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医道养生路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妍美流畅,被尊为“书圣”。在王羲之的书帖中,反映出他颇为推崇食疗与养生,特别是对老庄的养生学素有研究。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他出身贵族名门,自幼研习老庄的哲学和养生学思想,熟读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在他早年所作《遂初赋》中即抒发心志:“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王羲之实践老子的养生思想与主张,他顺应自然,恬淡寡欲,遵道养生,获益良多。
道法自然遵道养生
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笔正,则心正”。在《王羲之的尺牍》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随处可见。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可百病不生,健康长寿。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皆是自然,人因天地而生,人也应该是自然之物。自然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健康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百病丛生乃至折寿。
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王羲之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自己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王羲之自幼就十分注重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道家的行为规范深深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灵。嗣后历代书画界名家,纷纷赞赏王羲之:“少有美誉,胸怀旷达,虽有安邦济世之才,却淡泊于功名利禄之外。”道家认为:“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王羲之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堪称德艺俱馨之楷模。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人品耿介、正直、完美。
本草强身自采自食
虽然自古以来,在帝王、贵族、方士们的长生梦中就有了神丹灵药,但和文人名士结下亲缘当在魏晋时代,方兴未艾的启用药饵热浪,演绎出许多警心励人的文化现象。那时他们选取药物的种类繁多,比如槐实、松脂、杏仁、黄精、枸杞、钟乳等,但嗜食丹药风靡于世。王羲之曾罹患耳聋,有些听力障碍,这可能与他长期服食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此后,他钟情用于治疗肾劳实热、腹胀耳聋的成方“地黄汤”,还经常应用性味辛温的解毒药“天鼠膏”,地黄汤和天鼠膏均可用于防治耳聋。
王羲之熟通本草,他自种自食,以果蔬代药,以本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他经常前往山中采药,还在院宅辟有植物园。他最善于林木药材的栽培。常年培植青李、樱桃、柑橘、胡桃、狼毒、菊花、来禽等林木和草本植物药材,其中多为解毒理血植物。他常把采收的药材或种子送予乡里人家,对于远在外地的友人,则将种子寄过去,支持他们种植。一时间,王羲之成了传播医药科普知识的志愿者。
沉湎丹鼎追逐风度
文人与药和名士风度相联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但广泛流播于文人群体中的是五石散。王羲之即是五石散崇拜者的典型代表。五石散又叫寒湿散,主要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硫磺等“五石”组成。五石散原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伤寒的方药。但到了魏晋时期,祈求养生妄服五石散,一刹时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髦仙丹。这其中的始作俑者,当属三国时魏尚书何平叔,据说他首试获得神效,然后流行于世。
何平叔,名晏,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也是一位玄学家、清谈家,官至吏部尚书,主管选拔人才。何晏形貌绝佳,爱修饰,喜女色。自诩服了五石散,精神爽朗,面容红润,美丰姿气,可博取女人的悦慕。《世说新语》言语篇说:“何平叔(晏)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何晏之举深得讲究风度的魏晋纨绔之流的仰慕,纷纷效仿,趋之若骛,很快流播于世。五石散在名士的效应下,又由养生遂变成了一种嗜食毒品的习俗,一种蹩脚的风度。垂青丹鼎养生的王羲之对此也雅爱有加,不辞辛劳,自制自食。他感慨地说:“服五石散,身轻行动如飞。和道士许迈同修服食,为采药石不避千里之遥,遍及州郡,穷及名山,泛舟沧海,乐得其中。”岂不知,书圣王羲之陷入了丹鼎养生的误区。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所述,五石散含有可致人中大毒的汞,可危及肝、肾、血管器官,能使人当场死亡。嗣后,王羲之在《服食帖》中说:“吾服食久,犹为劣劣,”是说服用丹药本欲养生,但是依然身羸多病。显然,王羲之因为嗜食五石散中毒,所含重金属过量损伤了身体,特别是听力障碍日重。
右军爱鹅兰亭流觞
为了消除体内毒素,他就地取材,采食园中青李、来禽、樱桃、狼毒、菊花等具有解毒作用的花果、根皮药材;王羲之还采用民间食疗方略——经常吃鹅肉。中医认为,鹅肉能解人体五脏的丹毒。难怪王羲之爱鹅、养鹅,素有“右军爱鹅”之说。与鹅有了不解之缘,以致养鹅也成了他养生保健的一种主要形式。
王羲之认为,饲养活泼可爱的动物,可以陶冶心情,而心情好则得以长寿,即乐观豁达的心态比药石针灸更利于健康。他在会稽(今绍兴)家中就养了一群白鹅, 他经常凝神观察群鹅在地上、水中的姿态,惊奇的发现鹅的优美形态与书体的笔画造型是何等契合,在鹅身上,他领悟到了运笔行书的道理,于是模仿鹅的动作练习腕力,遂创作一套保健体操《鹅掌戏》,坚持锻炼,既强健了身体,又使臂力、腕力、指力矫捷刚毅,促使他的书法艺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语“入木三分”,即源出王羲之书法笔力之遒劲深刻。直到晚年,王羲之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与书俱佳,且相得益彰,其书法艺术与文学性堪称双璧,美仑美奂,为序中之精品。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夏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他一气呵成,写出亘古大作《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个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酒势助兴,一挥而就,据说后来再写已无法超越它的完美了。
《兰亭集序》以哲学的眼光对自然与生命进行客观的审视。王羲之在序中探讨人的生命与死亡的重要关系:“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他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新天地, 忘却了人生痛苦的体验,实现了生命的永恒。序中对人生缜密的思考,体现出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兰亭流觞”成为脍炙人口的酒典和风雅之事,闪烁着人体生命科学的光耀。
斯人已逝,《兰亭集序》原本也伴随唐太宗长眠于大地,但是《兰亭集序》的摹本却永驻人间,王羲之的书法和他的精神则震古烁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