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7|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虛雲老和尚」相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8 13: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
.

虚云和尚述年谱

予俗姓萧。系出兰陵。梁武帝之后。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忧无后。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樑失修。发愿兴建。父母同梦一长鬚着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岁(一八四○年)
七月二十九日寅时。予诞生于泉州府署。初堕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慟。以今后无复举子望。遂气壅死。翌日有卖药翁来。为破之。得男。由庶母王氏抚育。

〔是年大事〕
鸦片战争起。清道光一十九年。(西曆一千八百三十九年)粤督林则徐禁鸦片。焚英商藏烟。英国进兵广东。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二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三岁
〔是年大事〕
江甯条约成。开五口岸通商。割香港给英国。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岁
以上四年在泉州。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六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七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八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九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十岁
以上六年在漳州福宁。

道光三十年庚戌十一岁(一八五○年)
父复回泉州。祖母周氏。年老。以予兼祧继叔。为定二室。一田氏。一谭氏。二家皆湘籍宦于闽者。世交也。冬月祖母周氏去世。父丁忧守制。

〔是年大事〕
洪秀全起义于金田。

咸丰元年辛亥十二岁
二月。予父以事往臺湾。携予行。初乘小洋船。由厦门出发。于茫茫大海中。现一物大如山。高出海面数丈。全船人均合掌念观世音菩萨。船行半小时。始见鱼尾形。其长不知若干里也。

〔是年大事〕
洪秀全陷永安。称太平天国天王。

咸丰二年壬子十三岁
予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得见三宝法物。生欢喜心。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事。熏染于心。八月。随叔父蒲堂。进香南嶽。遍游诸剎。若有夙缘。不欲回家。以畏叔严。不敢言。

咸丰三年癸丑十四岁
父窥予有出尘志。欲因势利导。留于家中。请一位先天大道王先生。教在家修行法。令看各种道书。及教内外气功。心弗善也。然又不敢言。冬父服闋。付予属叔父管教。自往福建。佐厦门关事。

〔是年大事〕
洪秀全定都南京。曾国藩募湘军。

咸丰四年甲寅十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十六岁
父在厦门关二年。又回泉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3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4:51 编辑

(二)   


咸丰六年丙辰十七岁
予在家读道书三年。认為非极则事。如坐针毡。乃佯博叔父欢。助理家政。以懈其防。一日乘叔父外出。予念离家时至。乃打包向南岳去。歧路多。半途被截回。将予及从弟富国送至泉州。未久。父将田谭二氏接回。举行婚礼。将予禁錮。与二氏同居而无染。予為二氏说佛法。亦能领悟。见从弟富国有超俗志。亦时与说法。闺中堂外。胥成净侣。

咸丰七年丁巳十八岁
〔是年大事〕
英法联军攻陷广东。

咸丰八年戊午十九岁
予决志离俗。从弟富国同此志。暗探福州鼓山路程。作皮袋歌一章。(见法彙诗偈篇)。留别田谭二氏。与富国同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為披剃。

〔是年大事〕
英法联军陷大沽。天津条约成。

咸丰九年己未二十岁
予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名古巖。又名演彻。字德清。时父在泉州。派人四出寻访。富国於圆具后。行脚参方。去后不知踪跡。予隐山后巖洞。礼万佛懺。不敢露面。时遇虎狼。亦不畏惧。


咸丰十年庚申二十一岁(一八六○年)
居山洞中礼懺。

〔是年大事〕
英法联军陷北京。帝幸热河。订北京条约。九国通商。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十二岁
仍居山洞礼懺。

同治元年壬戌二十三岁
予在山洞礼懺。已满三年。一日鼓山职事来告。谓泉州萧老太爷。已告老还乡。汝可不必匿避。妙老和尚称汝恆心苦行。但修慧还须修福。汝可回山任职。為眾作务。予遂回山门。任职事。

〔是年大事〕
常胜军击败太平军於上海。越南割南部支那与法国。

同治二年癸亥二十四岁予任职鼓山。


同治三年甲子二十五岁
仍任职鼓山。冬十二月。闻父在湘乡原籍病故。从此不探问家事。断绝音书。

〔是年大事〕
洪秀全服毒死。太平天国亡。


同治四年乙丑二十六岁
仍任职鼓山。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3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38 编辑

( 三)  .
.


