没有真正明白空性的真理。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也是如此,认为“没有取舍”,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这都是错误的。

  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辨别的能力,不能盲目地信任、崇拜。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无论他的势力有多大,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依法”,以佛法来衡量,以智慧来衡量,正确就是正确的,不正确就是不正确的;不应该“依人”,不能因为他的名气大、势力大,然后就盲目信任、盲目崇拜,这是错误的。若是一个智者,即使对方权力再大,势力再大,名气再大,威望再大,他也不可能盲目信任和崇拜。若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就是不如法;你造恶业了,就是造恶业了。佛当时之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强调是有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不仅在汉地有这样的现象,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藏民不懂佛理,不明白取舍之处,也是盲目崇拜、盲目追随。有些人说:“你看,那些藏民拿着哈达礼拜、供养他,这个人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否则藏民怎么也都去礼拜他呢。”藏民去又怎么了?藏民也是人啊,他们也是迷茫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迷茫的人、愚痴的人。

  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通过闻思,了解了很多佛法,掌握了很多取舍之处,以后应该以佛法为标准,观察取舍之处,衡量对或不对,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若盲目崇拜、信任和追随,最后毁坏的是自己,伤害的是自己。

  从世间的角度讲,强调自我保护。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尤其更要自我保护,这一点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保护解脱之命,也可以说是慧命。慧命是不能轻易断掉的,也是不能轻易毁掉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学修经典和论典,也是为了具有这种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到这里来和大家听一听,过后都忘了。有些人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里,但是根本就没有谛听,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都属于闻法方式中所讲的“覆器之过”,是一种过失,是闻法、修法的过程中要断掉的一种过失。有些人虽然在这里也听了,相对来说听得也很明白,但是一会儿出了这个大门后,就好像全部都抛在脑后,或都留在大殿里一样,这是“漏器之过”。我们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候都要断掉这种过失。还有一些人也来听法、修法,但是内心里经常生起分别念,生起烦恼。看这个人生起贪心,看那个人生起嗔恨,看这个人生起嫉妒,看那个人又生起傲慢。大家都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相续,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来这里后,东瞅西瞅,有些作为对境而生贪心;有些作为对境而生嗔恨心;看着表现比较好的人,就嫉妒了;看着表现不好的人,就傲慢了,“我比他强,我比他好”……这叫傲慢。心总是在分别,总是在动。看看自己的这些念头,是善还是恶?基本都是恶的。烦恼的根是什么?是愚痴。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在这听法、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就是闻法时的“毒器之过”。你的容器里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掺着毒,这样就不能吃,吃了会要命的。同样,虽然是清净道场,虽然都在闻法修法,但若是你掺杂烦恼分别,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将来是要遭受痛苦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闻法、修法都要如理如法,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也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进行观察,没有郑重、谨慎而导致的。否则,不会有“身语行为不约束”这种情况。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有些人相续当中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也不是真正厌烦世间的这一切,就是性情孤僻不合众,跟谁都和不来,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自他诸现”,即自己的显现,他人的显现。自他的显现都成为了敌人,都令这种人烦恼、痛苦。这也是放逸带来的过失。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跟亲戚不联系,跟朋友也不联系,跟谁都不联系,只是自己一个人。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跟在家或出家的这些同修道友都不联系、不接触。为什么把自己关起来,跟谁都不联系、不接触呢?就是烦,看不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觉得这个烦,觉得那个烦,都是烦。

  自己心里不清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不清净的。自己性情古怪,跟谁都很难相处,跟谁都很难合起来,这种人是最悲哀的。应该尽量将一切观为清净,这样处处都是清净的,自己心里也会欢乐。但是,在这种人的眼里,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心里始终都是烦恼痛苦。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相处时都要不近不远,把握适度,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疏远了不好,走得太近了也不好。

  现在我们学佛人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在家人中,有些人走得特别近,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总在钱财方面有一些来往,其实这都是不好的。修行人之间都应该是道友,在学修方面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有很多人一起做生意,有一些钱财上的来往的,最后都成为了产生烦恼的因。刚开始都是善缘,但最终很多都变成了恶缘。所以我不赞同这样做,希望不要有这样的情况。

  出家人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走得特别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还有互相借钱、借衣服,借各种东西的。其实我是最不愿意借钱的。你借给他的时候他很欢喜、很高兴,还的时候肯定很不高兴。其实没有必要找这些麻烦,不要有太多的来往。不要走得太近,这样会出事的,最后一定会成为生烦恼的因,善缘会变成恶缘。

  所以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都在一起学修,都是道友,学修方面必须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少接触、少来往,这样好一些。

  有些人好像是性格的问题,不能自主自立似的。今天跟这个人好,时间一久不行了,又跟那个人好。必须要这样找一个人似的。为什么啊?自己管好自己多好,也没有那么多烦恼。身边若多一个凡夫,就是多一种麻烦,有什么好的?但是,这也要掌握适度,有些人又太过了,跟谁都不和,这样也不好。

  “此乃放逸之过失”:其实这都是因为放逸所导致的过失。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

  “彼违时境之正量”:上述这些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有违背,有些是在境界上有违背。

  时间上的违背。这个事这样做没有错,但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好,有的太早了,有的太晚了。本来是件好事,本来是应该要做的,但是在时间或早了,或晚了。如果在时间上没有把握适度,也是一种过失,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障碍和违缘。

  境界上的违背。有些人站的境界太高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其实,一个瑜伽士、成就者做一个普通凡夫的行为,是错误的;一个普通凡夫做一个成就者的行为,也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错误的。有的人行为跟境界不相应,自己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所以就不能有那样的行为。还有些人达到这种境界了,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这也是一种过失。

  “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这些过失都是因为什么?因为“未经细观察”,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其实,即使详细观察了也没有用,首先要有智慧,有智慧了再观察。在前面也讲过,智慧是根,在有智慧的基础上才有不放逸,才会谨慎,才会注意。首先要有智慧,然后观察,再做决定。这些过失,主要是没有以智慧仔细观察的缘故。

  有些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有的是在境界上没有把握好,导致这些行为都变成了过失,给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智慧,第二个原因是没有进行观察,不够慎重与谨慎。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一切行无碍,犹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如果你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都过度了,就不可能圆满自己的所愿、所求。

  一个人有很多人生目标,有很多要完成的任务。在任何时候,若是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这些所求都不会圆满的,都不会成就的。

  “谨慎一切行无碍”:大家应该有智慧,然后谨慎。首先要有智慧,但若是不去观察也没有用。在有智慧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辨别、取舍,这样一切所行无有障碍地就能成就、圆满。

  “犹如日月不著空”:日月在虚空中运行,但是虚空不会阻碍它的运行。同样,若是有智慧、能谨慎,一切所行都会无碍,无障碍地能成就圆满。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正见。

  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有个标准。不能随便说,不能随便做。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个标准。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能做还是不能做,这些都不能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社会上有很多人说“没有事,随着感觉走吧!”感觉都是错乱的!还有些人凭着自己的直觉做判断。你的感觉、直觉都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对的。你觉得这是善,不一定是善;你觉得这是恶,也不一定是恶;你觉得这是对,也不一定对;你觉得这是错,也不一定错。其他诸如判断能做还是不能做,该做不该做,都是如此。

  怎么办?做事情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第一,依如来教,即佛的教言。我们现在用一辈子的时间闻思修这些经典和论典,主要是为了学习佛的教言,明白这些道理。佛的教言是最正确的,什么都要以佛的教言为标准,依此去衡量,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犯什么错误,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对之处,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患、罪恶。这都是因为不明佛理,不了知佛的教言所导致的。

