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对于在家人,我们在持咒时,应当具有何种心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4 11:3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对于在家人,我们在持咒时,应当具有何种心态?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对于我们的修行有何益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批评与赞美。我们大概知道自己不应该落入这些陷阱,但是不知为何,就是做不到,我们控制不了。有没有什么修行是仁波切会建议我们去修,以更好地控制脾气?

答:首先是关于咒。持咒是禅修的一种形式。有这么多的方法,多多益善,因为不同众生需要不同法门。你可以持咒,依据你的心态、动机、戒律的种类,而有相应的成果。你可以在你的闲谈、和人聊天、看电视之间持咒,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仍然是有些努力。稍微更好的是你可以为自己制定更严格的纪律,至少不说话——你依然走来走去、在车子里等等。也许不说话或不看电视,那会很好,非常好。接着,你采用甚至更为严格的纪律,只有在坐直时才持诵之类的。之后,依照你所采用的戒律类型,你或许可以作咒语、六字大明咒等的观想。但是对于大乘,只是因为你有好的戒仪,并不表示咒语就修得更好。我宁愿选择在四处聊天、讲话之间持咒但是具利益有情众生的发心的某人,我宁愿选这样的人,而不是讲话温和、非常会持咒并且有相宜的观想,但发心却是希望变得有力量、要成名、世俗的人。接着,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我已经对那位女士回答过了。基本上,你必须培养觉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1:37:26 | 只看该作者
问:不知如何选择佛经来读?
答:不需要选择,就像是医学书籍,你生什么病,就选什么。对,《心经》、《金刚经》,已经够好了,非常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1:38:0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要表达感谢之意,很荣幸能在这里演讲。
    我想你们已从很多大师处接受过众多教法。对于自己的修行,我无可夸耀,但我可以说自己非常有福气,曾经从某些最伟大的上师那里接受教法,所以我只能重复他们说过的一些话。
    不过我其实更想把这变成一场讨论,因为学习佛法是学习你自己,所以我认为讨论很重要。佛法经常被称作医药,佛陀的追随者往往被称作病人,所以我们讨论疾病很重要,而不只是谈论治疗方法。
    自从物质主义增长之后,大体上,世人犯下忘失某些特定价值的错误。结果我们认为「拥有」比「存在」(to be)更重要。我们衡量人的价值是基于你的电视有多大、你开哪种车、你有什么样的工作,或是你交往的是哪些朋友。因此,我们逐渐忘却「存在」很重要,事实上更远为重要。但是我想,在这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发展过后,也许在少数地方,零零星星的有一些人正开始思考:或许「存在」具有某些价值。
    而这就是佛法有用的地方。你可能会猜想——佛教主要是给僧人、遁世者的,或你最多会想佛法是给知识分子的。我认为那是个错误,因为这么一来,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佛法,还有别的亚洲古老智慧。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皇帝、商人、军阀都曾经阅读佛教哲理和佛教思想,并且从中获益。可以说,佛法在印度和中国兴盛时,或许正是这两国最辉煌的时代,这是因为佛法最主要就是教导并关注内在。
    在众多佛教法门当中,禅修和自省是直接相关的,而当社会作省思、向内思考时,无论时间长短,都会获得一点自信。当有自信时,我想就会有宽容、谅解和慈悲。我会说,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有一种更具证悟的贪婪。如今在东方和西方,你都能清楚看到我们的贪婪是非常短视的贪婪。且不说下一辈子,甚至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在未来都没有合适的栖身之处。
    所以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很感谢你们在这周六早晨来到这里。路程有点远,而且对现代人来讲,这是个牺牲,而你们带着一点好奇心来到这里,这让人很受鼓励。
    在我开始让你们提问之前,让我先挑个主题,简短谈谈:依据佛法,如何变得强壮。我们都想要变强、能够掌控,因为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强壮且能够掌控时,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伟大的印度学者寂天菩萨曾说,在我们生命的所有层面中,只要是需要依赖他物的,就是痛苦。我很确定,不只是在这房间里,外面的每一个众生也都在寻求快乐。所以我们会对那种强壮以及掌控,略作讨论。
    但是为了要讨论强壮或力量,我们不得不谈谈弱点。是什么使我们变弱?首先,你必须明白,即使我们全都想要掌控,就算那是我们的目标,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认为也许今晚自己会快快乐乐地和某人共进晚餐,当然我们应该这么计划,但实际上我们无法真正保证这会发生。我可以告诉你数十亿个理由为何这可能并不会发生,而你甚至找不出一个理由能够保证它的发生,因为我们的一切——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的家庭,全都依赖于外缘。午餐时一件不如意的小事,或是在你刷牙时,或是在你下床时,就可能让你终生沮丧。这不是预言,这是现实。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我们要有这个坏消息?为何我们不能单纯享受我们的生活?是的,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把坏消息关掉,当然我们就不需谈论这些,但是迟早我们都知道它会来临。就算什么都没发生,我们全都会死,即使是以长寿象征、天神、寿桃等等包圍我们,从来没有人永生不死。而那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是我们甚至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
    佛教并不是试图带来坏消息,接着悲观哀伤。佛教不是谈论坏消息,那不是佛教的目的。事实正相反,我们想要变得更快乐,不过是通过面对真相和现实而更快乐。因为当你知道实相、现实的时候,你就从那个幻觉中解脱。就像是个小孩去看场表演之类的,他被面具舞的怪物吓到,然后这孩子前往后台见到某人拿下面具——秘密揭穿,我想意思是「真相大白」,你就不再被那幻觉烦心。但是,对,在情感上,真相让人痛苦。如同寂天菩萨所言,允许我稍微修改一下那个譬喻:为了医治一个非常、非常致命的疾病,小小的打一针是可以的。
    现在回到是什么让我们变弱。基本上,我们有情众生的天性就是缺乏安全感,一点安全感也没有。我们缺乏安全感的一大原因实际上是不知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我们是小孩时,我们哭,我们丢东西,以告诉父母我们的存在。接着当你是青少年时,你染发。现在我们做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就只是为了表现自我,不只是对他人,也对你自己,表达你的存在。教育、升职、名片、穿着的颜色,基本上就是追求成为重要人物,一直都有这个证明自己存在的烦恼。这很具讽刺性,因为依据佛教哲理,事实上,自我并不存在。这个我们今天讲不完,必须讲到《心经》,所以我们今天不谈这些。
    我们会谈非常实际、你可以带回家思考的东西。是什么使我们变弱?有八件事情:想要被赞美,不想被批评,想要快乐,不想要不快乐,想要获得关注,不想被忽视,想要拥有,不想匮乏或没有。如果你陷入这八项的其中之一,你就会变得软弱。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极可能落入这全部当中。但即使是其中的一项,就已经会让我们变弱。
    例如,希望受到赞美。我们是多么汲汲于不断受到赞扬,像是举杯致辞你是最伟大的、你的诸多成就、你最慷慨、你最漂亮。接着别人就必须回敬赞辞,吃些东西之后,他或她站起来说:哦,你是最伟大的,你是最美的,你是最这最那的;同时有人被遗忘。总之是非常戏剧性。而致辞的人也会一直紧张:我有漏掉任何人吗?是的,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被赞美,你就会变得非常软弱,甚至会为了获得赞美而出卖自己的母亲。真的,我就是这样,我提名我自己,我对此非常热衷。
    批评,我们讨厌批评,甚至是最微小的批评。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只得到很少的批评,我们获得的赞美总是多过批评。数百的赞美不够,茶或酒一下肚就立刻忘了。一个小小的批评,整顿饭就毁了,隔天早上你还继续想着。
    我们就是这样让自己变得软弱。顺带一提,我现在讲的只是佛陀教法的一部分。甚至是像《孙子兵法》,其中说到伟大的将领不应该软弱,那很类似,对吗?这些是我们不应该失去的价值。如果你汲汲于这八法中的其中一项,想都不用去想还能成为完美的灵修者,你变得什么都不是,你甚至失去身为世俗凡夫的优雅,你最终变得如此肤浅。这全都回到缺乏安全感,企图证明他们的存在。是的,不只是为了成为好的灵修者,而且是为了成为优雅的人类,不落入这软弱的陷阱很重要。
    在我停止之前,还有一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换言之,慈悲,你真的应该对慈悲作投资,那远胜于怜悯心。我们的慈悲永远不应该是骄慢,我们的慈悲必须是基于明白我们身为人类或有情众生的平等性。人们谈论愿景——我们人生的愿景、国家的愿景,如果是伴随着慈悲,这愿景就不会出错。
    现在请你们提问。

