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药不如施方,极善之言也……
《简易良方》民国冯水撰。1930年黄伯川排印本。一冊。题「桐乡冯水叔莹选方;江夏黄濬伯川刊送」。
冯水,字叔莹,号若海,浙江桐乡人,近代医家。幼时随父入川,从阆中杨伯庚习医,以杨氏赞《郁谢麻科合璧》一书甚善,遂购印之。行医三十年,均据以治疹,每奏奇效。
此《良方》分目为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跌损、急救。如以「内科」为例,又细分为风、湿、疫症、时邪感冒、暑热霍乱、痢疾、诸血、疟疾、黄疸、咳嗽、痰饮、水腫、遗精、淋症、浊症、噎嗝、虚劳、疝、诸痛、呕吐、耳目喉鼻及杂治。而「急救」则类分为砒毒、巴豆毒、苦杏仁毒、斑蝥芫青毒、菌毒、草乌毒、射罔毒、轻粉冰片毒、盐滷毒、吞金(铜铁附)、药蠱金石毒、水银毒、煤薰、断肠草毒、蠱毒、鸦片毐、缢死、溺死、湯火、冻死、魘死、中恶、惊死、跌压、蛇虫咬、癫狗、砂子入肉、火药伤。
此皆临证选方者,所谓「简易」者,在易得也。凡人皆有生老病死,即如权贵大魁、鼎臣达官、名宿闻人、巨擘鬼才、富佬寒士,乃至于马前卒、小二哥、门外汉、多面手、百亊通、血性汉子、黃花后生、贩夫走卒等,此所不能免者。然穷人有患,乡人急症,无力医治者众,且仓卒害病,恐医治不及,而田野山坡、路边池旁,即有唾手可得之物以活之。然时有春夏秋冬,人有男女老幼,地有东西南北,盖亦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简方用药用费极微,然收效甚巨,备以救急也。
冯汝琪序云:「黄君伯川,心存济世,鉴於世间刊本良方既复繁多,且少经验,病者苦不知医,每至无所适从,殊非救人之道。因季弟精於医,特属详为选择,以期务实效。季弟复恐病者昧於医理,於每门内复加按语以详之,此实为他书所无者。书成,命名曰《简易良方》。琪夙不读岐黄之书,然频年讲易,於简易之理颇有研求。孔子赞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盖天下之理至赜,繁乱纷纭,难衷一是,必驭以至简之道,而后乃得其中,既得其中,自无困难不解之理。其易为何如乎?天下人不能人人读医书,人人精医学,有一至简约之方在,则人人可随时随地择而用之,其便易殆莫大乎是。由是言之,非易不能使人知,非简不足使人能知矣能矣,又乌有不从者哉!是书以简易命名,将见人得一编,穷乡僻圵之中,马足船唇之上,仓卒之间,可奏奇效。则救人生命,且不可以数万计,不独不负吾弟苦心,而伯川先生施济之功,又岂有涯溪。」汝琪,号杞园老人,浙江桐乡人。
冯水序又云:「人生天地之间,扰扰攘攘,或竞慕荣利,或奔走衣食,日夜不得暇息。外则撄风寒暑湿之邪,内则遭饮食毒味之患,更或变生顷刻,有跌打金刃之损伤,因亊逼迫之轻生,亦人生之所常有者也,是不能不有以救济之,此医药方书之必不可少者。但古医方汗牛充栋,何者为灵,何者无效,明於医者尚不能深悉,况病家不明医者乎?一旦遇之,未有不束手而延误者,故必有极简易而极灵效之方,备於平日,庶可於仓卒之间,有以拯救。」
此书上印有「江夏黄濬伯川刊送」,黄濬,字伯川,湖北江夏人,清光绪六年(1880)生。黃兴甫子,黃兴甫於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北京琉璃厂路北设尊古斋,专营青铜器、古玉、拓片及书画等。濬幼读四书五经,17岁至北京。奉叔父命入同文馆学习德文8年,同时兼学英、法两国文字。尊古斋后为黄濬经营,濬十分注重所经眼之器物,多留有记录,尤其是青铜器,每有收售,必留存拓片。其编有《尊古斋所見吉金图》、《衡斋金石识小录》、《衡斋藏见古玉图》、《尊古斋集印》等书,这在琉璃厂同业中极为少见,也为他赢得声望。1928年,孙殿英盜掘清东陵,后到北平销贓,曾与尊古斋有所接触,亊发后,黃濬受牵连入狱。出狱后,遂将尊古斋转让萃珍斋,不久,黃又在琉璃厂东原宝铭斋书肆旧址设立了通古斋。
黄濬慨於某些医者之弊端,又虑现行之医方繁多,亦难揀阅,属冯水於各集验方中及古医方之有奇效者,搜集一冊,命之曰《简易良方》,梓以施送,俾可家喻户晓,遇症揀方,易於救治,此为仁人之用心也。此书所载各方,为冯水慎选並加案语,方雖不多,取其无弊,亦宁缺勿滥之意。
「刊送」者,不牟利之非卖品也,免费赠送之书也。俗话说赠医送药是助人為乐之美德,昔曾见有善书后附有「简便经验良方」,如「戒鸦片烟方」者即是。清初唐彪《人生必读书》序云:「施药不如施方,极善之言也……余闻人言,海上单方,有不必费财,得之易而有奇效者。余每试之,果验。如好义君子,能各出所闻,遍贴於人烟湊集之所,则济人阴德,比於施药,加十倍矣。」看来修桥铺路、造福乡梓、存恤孤老、救荒济饥,育婴助葬,扶危救难,都是众人公认之善亊,而印善书也是善亊,《简易良方》是善书之一種,更是功德无量之大善亊。黄浚並非富商大贾、官宦乡绅,也非善長仁翁、但他刊送良方,却表现出一位平凡人的善良心地,这也算是积德、积福的一种形式。
《简易良方》,当年印了多少,我並不知晓,但如今几近八十年,或已流传不多。查《中国医籍大辞典》著录此书,云:「冯水(字叔莹,号若海)选注。成书于1931年。现存1931年江夏黄浚铅印本。藏于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津所见此本,今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