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9 19:2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
前言
根据吾师二零一一年九月至十二月与诸参访者交流知见的记录,选编整理出此《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法供养诸位仁德。问答录中,请法者为四众弟子;以时间顺序排列,未作调整。如有教诲匡正,顶礼感恩助缘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六年二月十五日
西历二零一二年三月七日
索 引
第一问: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呢?
第二问:您有无弟子呢?
第三问:您如何评价法师呢?
第四问:何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饿鬼晚食呢?
第五问:为什么不准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呢?
第六问:您证悟法理义境甚深,是何果位呢?
第七问:《大日经》为何统领一切佛教经典,能不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呢?
第八问:禅密法门中有净土,净土法门中有禅密法吗?
第九问:善心助人费力不讨好时,应如何对待呢?
第十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与无神论是否相吻合呢?
第十一问:当头棒喝为什么易引发开悟呢?
第十二问:为什么修行须依次第,不能以因为果呢?
第十三问:一切众生平等,都能念佛成佛吗?
第十四问:您遇诋毁时是怎么对待的呢?
第十五问:为什么同一道场中不同人感应的加持力不一样呢?
第十六问: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吗?
第十七问:无神论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第十八问:您有神通吗?
第十九问: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四智呢?
第廿问:小乘与大乘对佛教宗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第廿一问:如何认知修行人的寿命呢?
第廿二问:为什么人与人心平气和的交流那么难呢?
第廿三问:您如此讲法,有多少信众啊?
第廿四问:破自心中五蕴魔事后,还有魔事吗?
第廿五问:据说某法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如何判定呢?
第廿六问:某法师弘法五十余年,建庙、建学多处,信众多达数百万人,其功德可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或超过吗?
第廿七问:有的法师讲,只要与其结缘,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果真如此吗?
第廿八问:如何去除散乱心清净念佛呢?
第廿九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
第卅问:如何理解经律论一体三藏呢?
第卅一问:如何应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和睦等事务呢?
第卅二问:您于弘法中,为什么不专讲一宗,而讲密、禅、净、律、论五宗呢?
第卅三问:修行人常讲证悟,如何理解证的含义呢?
第卅四问:依佛法如何认知党派理国呢?
第卅五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一)
第卅六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二)
第卅七问:有时在晚间静坐禅行中,觉得胸部胀闷,不能清净念佛,如何对治?
第卅八问:在修行净土法门中,如何选择自己所诵持的佛名号才为对根基呢?
第卅九问:三恶道众生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吗?
第四十问:我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吗?
第四十一问:为什么不能依人相度众生呢?
第四十二问:您是如何认知某些毁佛灭教言论的呢?
第四十三问:您能否具体的解释一下智慧的含义呢?
第四十四问:如何理解人间福乐呢?
第四十五问:儒教倡导忠孝文化,佛教也行化忠孝义理,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第四十六问:现代科学证明,素食不宜身体健康;有的修行人还一日一食,是不是自残身体呢?
第四十七问:如何理解“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含义呢?
第四十八问:出家人有道,在家人无道,依您知见,是这样吗?
第四十九问:一切物体由化学元素组成,是佛法中的法性吗?
第五十问:佛教信众如何爱护国家呢?
第五十一问:佛法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第五十二问:为什么说法不了义因果不昧呢?
第五十三问:如何理解玷污佛法呢?
第五十四问: 二零一二年将至,这一年是世界末日吗?
第五十五问:如何理解有的人所做禽兽不如呢?
第五十六问:地狱内外的鬼类有什么不同吗?
第五十七问:如何理解佛教正法中兴呢?
第五十八问:如何对待公开诋毁佛教的言论呢?
第五十九问:现在有人说四道轮回是怎么回事呢?
第六十问:如何理解魔法法理的本质呢?
第六十一问:诸染法中为什么贪习为最呢?
第六十二问:您参生活禅吗?
第六十三问:何为乖诤法呢?
第六十四问:如何理解“入无生智,到无依处”呢?
第六十五问:为什么正法修行人极其重视静坐禅行呢?
第六十六问:若有人愿求出家,见父母不允时,便自削发断指,酬答父母重恩,这么做如法吗?
第六十七问:法空为什么不能坏因缘呢?
第六十八问:弘法利生能得利益吗?
第六十九问:末法时代有可度之人吗?
第七十问:如何诵经有功德呢?
第七十一问:您如何隐修呢?
第七十二问:您知前世因缘吗?
第七十三问:您如何预知佛法中兴的呢?
第七十四问: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呢?
第七十五问:修行人与平常人的素食有什么区别吗?
第七十六问:儒释道文化融通处在哪里呢?
第七十七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战争是为争夺利益呢?
第七十八问:念佛往生的修行人有果位吗?
第七十九问:如何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呢?
第八十问: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呢?
第八十一问:如何理解业习因缘呢?
第八十二问:以网捕屠宰加工为业的信佛人,怎样做才如法呢?
第八十三问:您走路时怎么总靠边呢?
第八十四问:如何理解三法印义理呢?
第八十五问:能详细释解一下十二因缘的法义吗?
第八十六问:三乘教义中的基本法理规则是什么呢?
第八十七问:于禅定中,自觉身体裂开后无比畅然,唯心念佛,这是什么境界呢?
第八十八问:是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吗?
第八十九问:怎么常说恶人堕地狱,不说恶兽堕地狱呢?
第九十问:不知者神不怪吗?
第九十一问:菩提心是怎么退失的呢?
第九十二问:观察根基中,什么是根本呢?
第九十三问:如此讲法不怕言多语失吗?
第九十四问:什么叫地狱无门自来投呢?
第九十五问:如何寻找善知识呢?
第九十六问:在家人修行如何面对亲友呢?
第九十七问:人间佛教与佛法在世间是一回事吗?
第九十八问:缘是如何建立的呢?
第九十九问:您为什么倡议重新确定世界和平日呢?
第一百问:您所发十二大愿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第一零一问:佛教中兴对信众有什么好处吗?
第一零二问:佛教中兴以什么为标志呢?
第一零三问:为什么说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中,护念力于净戒中呢?
第一零四问:受戒的渠道有几条呢?
第一零五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第一零六问:为什么将佛所说经律论称名为佛法呢?
第一零七问:发表如此问答有所依因缘吗?
第一零八问:您于当下有什么心愿吗?