问:关于使我们软弱的八件事情,我观察到我有些朋友八项都有,有些则只有一项或两项。我想问为何如此,是因为业吗?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根除或减少落入这八个陷阱当中?
答:是的,是业,绝对是业。如果不用「业」这个字,我就会说是「习惯」。
你问题的第二部分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佛陀的整个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此。不过,培养觉知很重要,所以你可以说,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通往觉知之道。我不知道你能否这么想。有时候我们说,你知道这是上海?你知道这是茶?当我们这么运用时,「知」是如此重要。那问题是必须的,随着你的禅修,你的修行愈来愈好,当然你就会愈来愈细化这个问题。就像是,我有没有觉知当下运作的这个心理因素,就在这一分钟,是会发展成想要受到赞美或是不想被批评等等?
    例如,若你正要去一个非常重要的的聚会,你必须知道哪些是重要人士,你不会想要与清扫工人等人握手而以为他是位大人物。那种思绪是不间断的,这当下也必然有这样的心理因素,就在这一刻,看来几乎微不足道,但是会变大。
这就是为何伟大的寂天菩萨曾说,当你步入人群中时,应当认为自心是负伤的。当你身体的某部分受伤而你走进地铁站时,你不会毫不在意地行走,你会试著保护那伤口,因为可能会有人擦到它,对吗?同样的,当你走进人群中时,视自心如同伤处,特别是因为你可能希求赞赏,或你希望得到注意。
    你一定曾经注意过,在电梯里若有一面镜子,有时候男士会这样做、女士会这样做(仁波切比划一般人照镜子时会有的动作)。那一刻的心理因素非常微不足道,只是稍稍整理一下仪容。或是你前往一个重要宴会,有很多、很多的重要名人。若你是一个小小的名人,天哪,你的情绪会变得非常疯狂,会与自卑和自傲的纠结作斗争。你见到一个比你次要的名人,就想着自己比较好,但接着你碰到一个同等的名人,喔,那就难了!然后你见到比你更出名的人,若是能够的话,你或许会想超过他。
    因此,审视自心是否有这些弱点,是你们应该有的重要战略,相当重要,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们使你的生活更为完满。否则,若佛教成了只是去寺庙供香烛、抛洒些花朵、拜三次,那么佛教不过是成了一个文化。那么对于佛教,你就是把黄金变成了铜。

