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為前導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個修行者,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獲得大乘佛法的那些殊勝果位的。藏地、漢地,以及深受漢地佛法影響的日本、韓國等地,自古都盛行大乘佛法。
漢地歷史上可能是眾生根機較高的緣故,弘法的重點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圓頓法門上,雖然也有《勸發菩提心文》那樣的弘揚菩提心的論著,但是相比而言,對於世俗菩提心實修的完整教授並不興盛。現今末法的黑暗越來越濃,眾生的根機也越來越淺薄,高深的法門要能浸潤眾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這一大乘基礎法門作為前導。
值得慶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藏地擁有極為完整的教授。蓮花生大師在伏藏法門中,傳下了四無量心法門,阿底峽尊者傳下了七重因果法門,寂天菩薩傳下了自他相換法門。具體的論典有《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大乘莊嚴經論》、《普賢上師言教》、《修心八頌》、《佛子行三十七頌》等等。這些殊勝的法門,對菩提心的生起作了切實有效的引導,一直流傳至今,並從聖者法王如意寶那裡,傳到了我們這一代。
小乘的修行,是以自相續為中心,是為了斷盡自己的我執和業惑;大乘的修行,是以眾生為中心,是為了斷盡眾生的我執和業惑。沒有為眾生的安樂去用功、去奮鬥,換不來大乘的豐碩成果。大家作為大乘的修學者,在修行之初,就應該認識到大乘的這一修學特色,和自己肩上的使命。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提升到徹底幫助一切眾生這個目標上去。
我們為什麼觀修輪迴痛苦?我們為什麼觀修因果不虛?並不只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出離,而更是為了提高自己度化眾生的能力,這是大家不能偏離的一個目標。那麼現在,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佛法的基礎,對自己的煩惱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對眾生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幫助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去實踐我們的菩提心的初願,去嘗試和眾生交流一些佛法,用最殊勝的佛法甘露嘗試去回報一下那些曾經哺育過我們的眾生。並且在交流之中,一個人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或是教理不夠廣泛,或是體會不夠深入,或是某一方面的煩惱或者習氣還依然潛伏在心裡。這樣就會為接下來有針對性地改進和調伏,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
本師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佛法的護持和弘揚的擔子就主要落在了每位出家僧尼的肩上。出家僧眾受著十方的供奉,不能僅僅以完成早晚課為滿足,不能僅僅為了自己而去修學,而應該擔當起續佛慧命的使命。弘揚佛法是出家僧人的天職,是傳承佛法的根本,是佛陀最願意我們做的事情。這個功德和意義,是建造形象上的寺院等功德所遠遠不能比擬的。
同時,出家僧人也應該注重培養一些根機比較不錯,信心比較純淨,對聞思修有一定意樂的居士。因為居士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對生活有非常切身的體會,對於現代人的興趣和愛好有著直接的瞭解,如果他們學習到了一定的佛法,那麼他們會與用人們根機相應的語言和方式去傳播佛法,這會讓現代的人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能夠培養一些具備學修基礎的居士,他們一旦出家,就能很快成為弘揚佛法的人才。所以,培養居士就等於是在為培養一批法師做好前期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