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果教育是佛法的基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8 11:43: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是90年代初,我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寺院里,看到一块《心经》的石刻。那时的我还是个文艺青年,立刻就被《心经》中华美异常的辞句吸引住了。以后又在地摊上买到一些佛经,看《金刚经》时,觉得章句美轮美奂,特别有韵味。虽然一句都没读懂,如看天书,但却爱不释手。时隔十多年,2005年的一天,我在无意中又一次打开《金刚经》,读诵一遍后,突然间心头一震,当下有所领悟,似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宏大无比的佛法,将我彻底折服了。再加上那段时间在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两次产生超乎寻常的体验。从理论到现实感应,都让我完全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佛菩萨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开始信佛了,并于当年受了三皈依。


引导周围人信佛的经历


自己找到好东西,总是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很想劝我父亲信佛。于是,那时我便开始到处寻找佛教简介方面的书,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很多书挺好,但不一定适合我父亲。我了解我父亲,知道他能接受什么。所以就开始自己写——实际上是寻找与综合各方面适合我父亲根性的内容,之后汇集成一本册子,打印出来,送给我父亲。父亲听说我信佛,开始时还很惊诧,也很担忧,正想了解一下我信的佛教到底是什么内容。这本小册子,解开了父亲的疑惑,他看完不久就开始信佛了。后来我又把这本小册子送给我伯父与弟弟,他们看了之后,也都很快开始信佛并受了三皈依。时至今日,家里绝大部分人都皈依了佛门,家族中也有不少人走上了虔诚学佛之路。我伯父皈依之后,组织当地人在原址修复了一座明代弘治年间传承下来的古寺。这个过程说明,很多人有这个根性,只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需要一个引入佛门的合适契机。


那时在网络上,看到对佛法的种种说法,就忍不住参与论战。两年多论战下来,几乎没说服任何人。后来才明白,要讲理,每个人的理都大,只能越说越远。


从2008年开始,由于看到时下对传统文化的非议太多,就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开帖介绍传统文化,帖子从易学入手,讲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最终导归佛法。由于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跟帖的人很快多起来了。由于种种机缘,陆续又开了几个博客。很多人看了帖子与博客,开始走上了信佛之路。这正好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


写帖子期间,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女孩发的帖子。她因为一直与父亲不和,心态又很不好,导致感情不顺,生活与工作一直不如意。正在困顿彷徨之际,她无意间看到了我发的那个帖子。她在网上发帖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下午,好像糨糊一般的人生被人划开了,透出一丝曙光,以前想不通的事情忽然豁然开朗。”她很快开始信佛,并参加了当地一个青年佛教组织,参与放生。心态很快改变了,对父亲也孝顺了,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完全改观。正是很多这种类似的反馈,让我看到了导人向善、劝人向佛的意义。


导人向佛的入手点


我佛学知识很浅,所以不敢讲什么大道理,基本都是讲点因果事例及浅近的佛法知识。主要目的是告诉过路人,从这里进去,就是春色满园不胜收的美景了。以这种方式,让人对佛法有个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初步的信心。


经常有读者问我佛法的实质是什么?我更愿意以事例来说明问题。在一些事例中所折射出来的因果法则及心法不二的原理,使佛法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照见自我,照见人们从未看到过的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些年,看到太多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推动自己人生的,正是自己亲手一点一滴造就的业流。我发表在《净土》杂志上的那些文章,大多是在亲朋好友身上或身边发生的因果事例。我觉得这些正在现实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喜剧,更容易令人起信、更容易打动人心。


以前的时代,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因果观念深入人心。近百余年来,传统文化历经劫难,西方价值观在强势经济的推动下,长驱直入,泥沙俱下,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去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容易引起共鸣,讲因果报应容易令人相信。现在再讲这些,没有足够的善巧方便,都只能引来一片嘘声与嘲讽。鉴于此种现状,我们就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与时俯仰、与世浮沉的只是表象,是随顺众生的善巧,核心的内容,却从来都是佛陀传承下来的解脱之路。


我以前做过十二年的销售。销售的技巧,一是从客户需求入手,二是从情感打动入手,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地方。这种销售理念,对于佛法传播,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善于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别人正饿得头晕眼发黑,你该送上热菜馒头,还是百亿资产的运作方案?这会儿,恐怕热气腾腾的馒头更有吸引力一点。


我觉得,对于徘徊在佛门外的将信将疑的人,以及稍有信心的初学者,从解决当下的问题入手,会更有现实意义。但是,当下许多人对佛法有孟子那种“何必曰利”的情怀,耻于谈及福报,更不屑于在学佛之中掺杂现世功利的目的。但佛法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魏晋名士清谈,不是小资们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剂,而是当下切切实实的灭苦之道。


当下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一切五蕴炽盛之苦,同样深刻地困扰着我们。重病缠身之际,谁能心如止水?面对意外之灾,有几个人能超然物外?种种逆境现前,有多少人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像我们这些在尘世间浮沉、过点小日子的市井小百姓,就需要当下的解决之道。利用因果律,从重度之苦走向轻度之苦,同样是灭苦之道的一部分。


