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讲记(43)[安忍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前面讲过了嗔恨心的过患,也讲了修安忍的功德。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一位大乘行者,应该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地毁坏嗔恨。内心深处没有嗔恨心,这就是安忍。若是能修安忍,今生来世都可以享受安乐,今生能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来世能解脱、成佛。所谓解脱,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痛苦,再也不烦恼,再也不痛苦了。所谓成佛,就是福德和智慧达到最圆满的层次。若是能精进修安忍,就能对治嗔恨心,同时也能对治其他烦恼,这样我们可以获得解脱,可以获得佛果。
若是你不去修安忍,总是怀有嗔恨,今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自己的身体也不会健康,寿命也会缩短;嗔恨心是下地狱的因。若是怀有嗔恨心,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害,这样的人不可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我们都想解脱,都想即身成佛,那么就应该好好地对治烦恼,对治嗔恨心,应该毁灭烦恼,毁灭嗔恨心。因为它不让我们解脱,不让我们成佛,今生也令我们身心都不得安宁。
我们应该多想嗔恨心的过患,多想修安忍的功德,应该通过修安忍来毁灭嗔恨心,让自己的相续当中不要生起嗔恨心,这样今生来世都可以享受快乐,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和功德。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嗔恨心强制性地给我们制造不幸,百般地阻挠我们所希求之事。我们不愿意遭受不幸和痛苦,但是嗔恨心强制性地让我们遭遇不幸、感受痛苦;我们想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想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成就,但是嗔恨心会阻碍、扰乱我们所希求的事情。若是怀有嗔恨心,我们无法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也无法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成就。当嗔恨心一上来时,我们就以嗔恨心去造恶业,心里没有了安乐,将来还要下地狱,要堕落恶趣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不乐食”即不悦意之食物,这里指的是嗔恨心。一有嗔恨心,心里就不会快乐。心里生起烦恼、嗔恨时,喜悦和快乐二者会同时消失,所以叫“不乐食”。“嗔盛”,我们还去非理作意,让嗔恨心增长。当生起嗔恨心时,我们往往找很多借口去纵容它,令它的力量强大了,甚至足以毁灭自己,破坏自己的相续,毁坏自己所积累的善根,让自己今生来世都不得安宁,不得快乐。
这里讲的是嗔恨心的过患。若是有嗔恨心,统统都是不欲临苦,统统都是求不得苦。有嗔恨心就有其他的烦恼,有嗔恨心肯定会造恶业,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痛苦的根本是嗔恨心,一切痛苦的来源也是嗔恨心。若是真想获得解脱和安乐,就要对治嗔恨心。一旦有对境的时候,我们不能犯傻,不能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如果在对境中生起嗔恨心了,身心痛苦,这就是自寻烦恼,自找痛苦。
其实,这些对境主要是看你自己怎么看待,以什么心态去面对。若是你当它是好事,它就是好事;若是你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它也是正常的。比如,若有人伤害你、侮辱你,你也许会觉得不应该,觉得特别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是因为你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这样。我们讲过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都是应该的。而且,你若当它是好事,就还可以是好事。
是佛,还是魔,就看你的心。若你把它看成佛,它就是佛;若你把它看成魔,它就是魔。若是自己心里不清净的话,它就是魔;若是心里清净的话,它就是佛。比如,刚才所说的这种对境,自己若是真有智慧的话,它可以变成好事,可以变成成就的助缘;若自己内心里没有智慧的话,那它就是坏事,因为你通过这样的事情生起了嗔恨心,毁坏了自己的相续,这是堕落恶趣、下地狱的因。它会产生哪一种结果,主要看你自己。
作为学佛人,作为一个佛子,遇到对境的时候,一定要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不能犯傻,不能犯错。如果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对或处理的话,一切都是清净的,一切都是圆满的,没有不清净的,没有不圆满的。
庚二、理当遣除: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理所应当断绝自己的嗔恨敌人的不悦意食物。在前面讲过,烦恼、嗔恨心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为什么痛苦?因为有嗔恨心。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因为有嗔恨心。一切痛苦都来自于它,一切灾难都是由它造成的,所以它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个嗔恨心也叫“不悦意的食物”,若心里有嗔恨,就不会快乐,也不会悦意了。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为什么说理所应当断绝这个嗔恨心?因为它只会害我们,没有其他的事。只要它一到来,我们就会遭受痛苦,就会遭受损害,自然就会破坏我们的相续,毁坏我们的善根。今生来世它都会让我们痛苦,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灾难,除此之外没有用处。所以,我们一旦发现它的存在,一旦发现它的到来,通过修安忍或者修智慧,要立即毁灭它,立即断除它。
有的人非常容易生气、发怒,在你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心里开始发怒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想嗔恨心的危害?我们现在知道了嗔恨心的危害,为什么还去纵容它,加强它的能力呢?它一旦在我们的相续中出现,我们就不会有快乐,也不会得到任何的利益,所以要立即断除它。当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要立即对治它。有的人甚至还喜欢嫉恨,还说要报复等等,你这样相当于抱着个炸弹,若真这样的话,一定会失去慧命,一定会失去解脱的机会。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对镜,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应该扰乱自己欢喜的心情,不应该给自己造成不愉快,而是要保护自己这种欢喜与平静的心态。若能如此,再多的敌人或再大的灾难都伤害不了你。
一个修行人应该有这样的境界。突然地震来了、海啸来了,心里没有不安与恐惧,仍然是平静的,仍然可以为众生祈祷,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你看看自己,不用说别的,假如今天你身边有一个人态度不好了,或是说话没有注意,你的心情是不是就不好了,或开始嗔恨了?