第一问: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众生业习加重,世俗世论高于一切宗教信仰,佛教也不能例外,绝大多数人不信。在信仰者中,有受持者能称念四字洪名得度。如此讲法的依据,是佛所说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毁灭殆尽,唯以《阿弥陀经》为代表的一部诸佛大愿力经住世。依佛愿力功德,可分三种状况;一是佛教只以文化形式存在,有信仰者少,能受持者更少,能实修者甚少;若有信受者,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等诸佛名号,为身皈依三宝,心入净土法门。二是信仰者不求戒、法,只求名闻利养与时尚学问研究;若有信受者,能依法持戒修行,为身心清净,诸佛护念。三是得度者多为乘愿再来人;一为人天善道与一果二果阿罗汉,信受佛法愿心不失;二为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辟支佛与菩萨,示现世间。
取枝为根又为树,诵经念佛都是法;智者明了解义理,愚执名相经是经。
莫将后世作当下,南无皈入须用心;净土法门普利钝,末法时代最对根。
一句弥陀大愿力,称念名号福不轻;诸佛功德不思议,手捧莲台接往生。
清净戒行化业力,证悟智慧破无明;心识不昧十净念,极乐世界佛道成。
第二问:您有无弟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既有又没有;若说没有,只有佛弟子,没有人弟子。若说有,一切心尊师者,都是有缘人。为师之道,不以名相为师自居,不以徒众多少自喜,不以盛名浮世自得;一切有缘人,都是与佛法缘殊胜,都为皈依佛性、法性、僧性三宝;借佛光明因缘,传佛法缘心灯,授戒法、解疑惑、明路径、培德本,只为善缘同修共渡;若执名相为师,人我弟子,师徒同堕。为徒之行,不以名相为师自误,不以好乐为师自认,不以利养为师自足;一切修行人,都应依戒为师,都应依四依法为师;尊人师只为重道,受戒法明宗门教义,感恩戴德不忘人生根本;若不破人师名相,我执、法执加深于心,辜负师恩。师徒同道共勉,才如法利益修行身心,师自渡、徒自渡、人人自渡自家身。有父子二人去关帝庙礼拜,父告子说,“礼拜关老爷;” 子问父说,“你我同称关老爷不是差辈份了吗?”父回答说,“关老爷面前不分大小辈,都这么称呼。”我们学佛人也是如此,依自性三宝为师,世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皆名相,人师无常身。
像是生善最强缘,深入经藏靠语言;事项具足为典范,文化符号百义连。
名相为师有间断,究竟法性了义禅;投师拜德受法戒,超凡入圣过难关。
依师受教归导化,迷途知返问路人;世代重复离人我,人我为师入黑门。
古德告诫铭刻心,涅槃路上无朋伴;证入中道离二执,十方诸佛尽是师。
第三问:依何标准评价法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出家修行几十年,亲近过数位大师,才有如此一问。当着您与您弟子的面,只能依实回答,共同交流参详。佛灭度后,一切法师弘法利生,应依三法则;一是入如来室,即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二是著如来衣,即为具有不为顺逆因缘所动的柔和忍辱心;三是坐如来座,即为证悟人法空相。还应安住四法处;一是安住菩萨行处,即为观诸法实相,遇一切非法不行亦不分别;二是安住菩萨亲近处,即为远离一切名闻利养,远离一切外道及典籍,严持戒律,常好坐禅;三是安住菩萨法空处,即为观一切法如虚空,无有障碍;四是安住菩萨安乐处,即为不轻慢其他法师,不讲他人过失,以方便义引了义法。多年来,我一直奉行证悟不同,知见不同。若须辨明义理时,只坚持二条准则;一为依三法印或实相印,观察有无传承、有无印证,事项圆缺。传承;戒法师传授受。印证;观察证悟境界、根基因缘。事项圆缺;圆为身口意法清净;缺为身口意杂染。二为只讲法理曲直,不讲人我是非;只讲戒相清净,不讲个人得失;只讲教义庄严,不讲人相毁言;只讲证悟知见,不讲人名邪正,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法师讲法依因缘,人法二空理当然;承佛家业责任重,菩萨行处住心安。
他人过失我不见,言行缺欠难圆满;清净戒相不加毁,交流同参互借鉴。
第四问:何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饿鬼晚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我都是苦行人,都受益于头陀行;您为教化弟子,才有此一问。佛住世时,一日一食,过午不食,为头陀行;又为舍天人早食习气,舍人三食习气,舍饿鬼晚食习气,有益修行;又益于度脱天人、人、饿鬼道众生;是以身口意示现慈悲喜舍心,住世间不染世间。修行人节量食,易于久坐,减少麻烦;若过饱时,身易懒惰,心生散乱,不便专一禅行;但头陀行只为助缘,不为修行根本。
相遇说法非偶然,一饮啄食有前缘;头陀苦行人难解,习气惯力大如天。
舍习除障身心起,禅悦为食法喜满;戒行清净得自在,苦海无边回头岸。
第五问:为什么不准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一弟子对我说:“与您在一起有如心见佛的感觉。”我当即喝止,停!你不许这么说,如再这么说,就不要再叫我师父!从此缘断义绝!我就是一凡夫,不是佛。另外,此头一开,他人无所认同,必起争议!况且,我闻此语,如同邪见,承受不起。若不喝止,如同邪师!以此缘故,终生不愿再听这样的话!只愿为心师,心永不妄想为相佛,何况称名等同佛乎! 世有一人成佛,当今已灭度;还有一人成佛,弥勒尚未来。同世无有二佛,只一音说法;法师皆凡夫相,弘法利众生。尊师传法如佛,承名号功德;授受大戒为师,戒存如佛在。
  佛道由证得, 不由妄想成;福德慧德满, 佛性自具足。
未得未证时,师徒同堕落;邪师邪徒众,污辱一凡夫。
如此非赞师,皆为名相行;心存清净念,修行才依真。
乱给安佛名,恐惧别用心;尊师应正道,不混世间听。
第六问:您证悟法理义境甚深,是何果位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是一位长老,如此问是印证我所行正邪;实话对您讲,既有又没有;有者,自性是佛,尚未证得!没有,饥来吃饭困来眠,凡夫一个!
长老又问,我三年不食,只饮用大悲咒加持的水,六年来走路不穿鞋子,冬夏一身单衣;又长期夜不倒单;您印证一下,可否见道?
您这是修行方法,是修头陀行的一种。用苦行的方法,破人对身体诸有的执著;但这不是道,只为行道,不为见道。您夜不倒单可入禅定否?念佛可达净念否?
长老回答说,都没有。夜不倒单都为睡,一眠入梦不念佛。我修学净土,只是求禅不得禅行法门,能否传授呢?
我亲近印久法师时,印久法师传授于我,一体三观禅行法门,可传授于您。何为一体三观呢?一体为身心一体;三观,一为静观一佛像,二为思观心念佛,三为心观谁念佛。当禅行入定后,心观诸相非相,觉观谁在念佛,心识净念佛号。在修行过程中,不离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破五蕴魔事。
长老又问,若修行净土法门,还须破五蕴魔事吗?
破五蕴魔事,不分法门,可为遍教。静坐念佛时,有禅不觉禅,有魔不知魔,魔事自消;如同有远方人过虎狼充满的险路,经由此地,知行不知险罢了。
长老又问,念佛不就是净土法门吗?
我反问您,哪个法门不念佛?不能用念佛代替净土法门,须依《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确认净土法门。禅密法门都念佛,又都是修行净土法门吗?只能讲禅密法门中不离心识净念佛号。
长老又问,禅密法门不是修止观吗?
我反问,修净土法门不修止观吗?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法义?在佛理认识上,与修行止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则一理。
长老又问,密宗法门不是持咒吗?
我反问,修行净土法门不持咒吗?您每日早晚课诵《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等,不是持咒吗?再则,您与谁见面,合十称念阿弥陀佛,您合十不是密宗法门的施吉祥印吗?您持咒、结手印,能说是修行密宗法门吗?不能!那我告诉您,密宗法门中,有持咒、结手印,也有念佛。而我们绝不能凭法相去臆想修行法门;更不能凭念佛就认知是净土法门。古代高僧传承的净土法门,都是静坐念佛、了业、发菩提心后,求得往生。
境与邪通成戏论,应感化度正道功;高僧有食无便溺,行满禅师天台宗。
法圆身首异重生,颈留痕迹活见鬼;再生是实不为奇,缘由在读大藏经。
引怪好奇传新闻,热议人物探迷津;三城觅宝寻路径,导引八万四千门。
触物了心皆境界,象鼻卷舒力九牛;龙天侍给钦功德,喧嚣智开方便轮。
附:闻知一代高僧释印九法师圆寂,怀其德、念其慧、敬其行、感其恩,特赋偈二首。
其一:禅心寂然极乐土,菩提愿行留世间;大德高僧证实慧,净念弥陀再来人。
其二:福慧德遍琵琶城,松江浩瀚玉临风;虚空不老愿常住,寂灭为乐真从容。
第七问:《大日经》为何统领一切佛教经典,能不能用通俗语言解说一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反复诵持《大日经》,从中感悟《大日经》于法理上通三藏,于法义上达十二部;如一切寺庙与道场的如法建立、一切行人与外道的戒律礼仪、一切显教与密宗的法门原理、一切众生与行菩萨道人的证悟境界等,无不通达,无所不摄。于统摄华严等方等经上,除佛菩萨高深境界外,从佛法性藏中流出三身及示现身之间相互功用关系与各自智慧神通自在妙理,从诸经一切解脱四禅门缺失中有所持手印心印等妙义,从诸经一切显密法门中显示了诸佛秘密加持力含于法门等义理,还有诸经中没有宣说的诸多妙法;若修行人能通达此经义理,诸多疑惑迎刃而解,速得成就道业。《大日经》统领一切佛教经典,不是法师于理论上的空讲,而是具足真实,依佛说无量法理为依据。部分法师于弘法中,由于不能通达此经义理,所讲法理、戒义、事项不具足,虽轰动一时而由热变冷,都是于未觉知的证悟境界中存系障碍。