同治五年丙寅二十七岁
有乡人来言。谓予父歿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详见下宣统二年

予任职鼓山。已满四年。所当职务。自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中间曾派膴事。弗為也。即寺中常住。时有单嚫。亦不领受。每日仅粥一盂。而体力强健。时山中有古月禪师。為眾中苦行第一。时与深谈。既而自思。任职多年。修持不无少碍。又思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於十年前。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復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磧。绝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簑衣。一蒲团。復向后山中作巖洞生活。

同治六年丁卯二十八岁

同治七年戊辰二十九岁

同治八年己巳三十岁
以上三年住山洞。此三年中。居则巖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鬚髮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為魅。怖而走。予亦不与人言谈。

初一二年。时见胜境。不以為异。一心观照及念佛。处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於我。心中欢悦。自以為四禪天人也。夫世人之患。為口体耳。古人有所谓以一钵轻万钟者。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次洒然。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后一年。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觉又一年矣。
..
同治九年庚午三十一岁(一八七0年)
一日行至温州某山。栖息巖中。一禪人访至。顶礼问曰。「久闻高行。特求开示。」

被伊一问。深感惭惶。乃曰。「智识愚昧。少所参学。望上座慈悲指示。」

曰。「你如是行径。有多少年。」乃告以经过。

曰。「我亦少有参学。不能与汝说。你可到天台华顶龙泉庵。请问融镜老法师。他是天台第一有道德者。必能饶益汝也。」

予直上华顶。至茅庵外。见一僧。问老法师在否。答。「补衣的是。」

即近前顶礼。法师全不顾视。曰。「学人特来亲近老法师。望祈垂慈」

师顾视良久。曰。「你是僧耶。道耶。俗耶」

答曰。「僧」

问。「受戒否。」

答「已受具。」

问。「你这样。试有多久。」予略述经过。

问。「谁教你如此做。」

答。「因见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学。」

问。「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為。近於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巖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

予被老人痛处一锥。直透到底。復顶礼求开示。师曰。「我教你。若听。在这里住。不听。任去。」

曰。「特来亲近。焉敢不听。」师即赠以衫裤衣履。令剃髮沐浴。作务去。并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予从此试粥试饭。及学天臺教观。勤劳作务。得师嘉许。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3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42 编辑

(四)  


同治十年辛未三十二岁
在龙泉庵侍融镜法师。时有啟发。法师年已八十餘。精严戒律。宗教并通。令予多参讲座。以利游方。


同治十一年壬申三十三岁
奉老法师命。往国清寺参学「禪制。」至方广寺习『法华。』

同治十二年癸酉三十四岁.
.
同治十三年甲戌三十五岁
以上二年。在国清寺习经教。时往茅庵伴镜老人

光绪元年乙亥三十六岁
至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毕。辞别镜老法师。不无依恋。谈数夕。珍重而别。下山经雪竇。到岳林寺。听『阿弥陀经』毕。渡海朝普陀山。在后寺度岁。

住普陀时。遍参各寺剎。是年十月。潮来一大鱼。在千步沙上。不能去。长数十丈。眼大如盆。渔人取肉。破出两支小木船。有髮及釵釧等物。以鱼脊骨作柱墩。其大骨可作栋樑。又大潮时於潮阳洞来一龙。鳞甲作金光色。四足全身皆现。惟不见首。其尾似鱼尾。久之乃去。

光绪二年丙子三十七岁
由普陀回寧波。至阿育王寺。寄火食。三元一月。拜舍利二藏。以报父母劬劳之恩。至天童寺。听讲『楞严宗通。』

光绪三年丁丑三十八岁
自寧波至杭州。朝三天竺。及各处圣境。於半山礼天朗和尚。及长松西堂。在西天目过冬。当予自寧波至杭途中。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趺坐。持咒。女亦不敢动。斯时倘失觉照。败矣。勉诸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光绪四年戊寅三十九岁
至天寧寺。礼清光和尚。在寺过冬。

光绪五年己卯四十岁
至焦山礼大水和尚。时彭玉麟宫保督水师驻此。曾邀予数次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深生敬信。

〔是年大事〕
日本併琉球

光绪六年庚辰四十一岁(一八八○年)
至金山寺亲近观心和尚。新林大定等和尚。禪坐过冬。


光绪七年辛巳四十二岁
至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是年在高旻过冬。禪功尤进。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4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44 编辑

