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语体释探(三)(草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6 19: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364aa0100pn99.html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ecielcyan




【本系列文章纯系草稿,尚未核定,刊出以资方家斧正,并非教授禅法。内容随时有增补更改,请随时关注。可关注博客以及时获得资讯。】


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从此尽今一卷。大段有五。并是商略禅波罗蜜。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该。欲开发行者。起深信乐。归宗有在。是中悉未论修行入证之相)
【白话释】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
这一卷从这里到结束,有五个大段,都是谈论禅波罗蜜,含摄了一切佛法,没有不包括进去的。想要开发禅定的行者,起于深信乐,也有归依的凭宗了。在这当中完全没有讲说修行和证入的情况。

 今明菩萨修禅波罗蜜。所为有二。一者简非。二者正明所为。
  第一简非者。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
  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
  二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
  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
  四为嫉妒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
  五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
  六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
  七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
  八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
  九为生梵天处故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
  十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
  就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堕二边。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

【白话释】
 现在明示菩萨所修行的禅波罗蜜,所要做的有两件事:首先抉择过失,其次正式宣示所修持的[1]。
  首先抉择过失。有修禅的心境不同的十种行者,大多堕落在邪僻[2]之中,无法进入禅波罗蜜的法门。那么这十种心境是什么呢?
  第一种为了利益供养的缘故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地狱的心境。
  第二种生出了邪伪之心,为了显赫的名称与称扬赞叹而发心修禅[3],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鬼神[4]的心境。
  第三种为了眷属[5]的缘故而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畜生的心境。
  第四种因为嫉妒他人优胜的缘故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阿修罗[6]的心境。
  第五种因为畏惧恶道苦报,想要熄灭诸种不善业的缘故而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人的心境。
  第六种为使内心善良充满安乐的缘故而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六欲天[7]的心境。
  第七种为了得到自在的权势与力量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魔道[8]的心境。
  第八种为了得敏锐而捷快的智慧的缘故发心修禅,这大多属于发了(趣向)外道[9]的心境。
  第九种为了生往梵天处的缘故而修禅,这属于发了(趣向)色界与无色界[10]的心境。
  第十种为了度脱生老病死的苦难,尽快证得涅槃(痛苦之火的熄灭),发心修禅,这属于发了二乘人[11]的心境。
  就这十种行持者来说,(他们的)善恶虽然有所差别,解脱与缠缚[12]也有区别,但是都没有大悲与正确的观察[13],所发的心都有邪僻的成分,堕于二边,不能趣向中道[14]。如果安住在这样的心境中修行禅定,是始终难以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的。

注释
1:大师在此处首先催破邪见,再建立正见,这是说法一定的轨式。
2:解释邪见
   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三藏法数》)
   解释僻见
   指邪僻不中于理之恶见,如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等五见。属于根本烦恼之一。此类恶见令人执著有我,否定因果之理,或以牛、狗戒等偏邪之戒律为达于涅槃之行。俱舍论卷十八(大二九·九四中):“就五僻见,说邪见重。”(《佛光大辞典》)
3:名闻,指名声广闻于世间。与“名誉”同义。法华经劝持品(大九·三六下):“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因名闻能显亲荣己,故常令凡夫贪求不已;然以欲求无尽而所冀难得,故求名闻之心愈强,则愈易增加苦恼。(菩提心论、大智度论卷十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4:具有超凡力量,能自在变现的生命。亦即虽属凡夫众生,而其能力优于凡人的灵体。有守护佛法、保卫国土的善鬼善神,也有破坏正法,危害于人,破坏国土的恶鬼恶神。形像有容貌端正的,也有人面兽身、兽面人身,状甚恐怖的,部类甚多。其行动飘忽莫测,隐现自如。在佛典中主要指夜叉,偶亦指宿栖树上的神。
5: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6:为六道之一。多由嗔、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乃常怀嗔心而好战斗之大力神之生所。
7: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欲界包含有六种天,谓之六欲天。此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此六天之共同特质是仍有欲乐。其中,四王天、忉利天据须弥山而住,称地居天,其余诸天则住于虚空密云之上,称空居天。
8: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着,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
9: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三论玄义卷上(大四五·一中)载:“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10:详见佛学词汇中“三界”义。
11: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12:譬如最后的二乘发心,是与前九者不同的,出于三界,断除烦恼。
13:正确观察一切法的真实相。
14: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道。中道为佛教之根本理论,在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则一致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又中道乃表示,宇宙万有之真实相称中道实相。
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主张一切诸法超越空、假绝对,且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之对象即中谛。
此外,台宗主张中道理为宇宙真实相,悟证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趋向佛乃至地狱十界,即应受教化之机而变化,以应化之本源含中道理,故称作中道应本。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即为二意。一先明菩萨发心之相。二正明菩萨修禅所为。
  第一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所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之四法。即对四谛。
  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证灭谛令证灭谛。而此四法。若在二乘心中。但受谛名。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若在菩萨心中。即别受弘誓之称。所以者何。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而为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
  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故摩诃衍论偈说。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