余经亏欠为师说,人智不足皆不能;仁者切莫生疑惑,极重因果担不得。
余经虽有不说者,众生智障方便多;禅门次第为秩序,显密修行依法则。
寂灾降伏摄召处,密法心印持咒时;增长福慧威德力,智者应当悉知解。
吉祥悦乐增益事,净障益福皆圆满;能令众心生喜乐,先当一缘观本尊。
第八问:禅密法门中有净土,净土法门中有禅密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在静坐念佛时,有观佛像、观鼻端气息不是禅观吗!念佛功德中的秘密加持力不是密义吗!还有礼拜、供养、法事道场中一切手印、仪轨等,不是密法吗!诸佛法门都是依一而立,相互融通;一入百开,一门超出。有的人不明究竟法理,当讲净土法门利钝全收时,就认为禅有枯木易堕落、密破蕴魔多为邪;就如同身坐牛车说安稳,笑指享乐快车有事故,愚听文明飞机存风险;不知法法平等,各依因缘。当然,净土法门中还含无量禅机密义,如十法界众生存在原理、佛法界依何安立、诸佛接引众生所依法则等,都应参学,增益德本。
禅门有净带角虎,密法修净似飞熊;即生成就明白走,坐脱往生不糊涂。
净有禅机与密义,一心不乱应至专;骑驴不羡乘马快,笑看担汉我知足。
静坐念佛加禅观,事半功倍可体验;净中不加密法参,无师不修缺指点。
密法真言严把关,心志如同磐石坚;否则显密如净土,万法归一大道宽。
第九问:善心助人费力不讨好时,应如何对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善心助人是好事,学佛人又多是善心。但是,如法行善时,应依六法;一是帮而不添乱;即找准位置,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二是到位不越礼;即分清时间、场所、人物、事由,适可而止。三是遇困须救难;即不为善而善,有饭送饥人,有理说知者,因事适宜。四是救助不居功;即施恩不图报,一忙记终生,人前卖弄巧,逞能充英雄,万事适度。五是重效不轻举;即注重效果时,不轻视过程,不忽视小节,不简化程序,诸行适理。六是依法不是非;即作事有准则,依法不违纪,依规不逆理,依道不纵情,一切适律。若运用不妥,方法简单粗暴,所为陋鄙低级等,越帮越忙,越助越乱,效果不佳,何处讨好。若已发生不当,应自省过失处,找到弥补处,今后避免处,警示他人处,理智去对待,不因噎废食。
价值观是金钱又不是金钱,道德观不是富贵又是富贵。
救急帮难体现的是价值观,扶危济贫蕴含的是道德观。
第十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与无神论是否相吻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义是修行人定空中无相,无神论为人身心中的神识断灭;二者义理截然不同,如何能相吻合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境无相,一切法无挂碍;一切法相为世间,相对变化是无常;一切无住不可依,有为如露亦如电。定空中无相,是修行人依戒法证悟境界,证空不执空,觉空性不空;真空存妙有,心缘法又生。神识断灭,为言行造作无因果,了尽种性无轮回,相失一切识不存,思维精神是根本。若混淆二者真实义理,将佛教法义归于精神存在,将佛法真理归于思维主观,将佛说法藏世界归于客观自然,将佛救度众生愿行归于思想因缘等;改佛教为人教,无佛无出世间,一切存在唯物,唯心谬误伪诞。
有神无神各有论,唯物唯心存争端;明辨真伪若依念,永无休止文言间。
止念定观方为禅,甚深智慧觉性观;心物一体同时现,漆色难分功用然。
探寻真理莫阻拦,各人有志顺因缘;天地运转多奥妙,身心大疑为什么。
船师往返此彼岸,依缘度人须本钱;身心解脱依福德,诸漏尽时破迷顽。
第十一问:当头棒喝为什么易引发开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公案中,有一中年和尚闭关修行,由一在家老妪护关,一闭三年。出关时,老妪问一句话,和尚见道了吗?中年和尚回答说,未见道!我还想闭关修行三年。老妪说,那我就再护关三年。中年和尚连续四次闭关修行十二年,又要到出关时,仍未见道;心想老妪还要问,和尚见道了吗?我可怎么回答呀!越想越惭愧,惭愧到了绝望的程度,处于无心吃饭、睡觉、洗漱和整理衣服、也不知白日和黑夜的状态,自然也忘记出关那么一回事!老妪早已观知中年和尚的心思,便举起一木棒砸向闭关的窗户,并大喊道,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不敢出关啦?中年和尚突然间听到一声巨响,又见老妪手举木棒,一下子惊呆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哭一场,出关了!老妪说,和尚吉祥,您终于见道了!和尚说,一声打破虚空寂,方知坐在大梦里。
从中应知什么是闭关,绝不是为躲清净才闭关;而是将自己活人当死人,以断绝世间一切因缘,专一其心修道,身心处于绝望状态才找到转身处;或身心长期处于极静状态,突然的巨响使心神出现短时间的凝滞,引发开悟;如黑夜走路时,身心处于紧张状态,突然出来一个人或者听到一声响,人受惊吓时,神魂出窍。
歧路攸攸总是关,茫茫生死两相连;顺情易走阳关道,逆意难行独木桥。
止水澄心可棒喝,马识鞭鞘道未生;圆光在顶天休日,三昧现前地安然。
身心清净离道近,离戒无师别途长;知身是幻容易舍,幻从心起伪随现。
财施容易舍身难,舍身容易弘道艰;言出因果万人命,慧命正邪隔一线。
第十二问:为什么修行须依次第,不能以因为果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因缘说次第,次第为秩序;依自然说秩序,秩序为法则。因缘次第,顺行不逆,逆则不立;修证由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而成就佛道;不见一佛未证声闻、缘觉、菩萨道果,由凡夫直接成佛道果;也不见一菩萨未证声闻、缘觉道果,由凡夫直接证菩萨道果。诸佛菩萨可示现声闻、缘觉道果,但因地不可越过声闻、缘觉道果;即使人道修证有超越,超越也须依次第,而不是随意无秩序。自然法则,法界游戏,遵循规律,解脱束缚;欲界、色界、无色界为法则安立,修证出离须依秩序去除漏习,拔出漏根三界无引力;不见一凡夫诸漏未尽而出离三界,也不见漏根引力未除而解脱三界法则束缚;带业往生佛接引,莲台漏尽福慧契,三界引力为业习,愿力不及众业力。
修行若不按次第,次第就要颠倒,必然使真理变成谬误;如一老头,在家里对老伴说,“瞧你,一天嘴不闲着,总爱唠叨,做菜不好吃,穿衣服也不整洁,屋里也不干净……”老伴反驳说,“你这是心不顺,鸡蛋里挑骨头!”老头说,“鸡蛋里有骨头啊,否则,小鸡的骨头哪里来的!”老伴说,老母鸡若不抱窝,鸡蛋里能有骨头吗!”
母鸡抱窝因缘法,鸡蛋骨头法自然;业习和合法界性,随意有情那是魔。
自贵轻他乱秩序,己多彼少逆法则;平等如一依次第,弄巧败露不如拙。
戏披袈裟浮缘起,酒著法服会遇缘;后世因缘和合日,次第修证道果成。
不能说蛋就是鸡,强将鸡身就是蛋;过程次第舍不得,听风是雨因为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26:3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问:一切众生平等,都能念佛成佛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众生非众生,一切相无常;故不能以因为果说念佛成佛;如一居士教一只鹦鹉念“阿弥陀佛”,这只鹦鹉至死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只鹦鹉即生能成佛吗?答案是,即生不能。只能说,念佛种下了善根,定业了去后,转生人天善道,依次第修行证道后,才能成佛!若转生人天道后不知修行,作恶造新业,还堕入三恶道,怎么能即生成佛呢?一切众生平等,为一切众生心性平等;而一切众生业习身相不平等,所具福报因缘不平等,所具功德道次不平等;这种事实存在不平等,怎么能即生成佛呢?念佛成佛,一切成佛的众生决定是念佛人;而一切念佛人不一定都能成佛,须依法持戒修行无漏学,远离业习诸漏次第证道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萨果,才能念佛成佛;相反,毁破戒律、业习诸漏未尽的念佛人,不但不能成佛,还要堕入三恶道中受报,或堕入魔道、行入外道中受报等,怎么能即生成佛呢?以此缘故,一切念佛人应知法义、明法理,自知如何去念佛修行,自明如何念佛才能成佛。
读经不贵多贵专,专解义理为至诚;不专日诵三千遍,不如一偈解其义。
日诵千遍为积福,解义一偈是证慧;诵经解义应如法,离水登岸弃船去。
孔雀惜羽是妄想,麝护香脐意命里;一门深入清净戒,舍去业习如脱履。
一世念佛有往生,十劫念佛有不去;各就因缘自把握,转身何处无人替。
第十四问:您遇诋毁时是怎么对待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所讲法是依佛法义理,结合修行证悟所释解。个人证悟的境界不同,对佛法义理的认知也不同,当然也有不同人的认知;如有人向我问路,指路后不管他人怎么走路;他人怎么按所指方向路径走,是他人的权利;指路人不可能去责难问路人的不同认知。他人途中的毁赞,是他人的权利,对指路人都不重要;重要的他人顺达目的地,尽了指路人的良心责任与道德义务。否则,就不是遇诋毁那回事,浪费了他人的时间行程、资财大事等,指路人的不负责任,失去了道德义务,如何补偿他人?若依因果律,无解作师何等罪,指路人应无怨无悔自承担,承担无量贻误他人后果为补偿;他人妄自诋毁指路人的后果,也亦如此。