  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愿意闻思这些经典和论典,觉得不用了解太多、明白太多,很容易就能成就。有些上师、善知识也爱这样讲。以前密勒日巴依止过一位上师,他说的话太大了,所以他没有利益到密勒日巴。他的上师说“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若是真正的具缘者,福报大,不用修也能成就。”其实从法本身来讲,大圆满正行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密勒日巴当时不是这种根基的人。密勒日巴听后,认为自己以前学咒术特别快,一般人都学不成的,因此自己肯定是个具缘者,肯定是个有大福报的人。所以也不学修,饿了吃、困了睡。过了几天上师来了,问他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境界。密勒日巴说什么也没有。上师说:“我说的话也太大了,你也太懈怠了,我们两个好像没有缘分。你还是去找玛尔巴吧,他是你宿世有缘的上师,他才能利益你。”这时密勒日巴才去找玛尔巴上师的。

  现在有些“上师”“善知识”也说大话:你不用学,我给你窍诀,你就能成就。有的说:你只给我做供养就行了,就能成就。如果是这样,伟大的佛陀为什么转三次法轮呢?为什么要传八万四千法门,讲那么多道理呢?直接让弟子供养自己就行了,就成就了;或者直接给弟子传授一两句窍诀就可以了。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弟子也是如此,不愿意闻思修,这是一种过失。如果你真心想解脱、成就,一定要闻思修。这是解脱成就唯一的方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5:30:56 | 只看该作者
只有闻思修,你才有能力,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不同层次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对境界低者,是一种过失;而对境界高者,则是一种功德。境界不同,人不同,因缘不同,福报不同,这些标准也都是会变化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善恶。如果要有智慧,首先依靠佛的教言,这是最好的。

  第二,好好依止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指导。你依止善知识后,要听话,要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如果没有依教奉行,还不是真正的依止。暇满的人身包括师已摄受这一个条件,如果你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你的人身不是暇满人身,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和条件。

  师已摄受是很重要的,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先观察,再依止。依止以后,就要依教奉行。以前我们讲过《沙弥五十颂》,即使是在这部小乘颂词中,也讲道:你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除了刷牙饮水、礼佛(绕塔)、方便这三件事不用请教,其他的事情都要请教,要以这种方式依止上师善知识。我们若是从密宗的角度讲,就要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交给上师,一切都由上师安排,这才叫真正的依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真正依止善知识,有没有真正依止上师?自己问自己的心,自己观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会知道。如果你没有做到,尽管表面上皈依了,也在他身边闻法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没有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

  如果你能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一切都听他的指导,事事都依教奉行,他就会告诉你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善恶,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没有事,几年前我问过,上师说对……”那不一定,也许你的境界提高了,也许你的境界下降了,过了几年后再问的时候,上师可能说“不对”。“怎么不对呢?您以前不是说对么?”以前是对,但是现在不对。可能有这种情况,这是不一定的。

  其实依止上师善知识了,他随时都可以给你指导,随时都可以给你纠正。这样可能更好。首先要依止佛的教言,但是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也有一点难度。如果你好好地依止善知识,他随时都会指导你,随时都会帮助你。

  第三,依靠自己的正知正见。我们以正知正见去取舍、辨别、选择、决定,这是最可靠的。

  其一是佛的教言,其二是善知识的指导,其三是自己的正知正见,这三者是最可靠的,可以拿来做标准,对事情进行衡量。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可靠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除上述三者,其他的话语都是被分别所染,听从那些话语,也没有什么用处。

  “此三”指三种:作为学佛人,作为佛弟子,佛的教言应该是最正确的,应该以佛的教言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其他的教言是对还是错,都不好说,所以没有必要去依靠。

  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这是第二。通过观察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应该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必要再去听其他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每一位上师善知识都有自己的所化众生,都有自己教化众生的方便和善巧,各不相同。比如偈颂和仪轨是各不相同的,本质上并无矛盾,但是到底应该念哪个偈颂、哪个仪轨,到底怎样去做呢?你的内心充满矛盾,这就是自找烦恼,自寻麻烦,没有必要。

  法门都是一体的,一精通一切精通,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也都是一体的,都是佛的化现。但是你依止的时候,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听其他的,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烦恼痛苦。有些人接触的法、接触的善知识太多了,心里都是矛盾和冲突,学修上也已经产生了难以对治的障碍和违缘。这是非常可怕的。人对什么都会执着,尤其是对法、对传承,让你放下也放不下,让你断掉也很难断掉,这样很难最终成就。道理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的,你们自己观察、决定吧,谁也不会勉强谁。

  第三,正知正见。

  除此三者之外,其余都是不可靠、不正确的。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无论是不是亲人、是不是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说都不一定是正确可靠的,因此你听从、跟随这些有什么用呢?没有用。确实是这样的。

  不用说世间人,包括学佛人在内,都是特别喜欢相信道听途说。其实,这些凡夫大部分都是这样:只要他高兴了,无论你是好还是不好,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他都会对你赞叹不绝。如果有一天你得罪他,他不高兴了,无需任何理由,就转而诽谤你,说你的坏话。所以,这些有什么可靠的?相信这些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以真相真理来赞叹或者诽谤的。若是以真相真理,听他所言也是有用的,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并非如此,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赞叹或诽谤。之所以赞叹你,是因为他高兴了,所以不用理由,也并不知道你是否具有功德,不知道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就这样赞叹你。好人有其标准,功德有其标准,他都不知道,如何去衡量?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一高兴就赞叹、说你的好话。如果你总是纵容他、在乎他的做法,他就很容易反目相向,很容易不高兴。你说话时有一点点不足,表现有一点点不对,他就开始不高兴了,诽谤你,说你的坏话。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这些过失和错误,他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会考虑这些,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肆无忌惮地说你的坏话,诽谤你。你还很相信这些、在乎这些、重视这些,这都有何用?

  你所做的事情是对是错,他也没有分辨的标准。只要你让他满意,你所做一切都是“对”的;若是你没有让他满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你相信这种人,在乎这种人的言行,有何意义呢?没有任何的意义。他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所以你不要在乎这些,不能听从这些。

  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上师三宝作为见证者,以善恶因果做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上师三宝面前问心无愧就行了,在善恶因果面前没有错就行了,这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正确的。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这样抉择,不应听信那些凡夫没有用的话语。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自己通过智慧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桩事情,这样虽然结果不尽人意、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去决定、行持的。若是没有这样,你一定会后悔的。现在有些人承办各种事情,没有几天就开始后悔。做下各种决定,最终也是产生后悔之心。没有通过智慧观察,没有郑重谨慎去行持,就这样的结果,这也是不好的。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自己应该以智慧详细观察,郑重谨慎而决定,小心仔细而行持。这样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会后悔,这是最重要的。对错善恶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是自己不后悔就行了。

  我到汉地弘法,在藏地建这样一个汉僧道场,这都是我自己谨慎观察而决定、行持的。无论结果怎样,无论有多大压力,我都不会后悔,这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到汉地弘法已经十年多。这些年当中,我接触的人也多,我身边的人也不少,大家对我真的是非常恭敬的,对我是非常好的,我有今天也是因为大家。但是我这十年当中,也为大家付出了很多,我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家解脱和成就的事情上。我现在真的是问心无愧。如果我对大家没有这样负责任,没有尽心尽力去做利益大家之事,我自己肯定会后悔的,心里也肯定会有一些愧疚,但是我现在真的没有。

  大家也是一样,若是大家有一些不恭敬,甚至有忘恩负义的行为,这也是你们自己的过错,应该心里有一些愧疚。因果是不虚的,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谁也不怨谁,谁也不恨谁,都是自己要承担的。我们都是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的人。佛法里讲,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虚。我不会做令自己后悔、愧疚的事情。也许极少数人对我有一些不恭敬、违背的行为,但这也是你们自己的事。尽管我表面上为此肯定有高兴、不高兴的时候,有一些忿怒或寂静的相,但是我心里不会恨任何人,也不会怨任何人。作为一个学佛人,做为一个大乘行者,无论走到什么地步,大家可以相信,我心里不会怨恨任何人,也不会舍弃任何人。但是暂时因为缘分,可能也有暂时离别的,但是最终我都不会舍弃。