【白话释】
  接下来正式显示修菩萨行的人,修行禅波罗蜜的大意。这就是两种意趣:第一首先明了菩萨心境的相,第二正式宣示菩萨修禅的所做所为。
  第一种,什么才叫菩萨心境的相呢?说的也就是发菩提心[1]。菩提心,就是菩萨用中道正观一切现象与理体的真实[2],怜悯一切的众生,起了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没有得到救度的,使他得到救度。也就是众生无边而誓愿救度。第二,未能解脱的,使他解脱。也就是烦恼无数而誓愿断除。第三,没有得到安适的,使他得到安适,也就是法门无尽而誓愿知晓。第四,没有得到涅槃的使他得到涅槃(熄灭痛苦),也就是无上的佛道誓愿成就。这样的四种法,也与四谛对应。
  因此《璎珞经》[3]中说,还没有因苦谛(关于苦的真理)而度脱的,让他因苦谛而度脱,没有明了集谛(关于受苦原因的真理)的,让他明了集谛,没有由道谛(关于修道的真理)而安适的,让他因道谛而安适,没有证悟灭谛(灭除烦恼的真谛)的,让他证悟灭谛。而这样的四种法,如果在二乘人的发心中,也就只有“真理”的名称,因为它所讲说的道理是正确而没有过失的。如果在菩萨的发心中,也就另外还有四弘誓愿的名字。这是说的什么呢?菩萨虽然知道这四谛本身是空寂的,但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利益。运用善巧方便,缘用这四种法。他的心是广大的,所以称为弘。(富含)慈悲与怜悯,志愿求得这样的妙法,心如同金刚一般,制服它让它不退失也不消去,决定要成就圆满,这样的缘故称为誓愿。
  行持的人如果能具备发这四种誓愿,善能明了这四种心境,摄持在一切的心念中。一切的心念就是一心,也一心中无所得,而又具备一切的心念。这样才能称为清净的觉悟之心。因为生起这样的心,才称为了菩萨。所以《摩诃衍论》[4]中的偈说:
   如果在最初发心的时刻 便已誓愿成为觉悟者
   这样的人已经超越了世间 应当受到世人的供养

注释
1: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2:义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他。——印顺导师《中观今论》
3:《菩萨璎珞本业经》。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璎珞经》。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书分八品,叙述菩萨之阶位及三聚净戒等之因行。内容阐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及妙觉地等四十二贤圣,并将四十二贤圣加上十信而成五十二位。此外,亦解释二谛之要义,以十波罗蜜为佛所行之因,又说三聚净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为摄善法戒、慈悲喜舍为摄众生戒、十波罗夷为摄律仪戒等。
本经于六朝时代未见流传。隋·天台智顗首先注意本经,且引用经文以庄严自家之说。如于《法华玄义》卷三(下)引用本经空假中三观说,于《法华玄义》卷四(下)及《四教义》卷九引五十二位说,于《摩诃止观》卷四(上)及《菩萨戒义疏》卷上引用心无尽说,又于《菩萨戒义疏》载录三聚净戒等;此等并成为天台教义的重要思想,为天台等诸家所依用。
4:字面义即《大乘论》,实应为《大智度论》。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又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




我的更多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5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