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感化贼人 度其出家为比丘(界定法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4 11:22: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只要善心不断,总有回头醒悟的时候。(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佛陀一生四十五年的行化教诫中,曾经度脱了无数的出家比丘。这些比丘在未出家前,种姓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这其中有王臣百官乃至普通百姓,也有一些种姓低贱的首陀罗阶层。他们中间,有商人,有农民、有养殖户,有工匠、理发者、挑死尸者,甚至还有土匪和强盗。本经便记载了佛陀亲往树林中感化贼人并使之出家的案例。
曾经一段时间,佛陀在央瞿多罗国游行度化。央瞿多罗国是古印度小国,位于鸯伽国与末罗国之间,而《四分律》则称其位于摩揭陀国的北部。据《律藏·大品》记载,佛陀曾暂住于跋提(属鸯伽国),其后向央瞿多罗国方向游化,其后又至阿婆那(央瞿多罗国都城)。在暂住阿婆那不久后又继续向拘尸那罗(属末罗国)游方教化。从这里可以得知央瞿多罗国位于鸯伽国与末罗国之间。
当佛陀准备穿过一个名叫“陀婆阇提迦”的密林时,很多人都纷纷劝告佛陀:“世尊!莫从此道去!前有央瞿利摩罗贼,脱恐怖人!”前面有强盗,杀人越货手段极其残忍,佛陀只身一人,一旦进入到密林,就一定会落入贼人之手,到时真是九死一生!然而佛陀却淡淡地对大家说:“我不畏惧!”众人反复劝说无效,只得摇头叹息,“彼再三告,世尊犹去”——这使我想起了“三碗不过岗”的故事,然而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武松是一介武夫,佛陀是觉悟的圣者;武松是喝醉了酒,属于无自主行为,而佛陀此时则是完全清醒的,一点也不犯糊涂;武松没有战胜老虎的把握,而佛陀却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佛陀不为众人劝说所动,毅然朝密林中走去。果然正如众人所说,行不多远,佛陀便“遥见央瞿利摩罗手执刀盾走向”,这个强盗是一手持刀一手执盾,朝佛陀这边是直奔而来。
佛陀见状,就佯装逃走,故意让强盗追赶自己。具体怎么做呢?
“世尊以神力现身徐行,令央瞿利摩罗驶走不及”。佛陀运用神通,故意显现一副慢腾腾的样子往前挪着步子;而这位央瞿利摩罗虽奋起直追,明明就快要追到了,可以任凭他怎么追,就是抓不着佛陀。
不大一会儿,央瞿利摩罗就开始气喘嘘嘘起来,最后竟上气不接下气,一下子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最后,“走极疲乏已”,便远远地对世尊大声叫喊:“住!住!勿去!”意思是你要停下来,不要逃跑。
而佛陀的回答极富禅意:“我常住耳,汝自不住!”这句话说得很高明啊,佛陀说我从来就没逃跑啊,是你自己一天到晚跑东跑西的,一刻也不曾停歇过。
这位央瞿利摩罗听了后,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不对啊,这位大沙门还真有意思,明明是看见他在前面走嘛,他怎么能说自己从来没移动半步呢?
“沙门尚驶行,而言我常住;我今疲倦住,说言汝不住。沙门说云何,我住汝不住?”如今我累得实在不行了,只得坐下来休息,而这位沙门怎么能说我片刻未停歇呢?
佛陀闻后,便开始为央瞿利摩罗说法:“我说常住者,于一切众生,谓息于刀杖;汝恐怖众生,恶业不休息。我于一切虫,止息于刀杖;汝于一切虫,常逼迫恐怖,造作凶恶业,终于休息时。我于一切神,卡片于刀杖;汝于一切神,长夜苦逼迫,造作黑恶业,于今不止息。我住于息法,一切不放逸;汝不见四谛,故不息放逸。”
佛陀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可能再造恶业,这点毫无疑问;佛陀慈悲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见到佛陀都会产生欢喜雀跃,“目不暂舍”,好像婴儿见到了慈母般地亲切,是故佛“常住”,始终常住于清净安祥之中。而这位央瞿利摩罗呢,却是为非作歹、横结逆缘,刀枪凶器片刻未曾止息;他使一切众生产生恐怖感和逼迫感,恶业日增而善业全无,如此长期以往,必将是越陷越深,最后陷自己于万劫不复地悲惨地步。
央瞿利摩罗听后静下心来细细一想,觉得眼前这位大沙门说得十分在理,白佛言:“久乃见牟尼,故随路而逐;久闻真妙说,当舍久远恶。”看来连这位十恶不赦的强盗对释迦佛都是久闻大名,如今听闻一番言教果然名不虚传。他的意思是:我老早就要亲眼见您一面,可是一直无缘相见;今天总算把您给盼来了,是故在后面追个不停。看来机遇难逢,当洗心革命,追随这位大沙门出家修道,以洗涮久远以来的恶业,“即放舍刀盾,投身世尊足,愿听我出家”。
佛陀知悉央瞿利摩罗已真心悔改,便道:“比丘善来!出家受具足。”
这个经典事例便应验了中国禅宗的一句古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此成语源自于《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奈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
这位央瞿利摩罗自从放下刀盾立志出家为比丘,虽未“立地成佛”,倒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从“放下屠刀”的成语中又使我想到“一羼提终能成佛”的命题。《楞伽经》将一羼提分为二类,即断善根羼提和菩萨羼提。前者谓不信或诽谤菩萨大乘者,后者谓怜悯众生流转三途而发愿不入涅槃的大乘菩萨。而断善根羼提因如来威神力故,终将萌生善根而成佛,因此《楞枷经》将此类羼提归为“非毕竟羼提”——这就等于说的确有众生有毕竟不成佛者。然而《大般涅槃经》则认为一羼提皆有佛性,以佛性不断之故,众生皆得成佛。
依个人愚见,《楞伽经》与《涅槃经》二经主张其实并行不悖。所谓一羼提者断善根者,其实无论是何类有情,其善根断不会彻底断得那么干净与绝对。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而言,绝对意义上的“一羼提”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某种推论。但无论如何,一羼提尚能成就佛道,一介刀盾莽夫纵然造恶万千,只要其善心不断,总有回头醒悟的时候。这位央瞿利摩罗最后竟成就阿罗汉果位,不正是最有力的佐证么?http://fo.ifeng.com/juewu/fotuogushihui/detail_2012_01/04/11742831_0.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15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