将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内容,找一个令人一看就能接受的方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写因果故事的立足点。我从来都是力求在每一个细节都忠实于真实事件,至少做到在我这里不走样。自己演绎的,只是从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意义。每当记录下一则事例,我都尽可能地发给讲述者自己看看,这些记录下来的情节与事实是否完全相符?在行文方面,自己也要反复阅读,看能不能说服自己,揣摩这种讲述方式是否容易令人起信。


我看过不少因果故事,很多都是引用古代的传说、梦境,或太过离奇的事例,来佐证因果的真实性。在古代,这种故事是很容易让人起信的。但同样的方式放在现代,人家看过后,总是狐疑满腹,提出种种疑问。这效果就与劝人向佛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如学者于丹谈到《百家讲坛》时说的:“不是你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观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决定你的生死存亡。”在网络弘法也一样,鼠标决定了读者的去留。佛教是佛法的教育,但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没有任何校规校纪能强行留住学生。能留住读者的,只有生动与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慈悲情怀。


结佛缘的方法


很多学佛的师兄,乐于劝人相信因果、导人向善、劝人学佛。本来是出于善意,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可往往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不可能因你的片言只语就能改变。一开始就想动摇其根本观念,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找种种理由反驳。辩论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明确与强化自己不信佛的理由,所以只会越说越远。这结果就会与导人向佛的初衷完全相违了。


导人向佛,最好是从缘而起,从小处入手。针对各人的根性,晓之以理,动之以利。选择对方最关心的、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最能接受的一个点入手。《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是众人之所趋,是流浪生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同样可以因势利导,用这个“利”字将人引入佛门。


  比如告诉特别注重容貌的年轻女孩,以鲜花供佛能改善容貌,她不管信不信佛,十有八九会动心。对久治不愈的病人,告诉他诵经放生有利于健康,他也很可能会去试试。经常遭遇梦魇(鬼压床)的人,告诉她默念佛菩萨名号,就能应声而解,她以后碰到时肯定会试试的,这种灵验无比的方法,会很快让她建立起对佛菩萨的信心。再如常开车的人,最担忧的是安全问题,让其放一本《金刚经》在车里,以保平安,按我的经验,时日既久,相当一部分人会走入佛门。太过唯物的人,介绍一些他能接受的书籍,比如南怀瑾先生的讲易理之类的书,很可能会由此动摇他的观念,而旧的观念的崩解是需要新的内容填补的。理性而烦恼重的人,可以从佛教方法论上入手,比如介绍一些观心法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决其当下的烦恼。喜欢辨析的人,可以介绍一些唯识论的内容,从佛教哲学的意义上令人起信。诸如此类,方法可以随机应变。每一样似乎都是小事,不影响他以往的正常生活,不动摇其既已成形的观念,不让其产生排斥心理。正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能否信佛是需要缘分的,有的人生生世世以来,从来没跟佛法结过缘,让他们起信就很难;而有的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闻即生信;更多的人在中间状态,可左可右。各人的根性是因,我们的方法是缘。如六祖慧能所言:“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对能接受的人,才讲佛法,对不能接受的人,结个善缘即可,至少不要因此惹人反感。这个善缘,即有可能成为他未来走入佛门之因。

佛法教育的梯次


我在网络上讲这类内容,很多人觉得我胆子实在太大。有一位学佛的朋友一直强烈反对我在网上发帖,说要发帖的话,也只能一字不动地复制与粘贴高僧大德讲经的内容。


就我个人的理解,佛教是佛法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有执教资格的,而是不同的层次,需要配备不同的教育资源。我表妹读过幼师,应当是可以带带幼儿园的孩子的;我辅导读小学的女儿的数学题目,也应当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学带后学,相互帮带,应当更有利于佛法的传播。佛法不是亿万伏高压线、也不是核反应堆,佛法是下至修福消业的方法、上至心灵解脱之途径,是平平实实的人间之道。从基础的因果报应,到高层次的了脱生死,就像我们读书一样,是需要不同层次的老师来教的。你见过哪所幼儿园与小学里面,只通过播放各学科顶尖学者的讲座,来进行基础教学的吗?如果担心村子里的民办教师,教错了个别字的读音与字义而误人子弟,就搬张板凳堵在学校门前,不让开学,非要等南怀瑾、爱因斯坦等学术泰斗亲自到村子里来才能开始执教,村子里就是清一色的文盲了。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出于爱护子弟,实则祸害了整个村子。


我与《净土》杂志


记得2010年第一次接到《净土》杂志编辑的邮件,说准备采用我博客中的文章时,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这种感觉相随至今。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是佛弟子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仰之弥高,载于《净土》杂志的文章流布四方。杂志从我博客中选稿,也促使我在写博客时,越发不敢率意而为。看到杂志末页长长的捐助名单,想到背后那么多人付出的劳动与心血,我总是担心我的文章写得不好,承载不起这份期望。


《净土》杂志办刊二十年,编缉部积累了大量的办刊经验。所以对于杂志,我不敢谈太多的想法,只能讲讲自己在网络上传播佛法的一些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的发言,若能言中一二,则幸甚之至!


http://sukhavati.blog.163.com/blog/static/181759027201312110334348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7: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