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各位同修是否有过这么一种感觉,即修学佛法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似乎可以放得下很多,对各种人事纷争看得有些开,对于人际交往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对自己当下的一切都有些满足,有一种安贫守道的状态----然而,就是有些“业障深重”的人或是违缘来打扰我们这种平静的生活,诱发我们的习气,陷我们于迷茫和烦恼之中。。。。。。
我曾询问过很多同修,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目前还在这个状况之中。造就这种情况的因缘当然是复杂的,今天,就从其中一个角度来和大家讨论下。
先看一个故事:同修癸,因为突然被老板辞退而很烦恼,当然,这个烦恼不是工作没了,而是她很不解为什么一向对她很好的老板会辞退她,是不是犯小人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经过一番交流,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同修癸在诉说一些悲伤往事时,给人的感觉是在说别人,而不是在说她自己。当指出这一点的时候,同修癸先是否认,过一段时间,自我觉察,承认的确存在这种情况。而且她给出了自己的一个解释,即:学佛的人不能沉湎于往事,因为对于过去的事情,难过也好,委屈也好,伤心也好,都于事无补,不如放下,朝好的方向去走。
后来,经过一个换位思考的技巧练习,发现了同修癸和她原老板的一个症结所在。同修癸独自一人来北京找工作,她的老板对她很照顾,将她当做妹妹,不但在工作上给予照顾,而且连生活上也给与很大的帮忙,比如租房子、买家具电器以及装修,都出了大力气。同修癸很感恩,同时也感受到了同事朋友之间友谊的珍贵,每次老板给予帮助之后,都会主动道谢说“谢谢你”或是“麻烦你了”,然后就放下,该干嘛干嘛。
不知道各位同修有没有发现症结之所在?
我们参学的时候,不用太注重身外的很多东西,专注内心即可。但在世间生活的时候,很多东西是需要考虑到的。以同修癸的事例来说,如果是道场中佛法修学,那可以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世间人际关系中,别人帮了自己很大忙,就只说一句“谢谢”,那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人际关系不佳,也是根源于此,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我们容易把感激之情放在心,却不容易把感激之辞说出口---“谢谢”这个词更多场合是一个礼貌用语,不能概括感激之情的。
更重要的是,同修癸的这种“放下”,并不是真的于心无所着,而是内心深处将经历的事情本身和经历事情时伴随的情感分离开了,其实是一种冷漠,心理学中称为“情感隔离”。起因可能是童年时,自我表达受到压制,结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藏起来。接触佛法后,用自己的知见去理解佛法名相,还以为自己修得很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是表象上看起来的确是类似的。
在家佛弟子修学佛法,容易出两种偏差,一是把佛法和世间法对立起来,二是把佛法和世间法等同起来,这两种偏差,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将冷漠和放下混为一谈,属于后者,类似的还有“放逸懒惰当随缘”、“怯懦退缩当包容”。
我们修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历过这么一个阶段,感觉自己什么都能放下,而且在行动上也的确如此,没有什么是自己上心的,什么都无所谓。 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一二了,是真的放下,于分别相不起分别见,还是把自己修得冷漠,变得枯木依寒岩了呢?
当然,行人各自有因缘,借这个机缘,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共各位同修参考。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明州白衣智证写于明州东溪
癸巳年三月初一 初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