所谓证悟境界不同,如不同人而同一种病,同一医生诊治,服同一种药,疗效不同。疗效不同的原因很多,个人的身体素质区别很大,不能因某个人的疗效不佳而否定医生的医德医术与药理作用。医生也是治病不治命,也不能包治百病、全部治愈。
口海波涛顺逆涌,喧嚣教化不同根;美曲流音千古唱,伯牙一曲遇知音。
众生各业有不同,乐师同曲不同功;唯佛一音无二语,仍有无尽无缘人。
他人问路求行程,指示正道破迷津;知者知之为知之,不知老实告不知。
切忌不懂楞装懂,故弄玄虚耍聪明;以文解义大道理,实际践行空对空。
第十五问:佛平等慈悲,为什么同一道场中不同人感应的加持力不一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十方诸佛,具足平等慈悲,护念众生的加持力也具足平等慈悲,对同一道场中不同人的加持力更是具足平等慈悲;不因不同人而加持力有强弱差别。不同人感应到的加持力不一样不是佛加持力不平等,而是不同人的根基不同,即功德不同所产生的差别。佛加持力遍周法界,遍至一切处,遍含一切法门中;于正法道场,感召诸佛降临,加持力也不会发生强弱变化。佛力加持或佛光照触人身心,不同人能接收到的多少差别取决于各人的根基深浅与功德大小。感应佛加持力的法理是,佛平等护念加持人的身心,并通过身心达至自性;再由自性反作用于身心,使心识明知、清净欣然,身体局部或全部发热或清凉,以及见花、见光等多种不同感应;如天空中的太阳,平等照耀大地,而大树和小草所接收的阳光不同,又因有位置的不同,背荫处还不能受到阳光照耀。人的自性也同样平等,但又有修与不修、证与未证的不同,所产生垢净不同,进而产生接收能力的差别;故不同人感应佛力加持自然有所差别。
平等慈悲人不同,同等是人业不同;信与不信有差别,修与不修更不同。
佛法平等人不等,不等功德道不同;证与不证天与地,得戒无漏是全功。
正等法界身心受,正觉具足为佛性;觉了一切众生同,此是佛同非众生。
众生觉悟须修证,等觉法界为正等;大树小草理平等,狂风暴雨立现形。
第十六问: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极乐世界的菩萨皆是男身,具足大丈夫像,绝不是似男似女像。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完全可以证明,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莲花化生,皆是男身。有人见世间菩萨有女身像,而菩萨实又是男身;从而误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为似男似女像。其实则不然,世间菩萨有女身像,是示现菩萨入清净三昧相;世间菩萨有男身像,是示现菩萨功德威严相。我们不能用世间菩萨示现的三昧像,去推论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似男似女像。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菩萨智慧,不需示现清净三昧像,也没有世间菩萨的女身像。我们应切记,不要为胜人而去强辩,或用推论的虚幻相去代替实法相。
极乐世界皆男身,似男似女是推论;模棱两可认不清,众生无法去鉴定。
法义不准东西替,东西是啥随人意;是男是女能叫准,闻经解法人除疑。
世间三昧女人像,禅观境深心清净;功德威严像男人,方便示现依因缘。
穷源尽理为了义,不为胜人强辩奇;菩提正法无虚伪,究竟实相悟真谛。
第十七问:无神论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无神论者的理论依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是用意识存在代替心识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是用唯物辩证法代替善恶因果律,物质决定精神;是用哲学理念代替有神信仰,知识(运用)等于智慧;是用身体阶段生死代替自性不生不灭,感知作用事物。无神论者依此理论,似乎是与有神论者在思想上、精神上、是非上认知标准的不同;而实质上是思维感触上的知见,自闭心识智慧之门,自塞佛性功德之道。很多哲学家,最终导致或归依于宗教信仰,以求得心灵的解脱,突破思维意识感知的束缚。佛不与世争,法不与人争;信仰没有强迫性,一切人都有各自信仰的自由。
第十八问:您有神通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神通自在,是自性智慧的显用;证悟智慧境界,是探求自性智慧的觉知。诸佛菩萨有神通自在,修行人只有证悟境界的知见觉;而对一个凡夫,不求得神通自在,只修证心性智慧。世间人的神通自在是处于生灭法中,证悟的心性智慧是处于苦乐法中;生灭法于人是暂时的,苦乐法于智是永恒的。以此缘故,只修证悟境界,没有神通自在。
三乘法源义,诸佛有神通;十八不共法,十种大自在。
世间修行人,处于生灭中;神安则长寿,少欲便知足。
贪求作圣解,蕴识自生邪;诸多天魔路,还有外道歧。
道唯本心成,心智无不通;达理为境观,金石响天音。
第十九问: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四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有法身、报身、化身、化身示现身,相对的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为什么只说佛有三身四智,不说佛有四身四智呢?因为化身示现身仍属于化身的妙用,化身不生不灭;而化身示现身示现有生有灭,法相无常,法性真常。若将佛化身示现身说为佛有四身四智,众生会将处于生灭法中的化身示现身,误混为佛有生有灭不真常,故以实相说或方便说,都应说佛有三身四智,不应说四身四智。
三身四智无生灭,化身示现身不真;生灭法相世无常,化身妙用有不同。
示现身像于人道,说法立教传法音;示范功用知见觉,故以方便显实相。
大圆镜智法性身,平等性智报应身;妙观察智意生身,成所作智示现身。
诸佛世界无差别,业感众生习不同;方便示现依别愿,一合法相是真如。
第廿问:小乘与大乘对佛教宗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小乘人对佛教宗旨的理解,为证悟智慧,离苦得乐;即以个人身修戒行,证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远离生死轮回苦所产生的烦恼,入常乐我净的有余涅槃境界。大乘人对佛教宗旨的理解,为证悟智慧,慈悲众生;即以自利利他心身修戒行,证悟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出离世间又入世间,不舍众生,觉悟众生共同出离世间,入常乐我净的无余涅槃境界。小乘人对佛教宗旨的认知,存在法界局限性。大乘人对佛教宗旨的认知,是依小乘佛法的修行为基础,再发菩提心而升华境界,通达佛理,圆融法义,明了自性,成就佛道。
小乘大乘化三城,声闻缘觉入佛乘;小乘依法自修道,大乘自利利他行。
佛教宗旨涅槃性,有余无余境不同;有余世间八万劫,无余出世永无生。
延小向大菩提心,开权显实菩萨行;法华离席五千众,我法二执难除根。
坚固大行菩萨道,授记成佛为导引;往来三界无彼此,觉悟有情感众恩。
第廿一问:如何认知修行人的寿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法持戒的修行人,一坐几十年,了除无量劫来无量业,一世如同无量寿。与此相反,不知修行的人,一生几十年,造作了未来劫来无量业,一世积下无量苦。修行人与不知修行的人,虽一生几十年相上相同,而心识净染不同,故乐苦因果也不同。这么讲不是语言文字戏论,而是证悟认知的法理。若不能如此认知法理,就是颠倒知见,颠倒人生。
同是人生同寿不同命,有修无修同世不同业;
一世了业如同无量寿,一生心染积下无量苦。
苦乐同是命长无量寿,受报体相不同无量劫;
极乐世界不闻苦恶名,三途受报何处听乐声。
第廿二问:为什么人与人心平气和的交流那么难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古代,人与人不但心平气和的交流,还可推心置腹。究其缘由,是人心中淡化欲望,淡泊名利,以纯朴平和的心态与人交往,以与人为善的良知做人处世,以吃亏让人的善心对待他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诚信与人等;虽没有当代科技发达带来的物质文明与享乐,但身心安稳,生活没有那么多危机感,幸福指数很高。缘由的根本来源于古人心中崇高信仰所产生的道德文明,又以文化形式世代传承所形成的人生理念。
当今时代,日益增长的私欲恶劣膨胀,物欲横流的功利恶性漫延,不择手段的争斗抢夺习以为常,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成为机略权谋,笑里藏刀的祸心奉为处世哲学,冷漠残酷与血腥暴力变为常态,背信弃义与鲜廉寡耻崇为高明才敏等;人的善良成为愚蠢的代名词,人的诚信被巧取豪夺所取代,人与人争斗,心与心设防,一切失去安全感,一切不敢相信于人,戾气充泄世间,哪里还有心平气和与推心置腹,只有利益相同与气味相近等。虽然如此,人力不能回天;但天道循环,人间自有正道。
人心本自善良住世,天道大公而不藏奸;善恶有报丝毫不爽,矫枉过正自受业愆。
因果律法警示世人,自利利他慈济众生;天灾人祸自然远离,幸福安康当即降临。