(五)
   

.
光绪八年壬午四十三岁
予割爱辞亲。出家二十餘年矣。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生惭愧。欲报劬劳。拟再东朝南海。北礼五臺。住普陀数月。静中稍见胜境。发心朝臺。於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以直拜至五臺為止。时附香者。有遍真。秋凝。山遐。觉乘。等四禪人。渡海后。每日行路不多。中间曾停湖州。及至苏州常州。四人渐皆退去。予仍向前拜。至南京礼牛头融祖塔。渡江。止浦口狮子山寺。过年。

〔是年大事〕
法据安南东京湾。

光绪九年癸未四十四岁
由狮子山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省。经凤阳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苦乐飢饱。不縈念矣。腊月至黄河铁卸渡。(又名铁谢)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无人烟。於路旁有一摆小摊之茅棚。亦无人居。歇足此间。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次早举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去向。先则枯坐念佛。饱受飢寒。因草棚并无遮栏。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飢。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一日。两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飢。渐入迷态。初六午后。雪止。微见日影。然已病莫能兴矣。初七日来一丐者。见予卧雪中。致问。予亦不能言。知是冻伤。将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煖气復生。问。「何来。」

曰。「南海。」

问。「何去。」

曰。「朝五臺。」我问丐者贵姓名。曰。「姓文名吉。」

问。「往何处。」

曰。「来自五臺。回长安去。」

问。「既是五臺。寺中有来往否。」

丐曰。「人皆识我。」问。「此往五臺。路经何处。」

曰。「由孟县怀庆黄沙岭新州太谷太原省代州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祕魔巖。此处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

予问。「由此到山多少程。」

丐曰。「二千零。」

及至天晴。丐煮黄米粥。取雪代水。丐指釜中问。「南海有这个麼。」

予曰。「无。」

丐曰。「吃甚麼。」

曰。「吃水。」

釜中雪溶后。丐指釜中水曰。「是甚麼。」予无语。

丐曰。「你拜名山何求。」予曰。「生不见母。以报亲恩。」

丐问。「你背负行李。路远天寒。何时能达。劝你不必拜香了。」

予曰。「誓愿早定。不问年月远近也。」

丐曰。「你愿难得。现今天气好转。雪尚未化。无路可寻。你向我来的足跡行去罢。此去二十里有小金山。再二十里孟县。有寺可住。」

遂揖别。因雪深不能拜。顾礼足跡。抵小金山掛单。翌日起香过孟县。由孟县至怀庆(沁阳)途中将到洪福寺。有一老者名德林。见予在路拜香。近前将香凳接著。曰。「请上座进寺。」唤徒将行李搬入寺。殷勤招待。茶饭后。问。「上座由何处拜起。」略述為报亲恩由普陀拜起至此。已两年矣。

谈次知予出家鼓山。老者不觉下泪曰。「我有同参三人。一衡阳。一福州。三人相伴朝山。同住林下三十年。后各分手回家。消息断绝。今闻上座湘音。又是鼓山佛子。恍如见我同参。不觉动念。我今年八十五矣。本寺原甚丰富。近岁稍歉。此场大雪。明年必丰收。上座可留住这里。」

至诚恳切。勉留在寺过年。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4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47 编辑

(六)



      

      
      
光绪十年甲申四十五岁

正月初二日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怀庆府。復回寺寄宿。初三日告别德林老人。大哭不捨。珍重后期而别。是日到府。城内小南海。不许掛单及留宿。即出城外宿路边。是夜腹痛极剧。初四早仍拜行。晚发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强拜。至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祇一破庙。无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庙在山顶。无过往行人。瞑目待毙而已。无悔念也。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疑為匪类。细看久之。见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彼执火来照曰。「大师父你怎麼还在这里。」

予将经过向伊说。文即坐身边安慰我。拿水一杯给我喝。是夕得见文吉。身心清净。十六日。文吉将予之污秽衣服换洗并给一杯药与予喝。十七病退。食黄米粥二碗。大汗内外轻快。十八病愈。予谢文吉曰。「两次危险。都蒙先生救济。感恩不尽。」

文曰。「此小事。」

问文「从何处来。」曰。「长安。」

问。「何去。」

曰。「回五臺。」

予曰。「可惜我在病。又是拜行。不能追随先生。」

文曰。「看你从去腊到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你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不必定拜。朝礼亦是一样。」