  之所以说“上师要观察弟子,弟子要观察上师”,也是这个道理。密勒日巴尊者说过,若是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一般。这些有缘众生,也可以说弟子,里面若有破坏誓言的情况,将来可能我要陪着他们下地狱。若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没有办法,虽然这不是我所希望的。但是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哪里,我都不会恨、也不会怨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承诺,一种所立的誓言。我作为凡夫,若真正下地狱、遭受伤害的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能做到。我是承诺过的,也是立过誓言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若无有后悔,心情必定是欢喜、悦意的;若是有后悔,就不会如此。无垢之月影会显现在大海中。同样,如果无有后悔之心,那种欢喜、愉悦就能在不放逸当中产生。不放逸就不会后悔,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能欢欣喜悦。

  “故当恒依谨慎行”:“恒时”,即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当中,都应该郑重谨慎,以正知正见而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几天都在讲不放逸,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德。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不放逸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放逸,应以智慧谨慎取舍。

  树根般的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有愧和不放逸,这两个也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5:55:54 | 只看该作者
《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五)[誓言坚定]
作者: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2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六,誓言坚定。

  誓言一定要坚定。但在立誓言的时候,绝不能随便,首先要以智慧观察。

  前面讲过,智慧和稳重是根,在此处也是誓言坚定这种功德的根。

  首先应以智慧观察和衡量,否则开始时轻易承诺,最后却做不到,只能在无奈中舍弃誓言。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缺乏智慧。其实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不想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却很无奈,就是因为缺乏智慧。

  一个真正的好人或一位智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也不会轻易承诺何种事情。他首先一定会以智慧观察。如果这件事情自己真正能做到,而且所做不会给自他带来伤害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承诺去做。一旦承诺了,即使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他也不会放弃,肯定会去实现这种承诺。立下誓言也是如此。在立下誓言之前,首先要看对自他有利还是有害,是该做还是不该做。通过智慧观察之后,才会立下誓言,之前他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他绝不会再舍弃誓言,因为他知道这是正确的,也知道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乃至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

  首先要有智慧。若是没有智慧,世出世间都很困难。无论是立下誓言,还是对别人承诺,一定要在理智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再去做。若是没有通过智慧去观察,不是在理智的情况下,所立下的誓言和所做的承诺都是错误的。这种承诺或誓言不能再坚持,否则就是错上加错,其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愚者的一种做法,所以不能这样做。

  但是,为什么说“任何时候都要守护誓言”“任何时候,自己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实现”?这是指在理智的情况下立下的誓言,是以智慧观察后立下的誓言,所以绝对不能放弃,不能动摇。如果轻易动摇,舍弃誓言,对成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坚定誓言一定要在有智慧的基础上。

  稳重也是根。什么是稳重?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自道,这是不能改变的,也是不能退失的。若是自己没有自道,就不要轻易立下誓言,也不能轻易承诺,否则也是错误的。不失去誓言或不动摇,也是要以不舍弃自道为基础的。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有自己的自道,这是不能退失的。否则,再不动摇,再守护誓言也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若是有惭愧之心,也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以后,也不会轻易动摇。若是他有惭愧之心,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去做,会去实现诺言。因为他是知道惭愧的人,若是不去做,肯定知道这是自己的过失,自己在良心上过不去。尤其是在严厉的对境面前,比如说在上师或者佛面前所发的誓言。

  对一个有惭愧心的人来说,他就会知道:第一,如果不去坚持自己的誓言,就连无形的护法都会耻笑这种人。第二,自己是在那么严厉的对境面前承诺、发誓的,若是轻易动摇,失去誓言,尽管上师和佛不会耻笑自己,自己也会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是关乎个人人格的问题。这样自己就不会轻易违背誓言。所以有惭愧之心很重要。若是一个人没有惭愧之心,其所立下的誓言或所承诺的事情都是不可靠的,他随时都可能动摇或者有一些变化,这样是不好的。

  不放逸。不放逸是指恒时郑重谨慎。无论什么时候,都特别谨慎,特别小心,这样他也不会轻易承诺,不会轻易发誓。

  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己的承诺,这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放逸,自己没有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也就是没有做到任何时候都郑重谨慎。所以说郑重、谨慎是很重要的。

  若是一个放逸的人,他立下誓言、承诺都是不可靠的,随时都会变化,随时都会背弃自己的誓言。所以,必须要有不放逸这种功德。

  正直,即在一切事情中能做到公平公正。你做出承诺、立下誓言,都是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做。若是不公平、不公正,虽然暂时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利乐,但是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和痛苦,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好的。虽然暂时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利乐,但是却给别人带来了伤害或者痛苦,最终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无论是承诺还是立下誓言,一定要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做。

  正直也是做人的原则,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坚定的誓言,才能尽量去实现自己的承诺,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固然不能舍弃誓言,不能说话不算数,但是,如果你的前提错了,你再坚持,这不是错上加错嘛,这样你离正道会越来越远,最后一定会堕落。所以这些前提条件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家要明白。

  坚定誓言是很重要的。有三种人:上等者、中等者和下等者。

  第一,上等者。他做出承诺、立下誓言就像在石头上刻字一样,不怕刮风淋雨,也不怕时间漫长。这种人不会轻易承诺,也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他一旦承诺了或立下了誓言,就不会再动摇了。

  为什么说“坚定”?为什么说“不能动摇”?这主要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你在承诺、立下誓言的时候都很简单、很容易,随口一说就完事了,但是实现的过程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尤其会遇到生命的危害,但是也不能动摇,也不能舍弃,这叫守护誓言,这叫说话算数。若是想做好人,就要这样做。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想走到最后,想最终获得成就,就要这样。即使过程再艰难,也要走下去;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哪怕危及到生命,在生死关头也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就。

  在世间也是,结婚、创业等也是要宣誓,也要做很多承诺,这些也是都不能轻易做,若是一旦承诺了,就要坚持。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5:58:32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结婚,你不能轻易给对方承诺。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者是自己不能做的,这样就不能承诺。一旦承诺了,自己一定要坚持。首先要观察,不能随意、轻易决定。通过智慧观察,确定“这个人是我的终身伴侣,我一定要跟这个人白头偕老……”或者“我愿意与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答应,才承诺。一旦承诺了,不能变。

  现在很多人都是不理智的,都是感情用事。刚开始双方有一点感觉,凭这个就去答应这个答应那个,承诺这个承诺那个。过几个月就开始烦了,过几年就不行了,一切都变得空白了。不能这样!坏人就不说了,坏人就是坏人。如果想做好人,就不能这样。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肯定会有很多坎坷和磨难,必须要经得起这些考验。既然你已经答应了,已经承诺了,就是要坚持的。之前就应该想到会经历这些考验。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肯定会有很多摩擦,都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习惯,彼此一定要容忍,这样才能白头偕老,才能走到最后,这是很重要的。

  再如,创业也是要宣誓的,给领导或给员工宣誓。这个时候,自己也要考虑能不能坚持,能不能做到。如果自己能做到或者愿意做,才可以做承诺,才可以立誓言。一旦自己做出了选择,一旦做出了承诺,就要坚持。在创业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坎坷和磨难,这是必经之路,无论是做领导还是做员工,自己都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功,最后才能圆满。否则都半途而废了。若遇到一点点障碍、困难,就不去守护誓言,不去坚持自己的诺言,这是错误的。

  我们修法更是如此。什么是严厉的对境?就是佛、菩萨、上师。在他们面前,不能轻易地发愿,不能轻易地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就不能轻易动摇。

  比如,皈依、依止、出家或承诺去做何种事情,都要通过智慧观察,觉得自己该做、自己能做,这样才发愿或立下誓言,不能轻率。

  现在有些人一见面,根本不了解就说要依止。出家也是,根本不了解出家的生活和戒律,就说要出家,就把头剃了。不能轻率,尤其在佛法方面,更不能轻率做一些决定。一旦立下了誓言,或者决定了,纵遇命难也不能改变。