第廿三问:您如此讲法,有多少信众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除体内十万众生外,无一信众。凡是听我释经解法者,都是佛教四众弟子,是佛的信众,不是哪个人的信众;我与诸位一样,也是四众弟子之一。凡我所讲,只不过是依法持戒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理悟、体悟、证悟知见而已。若我认为有一信众,是心中有四相;若有人认为我有信众,也是以四相心认知,都不真实,是行邪法。凡是亲近我或听闻我释经解法者,都是结法缘、结善缘。缘由是人不能度人,只有佛、法、愿、缘度人,与人自度。
第廿四问:破自心中五蕴魔事后,还有魔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自破证悟境界中的五蕴魔事后,不是魔事永除,而是心自转境,魔事自除。依声闻法修行过程中,于证悟境界上必有魔事。但在正心、正行、正定、正戒、正见的引领下,自破五蕴魔事。五蕴魔事破除后,境界上再遇五蕴魔事时,心立知见是魔境界,不被蕴魔所转,魔事自除;如人打预防针,体内已有抵抗病毒的能力,瘟疫来临时,不再受病毒传染而致病。
菩萨行人,在世间时时处处无不与四魔为眷属,一时一处都不能离开;只不过将四魔转化为顺逆二缘,遇顺缘不喜,遇逆缘不嗔,都是助道的善因缘。有智慧的人,依法则又解脱于法则,有慈悲心又了苦于亲情。
第廿五问:据说某法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如何判定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也是一位法师,也知如何判定,只不过三人成虎,心中所疑未能尽除,才有此问决之。
过去有一位知府大人,到寺庙问拾得和尚,经常有佛菩萨化现世间,不知当今谁是佛菩萨化现,恳请和尚开示!拾得和尚说,有啊!当今有寒山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世间,知府大人可去亲近供养!这位知府就速去另一处寺庙寻寒山大师,见到寒山大师说明来意后,寒山大师说,知府大人你放着阿弥陀佛化现的和尚不拜,你却求见菩萨,世间哪有这样道理!这位知府又跑回来求见拾得和尚,可拾得和尚的弟子告诉知府,拾得和尚三天前已经圆寂!这位知府又回来求见寒山大师,寒山大师的弟子告诉知府,寒山大师从你走后就圆寂啦!这一公案可以说明,当世人知谁是某佛或某菩萨化现世间时,谁就立即离开世间,断除世人的攀缘心。而当今世间您所说这位法师,说他是阿弥陀佛化现世间已三年多时间了,他还健康住世,可见他不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可从他所讲法义上印证,他所讲法义上存在着法不了义、戒不究竟、事项不具足,不能认知为具足大智慧的阿弥陀佛化身。还可从证悟上讲,我于定中观察过这位法师,确实不是阿弥陀佛化现身。
古往今来,总会有些人喜欢给某法师随意说为某佛、某菩萨应化世间,名为赞叹法师功德,实为伤害法师清誉。
第廿六问:某法师弘法五十余年,建庙、建学多处,信众多达数百万人,其功德可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或超过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梁武帝建庙千处,供养僧众十万人,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这位法师也是如此,不但不能与佛相比,更没有功德,只能是人间善行而已。
有人只讲佛教世间法相,不知佛教出世间法义,以四相心的有为善行认知佛法义理。建庙多,是信众供养三宝多;建学多,是信众创办道场多;信众多,是古今弘法者多。菩萨降世示现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一尊,十名号功德无以伦比,三身四智法界无处不现身,根本不能用建庙、建学等有为事项来衡量。无论什么人,都是佛教的四众弟子,不能以名相混淆佛与众生的次第关系;佛虽与众生平等,但佛是觉悟众生,众生是迷而未觉。
若以有为法相认知  某人或某法师功德,可与释迦牟尼佛相同或超过,是强人标准,不是圣人功德;不仅伤害法师清誉,还会损害佛教信众自心菩提;后人还会效仿先例,对佛法久住世间无益。
第廿七问:有的法师讲,只要与其结缘,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果真如此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住世时,无量众生与佛结缘,佛说无一众生可度,未见闻佛说所结缘弟子都即生往生极乐世界;只见闻佛说,某弟子于过去世在无量佛所种植善根等,也未见闻过去佛说与其结缘者即生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以明确的讲,皈依佛法僧三宝者,都是与佛结缘,不是与人结缘。依法持戒修行人,是以次第成就自度,不是人度。凡以人相度人者,都自称是某佛菩萨化现世间,只夸大某一法门功用,不讲依法持戒次第修行,用以因为果法欺骗众生。佛教依法门修行度众生,法门平等,都是佛方便智慧。依法不依人,人无常相,法有常性,故不可轻信与人结缘就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说法。
满纸文章尽废话,文化符号记述传;字里行间藏心印,识行智慧择法眼。
起心动念皆表现,人间百态各依缘;生计活动剧演绎,历史现实创新篇。
无字经书无人解,掖着明白找麻烦;善恶颠倒执名相,法界选身任逍遥。
知识举棒当头喝,唤醒梦中主人翁;生死渡海堵船漏,乘法戒幡奔彼岸。
第廿八问:如何去除散乱心清净念佛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是一位念佛二十几年的人啦,为什么心常生散乱,不能清净念佛呢?从人身而言,享受七情所困为因,又有贪欲助缘,导致六根、六尘、六入,十八界混杂染行,故五蕴炽盛,心常散乱。再详细一点讲,当人遇顺缘或欲望得以满足时,心生欢喜情;当人遇逆缘或受诸苦烦恼时,心生嗔怒情;当人自我寂寞或感空虚无助时,心生戚忧情;当人见是非或强弱贫富差别时,心生冥思情;当人失财或遭恶罹难时,心生苦悲情;当人苦逼或见重大变故刺激时,心生惧恐情;当人感受突然受害或欢喜与害怕时,心生惑惊情。七情所扰,眼、耳、鼻、舌、身、意、欲求色、声、香、味、触、法偶立因缘,使六入苦乐相杂、悲喜相伴、善恶相随,心意受如此业习相牵,一定是身心散乱。
若去除身心散乱,一应静坐念佛,增强定力,舍情为悲;以空转境,少欲止足。二应严持戒律,以戒为师,戒护身心;一切行戒,所行是戒。三应事项清净,不受染污,不著诸相,放下得失,淡化荣辱。
心求完美话长短,言行缺欠不反观;窥测放大他过失,反将己丑百般藏。
涂脂抹粉巧粉饰,遮蔽疤痕俊眉眼;无情时光揭面具,皮垂褶皱现形像。
经营人生满足欲,难达百岁心千年;围绕酒色财气转,薄命无常呼吸间。
业习因缘牵神识,转身换像异空间;四大还去无一物,此方唱罢彼登场。
第廿九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同时,传统文化中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为所行作对自己都毫无利益的人,就会自损损他,天地都不能容其长久存于世间,必被所损害的法则或人与物等所诛杀损灭。故对自己都毫无利益的事,就不应行作于他人。这里的为己,不应消极的理解为自私自利的为己,只顾自己私利而不为他人公益的为己;应是大公之己,无我之己。修行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仅是认知上,而是在一切心行造作上,都以自利利他为为己,不以自利损他为为己;都以戒利法益供养他人为为己,不以自利自了为为己;都以财物供养一切众生为为己,不以自我享乐为为己;否则,不为行菩萨道的人。
第卅问:如何理解经律论一体三藏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经律论为佛说法的法藏、戒藏、论藏。法藏为一切法相与法性内在联系变化的规律,依自然又离自然,依因缘又离因缘,普遍存在周至一切时与一切处,既作用于一切法界众生,又存在于个体众生生灭法则中。戒藏为一切法相与法性内在联系变化规律的准则,依一切相又离一切相,不离一切性又差别一切性,圆通无碍一切时与一切处,既规范于一切法界众生的心行造作,又不被一切众生意志所坏掉。论藏为一切法相与法性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及准则的方便示现言说,依一切慧德又离一切随意,依一切福德又能坏一切恶行。经律论具体展示于十二部中,为法宝一体。于世间法中,一体三藏法相生灭如幻,法性常住不坏。