予曰。「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官。而促寿。昊天罔极。耿耿数十年矣。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也。」

文曰。「你诚孝心坚固。也算难得。我今回山。亦无甚急事。我愿代你负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

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倘我拜到五臺。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曰。「不敢当。你是孝思。我是顺便。不必表谢。」

文吉在此照应四日。病已大退。

十九日扶病起香。从兹荷物作食。都由文负担。予妄想顿息。外无物累。内无妄念。病亦日愈。体亦日强。辰旦至暮。可拜行四十五里。亦不觉苦。至二月底到太谷县离相寺。住持参学林下。见知客礼毕。顾文吉问予曰。「这位是你甚人。」告以故。

知客厉声曰。「出门行脚。不达时务。这几年北地飢荒。朝甚麼山。甚麼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门。你见何处寺门。有俗人掛单。」

当下听其呵责。不敢回声。予认错告辞。

知客曰。「岂有此理。由你自便。谁叫你来。」

予听话头不对。即转过话说。「这位文先生。请到客店住。我在此打扰一单何如。」

知客曰。「可尔。」

文曰。「此去五臺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

予苦留不得。取银酬伊。不受。辞去。后知客改顏悦色。和气送单。到灶房热坑上茶。亲做麵。陪吃。奇其举动。又顾左右无人。问曰。「此间常住多少眾。」

曰。「我在外江多年。回来住持。连年岁荒。仅留得我一个。粮亦止此。适才举动。是游戏耳。幸勿见怪。」

予十分难过。啼笑皆非。勉吃麵半碗。即行告辞。彼留住亦无心答应也。遂到街上旅店找文吉无著。时四月十八。夜月正明。予欲追文吉。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进。心急起火。次日脑热。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黄土沟白云寺。(此寺為孚上座道场)知客见予口流鲜血。不准掛单。勉强过一夜。二十一早进太原城。至极乐寺。饱受责骂。不掛单。二十二早出城礼拜。北门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贤。见予近前招呼。接过拜凳行李。请进寺内。爱敬如亲。领到方丈。陪茶饭。谈次予问。「大和尚似廿餘岁。又係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

曰。「我父亲在此做官多年。后在平阳府任上。被奸臣所害。母亦气殞。我含泪出家。此间官绅旧有往还。故邀至此。早想摆脱。今瞻上座道风。心甚倾服。请在这里长住亲近。」

予告以发愿拜香缘由。住持甚敬信。坚留十日乃放行。送衣物旅费。予概弗受。临别代携拜凳相送十餘里。洒泪而别。时五月初一日也。予向忻州前进。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后面来一马车。缓行不越前。予觉避之。车中官人下车。问。「大师在路拜甚麼。」告以故。官人亦湘人也。谈甚畅洽。

彼曰。「若此。我现住峨口白云寺。你朝臺必经之地。你之行李。我代你先送到。」予感谢之。上车逕去。仍是每日拜香。别无延误。五月中到白云寺。代送行李者。即该营营官也。见予欢迎至营部。优待。休息三日。告辞。送路费礼物不受。彼另派兵将行李银物逕送显通寺。予起香到圭峰山祕魔巖。狮子窝龙洞等处。山水奇踪。说之不尽。予以拜香故。未能领略也。五月底至显通寺。兵弁已将行李送来。下山去矣。

到显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剎进香。遍问文吉其人。无有知者。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也。」予即顶礼谢。二十二日起香。两日拜至东臺。月朗星辉。进石室上香。在室内朝夕礼诵。禪坐七日。下臺拜那罗延窟。裹粮已尽。六月初一日回显通寺。初二起香。上华严岭。过夜。初三拜北臺。在中臺过夜。初四拜西臺。过夜。初五回显通寺。初七拜南臺。在南臺打七。十五下臺回显通寺。参加六月大佛会。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愿毕。

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歷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纔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

又於中途所歷诸名胜。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黄河。而太行。胜地名山。说之不尽。古今游记。言之甚详。然不及身歷其境者之為快。若五臺為清凉圣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巖。万年积雪。石桥横锁。楼阁悬空。则非他处所及。予以拜香期内。不及观赏。还愿已毕。稍為涉足。不欲灵山笑也。