  现在有很多人,今天说皈依,明天可能就不皈依了;今天说依止,明天就不依止了;今天说出家,过几天可能就不出家了……这是出尔反尔,是不好的。第一,你欺骗了上师,欺骗了佛,也欺骗了菩萨。欺骗本身就是一种过失,若欺骗的是上师、佛、菩萨,这个罪过更严重。第二,若自己总是这样漂浮不定,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和成就。信心是成就的根本;密宗中讲“誓言”,守护誓言是成就的根本。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信心是成就的根本。如果你漂浮不定,就是在动摇自己的信心,也是在背弃你的誓言,密宗里叫“失毁誓言”,这是一种严重的破戒行为。信心动摇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成就要靠信心。诚心诚意,一心一意,这叫信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信心,这样不可能成就。

  自己通过智慧观察,然后再决定,之后就不能再动摇,不能再背弃誓言,否则都是发空愿,这是很不好的。舍弃誓言,动摇信心,这也是一种破坏缘起的行为。缘起是不能破坏的。佛法主要强调的是缘起,一切都靠缘起。破坏缘起容易,恢复很难。一般人也可以破坏缘起;但若缘起被破坏了,只有一个大成就者才可能有恢复缘起的能力,一般人都没有这种能力。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一张口就说“供养身口意”。上师如意宝也曾经讲过,这种话不是轻易说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能说。你修密法,依止上师,是要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供养的,这样才会真正得到摄受,才能得到真正的加持和窍诀。但是,不能轻易这样做。如果真正将身口意都供养,这样你的身口意就不属于自己了,都是属于上师的、佛的了,你对它再没有权利了。因此,这是要通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纵遇命难,也不舍弃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这是上等人。

  第二,中等者。这种人立下誓言,就像在泥巴上写字一样,当时很鲜明,也不容易磨灭,但是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就慢慢不显现了。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当吃饱穿暖、没有出现违缘的时候,答应这个答应那个,承诺这个承诺那个,又发誓、又发愿,一旦遇到违缘障碍,比如冬天吃得也不好,天气也特别冷了,这时就容易动摇。刚开始说“我要出家”“我才不下山呢”“我再也不离开这个地方了”……到冬天,人少了,吃得也不那么好了,经常有饿肚子的时候,天气也变冷了,房间里又没有取暖设施,这时才知道条件太差了,就开始动摇了,就要下山了。

  在世间也是这样。双方结婚在一起生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靠父母的。自己也不要考虑什么,双方都有一点感觉的时候就在一起,承诺这个承诺那个,答应这个答应那个,很多时候还对天发誓,但是过几天,过几个月,过几年就闹离婚,反目成仇了。新鲜感过去了,感情已经淡化了,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舍弃对方,甚至伤害对方,最后就离婚了。

  立业、创业也是如此。刚开始听到那些宣传、介绍说得特别好,“我们就一起做吧。”然后一起凑钱开始做。刚开始的时候,互相之间特别信任,特别配合,就一起做事。就像现在很多人做传销,就是这样。但是肯定做不下去啊!想骗别人,也没有那么容易,骗不了啊!一旦遇到了困难,彼此就开始闹矛盾,最后做不下去了。

  学佛修行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很有信心,很有感受,哭啊笑啊……过几个月,过几年就没有感觉了。现在坐在B区(出家师)的人刚开始都哭过吧。一想到上师的功德,一想到父母众生的痛苦,真是汗毛竖立,热泪盈眶。现在过去几年了,就没有任何感觉、任何感受了,也不流泪了。

  居士也是这样,时间久了,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闻思。这些肯定要坚持啊!上早晚课,不要说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要上的,没有不要上课的时候。闻思也是如此,轮回穷尽,众生穷尽才可以不闻思,之前都要闻思。刚开始我说:“先不要受戒,先皈依,慢慢来。”自己却很坚持:“不行,寿命太无常了,再不受戒什么时候受戒啊……”非要受戒。受了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以后,用不着多长时间,就找各种理由喝酒……什么坏事都干。不应该这样!

  大家不能轻易立下誓言,不能轻易发愿。一旦发愿了、立下了誓言,就要坚定。有些人遇到困难、磨难了,就会动摇、退失誓愿。这是第二种人。现在很多人都是这种人。

  第三,下等者。这种人立下誓言就像在水上写字一样,一点都不稳定,一点都不可靠。你在水上划画,一会儿就没有了。时间特别短暂,不到一分钟就没有了。再划,再没有,永远留不住。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人。

  现在也有这种人,承诺这个承诺那个,一眨眼的时间就变了,说话不算数了。发这个愿发那个愿,一转身的功夫就变了。这种人不用遇到什么困难或违缘,自己随时都变,变化无常,这是下等人。

  大家可以依照这些教理观察自己,拿这些教理对照自己,自己是上等者,是中等者,还是下等者?如果是下等者、中等者,就要改变。一定要做上等者,这样在世间和出世间才会有成就,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6:03:03 | 只看该作者
《二规教言论》讲记(十六)[知恩图报]
作者: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2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做人有做人的规则。
  
  在做人的原则中,第一重要的是智慧和稳重。
  
  智慧很重要,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若是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避免犯各种错误。
  
  在世间,任何人都一样,都想做好人;除了极少数人之外,都愿意做好事。但是往往缺乏智慧,没有辨别的能力,没有取舍的能力。
  
  在世间,我们学知识,学文化,这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在出世间,我们学这些经典和论典,也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所以学文化、学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经典、论典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学这些文化知识,若是你没有文化知识,尽管自己可能不想成为坏人,也不想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却在很多时候会无奈而不自主地犯很多错误,所做的事情都会变成坏事,自己也会成为坏人。
  
  有的人说“成为坏人就成为坏人,变成坏事就变成坏事呗……”不能这样!若是这样,今生来世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人都是一样的,都不愿意烦恼,不愿意痛苦。但是,有的人也许真的有这种想法,“我就是个坏人,变成坏人就变成坏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你变成了坏人,今生来世都要遭遇很多坎坷和磨难,这也不是你所愿意的。所以,大家的所想和所做不能背道而驰。你的所想是快乐,是解脱,但你的所做却是烦恼的事,是堕落的事。这种背道而驰的做法是愚者的做法。可见,智慧很重要。
  
  在出世间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研究和学习这些经典和论典,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取舍善恶。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很迷茫,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也没有取舍善恶的能力。自认为是善,自认为是一种功德,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恶事,是一种过失。很多人虽然学佛、修行了,却偏偏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痛苦。这些不如法的行为还会导致将来堕落恶趣。有的人说,“我信佛了,甚至做了那么多善事,怎么会堕落恶趣?”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不如法修行(不如法行善)会变成恶趣因。
  
  《华严经》中讲:“善知识为名医想,佛法为妙药想。”佛法就是药,以此来治疗烦恼、习气病。但是你不能瞎服药,不能自己随便用药。善知识就是名医。好比你生病了到医院,医生给你开药了,告诉你“应该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一次一粒”。你就必须按这个医嘱去服药。如果你不听,自己随便吃,每天吃好几次,每次吃10或20粒,这样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更严重,甚至还会有生命的危险。同样,如果你不听善知识的话,没有按善知识的指点去做,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很多人现在就自己安排课,想自学成才,想自己修,自己成就。这都是不可能的!你有这个能力吗?你不听善知识的话,今天念这个,明天念那个;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样不但不能对治烦恼,不能解脱痛苦,还会增加烦恼和痛苦,甚至有断送慧命的可能。所以,大家要明白佛理,有智慧是最重要的。
  
  人要有稳重,即不退失自道。
  
  在世间,你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否则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活着跟牦牛有什么差别?你想想看,你天天上班,天天工作。牦牛也一样,也天天要到有草有水的地方,否则它就吃不到草、喝不到水。为了生存,它也得去找食物啊,如果山下没有草,它还得爬山,也很累啊!在山上吃到草了,但山上没有水啊,还得下来找水喝。它也是这样上去下来,很累,也很难。这跟你上班下班是一个道理。如果自己没有人生目标,每天为了生存而奔忙,跟牦牛也没有什么差别。
  