第卅一问:如何应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和睦等事务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家庭是人类社会单元福祉,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间关系与事务,自古以来就是古圣先贤广议的一个大课题。家庭虽以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重叠延续而维系,却又受社会大家庭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故家庭成员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各种差别;又由于地域、民族、信仰、习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儒释道于大成的名言有《治家格言》、《弟子规》、《灶王经》等;就佛教单一而言,又有《三世因果经》、《金光明经》、《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经》等。在佛教经典中,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睦等法义,都夹杂在诸法句中,没有单一立题专门表述;诸位法师只能根据各自修为证悟与对法理的认知,于弘法利生中,随因缘而讲方便。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述,儒教是仁义礼智信行忠良;道教是积德行善,顺其自然;佛教是修心养性,随顺因缘。若就佛教综合表述,必依法如法、依戒如戒、依事项如方便。依法如法,为扬善立德,平等慈护;即包含仁心、诚心、公心、大心、耐心、信心、真心、热心、和心、顺心,真诚待人,宽容过失,礼仪教化,救治急难,规避风险,节治欲望,弃转习气,传统家风,夫良妻贤,伦理纲常等。依戒如戒,为增福延寿,恒守孝道;即包含以舍心止贪心,以悲心止嗔心,以智心止痴心,以喜心止恼心,以清心止妄心,以正心止邪心,以勤心止惰心等,广行十善业,弃舍十恶业。依事项如方便,为明理依智,安稳身心;即包含明辨是非离是非染污,明辨理相离理相局限,明辨关系离关系错位,明辨责任离责任执著,明辨义务离义务放弃,明辨身体离身体无常,明辨心理离心理暗昧,明辨利益离利益贪欲,明辨名闻离名闻虚妄,明辨世间离世间诸苦。总之,因人施教,因家利导,自知止足,自各惭愧;制止简单粗暴,不应相残恶行,弃舍疑心欺侮,尽除忤逆害理。
第卅二问:您于弘法中,为什么不专讲一宗,而讲密、禅、净、律、论五宗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初行人,入门千条路,须选一门专修;一门专修时不离心地法门,严持律仪;又不离师论开示解惑,尊师重教;故名为一门非一门,而是突出宗门,将律代师论归入宗门。对行入的人,出世无二路,唯一佛乘出离三界;行入中道,于定空境界中只明心见性,不见宗门差别;故无量法门誓愿学,圆通教义法理,方便随缘而已。
各宗虽依法门不同,但法义法理相通。密法中有禅、有净、有戒、有论,其它宗门亦然;即法门含密义,心行通法理;一体融三藏,凡夫自不识。
我于讲法中,不但讲通宗通教法义,还讲儒教、道教中暗含的法理。将一切法义法理开示于一切众生,使之自行悟入佛平等性海,打破门户之见,打开教门偏见,共同认知正见。
千百年来,不同宗门之间出现过相互排斥、相互争名等;排斥儒教、道教等其它宗教义理,争名于高低大小等。这些行为观念,违逆了佛慈悲一切众生的本怀,也与佛法义理不符;既损害了佛教信众自心菩提,又阻碍了其它宗教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心灵门路;既不利于佛法于世间的普及,又容易形成佛教信众与其它宗教信众的对立情绪,故每一位佛教信众都应发菩提心,平等悲悯行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相虽不同,心有外道邪见差别,而自性平等无二;同时,也具有辨明义理的智慧。
佛教信众依正法行于世间,必然受到儒教、道教等其它宗教信众的敬仰;自然心愿接收佛法义理的教化,当然使佛日增辉普被于有情,定然同证菩提道果。
第卅三问:修行人常讲证悟,如何理解证的含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证为自得,声闻缘觉人得于四谛十二因缘,成就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的人,得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成就菩萨道。证为心境,境缘于身心定空,境现于禅入法味,境同于法界佛性,境别于习气因缘。
证得法义无尽,不离法界自性;时时处处明心,涅槃常乐我净。
初始依法持戒,修行身心次第;增长福德慧命,得成菩提道果。
一个证字义理多,二十五有住娑婆,善恶自证通凡圣,不能善证便为恶。
无量众生不离证,无量劫来证无明,含识自证自身相,地阶天梯自召感。
如有一信奉基督教的人问,我有两位亲人有重病,信教后痊愈,信仰佛教也能除病吗?我回答讲,信仰佛教,依法持戒修行,证得心解性空时,自治身心八万四千种病,还能了去无始劫来业习病因,了脱生死大病,获身心清净无业。于佛法中,多病由业习因缘果报,故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之说。身心有病为相,自性无病为常,三界无常大苦,生死烦恼绑缚。基督教义中,转身心重病为健康是神博爱世人,人离世入天堂永生。耶稣死后可复活,拯救世人有圣经。
于信众相互尊重各自教义的基础上,可相互探究各自法理,可相互升华各自智慧。信众会根据各自认知,各自弃舍自见、偏见、邪见,各自证入心观、大观、正观,明辨宇宙人生真相。切忌相互攻击、相互排斥、相互轻慢,损他自损。
第卅四问:依佛法如何认知党派理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作为佛教信众,不谈政治;我又很赞叹依佛教理念忠孝于国家,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众生的生存环境。这么讲的主要缘故有三:一是党派理国是依众生因缘而生灭,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之中;而佛教的法门戒律依众生因缘又离众生因缘,于世间有生灭又于出世间无生灭,处于长期存在不变状态。二是不同党派不同理念、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利益标准有所改变、有所差别、有所发展、有所扬弃,随历史而定论,永远处于相对法中,无入中道而离相对法;而佛教的传承方式、存在方式、行持方式、利乐方式,可以超越历史新旧而广播,法相处于有生灭,法理常住世间与法界。三是党派理念造福于民,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及文化、安全等方面满足需求,从出发点与落脚点至追求终极目标上都在人根尘识入的身心享乐中,处于苦乐参半的忧烦状态;而佛教的广种福田为积福,满足众生愿求为慈悲,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于身心修行中,解脱于生死大苦的轮回状态。
总之,佛教活动应独立于党派存在之外,避免信众的误解误判,在拥护国政、遵从法度中,以身行道德文明利乐有情,以运用慈悲喜舍心大善世间。佛教理念不应参与政治,故应正心、正语、正法而行。借用《高僧传》中一句偈,“浑仪之外,别有释天;法海之中,多生僧宝。”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27:10 | 只看该作者
第卅五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一)
有一位居士,于清晨静坐念佛时,突然觉得自己在一个阴暗的房子里,走出房子后,被父母、妻子、儿子、亲属、邻里上前拦住,经过左突右闯奔跑一段路不见有人追赶,见到天色特别清亮,一个人在空旷无人的地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长期静坐念佛的善境界,不可圣解。阴暗的房子是自己的身体,阴暗的天气是自己居住的欲界,清亮的天是色界,空旷无人的地方是一禅天,亲人们的阻拦是欲界魔类幻化为眷属将自己留在欲界,左突右闯的奔跑是身心定力所致。
遇到如此善境时,应坚持专心念佛,不去留恋执著,更不可去圣解;否则,将受群邪袭扰,停止禅行,退回欲界。特别是在身心修行中,预防欲火。群邪可幻化美色引诱,心生邪念当即被欲火烧毁清净定力,有无数修行人可为前车之鉴。还应详解《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有关保持禅行定力与转化身心习气的章句,以明法义理的智慧,化掉习气中的欲习。
第卅六问:以下是什么境界?(之二)
一次静坐禅行中,觉得自己在一条浪花翻滚的大河边,非常想过河到对岸去,焦急时来了一条小船,可船没有底,也没有人撑船,舱内只能乘坐一人;自己不顾这一切便登船,船顷刻到达彼岸并出现种种美好景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久坐禅行的人,达到清心无欲时,相应出现的善境界。这样的善境界是突破四禅天后升入更好色界天的境界。证得如此境界的人,很值得赞叹,不但身有清净定力,还有身心功德。但是,据我所观告之行人,此时切莫自喜、心有所著;应知我法二执未破尽,仍处于五蕴中的想蕴中,若作圣解时将有魔事相随,自伤声闻道力。缘故是于三界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虽身心中的欲习破除,爱河已过;但舍身我法相的独木桥未过,远未达诸漏已尽、诸事已办及发菩提心成就大阿罗汉道等,须以平等心、清净心破除蕴想,再以福德、慧德破除行蕴、识蕴魔事,进入中道,行菩萨道。
我曾讲过,修行人一生离不开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须经常诵持,心解法理,自知境界,自破魔事。否则,身边若无善知识及时点拨,又不解定空法理,易自误于中途的喜乐善美境界中,浪费行程时日。
西域尼拘律陀树,东方称名为杨柳;方言不同根同种,境界相异道同宗。
法源不离佛性海,自语难舍自身心,一字咒王金刚智,百福庄严陀罗尼。
第卅七问:有时在晚间静坐禅行中,觉得胸部胀闷,不能清净念佛,如何对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修行人胃上不空所致;即食用晚饭或晚饭过饱,静坐时消化系统功能作用减缓,食物在胃内产生大量气体,自然产生胸部胀闷的状况,不利于静坐禅行。
对治的方法很简单,晚间少食或不食,遇到饥饿感特别强时再坚持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继续禅行,不但不能产生胸部胀闷的状况,身心还会处于轻盈气爽的状态,有利于久坐净行。