问:大乘佛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例如净土,基本上就是为投生阿弥陀佛佛土的修行,而菩萨道是修行一再成为人类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只是个初学者,所以对于选择哪个法门,我在决定上有些困惑。其次,金刚乘是否也有净土的修行?我知道有迁识法,而在迁识法中,当上师引导中阴众生时,他们是去哪里?前往净土或是上三道?

答:这非常依赖于他们的业。若是他们有很好的业,他们可以被迁往净土,否则也许是上三道。你可以选择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并不重要。是的,金刚乘有净土,但与大乘完全相同,因为金刚乘是大乘。一般我会劝告你们学习并修持大乘,因为我认为有相当好的文献支持,大乘是在你们的基因或说是精神之中。而且,若是没有菩提心——大乘教法的精髓,金刚乘就会崩塌。所以我建议你们修持任何一部大乘佛经,例如《金刚经》或《佛说阿弥陀佛经》。

问:谢谢您的开示。您刚说到习惯、习性。我想请问一个人的习惯和其个性间的因果关系。您能否对此作阐述?
答:习惯是我们所试图分解的。所谓的生活、轮回的生活,就是一个习惯的蕴集。拆解这些习惯就是我们所谓的佛法。习惯的完全分解就是我们所谓的涅槃。在这过程中,为了放下一个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新习惯,亦即采用方法或法道。

问:对于在家人,我们在持咒时,应当具有何种心态?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对于我们的修行有何益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批评与赞美。我们大概知道自己不应该落入这些陷阱,但是不知为何,就是做不到,我们控制不了。有没有什么修行是仁波切会建议我们去修,以更好地控制脾气?

答:首先是关于咒。持咒是禅修的一种形式。有这么多的方法,多多益善,因为不同众生需要不同法门。你可以持咒,依据你的心态、动机、戒律的种类,而有相应的成果。你可以在你的闲谈、和人聊天、看电视之间持咒,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仍然是有些努力。稍微更好的是你可以为自己制定更严格的纪律,至少不说话——你依然走来走去、在车子里等等。也许不说话或不看电视,那会很好,非常好。接着,你采用甚至更为严格的纪律,只有在坐直时才持诵之类的。之后,依照你所采用的戒律类型,你或许可以作咒语、六字大明咒等的观想。但是对于大乘,只是因为你有好的戒仪,并不表示咒语就修得更好。我宁愿选择在四处聊天、讲话之间持咒但是具利益有情众生的发心的某人,我宁愿选这样的人,而不是讲话温和、非常会持咒并且有相宜的观想,但发心却是希望变得有力量、要成名、世俗的人。接着,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我已经对那位女士回答过了。基本上,你必须培养觉知。

问:上帝和佛陀两者有何差别?
答:当人们讲到全能的上帝时,我想他们通常是在讲一个创造者。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他们相信那一类的事情。有些印度教也相信,但是略有不同。佛教?不,没有全能的创造者。全能的创造者是你的自心。佛有两种:内在的佛是你自心的本性,外在的佛诞生在印度,他是象征性的佛,曾是位王子。

问:不知如何选择佛经来读?

答:不需要选择,就像是医学书籍,你生什么病,就选什么。对,《心经》、《金刚经》,已经够好了,非常好。

誊写编译:西游译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