  人有做人的规矩和原则,否则,怎么做人呢?如果没有做人的原则,也不能称其为人。你自己要有做人的原则,这就是人生目标。首先,要通过智慧去观察,然后以智慧进行抉择:我应该这样去做人,我的人生目标应该是这个。有些目标也许对你来说太高,有些目标对你来说又太低,这样都不行。因此,你要用智慧去观察,然后再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怎样去做人,然后按这个原则去做。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对于自己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所学的法门,也是要通过智慧去选择的。有些人只要遇到一点儿机会,就去接这个法,修这个法,这是错误的。首先要观察你要依止的上师或善知识,之后再去依止。首先要观察,这位善知识是不是一位具德的上师,是否有慈悲和智慧,是否有摄受弟子的善巧方便。如果这些条件和能力都具备,还要看你和他是否有缘分。如果既有缘分,又具有能力,这样才可以依止。依止以后,上师会根据你的根基和意乐,对症下药,给你安排法门,给你教授解脱和成就的方法。
  
  在依止的过程中,师徒之间是需要沟通的,否则上师怎么了解你啊?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位善知识有神通,他一下子就能知道我。”我们不揣测他是否真有神通,即使有神通,他也不会用神通!正如伟大的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没有用神通。他明明知道有人犯戒、犯错,但是他还会问:你有没有犯错误?你是不是犯戒了?以前的印度人,思想都很单纯,他们若是犯了错误或违犯了戒律,一般都不会隐瞒,会以实情相告。佛也会这样问,要么他看见了,要么他听到了,在有这些根据的情况下才去制止或者教导。你看,佛没有用神通啊!佛在上面通过神通向下看,就像监控室一样,看到某个人去哪里了,做什么了,然后就打电话叫他上来。不是这样的!现在有手机,有电子监控设备等很多科技手段,如果是现在,可能就是这样,但佛不可能这样做!尽管佛有神通,佛的神通更广大,但是他不可能用神通。同样,上师、善知识也许有神通,但是他们也不可能用神通。他们都是通过沟通,然后对症下药。他会根据你的意乐、根基去给你安排学修内容,随时会给你指导。
  
  自己有自己的法门,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见解,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叫“自道”。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这也是要通过智慧去抉择的,是不能退转的。这是稳重,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重要的,惭愧心及不放逸。
  
  惭愧之心,即对下劣之事心生厌烦。有很多下劣之事,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诸如吃喝嫖赌等;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诸如杀盗淫妄酒等等恶事。若对这些下劣之事心生厌烦——不喜欢、心里特别厌恶,这叫惭愧心。一旦犯了错误,一旦造了恶业,心里马上有“我为什么这么做,我不应该这么做”的想法,心里有强烈的谴责自己的心,这叫惭愧之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功德,
  
  不放逸,即一切时当中郑重谨慎,身口意不放松,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这也是很重要的。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以正知正见守护身口意三门,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重要的,正直和誓言坚定。
  
  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无论何时,无论在何种对境中,都能公平公正,都能自他换位思考,这叫正直。
  
  坚定誓言,即不能轻易承诺或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一旦承诺了,不能再出尔反尔。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6:06:59 | 只看该作者
《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七)[利他]
作者: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八、利他。

  利他很重要。如果是有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自己所得到的暂时和究竟的功德与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利他心必须要前面所讲的那些功德,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才是真正的利他。如果有前提的这些基础和功德,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才是真实的,否则都是虚假的,按佛法的角度来讲,也都是不如法的。

  第一是智慧。智慧至关重要,是最基础的一种功德。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以及我们一些学佛人,很多人都有利他心,经常做很多利益他人的事情,但最终都是害己害他,没有好的结局。因为什么?你有利他心,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是没有错的,但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智慧。如果缺乏智慧,都是虚假的,最终会害己害他,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

  在理智的情况下,比较智慧地去利他,这是很重要的。世出世间都有很多取舍之处,对此一定要明了,然后能把握适度,这才是正确的。在世间有很多人做慈善、义工,在出世间也有很多人开始要“发慈悲心、利益他人”了,但是大家根本不了知取舍之处,也无法把握适度。

  首先要具有智慧。如果自己没有智慧,不但利益不了对方,自己也可能会陷进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智慧很重要的。

  第二是稳重。我们在利他的同时,自己的自道一定不能退转,自己要有主见,这也很重要。否则,去利益他人也没有多大意义,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自道和信心,这样是不好的。

  无论是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讲,自己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在利益他人的同时失去自己的道心和信心,这样不但利益不了对方,甚至自己也会被染污,自己也陷入进去了。尤其是我们想要弘法利生,首先自己要有修证,这是最重要的。若是自己没有修证,就不能弘法利生,否则只能以盲引盲,害己害他。

  第三是有愧。若是有惭愧之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无论是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都不会自私自利。若是没有一点惭愧之心,表面上看似很善良,表面上看似在利益他人,但实际上还是自私自利,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是不好的。

  第四是不放逸。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一定要以正确的取舍为前提。若是身口意不谨慎、放逸的,这样很难真正能够做到利益他人。

  第五,正直。对于任何时候都公平公正的这样一个人而言,发菩提心(利他心)都是不难的。若是那种狡诈的人,看似在利益他人、帮助他人,实际上有自己的目的,图回报,这种利他不是真实的,是虚假的。尤其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这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如果不是一个正直之人而是一个狡诈者,肯定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不可能真正能够发菩提心。

  第六誓言坚定,这也是很重要的。

  第七,知恩图报。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在有珍宝般的知恩图报之心的基础上,才能发出真正的利他心。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知恩报恩是发慈悲心、菩提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愿行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知恩报恩。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都是有理由的。是什么理由呢?就是知道对自己有恩,而且自己要报恩。不用说在世间,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要有知恩报恩之心,这样才能发出真正的慈悲心;有慈悲心,才能发出真正的愿行菩提心。前前是因,后后是果,这是因果关系。从世世间的角度来讲,知恩报恩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功德。

  只有具备了前述这些功德,再去发利他心、做利他之事,才是真实的,才能成就。

  现在很多人也在做利他事,但就是不长久,暂时做一做,遇到困难就不做了,有机会的时候偶尔做做,平时就不做了,这样肯定不会成就的。所以,只有具备前述的那些基础、功德,才有真正的利他心。

  利他心也有很多种,有一般的利他心,也有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

  一般的利他心。在家里、单位以及其他地方,都可以有一般的利他心。无论在哪里,都希望自己所接触的家人、同事等一切人好,这是一种利他心;都想帮助和利益他们,这也是一种利他心。有这种利他的意愿和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还是很迷茫的,还是不够智慧。这种利他心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哪怕只是对某个人生起“对他好,我要利益他”这样的心,给自己带来的真实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给大家讲几个这样的公案。

  有一对母女过河,母亲希望女儿能平安到达彼岸,女儿希望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母女之间的利他心是人之常情,也不是非常伟大的,凡是有良心的人肯定都会这样想。河水特别急,两个人可能都会被冲走。女儿肯定会想“我冲走就冲走,死了就死了,只要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就行”。母亲会想“只要女儿能到达彼岸就行,我死了就死了”。结果母女二人都被水冲走了,都死了。一般人死了以后都要到阎罗王那里,经过审判以后,才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是她们二人死后没有经过阎罗王的审判,立即转生到了三十三天。这就是利他心的功德和利益。