如果身体生病,赶快去医院诊治,病患痊愈后,再继续静坐禅行。切莫将修行状况与病患混淆在一起,出现误判。
日诵万言身终忘,开悟佛理传心长;出家去染难为道,喜乐禅悦得法食。
风生云崩天蓝淡,澄清无埃舒目明;冥数早定身寿命,何必多贪一口食。
第卅八问:在修行净土法门中,如何选择自己所诵持的佛名号才为对根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依净土法门修行中,选择自己所诵持的佛名号,应依据当下自己身心所处状态进行选择。若身心清净的人,当选择诵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若贫穷、多病、横祸、多灾、习重、破戒、鬼秽附体等诸事不顺的人,应选择《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的一尊佛名号。若遇三灾八难、牢狱苦厄等,应选择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若遇病苦短寿等,应选择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若人愚钝无智、记忆力差等,应选择南无虚空藏菩萨名号……还可选择持咒等,不逐一而论。
选择自己所诵持佛名号的标准是依诸佛愿力,使个人身心所处状态与诸佛愿力相适应。诸佛国土是依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愿力所成就,诸佛救度众生是依因地所发愿力而有因缘差别,诸佛满足众生不同愿求是依不同众生业习差别,诸佛护持众生是依众生善行差别。这里的差别,不是诸佛心不平等,是愿力不同,所成就的国土不同;是众生的业习不同,也是众生因缘不同。而诸佛名号功德力相同,加持力相同,国土清净力相同,三身四智力相同。
如此讲是依对法理的认知,也是依很多人实际修行所验证;如一人贫穷多病,诵持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名号,几年后贫穷转衣食无忧,身体恢复健康;还有其它状况的人,诵持各自已选择的佛名号一定时期后,也获福甚大。
青史载千年应证,人间演无尽法音;观照运慈行真智,义理合融入菩提。
贤劫长诸佛同愿,释尊授法利无疆;天时转含灵中动,教兴法弘传流布。
知宝为传家富贵,悟境悉法界性海;六和开四众勤勇,慧日照明净清心。
济度须张显义理,出世应慧命立身;檀筵供法食百味,圣贤续周至佛风。
第卅九问:三恶道众生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师讲法,是将体现在一切法相上的法义及暗含法义中法理的内在联系,根据证悟知见开示给大众;而不是以文解义,以因为果;否则会自欺欺人,自误误人。
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曾发四十八大愿,于不堕恶趣愿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如何理解佛愿义理呢?一方面确切有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直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其中缘故,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可化种种相、入种种界救度一切众生;这种示现于三恶道的众生,决定无疑可直接往生极乐净土。这么讲的依据,是《大般涅槃经》中说,因地行菩萨道时,示现大鬼身、饿鬼身、鱼身等种种身,依方便智慧度脱众生。另一方面,三恶道中苦受众生,可转生而不能直接往生极乐净土;只能仗佛愿力功德转生人天善道后,继续依法持戒修行,去除身心业习染污,诸漏已尽时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其中缘故,是受恶报众生业习尚在,身心染垢不净,五蕴炽盛感召的五浊未破,四谛十二因缘、识入十八界的我法二执犹存,自然受三界法则约束,决定无疑不能直接往生极乐净土。这么讲的依据,是佛于《金光明经》中,因地为流水长者子行菩萨道时,只能将放生鱼类亡识救度到忉利天为天子;还有佛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王菩萨示现光目女时,只能将堕落为鬼的母亲的罪识,救度到世间转为人,再转生天人;还有佛于《盂兰盆经》中说,目犍连的母亲因业习罪识堕为饿鬼道,只能仗佛威神转生人天。如此从三恶道转生人天善道的众生,须依法持戒修行,证悟身心清净时,发菩提心,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七佛本愿也是如此。
故有千百年来,行菩萨道的人,举办放生、放焰口、于佛欢喜日救度七世父母等水陆法会,救度三恶道众生转生人天善道,践行自己所发菩提心。
菩提速疾无畏轮,吉祥解脱依法性;虎狼掠食攻中守,猪羊争食守中攻。
三世佛日一灯传,总摄诸定一根性;微尘三昧百亿迹,破疑解惑自心门。
舍迷津勇赴觉路,息外道九六峥嵘;施梵宴行于道场,巍法门契之鬼神。
上承诸佛真实意,下传众生利根缘; 纵维遍周甘露泉,广润心田然觉明。
第四十问:我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准确地讲,我们自性中的识心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同,等同于十方诸佛心。我们身中之心,是众生的染污心、蕴识心、因缘心、凡夫心,不是清净心、自性心、慈悲心、佛心;即便是清净的声闻心、缘觉心、菩萨心,仅为有情觉心、生灭识心、苦乐行心,不是十方诸佛具足功德的自性心。
心识十法界,自性无二别;轮回六道心,超凡四圣心。吾心即佛为心中有佛性,离心无佛为离佛性无菩提。不能用世间法解出世间法第一义谛,可修行世间法入出世间中道。若人心是佛心,佛心为人心,何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差,何有凡圣之别。
六根奥义十八界,双林遗教正法声;清畅三乘庄严藏,假身真形利群生。
怀道观方随缘济,转化了义大佛顶;修证密因方行度,戒仪真俗无等论。
第四十一问:为什么不能依人相度众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唐朝时期,有一位北印度僧人,名佛陀波利;在国内“忘身徇道,遍观灵迹”,听闻文殊师利菩萨坐道场于五台山,便“远涉流沙,躬来礼谒”;来到五台山后,“虔诚礼拜,悲泣雨泪,”愿求目观菩萨圣容;突然间见一老者从山上走下来,对佛陀波利说,“师何所求耶?”佛陀波利回答说,“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老者说,“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赍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当示文殊居处。”当佛陀波利礼拜菩萨时,老者忽然不见。佛陀波利便回国取经,又返东土译经流传后,再至五台山礼拜文殊师利菩萨,今存佛陀波利金刚窟。
从传记中得以明示,文殊师利菩萨仍以佛法度众生,佛陀波利高僧也不依人相度众生;都是依愿力因缘弘传佛法,化度众生。
有的人以文解义讲几句佛法,便依人相、法相度众生,实为名闻利养,自误误人,不知所犯将沦入因果。只有流传佛经,依佛法义理开示大众,使众生闻法后各修自度,方为信行正道。
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高僧道尊德贵行弘法诵经,
无漏海中潮音总持最上法,目见相生咫尺千里心难通。
法印义同彼岸无极理不二,金玉良言难为雅直宣真谛,
街巷俗说亦传闻法界音声,传心轮以心印心三心寂然。
义净开芳平常话众善见闻,般若境界辞朴实人乐信受,
证悟本立则道生心法同源,仁智见者莫装像切忌玄虚。
物质扶贫济温饱求身富贵,精神救困须道德文明传承,
二者偏颇时皆离人间正道,多布施勤精进积无量福慧。
第四十二问:您是如何认知某些毁佛灭教言论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从佛示现世间到当代,一些外道徒众与断灭善根的人,毁佛灭教的言论从没有中断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几次毁佛灭教的活动及事件。这种言论及事件至末法时代结束前,将长期伏现存在。言论存在是长期的,事件突发是暂时的。这种存在与伏现是由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决定的,不可避免,不可回避。若不如此,此世界则不名娑婆世界。这里的自然法则,可理解为三界火宅生灭法。这里的因缘法则,可理解为众生业习因果。只有依佛法修行,身心证悟空、苦、无常、诸法无我的境界,才能逃离三界火宅,解脱根、尘、识入十八界生死苦恼的蕴浊绑缚,入佛清净国土,以性识变易常住法界。
毁佛灭教的言论,从无知无智开始至害人害己告终。无知者为身愚心暗,一切止于意识思维的见闻觉知上。无智者为心执邪见,一切止于自然法与因缘法上。害人者为误人正听、正信、正行、正心,将人心识沦为断灭善根种性;害己者为自入邪见、自行邪道、自以为是、自遭报应。综合起来不外乎四种:
