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灵祐禅师
释灵祐(公元771-853年)著名禅师,沩仰宗创始人。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俗姓赵,生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年十五,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二十岁披剃,三年后在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先学律,后又研究大小乘经论。宋《高僧传》卷十一说他曾到天台山国清寺,遇到寒山、拾得二人;寒山并启示他“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账济诸子”。此后不久即参百丈百丈怀海,成为入室弟子。后去沩山,艰苦创业,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修建了同庆寺,成为接纳学人的道场。时相国裴休,常登山问道。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灵祐圆寂,世寿八十有三,敕谥大圆禅师。”
灵祐是怀让一系道一的再传弟子,他的禅境如何,可从他上堂示众的言论中得知其梗概。有一次,灵祐说:“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淳,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当时有人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灵祐说:“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他说:“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旨无始旷动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他总结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上述这些话,充分说明了灵祐的禅悟境界。水牯牛公案,也是灵祐自己的事。
灵祐如何去沩山的,说法不一。宋《高僧传》卷十一《灵祐传》说他于“元和末(公元820年),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而《景德传灯录》卷九则他原在百丈怀海处任典座,是被怀海派去沩山的。他临行前,怀海还有一番嘱咐说:“吾化缘在此(百丈山)。沩山胜境,妆当居之,嗣续吾奈,广度后学”。灵祐究竟是如何去沩山的,并不重要。但他是沩山的开山鼻祖并成为沩仰宗的创始人,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