若想做一个修行人或想成就的话,就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就要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在任何对境面前,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对。若要面对,就要无有恐怖,若心里有恐惧或是心慌意乱,那就没有修行,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喜怒哀乐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你身处人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喜怒哀乐是不可避免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这些都是正常的。缘法就是如此,显现就是如此,但是心不能动。也就是说,在这当中,心没有受到影响,心里没有喜怒哀乐。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或是出现了什么意外,甚至得了绝症了等等,若是你忧愁、苦恼,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若是心慌意乱,事情就会变得更乱。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所以没有必要去忧愁、苦恼。
比如你得了绝症,如果你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恐惧,病情就会更加恶化,这就是害自己。一个智者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先把心安定下来,之后再去想办法,办法总会有的。倘若你心里不断地烦恼或嗔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毁坏自己所积累的一切善根。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忧愁和烦恼。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情能及时地扭转或补救,就不应该不愉快,不应该烦恼和痛苦。既然这件事情能有扭转的余地,能够补救,为什么不欢喜呢?犹如不小心将青稞洒在地上,但是还可以捡起来一样,我们不应该忧愁和苦恼。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若是事情已经没有扭转的余地,不可补救的话,犹如不小心而打碎的碗一样,你忧愁和苦恼也没有用。
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可能就有这两种情况:若是能扭转、补救,就不应该苦恼、忧愁;若是没有扭转的余地,已经无法补救,即使你忧愁、苦恼,也没有用。
当我们遇到事情或对境的时候,自己应该观察一下:若是能扭转、补救的,就不应该烦恼、痛苦;若是已经不能扭转、补救,也不应该烦恼、痛苦,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你烦恼也没有用。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烦恼、痛苦。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此处讲的是我们生起嗔恨心的因,也可以说是生起嗔恨心的对境。
“不欲”即不乐意。如果遭遇不乐意的情况,就容易生起嗔恨。一共有十二种情况。
首先是对自己的四个不欲:我自己不乐意遭受痛苦,不愿遭受轻蔑与侮辱,不乐意听到粗语、恶语,也不乐意听到鄙语和毁坏名誉的刺耳语言。如果自己遭遇这四种情况,就容易生气嗔恨心。比如自己遭受痛苦了,或者遭受侮辱、得不到利益等,或者听到有人恶口骂人,或是听到毁坏自己名誉的语言,自己心里就会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如此。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友遭受痛苦,不乐意让自己的亲友遭受侮辱,不乐意让自己的亲友听到不悦耳的语言,也不乐意让自己的亲友听到毁坏名誉的鄙语。如果自己的亲人、朋友遭受痛苦了,心里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自己的亲人、朋友遭受侮辱了,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恶口骂我们的亲人、朋友,自己也非常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诋毁或毁坏我们亲人、朋友的名誉,自己心里会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对敌人则是相反的。若我们所谓的敌人没有遭受痛苦,我们心里就会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因为这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若我们所谓的敌人没有遭遇侮辱或利益受损,我们心里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们所谓的敌人避免了他人恶口谩骂之类的事情时,我们心里也会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们所谓的敌人没有被以卑鄙的语言毁坏名誉,我们心里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所欲”也就是我们乐意的,与前面讲的“不欲”的那些情况相反,比如安乐、尊者、爱语、敬语等。如果我们的所欲被阻碍,也容易引起嗔恨。一共十二种情况。
我们希望自己获得安乐,当受到阻碍或得不到安乐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若达不到这样的欲望,甚至有人不尊重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容易生起嗔恨心;我们愿意听爱语、悦耳语,若听不到,甚至听到相反的话语时,我们心里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们想听到敬语,即恭敬、赞叹之类的语言,若是没有人恭敬、赞叹自己,心里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