  还有一个公案,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于拉马车的地狱里。当时,他与同伴嘎玛热扎一同拉地狱的马车。那时,他还没有发菩提心,还在地狱里遭受痛苦。这个马车特别大,二人合力都拉不动。狱卒们就拿锤子打他们,遭受的痛苦非常难忍。这时他想:我们两个人也拉不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一个人拉,让同伴休息。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发利他心。他让嘎玛热扎休息,然后一个人拉车。狱卒们过来了问:为什么不让他拉?他说:即然我们两个人都拉不动,那就让他休息,我一个人拉。狱卒们说:个人造的业,其异熟果是要由自己承受的,哪有别人替代承受的?然后就拿起锤子击打他的头部,他立即死去,转生到三十三天。如果在平时,他不会死,因为地狱众生就要感受这样的痛苦。但因为他发了利他心,以此善根,他立即死去并转生到了三十三天,从此再没有下过地狱。这个发心也不是伟大的发心,是很正常的,如果是真正的人,都会这样想,都会这样做,但是其功德和利益却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一个公案,讲一个乞丐发利他心的事情。有一天,他给一个人发了一个利他心,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能当上国王。对方可能特别想当国王,他就特别希望对方能当上国王。第二天,他所在的国家的国王去世了。国王没有后代,大臣们就商议找一位具有福德的人继承王位。他们到处寻找这样的人,在一棵大树下看到了这个乞丐。他可能很累,在这颗树的树荫下避暑休息,后来就睡着了。这时,其他树的树荫都已经走了,唯有这棵树的树荫还没有走。这些大臣来到了乞丐身边,看到了这个情景,断定这个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肯定是具有福德之人,然后就祈请他做国王。这样,他就直接当上了国王。

  
8#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6:10:44 | 只看该作者
仅仅是这样的一种念头,就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我们肯定都是不太在乎的。现在很多人都想改变命运,都想遣除障碍,那就发利他心啊!

  有些人可能有疑惑:到哪里去发利他心啊?你就给身边的人发,给同一宿舍的人发就行。如果能发一个利他心,这个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但一定是要发自肺腑的。

  我们现在很多前提条件都不具备,没有基础。就如同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读过书,却让他直接读大学,那肯定不行啊。我们也是这样,根本没有基础,连做人的原则都没有,一点点功德都没有。我们有时候也发愿,但都是虚假的;有时候也做事,但里面掺杂着自私自利等不好的东西。我们虽然有时候也发利他心,也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但里面都掺杂着自私自利等烦恼,这样肯定起不到作用。比如,黄金是好东西,但若是里面掺杂着别的东西,就起不到黄金的作用了。同样,利他心是好,但若是里面掺杂着别的东西,不纯净,这样就起不到作用,也得不到利他心的功德和利益了。

  我们发利他心,并不是必须要发大乘佛法中所讲的利他心。大乘佛法中所讲的利他心则是非常伟大的,是对所有的众生都要发利他心的。无论是人还是非人,包括地狱等恶道的众生。

  现在,我们看不到地狱的众生,他们跟我们很少有关系。但是饿鬼道众生有很多,包括隐居饿鬼和空游饿鬼。隐居饿鬼跟我们接触不到,也很难发生关系,但是空游饿鬼我们能接触到,也有关系。我们什么时候给这些空游饿鬼发过利他心、菩提心啊?没有吧!一说家里有东西,身上有东西,都害怕,“怎么办啊,怎样才能把这些都赶出去,怎样才能把这些都降伏?”

  现在很多人对密法有兴趣,就是因为喜欢密宗这些咒,还有降伏魔众的这种法。有这些法,那些居士就不走了。问他们“想干嘛?”“有咒就不怕鬼”。就是想用这些法来降伏这些。你看看,还说自己是大乘修行人,还说自己是密宗弟子。有些人稍微接触了密法,就开始学这些东西。密法是有很多这样的修法,如降伏、压住鬼魔等。实际上,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才是鬼魔。要拿这些法降伏什么?降伏我执、我见。要压住什么?压住贪嗔痴等烦恼。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一说“压住、降伏”,就想跟这些鬼神做对。对鬼神也同样是要知恩报恩的,也同样要发慈悲心的,同样要利益他们的。

  对旁生也要发慈悲心。旁生分海居旁生和散居旁生,那些散居旁生跟我们能经常接触到,比如狗、猫、牦牛、羊以及野生动物等。海居旁生我们现在也能接触到了,以前很少能接触到它们。现在,我们可以把海里的东西捞上来,也可以到海底潜水,通过这些渠道,我们也能接触到海底的旁生。但是,我们对这些众生发过慈悲心吗?我们利益过这些众生吗?没有吧!

  尤其是对苍蝇蚊子,内心非常讨厌它们,它们一飞过来,就想怎么能把它轰出去,怎么能把它拍死,想方设法地去做。对蟑螂和老鼠,更是如此。面对它们,我自己都想过杀生,尽管没有直接杀生,但是间接杀生也是杀生。有时候蚊子进来了,内心很讨厌,也想办法把它轰出去,根本就生不起来慈悲心。“蚊子来了,太好了”,若是不能这样想,哪怕不讨厌也行,“进来就进来,咬一口就咬一口呗”,这样想也行。

  其实,若要生起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非常难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这些学佛人,一张嘴就说“慈悲”,“我慈悲”“你慈悲”……你对这些众生发过慈悲心吗?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在一起,你给身边的人发过利他心吗?发过慈悲心吗?你是真的想利益他们吗?你有这样的想法吗?没有吧!你看,你们现在住在一个宿舍里,你想过利益他吗?“我希望她能远离痛苦”“我希望她能获得安乐”“我怎样才能利益她”“我要去利益他”……这样想过吗?没有吧。根本没有将他视为发慈悲心的对境。这些人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也是可怜的众生啊!但是,你们现在住在一起,稍微对方有一点点思想或者行为上的差错,内心就烦得不得了,然后就找寺务部,“我要换房间”。你看,根本就没有利他心。什么叫利他心?慈悲心、愿行菩提心,这些都是利他心。由这些心引发,去做对他们有帮助,能够利益他们的事情。你做过吗?没有吧!

  其实,发慈悲心、菩提心非常难,不是谁都能有的。我们接触佛法这么长时间了,尤其是我们加行讲了这么多年,菩提心也讲了很多很多,但是大家都没有利用这些方法。

  怎样发菩提心?我在讲加行的时候,对发菩提心的内容已经讲得非常细,非常到位了。愿行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础是知恩报恩。为什么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的根就是因果。只有你深信因果了,才会有知恩报恩之心。对一切众生知恩报恩,才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才有真正的愿行菩提心,之前是不会有的。但是大家都不这样去练啊,这就是走马观花!你们现在修法真的是走马观花啊。

  你们看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前行备忘录》,还有些对此讲得更细:对这个人应该想什么,对那个人应该怎样想。发慈悲心,也不是刚开始就对所有的众生发,而是先对某个人来发。如果能以自己最讨厌的人为対境进行练习是最好的,思维:面对这个人应该想什么,面对那个人应该想什么,现在想什么,一会儿想什么。就这样一个一个地练。

  比如,刚开始时,先给一个众生发慈悲心。或者是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是自己最讨厌的众生,以他为対境进行练习。能拿最讨厌的众生来练习是最好的了,如果实在不行,就先给自己最喜欢的人发慈悲心,希望她能获得安乐,她能远离痛苦……发一遍不行,就发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十万遍……这样练习,你的内心才会有变化。当对这个人真的发出了这些心,再找一个中等的対境——自己不喜欢也不讨厌、平时没有太大关系的人,以这个人为対境来发慈悲心。并不是要把这个人叫到身边来,而是以他为対境在心里想,希望她能获得快乐,希望她能远离痛苦,这是小乘修行人具有的慈悲心。若是大乘的发心,就想“我要拔除她的痛苦,要给予她安乐”。就这样发,发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十万遍,直到真正发出来。然后,再以自己最讨厌的人作为对境,给她发……就这样发,最后就能发出来了。然后再开始给饿鬼众生、地狱众生发。这样才能真正发出这个心,否则很难有这种想法、这种念头。即使有了,也只是一闪而已。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我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这是目标,是真正的慈悲心、菩提心,但是需要像刚才所讲的那样去练习,才能练出来,才能修出来。在座的各位,谁这样练过?谁也没有练过啊,谁也没有这样修过啊!修过吗?自己没有方法,自己没有如法地这样观修,所以肯定发不出来。