大会圆满。上大螺顶。拜智慧灯。第一夜无所见。二夜见北臺顶一团火。飞往中臺落下。少顷分為十餘团。大小不一。第二夜又见中臺空中三团火。飞上飞下。北臺现四五处火团。亦大小不同。

七月初十日。拜谢文殊菩萨下山。由华严岭向北行。至大营浑源南境。朝北岳恆山。至虎风口。直上。有「朔方第一山」石坊。诣庙云级插天。穹碑森立。进香下山。至平阳府(临汾)朝南北仙窟。城南有尧庙。甚壮丽。南至蒲州(晋西南)卢村。礼汉寿亭侯庙。渡黄河。越潼关。入陕西境。至华阴。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所经攀锁上千尺幢。百尺峡。及老君犁沟。名胜甚多。留八日。慕夷齐之圣。游首阳山。至陕境西南香山观音寺。观庄王坟。入甘萧境。经涇川平凉等。至崆峒山。岁云暮矣。回香山过年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4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50 编辑

(七)

      


   
               
         
光绪十一年乙酉四十六岁
春。离香山。西出大庆关。入陕境。经耀州三原。至咸阳。观召伯甘棠树。至长安。城垣雄伟。古跡甚多。城外东北慈恩寺内大雁塔。浮屠七级。有唐代以下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為碑林。有七百餘种。城东為灞桥。环有七十二孔。桥亭折柳。有阳关三叠处。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到终南山东五臺。响鼓坡。宝藏寺。白水浪。此处有两圣僧隐此。到嘉五臺银洞子五祖窑。

至南五臺。晤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予同住。法忍住老虎窝。冶开居捨龙椿。法性住湘子洞。予与觉朗体安同住大茅蓬。

三月初一日早殿后。忽见群星乱飞。天帚星现。久之始没。不知何兆也。

〔是年大事〕
去年中法战事起。本年和约割安南属法。


光绪十二年丙戌四十七岁
〔是年大事〕
英併缅甸。设臺湾省。


光绪十三年丁亥四十八岁
以上两年餘。在南五臺茅蓬。与诸师同参究。甚有饶益。

二月下山至翠微山。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至草堂寺。礼鳩摩罗什法师道场。游太白山。高一百八里。六月不溶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经子午镇。至汉中府(即南郑)汉高祖拜将台。包城诸葛庙。张飞万年灯诸名胜。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嵋。剑门关。钵盂寺。白马关。庞统坟。以达四川梓潼县文昌庙。途中经七曲山。九曲水。剑门关。削壁中截。两崖相嵌如剑。诚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上有姜维城。即伯约驻兵处。栈道难行。如上青天。古人不虚语也。至广汉之南新都县。在宝光寺过年。本年入川。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繫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十九岁
正月由宝光寺起程入成都省会。礼昭觉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洪雅县。至峨嵋山下。由伏虎寺九老洞。(赵公明修行处)上至峨嵋金顶进香。毕。夜看佛光。万盏明灯。如天星繁聚。其中胜境。说之不尽。於宝光寺参应真上人。住十日。循万年寺。礼毗庐殿。下山。至雅州。经荣经县入瀘定。过此即川边境矣。(从改西康省)五月渡瀘。雅安中有大渡河。用铁索驾瀘定桥。长达三十餘丈。人经其上。摇曳动荡。有戒心焉。向西行经打箭炉里塘。(即理化)巴塘。(即巴安)北至察木多。(即昌都)西至硕督经阿兰多。以及拉里。(即加黎)其间地广人稀。汉藏蕃蒙夷及猺獞等等种族。语言复杂。能通汉语者百之一二耳。里塘有贡噶神山。為喇嘛圣地。巴塘多险峻高山。察木多多河流。各种族多奉喇嘛教。由拉里南行至江达。(即太昭)过此即為西藏境界矣。

入西藏境。过乌苏江。越拉萨河。即為西藏首都拉萨。全藏政教之中枢。西北达布拉山。有高十三层之达布拉宫。殿宇庄严。金碧耀目。為达赖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二万人。附近有葛尔丹。别蚌。色拉。三大寺。亦各数千人。予以言语难通。祇於各寺进香。及一礼活佛而已。又西行经贡噶。江孜。至日喀则。(即扎什伦布)其西有扎什伦布寺。建筑宏丽。广及数里。為后藏政教领袖班禪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四五千人。

