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提出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是對治我們的煩惱,舒緩身心的重要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養生的重要性。人們在感歎時光飛逝,滄海桑田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自己脆弱的身體,養生方面的書籍也隨之暢銷起來。養生,在我國最早見於《莊子 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而 “生”,即是生命、生存、生長。
我國傳統醫學的觀點認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後醫其身”。在養生方面也是如此。俗話說:“養生不如養心”。養心、養性可以說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怒傷肝、思傷脾、喜傷心、悲傷肺、恐傷腎”。它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繫,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促使人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就會降低或破壞人的某種功能或組織,從而引發各種疾病。覺之路佛教博客
古人說:“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很多醫學實踐證明,善於養生的人一般都會有一顆善良、高尚的心靈,養生是和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緊密相關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中外衛生要旨》)意思是說,能做到善良、溫潤、寬宏、幽默,是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內在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