  现在有些人学佛时间越长,出家时间越长,越没有慈悲心,越没有信心。刚开始还有点信心、慈悲心,后来都没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具体地去修炼,没有这样一步一步按次第修行,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前行备忘录》里也有具体的修持方法。只有很深入、仔细地去观想和思维,这样去修炼,最后才能修出真正的慈悲心,否则是不可能的事。你们现在的观想就是走马观花,随随便便地过一下内容,大概地想一下,就ok了,就开始修了、练了。不能这样。

  我们以观修轮回过患为例,要深入仔细地想。先想地狱的众生。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等,要一个个这样思维。你们看看以前的大成就者都是怎样修的。当他们难以生起觉受,很难达到境界的时候,就不顾一切、想法设法地去体会这些。比如为了修八热地狱的痛苦,他们就在炉子里烧火,然后自己靠近炉子烤、烫,这样去体会八热地狱的痛苦。还有的拿针扎自己,用刀捅自己,这样才知道太痛了,这时才去想地狱的痛苦。人家是这样练出来的,是这样修出来的!哪有随随便便就能修出来的?然后观修八寒地狱。冬天的时候,裸体到冰上坐着;刮风下雨的时候,不穿衣服到户外待一会儿,这样才知道什么叫寒冷,然后再去思维八寒地狱的痛苦,才能真实地体会到这些痛苦。只有这样修炼,才能修出来。

  再如我们要断这些分别念,也不是轻易就能断除的,要通过很多的方法去修炼,最后才能断掉。有时候需要控制,有时候需要放松。都有专门的修法。比如到一些没人的地方,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大声地说,分别念就释放出来了,不用控制。如果总去控制,也是不会成功的,最后可能会发疯或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分别念是需要释放的,到没有人的地方,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一个分别念也不放过,然后观察这些念头,这也是一种观察心、观察念头的方法。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人嘛,没事。有时候到空谷里,自己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就这样释放。有时候也需要控制,不让念头生起来;有时候需要自然释放。有很多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最后才可以断除分别念,降伏这颗心,否则不可能。

  我们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想随意地逮住它或是降服它,是不可能的。你要先把它逮住,然后再降伏它,这也需要很多方法的。真正将它降伏后,让它跑,它也不会跑。同样,分别念让它生,也生不起来,就是这样练的。

  利他心也是如此,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要发出来是非常难的。佛法里讲的利他心,没有贫富之分,没有贵贱之别,都是平等的。我们有时候对穷人能发出点慈悲心,但是对富人就发不出来慈悲心。有人也许会说:不可能,谁给富人发慈悲心啊!不仅不发慈悲心,还嫉妒他,还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我们现在对明星等这些“贵人”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对那些比较不好的人就发不出来慈悲心,甚至还恨他们。大乘佛法是平等的,没有富穷、贵贱的分别。畜生、地狱众生、饿鬼众生、天界众生等六道轮回里所有的众生,都是发菩提心的对境,都要对他们发慈悲心、利他心。这是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这是非常伟大的,也是非常难的。这个心也叫菩提心。其实,真正的菩提心就是佛果,就是彼岸。这种心是到达彼岸、获得佛果唯一的因。它不是菩提,但是也可以叫菩提,因为它是菩提的因,通过它可以到达菩提果,所以叫菩提心。这是把果的名字取给因。真正的菩提果才是“菩提”,意指彼岸、佛果。这种无分别的利他心(有利他心肯定就有利他的行为),是获得佛果的因,所以称“菩提心”,这是很伟大的。

  有这种利他心,才可以解脱,可以成佛。什么是解脱?就是永远地摆脱烦恼痛苦,再也不烦恼,再也不痛苦。什么是成佛?就是福德和智慧圆满。如果有这种利他心,就会使你的福德和智慧达到最圆满的境界,这是多好的窍诀啊!这也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发世间的利他心,这是有分别的。比如说母亲对女儿有慈悲心,女儿对母亲也有慈悲心;父亲对儿子有慈悲心,儿子对父亲也有慈悲心。这种利他心也是可以的。希望对方好,希望他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叫利他心。然后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利他的行为。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6:20:2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有分别的慈悲心是属于世间的慈悲心,如父女之间、父子之间或母女之间的慈悲心。没有分别的慈悲心是属于出世间的慈悲心,就是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心。

  如果能以利他心对待家人,家庭自然就和睦了。如果能以利他心对待领导或下属,事业自然就顺利了。

  若是先生对太太有这种利他心或慈悲心,不是偶尔一两次,而是时时刻刻这样发愿:希望她离开痛苦,希望她能获得安乐;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她远离痛苦,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她获得安乐。太太也这样为先生想:希望他离开痛苦,希望他获得安乐,我要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安乐,要想尽一切办法要让他远离痛苦。如果能这样做,夫妻能不和睦吗?家庭能不幸福吗?一定会的!利他心是令家庭和睦唯一的妙方。

  现在很多人也想了很多办法,也讲了很多道理,其实那些都没有用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利他心。若是有真正的利他心、慈悲心,你肯定会为对方着想,肯定会全力以赴地让对方远离痛苦或获得安乐。如果父亲双方都互相这样做,家庭能不和睦,能不幸福吗?

  现在很多家庭不是这样做的,都是自私自利,都希望自己离开痛苦,希望自己获得安乐。丈夫这样想,妻子也这样想,然后就发生矛盾,发生争吵,开始闹离婚了。

  在单位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你们到机场看看,卖的也全是怎样做生意、怎样赚钱,领导怎样对待员工、员工怎样才能听话之类的书。尽管想尽一切办法,但这些也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都是不好的!那怎么办?有利他心就行了!

  领导真心希望员工好,让每一个员工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心里想“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员工也这样想:希望领导能获得快乐,远离痛苦。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领导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你看,这样能不好吗?这个企业或者单位能没有发展吗?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不用别的手段,只要你有这种慈悲心、利他心就可以了。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一切问题自然都能迎刃而解,根本不用考虑太多。

  在别处,也要尽量对他人发利他心或慈悲心。在前面也讲过,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你自己想获得究竟的利益,就要暂时利益他人,这是窍决。利益他人,其实是圆满自己的一种方法,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法。处处都应该发这种慈悲心、利他心。什么叫利他心?也许你们很难明白。在这里,我们就发慈悲心就行。什么叫慈悲心?就是慈心和悲心。我希望他离开痛苦,这叫悲心;我希望他获得安乐,这叫慈心。这是一般小乘都有的慈悲心。如果你能再勇敢一点,就是要拔除他的痛苦,给予他安乐。这是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心,这是最好、最殊胜的了。

  我们要这样给每个人都发利他心。外出的时候,见到狗、猫,也这样给它们发利他心。如果天气好,一定有很多蚊子、苍蝇,也这样给它们发利他心。一会儿你们一出去就可以发了。现在就可以发,不要等,向左看一下,向右看一下,“哦,希望他离苦得乐。”这样就行了。但是仅仅这样大概地说“离苦得乐”也不行,慢慢地还要深入、详细:希望某某人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如果他有病苦,希望他离开病苦;如果他有魔障,希望他离开魔障。对于喜欢吃的人,希望他吃得好;对于喜欢睡的人,希望他睡得好。若有些同修有高原反应,就希望他远离这种痛苦。就要这样具体地发心,才能发出利他心。否则,只是大概地想一想,肯定发不出来。

  大家可以先给同修道友发利他心。可能也有自己不太喜欢的人,最好先以他为対境来观想;如果不行,就以自己喜欢的、关系好的人为対境,这样比较好观想。然后,再以关系一般的人为対境观想。这样给每一个人发利他心,给这二百多人发利他心。