由川入藏。行及一年。日出而行。日入而息。登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鸟兽异於中原。风俗堪称殊异。僧伽不守戒律。多食牛羊。道服划分红黄。各立门户。忆及祇园会时。不知涕之何从也。以岁暮回拉萨过年。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5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55 编辑

(八)     
               
   

   
     

...........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十岁
予不欲留藏。开春南行。经拉噶。亚东。(即茅屯)為由藏往印第一门户。经不丹国。越重山峻岭。不知其名。或称葱岭。或称雪山。(即喜马拉雅山)有诗云「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玲瓏」之句。至杨甫城朝佛古跡。至孟加拉大埠。渡锡兰。朝圣地后。即附航至缅甸。朝大金塔。至摩罗缅吉帝利。此处有一巨石至奇。称是目连尊者安置。朝礼甚眾。

七月起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即云南境。而免寧龙陵景东蒙化。赵州下关。至大理。观洱海银涛。声闻数里。叹為奇观。回国初愿。為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入定待弥勒下生)渡洱海。向东北行。经挖色。百担。平沙。山角。安邦大王庙。至灵山一会坊。即鸡足山麓也。半山有鸣歌坪。相传尊者入山。八国王送至此。不忍去。在山修行。成护法神云(即大王庙)直上至迦叶殿。殿中奉尊者像。传阿难尊者来朝。石门自开。至圣境悬巖。石壁生成一道石门。名华首门。迦叶在内入定。宛若城门。高数十丈。广十餘丈。双门关闭。门缝显然。是日游客。及导引之土人颇多。予进香礼拜时。忽闻大鐘三声。土人均欢呼礼拜。称有异人至。则闻鐘鼓鱼磬声。我等曾闻一二次鼓磬声。未闻大鐘声也。今师傅礼拜闻大鐘声。其有道乎。予谢弗敢。时己丑年七月三十日也。

再上山顶。名天柱峰。此為全山最高处。从山下至此。约三十里。有铜殿一所。楞严塔一座。据山志载。全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则全山不足十寺。僧伽与俗人无殊。子孙相承。各据產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

下山由梁王山。九峰山。至云南县。经水目山。灵鷲山。紫溪山。至楚雄府。在西门外高鼎寺住。初到未几。闻兰香满室。执事僧向予致贺。上座至。仙兰放香。异数也。府志载。山有仙兰。不见其形。遇真人而放香焉。今日兰香满山。上座德感。招待殷勤。坚留久住。予以回湘急。却之。一宿即行。经昆明府。曲靖府。以达贵州省之平彝。循道东行。经贵阳镇远入湘西之麻阳芷江。经宝庆府。达衡阳。礼恆誌和尚於岐山。留旬日北行。

至湖北武昌。礼志摩和尚於宝通寺。学『大悲懺』法毕。赴九江入卢山。礼志善和尚於海会寺。参加念佛会。过安徽境。游黄山后。朝九华山。礼地藏王菩萨塔。百岁宫。礼宝悟和尚。此老戒行精严。定力第一。渡江至宝华山。礼圣性和尚。留住过年。

此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渡海须航外。餘皆步行。水驛山程。霜风雪雨。磧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


光绪十六年庚寅五十一岁(一八九○年)
到宜兴。礼仁智和尚。时修显亲寺。是密祖出家处。在此过夏。到句容礼法忍和尚。助其修赤山。住此过冬。


光绪十七年辛卯五十二岁
在金陵伴松严上人助修净成寺。时与杨仁山居士往来。参论因明论。般若灯论。住净成寺过冬。


光绪十八年壬辰五十三岁
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同住。由普照师主讲『华严经。』弘五教仪。贤首一宗。歇坠已久。各处闻讲教仪。多来赴会。江下贤教。从斯再畅。


光绪十九年癸巳五十四岁
仍在翠峰研究经教。是夏諦闲法师。来此同度夏后。自往金山过冬。

〔是年大事〕
英法成立协约。割暹罗南掌地。许暹罗独立。


光绪二十年甲午五十五岁
仍在翠峰茅蓬研究经教。

〔是年大事〕  中日战役起。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3:5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3:59 编辑

(九)   
        

