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具足戒?具足戒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2 11:3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门知识]
  具足戒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
  具足戒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36:1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修行方法。在他看来,苦行主义是对自我施加折磨,不会带来什么收效,而享乐主义沉迷于寻欢作乐的生活,更会通向毁灭之路。就此,他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就是八正道。
  原始佛教十分重视这种不苦不乐的八正道修行方法,并将其列为道谛的具体内容。在佛教教义中,八正道就好像是盘旋直上的八个阶梯,沿着阶梯我们就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
  具体说来,八正道分别是:

  正见

  八正道的正见:正确的见解,就是对缘起论、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并坚定不移地信奉。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有了正见,才能对事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见,只有将正见作为基础,才能精进不懈地修行。
  正思维

  八正道的正思惟: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正思惟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正语

  八正道的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说谎、不谩骂、不诽谤、不恶语、不暴语,而使用友善纯洁的词句。
  正业

  八正道的正业:正当的活动、行为及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很难攀登的,一旦登上这个高度,就已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会变得清晰、宽阔。
  正命

  八正道的正命: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

  八正道的正精进:正确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于完善。到达这一阶段的人将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无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都能毫不松懈地按照佛法行动,从而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正念

  八正道的正念:正确的思维,牢记佛法,念念不忘佛教真理。到达此阶段的人,完全抛弃了“我”的念头,只考虑世界的真相,不再执著于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
  正定

  八正道的正定: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专心一志精进的修行。到达此阶段的人,完全抛弃了无根据的信仰和妄想,不再混乱与恐惧,身心寂静地修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37:2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十戒是: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不杀生

  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不偷盗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不邪淫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不妄语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不饮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不涂饰

  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不歌舞及旁听

  不贪声音。

  不坐高广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不非时食

  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
  不蓄金银财宝

  不贪财物。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三界?三界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什么是三界?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三界里的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地狱、饿鬼和畜生称为三恶道;人、阿修罗和天称为三善道;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就要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上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钱财、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术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舍给别人。
  三界里的色界

  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
  三界里的无色界

  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要想升到三界的无色界,要修习四种空定,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修习是四禅八定。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五戒?五戒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五戒是: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不杀生,五戒第一戒

  杀生的果报是疾病、短命。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来。佛陀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食众生肉,这是健康长寿之道。纵然做不到,但决定不可以杀生,戒律里面有开缘,可以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
  不偷盗,五戒第二戒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要晓得怎样修因。
  不邪淫,五戒第三戒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禁止邪淫。
  不妄语,五戒第四戒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支持、尊敬,事业一帆风顺。
  不饮酒,五戒第五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以上四戒,所以佛陀把这一条也列入戒律之一。
  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40:5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五乘教法?五乘教法是什么?
[入门知识]
  五乘教法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

  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

  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声闻乘

  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
  缘觉乘

  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
  菩萨乘

  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42:5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45:0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入门知识]
  三皈依

  三皈依从本质上讲是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皈依从佛教形式上讲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皈依就是求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生活当中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正确的皈依动机。
  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皈依佛

  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觉,觉而不迷。没有接受佛陀教导时是“迷而不觉”。从迷惑处回头,依靠觉,这叫“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一切众生有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带来许许多多的苦难。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
  皈依僧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明了事实真相,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从一切污染处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觉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净而不染”,是“皈依僧”。皈依从本质上讲是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