  有些人在寮房里观修的时候,一会儿看下表,一会儿又看下表,根本没去想。你们现在在学修《因果不虚》课程,这个课程更重要啊!比如说十恶业,以杀生为例,仔细想自己以前杀过的、现在可能杀的众生,然后进行忏悔!比如蚊子来了,如果它咬你一口,你能不能不打它、不赶它走。也许现在能做到不打它,还是会想办法赶它走,这样也行。定下来,自己能做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先放一放,然后再想办法,还要继续修炼。再如,吃饭的时候,苍蝇进来了,嗡嗡地飞来飞去,能做到不讨厌是最好的,现在不把它拍死也行啊。就得这样想。

  还有间接杀生。下雨时,路上全是蚯蚓,你根本不在乎,甚至有的蚯蚓还是被自己踩死的。不能这样啊!它们一会儿就要死了,得想办法救它啊!有时候,可以思维屠宰场里的牦牛、大饭店鱼缸里的鱼,一会儿它们就要被吃掉了。这是还可以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它的位置上想,一会儿就要把你捞出来了,过一会儿就要把你吃掉了,怎么办啊?只有这样思维,才能真正地把心发出来。

  除了杀生,还有偷盗、邪淫等等,都要仔细地、深入地想,这样才能把这些心真正发出来,否则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听一下,一半都没听明白,百分之十能听进去就不错了。看书也是,根本没有看懂什么。这样永远不会有进步的。大家应该详细地想,心里才会有感受,才会把这些心发出来,否则是不可能的事儿。大家不要在这里虚度光阴,浪费一个这样良好的机会吧!

  下面讲偈颂。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若是能全力以赴地饶益他人,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是达到圆满的真实因。

  到达彼岸要有因,福慧圆满要有因,有因才会有果。这个因是什么?利他的心和利益他人的行为才是真正圆满自己的因,是到达彼岸唯一的因。

  现在有很多人讲神通神变,搞这个搞那个,这些都不是到达彼岸的因,不是圆满自己的因。真正的因是什么?就是有利益他人的心和利益他人的行为。如果有无伪的利益他人的心,就一定会有利益他人的行为,这就不用说了。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如果你存利他心,做利他的行为,这些财富和功德等都会从中产生。如果有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做利他的事情,其他的功德和福德都会自然圆满的。

  以前也讲过,火点燃了,虽然要的不是灰,但是灰自然就有。所以,要存利他心,做利他的事情。先从小范围开始,然后再逐渐扩大,这样去修行、修炼。如果有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自己的福德、功德自然就会圆满。为什么?因为一切的福德、智慧,都是从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中产生的。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常希求自利者”:恒时、处处为自己着想,通过不择手段谋取自己利益的人。

  “初时虽能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刚开始也许是领导、老板或者是法师、上师等。

  “其后逐渐趋衰落”:但是慢慢会走下坡路,最后肯定会衰落的,有的今生就衰落了。有些领导最后进监狱,变得一无所有;有些老板最后赔了生意,甚至变成了乞丐。有些法师、上师,最后也衰落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犹如陡山水下泻”:犹如陡峭的山水往下泻得特别快,很快会衰落,最后只会堕落。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恒时”指一切时处中。在一切时处中,有利他心、做利他行为的人,刚开始虽然身为奴仆、下贱人、奴才、乞丐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6:25:06 | 只看该作者
 “此后逐渐至高位”:但是因为他有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逐步会越来越有地位、名气和财富。

  “犹如苍龙腾空中”:犹如龙回天空的时候,特别快,一瞬间就融入空中。这种龙平时在海里的龙宫里,有时候会飞到空中,特别快就会进入空中。以此比喻来说明,这种人有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会迅速获得世间的福德,诸如世间的安乐、地位、名声、财富等等。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愚夫”就是指愚痴的人。一个愚痴的人,一切时处当中只贪图自己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谋取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别人的利益。

  为什么现在领导和员工之间搞不好关系,夫妻之间搞不好关系?就是这种愚痴之人,只贪图自利,想尽一切办法谋取自利。

  夫妻之间根本不去想对方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的利益。自己对自己好就行了,自己得到一点儿利益就行了,这样自私自利,最后导致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幸福。

  领导和员工之间也搞不好关系。员工虽然没有多大能力,作为下级,也不考虑领导或老板的利益,只想自己的利益,就为那么点儿工资,拿到了就高兴,拿不到就生气,也不去体会领导或老板的感受,根本不去想领导或老板的难处。领导或老板更是不去想员工的利益,只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事业搞好,尽一切办法去赚钱,只要赚到钱就行。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像这样贪图自利的人,通过各种的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谋取自利,这样的人很难成功。很难得到想得到的,很难有任何的成就。即使得到了,利益也非常微小。从表面上看得到了一点利益,也成功了,但是却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虽然身安,但是心不安。虽然身在享受,但心在受苦。他所得到的利益也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失去的。其实身外之物不是财富,自己相续中的善根、福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福报。这种人即使成功了,利益也非常小,根本不值得这样费尽心思地去获取。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大菩萨以外,凡夫都有自私心。智者也可能求一些自利,但是他有智慧,他会去利益他人,存利他心。

  看似在利益他人,看似在为别人着想,实际上自己的功德自然就圆满了,自己的利益自然就获得了,这是一种窍决。很多人都不明白,疑惑:为什么不能利益自己?凭什么要利益他人?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着想?为什么要为他人着想?愚痴!还是不明白!这是方法。

  若是你处处为自己着想,谋取自己的利益,今生来世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痛苦,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灾难和不利。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为他人着想,会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样自己的利益就圆满了,一切自然就有了。这样做还不违背良心,还没有做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心里会更亮堂,更欢喜。尽管所做的事情中也有不成功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但是一个智者肯定不后悔,因为他没有做过对不起众生的事情,也没有违背过良心,他的心里还是亮堂的、快乐的。即使他没有成功,甚至走向错误,但是他的内心不会动,因为自己没有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

  前者也许会成功或者有世间所说的“派头”,但是他做过很多违背良心的事,做过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心里还能亮堂、快乐吗?不可能的事!后者虽然暂时失败了、造成错误了,但是还会转变,最后他还会成功的,还会圆满的。前者虽然看似成功了、看似很对,但是他做过违背良心的事,做过很多伤害他人的事,将来还要遭受果报。因果是不虚的,最后他还是失败的,他还是堕落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智慧,不能自私自利。在出世间方面,能发出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心,那是最最殊胜的。若是发不出那样的心,在世间也要有慈悲心,对身边的人也可以发慈悲心。一定要发慈悲心、利他心,这样自然就会有利他的行为等。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如果想成办广大自利,就要尽心尽力利益他人。

  在今生,吃饱穿暖不算什么,应该对社会、对人类做出一些贡献,有一些成就。从世间的角度讲,真心想做一个成功或伟大的人;从出世间的角度而言,真心要到达彼岸,想解脱、成佛,都要去利益他人,尽心尽力去发利他心,尽心尽力去做利他的行为。

  什么叫利他心?就是慈悲心。慈心和悲心,就是利他心。若是有分别的利他心,就是世间的利他心,一般人都可以有。若是没有分别的利他心,就是出世间的利他心,大乘修行者才会有。

  “此乃诸佛菩萨道”:这是诸佛菩萨到达彼岸唯一的路,是获得圆满的一种方法。

  佛菩萨们之所以能够功德、福德圆满,靠的就是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佛菩萨为什么能到达彼岸?为什么能解脱一切痛苦?就是靠利他的心和利他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学,这样都可以到达彼岸,令福德、功德圆满。这是唯一的方法。

  福德功德圆满的唯一的因,就是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利他心,不仅仅指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世间也可以有利他心。若是有利他心,所获得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人人都应该存利他心,应该做利益他人的行为。因为人的根基和福报不同,发心可能会有差别,有的可能是狭隘的,有的是广大的,但是都应该发利他心,应该存利他心,应该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样自己就会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