1952年虚云老和尚在上海凤阳路侯在里崇德会与来果禪师合影。
左一,觉民法师;右一,佛源和尚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眾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逕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甦。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逕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謁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為慢眾。於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在禪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餘日。眾病顿愈。旋采石磯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眾。皆钦叹。禪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纔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於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麼。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是年大事〕
马关条约成。割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劝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十七岁
夏。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大定老和尚留住过冬。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4:0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离尘向觉 于 2012-8-18 14:02 编辑

(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五十八岁
由金山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回。被道明和尚请到扬州。助理重寧寺。四月通智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听眾千人。命予讲偏座。讲经毕。别众下山。

予以生而无母。未见慈容。仅於在家时睹真仪耳。每思之。輒觉心痛。夙愿往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遂往寧波。时幻人法师。及寄禪和尚(八指头陀)等维护天童。海岸和尚修育王山志。俱邀予助。予以有愿而来也。悉婉谢之。

拜舍利。每日从三板起。至晚间开大静。除殿堂外。不用蒲团。展大具。每日定三千拜。忽一夜在禪坐中。似梦非梦。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舍利殿前天池内。长数丈。金光晃耀。予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见母在楼阁上瞻眺。予即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觉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梦母。祇此一次。

从此每有人睹舍利。皆参加。眾说非一。予观多次。初见大如绿豆。紫黑色。至十月半两藏拜完。再看。大亦如前。己变為赤珠有光。再拜。急於求验。遍身痠痛。看舍利大逾黄豆。色黄白各半。至此确信舍利之因根境而示现也。急於求验。增加礼拜。至十一月初大病顿发。全不能拜。病近沉重。进如意寮。服药罔效。卧不能坐。此时承显亲首座。宗亮监院。与卢姑娘等。多方施救。费财费力。终不见效。眾皆以為世缘尽矣。予亦听之。第以燃指不成。心生焦虑。

至十六日有八人入寮视予。皆為燃指来者。以為予病尚不重而求伴也。予闻之。知明日為燃指期。坚请参加。首座等皆不赞许。恐危险。予不觉泪如泉涌。曰。「生死谁能免者。我欲报母恩。发愿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益。愿以死為休矣。」宗亮监院。时年祇二十一岁闻之。亦流泪曰。「你不要烦恼。我助你成就。明日斋归我请。我先為你布置。」予合掌谢之。

十七早。宗亮请他师弟宗信帮燃。数人轮流扶上大殿礼佛。经种种仪节礼诵。及大眾念懺悔文。予一心念佛。超度慈母。初尚觉痛苦。继而心渐清定。终而智觉朗然。念至『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予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已燃毕。予自起立礼佛。不用人扶。此时不知自己之有病也。於是步行酬谢大眾。回寮。咸叹希有。即日迁出如意寮。翌日入盐水泡一天。亦未流血。不数日肤肉完復。渐渐恢復礼拜。留住阿育王寺过年。

〔附註〕
寺原名阿育王。后改為广利。在寧波鄞县南乡四十里鄮山。昔佛灭度百年后。中天竺阿育王治国。将佛舍利八万四千。藏之宝塔。役使鬼神。分置地中。东震旦国有十九处。次第出现。如五臺育王是也。五臺閟於大塔中不易见。育王於晋武帝太康三年。慧达礼拜请求。乃从地涌出。遂建寺藏於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观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跪殿外阶沿。凡欲睹者。依次而跪。塔主请塔出。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祇尺餘。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鐘。有一针。舍利附於针端。观者大小多少动定不一。平常有见一粒或三四粒者。青黄赤白各异。有见莲花及佛像者為胜缘。明万歷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亲友来参。初如小豆。次如大豆。次如枣。次大如瓜。更大如车轮。光明朗耀。心目清凉。时舍利殿坏。陆重修之。庄严至今。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使后世眾生。生正信心也。

〔是年大事〕
德租胶州湾。朝鲜王称大汉皇帝。
.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十九岁
春初在阿育王寺。因寧波七塔寺铸大鐘。归依老和尚本来和尚。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来阿育王寺。请予附讲。遂往寧波七塔寺。经毕。往宜兴铜棺山。结茅蓬过年。

〔是年大事〕
戊戌政变。俄租旅顺大连。英租威海卫。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十岁
结森。宝林。二上人。邀赴丹阳。重修仙台观。在此过夏。七月至句容。赤山法忍和尚付茅蓬。过冬。

〔是年大事〕
法租广州湾。英租九龙半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6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