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一、以众生病是故我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8 17:4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以众生病是故我病
——读〈文殊师利问疾品〉

文殊代表佛陀前往维摩居室探病,两人的会面以宏大的场面开始:“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都跟随文殊前往。维摩命仆人撤去室内所有器具唯留一床,这一饱含深意的举动,为下面精彩的对话埋下伏笔。

文殊首先探问维摩病情和病因,维摩藉此道出佛教出离世间苦恼的根本精神,阐述苦集灭道、十二缘起等基本思想。维摩从他方佛国来此土协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故同众生一样经历从痴有爱而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这一切,都在于由过去世以来的无明,推动产生今世的贪爱,从而形成现实百病丛生的生命状态。维摩以自己生病的事实,告诉我们生命无常的真相,要从脆弱无常的色身转向清净圆满的法身。

维摩以示疾这一事相,宣示菩萨不舍众生的使命。“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这句充满感性的话,正是菩萨同体大悲精神的体现。菩萨与众生血肉相连,菩萨的精神是“以他为己”,心中只有众生,没有自己。然而,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结合在一起,如《金刚经》所说“三轮体空”,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在空的彻底观照下,对众生苦难感同身受,并把众生的苦难担当起来。

随后文殊与维摩展开一连串充满智慧的问答,对话进入更深奥的哲学层面:谈空。文殊饱含深意地问:“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层层解说“空”的深义,不仅维摩丈室是空,乃至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空。这种空的境界,以彻底的“空空”而达到。前面的“空”是动词,代表否定性的辩证思维;后面的“空”是名词,是扫除一切执着后的真实境界。学佛无他,做减法而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怎样做到无闲事呢?就是以空的智慧扫除烦恼。

“空空”,意味着对空这个名相的执着也必须扫除,故经文说“以无分别空故空”,乃至“分别亦空”。俗人思维要么执着“有相”,要么执着“空相”。空不能落于思维的分别性对待。空不是虚空或顽空,空不离假有,否则就是“恶取空”。空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故称“空亦复空”。这是一种随说随扫,不存任何相对性概念分别的透彻智慧。

空的智慧,建立在对“六十二见”的克服中。这是汇总了古印度外道所执的各种不符佛教观点的邪见,以对有和无的执着为根本,总成六十二种观点。有即存在,无即不存在。以“有见”为例,按五蕴开成五类。五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名相,从五蕴存在与否去分析,可得出有、非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种状态,这是印度哲学中的“四句”论证。色受想行识五蕴各有四句,则成二十句。五蕴在时间上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再加上根本的有无二见,总成六十二见。人们的视野与思想,都在这六十二见中各执一端,像盲人摸象一般,永远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到真理。空,是解毒的清凉药,是对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否定。

六十二见当于何求呢?这里出现了大乘最重要的理论转折: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脱”是修菩萨行的果地,最终落实在对“一切众生心行”的对治中。佛教的根本目标是度化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忽视众生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即便是众魔和外道也不舍离。“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众魔处生死中不知其苦反以为乐,菩萨能超越生死而仍在世间度化众生。“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对外道的各种邪见,菩萨能深入了解而加以对治。菩萨的使命是度化众生,故行菩萨道要从五明中求,学习各种世间学问乃至邪魔外道的思想。只有这样,菩萨才能与众生对话,才能以各种方便手段有效地度化他们。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十期,2010年8月

佛教观察网站:http://www.buddha-eye.com/

          佛教观察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ddhaeye09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本刊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6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