一是从佛身像上毁佛灭教。在言论根源上认为,释迦牟尼是人身,不是佛身;所谓佛身,只不过是人称名而已,觉与不觉都有生有灭,至于觉性明心是虚无,不能被人见闻觉知,只有世间运转法则,根本不存在出世间那回事。将人称名为佛身,是使人入于迷信名相,产生崇拜偶像的愚蠢行为,达到个人享乐的目的。至于佛身舍利,还不是物质属性所成。所谓功德,还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至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不过是冥想臆造罢了,世人无法见证,实相上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欺世盗名等。
二是从佛法上毁佛灭教。以时间阶段性否定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慧命三世连续说,现在世所行与过去世无关,过去世我未生;未来世状态与现在世无关,未见来世我已灭。只见人生人,不见人生羊,羊生鸡等,不承认有六道轮回,也不承认善恶因果等;以科学哲理性否认修行戒定慧证悟说,只见科学的自然规律性,不觉法中无我的离自然性;只知精神的心理因缘性,不觉高智慧、高能量生命体的离因缘性;以众僧结集经典的文化性否定佛法真实说,众僧结集经典不是阿难尊者如是我闻,不是众僧证明真实,而是用众僧论集说代替佛说;世间一切继承与发展都是文化现象,佛法也不能例外;人的语言有字意无密义,经律论是文字,亦如此。     
三是从佛戒上毁佛灭教。用满足欲习需要性否定身心善行止恶说;欲望无限,习气种种,酒色财气,恩怨情仇,是伴随人生而自然存在;佛戒中少欲去贪、止漏禁欲、慈悯不杀等,都与欲习相异,故对戒行以泯灭人性相攻击,以博爱世人而灭除。用人类创造幸福的享乐性否定福益源于布施说;人类生产创造了物质财富,人类生活创造了精神财富,供人类活动中享乐;创造性依靠人类自己,布施天恩神赐,不见前世因缘善恶,更不信后世因果报应,故以利益得失为标准,以是非荣辱为解判。用团体纪律法规通令性否定身心受持说;世间人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利于身心健康、安稳快乐等,一切手段、措施、方法服从于利益;佛戒行于世间得出世间法益戒福的常住性、公正性、通达性与世间利益的阶段性、无常性、过失性相背,故制约着人类的放纵性、贪婪性、业习性。
四是从佛事上毁佛灭教。用文物价值的存在性否定寺庙法财利生说;寺庙内外一切与佛教信众活动有关的一切法物,都存在着古往今来的文化物性,其价值性、探究性、时空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替代了法物传递道德文明的信息,遮盖了身心证悟智慧的境界,抹杀了法界龙神慈护的真相。用团体生活的普遍性否定僧团清修殊胜说;僧团修行的特殊性不离团体生活的普遍性,以社会公众关注的普遍性强制特殊性服从于普遍性,以政治需要衡量佛教理念,以理政的方式处理僧团事务。用世俗世论的合理性否定佛事活动利乐人天众生说;世俗世论随人类存亡始终存在,一切动物、微生物、鬼神等都是为人类存在而服务的,所谓善待有取舍,所谓救度是形式,所谓鬼神是迷信,所谓善恶是相对,只管今生享乐,不问来世苦受;利己不怕伤天损坏环境,为我不问忠孝廉耻损害他人。
对于上述四种言论,于佛说《大日经》、《大般涅槃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都有详义法理,若人能诵持心解,一切邪见言论不争自息、不攻自破;且佛说法不与世争,不与人争,只明义理,众生自觉自悟、自知自见。众生有身障、业障、智障,不能知见觉法界众生真相,又以我法二执染著身心,以生死无明遮蔽心性,实为可怜悯者。
若结合当下实际状况而讲,佛教正法盛行于世时,必然有魔法随之而来,此为天数循环之法,又为众生业报因缘所致。于末法时代有正法中兴,不可人为阻拦,不能被魔法破坏殆尽,必然被众生福慧力所冲破,必然被法界护法金刚依天地法则力所摧毁。当下虽为末法时代,但不是法末时期,故魔法魔众只能横行一时一地,造下万劫不复的罪业,乃至震碎神识为片片残灵,渐入草木器世间;不能横行于法界,终将被佛功德力所降伏。
佛教信众有智慧不为所惑,一定能自护身心清净,自修身心功德,自行身心正法,自证身心大道。
立破纵横命章义,慈济之心自天然;广开人天众眼目,融明实相于上乘。
雅句佳辞描意境,才高阔论舒情怀;世有人我莫及处,识量禅苑藏玄机。
海外独步道日新,了义教法含深慧;曲士难可同论道,英秀逞雄不入流。
三界唯心外无法,万法唯识内自求;高下共均心平等,贵贱同阶化疑滞。
树茂枝条根植深,义开窍门理且直;闲云野鹤唱自在,谈笑风生话欢欣。
恒沙法界佛为先,毗卢性海我归后;浪迹天涯山水禅,隐身忘岁何许人。
闭目不觉微细客,止思观尽识界尘;奇颖殊境清净慧,嘉祥仰德福乐行。
交光互映六和相,如来降迹感震动;一闻信受菩提种,风度正伦赞沙门。
第四十三问:您能否具体的解释一下智慧的含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智慧有很多种,若具体来理解,可以分三大类:
一类是平常人的智慧。平常人的智慧由智谋、智力所组成,再由明辨力、自控力体现于言行上。所谓智谋,是在一定相对的范畴内,运用机辩权衡、巧施妙策获取全局或局部利益的目的。所谓智力,是对人与物各自内在的及相互联系的需求关系、变化规律等记忆观察、认识理解、抽象推理、思量判断、综合知识、累积经验、处理矛盾的能力。智谋体现于人言行的自控力上,自控力是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把握程度、承受忍耐、心量眼界、运用调解的能力;如心中有数,才遇变不惊、进退有度、不失常态、得体无过。智力体现于人言行的明辨力上,明辨力是对比分析、文理技能、心灵沟通、争计较量的能力;如发明创造,源于个体与群体合作的智力。平常人的智慧,可以分为顺应人性、道德、公理的智慧与泯灭人伦、良知、正义的智慧。平常的智慧,既可利己利他为善,又可损己损他为恶;如何运用智慧为善,制止利用智慧为恶,才是人应具有的大智慧。
二类是修行人的智慧。修行人的智慧由蕴心、道力所组成,再由业习力、戒定力体现于证悟上。所谓蕴心,是觉知阶段生灭法中魔蕴、邪见、疑惑、观照差别力。所谓道力,是次第觉知声闻、缘觉、菩萨、佛不同功德力。蕴心体现于人身口意业习力上;业习力是潜藏于心识中五十种五蕴魔力,又是平常人无法观照觉知的能力;如定空中观照觉知的殊胜境界,由定力不同而定境不同。道力体现于人身口意戒定力上;戒定力是身心清净住于定空、入于三昧观照觉知力,又是平常人不可思议的能力;如童心神话世界,虚幻而不能及。
三类是证悟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由具足、不具足组成,再由见性力、功德力体现于觉者道果上。所谓具足功德力,唯有佛证得,有大自在神通妙力,安立法界,救度众生。所谓不具足见性力,是菩萨证得,有觉有情的自在妙力,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依菩提愿力于十方世界行菩萨道。
人不同、心不同、道不同,所具智慧不同;若依法界不同来理解,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就人道而言,既可获世间智慧,又可证得出世间智慧。
世间智意理无穷,若推论出世真谛;以冰坚欲断金石,用凡思测度圣心。
先哲思文通大道,清流百川入性海;等照一相如俱明,演唱法音示迷津。
良玉怡然光异土,乾坤厚德众心归;世间一日善行事,胜过千秋无义身。
识智尽淘愚庸浅,灵境契心性相融;真诠天际贯三世,维止虚凝三昧生。
第四十四问:如何理解人间福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间福乐是人身心对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愿求满足程度。不同人的愿求不同,身心福乐的标准也不同,满足程度也千差万别;凡夫之人愿求无有止足,只能少欲为足;菩萨行人愿众生得福,求众生得乐,以布施为福,以禅悦为乐,也无止足,只能随缘而足。
凡夫人身心有愿求福、禄、寿、康、财五福之福,也有满足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五福少一为福报有缺失,五欲少一为乐受不具足。人人追求幸福快乐,而有时又得而复失或失而复得;在循环往复中,产生了贪嗔痴慢、恩怨情仇;在无常力的作用下,生出了福祸相依、苦乐参半;在无始劫中,生灭于六道轮回,因果自受。菩萨行人,于己身心无愿求之福,又无欲受之乐。转五福之福为施、转禄为喜、转寿为常、转康为勤、转财为智。转五欲之才为舍、转色为空、转名为喜、转食为禅、转睡为静。
人相相同,凡圣不同;心性相同,习气不同。差别在于身心修行证悟上,在于身心得失善恶上,在于身心应受因果上。凡夫人福乐无常,苦受真常。圣人身相无常,乐受真常。凡夫人只有世间福乐;无出世间福乐;圣人既有世间喜乐,又有出世间喜乐。凡夫人只知自我身心福乐,不知圣人身心喜乐;圣人既知凡夫人身心福乐为苦,又知自我身心喜乐为空。
根尘偶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生灭中;千劫绑缚不知苦,执著欲习自为乐。
身心离欲常清净,解脱烦恼无垢染;慈悲喜舍菩提愿,自在常乐莲台前。
人人可享受福乐,又有苦厄相伴随;人人可证得喜乐,又随因缘行苦乐。
享福了福真知福,积福惜福利他福;你善我善大家善,人间大善方为福。
第四十五问:儒教倡导忠孝文化,佛教也行化忠孝义理,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儒教倡导的忠孝文化,是忠君主以爱国,孝父母以和家。爱国以疆为界,和家以血为亲。爱国正义之举,和家天地良心。若有违逆者,人心相背斥责,千夫所指卑恶;既有牢狱法度,又有道义惩罚。
古有大忠忘家舍命,又有行孝舍身报恩;今存爱岗敬业忠诚,延续奉养顺意孝亲。将军以勇为忠卫国,大众以勤为忠拥戴;遵法安身以德立国,睦邻和谐以法理政。切莫妄自菲薄草根,无畏身力众志成城;各安身命运有差别,工农商学不同分工。不孝父母难忠家国,贪利狼子卖主求荣;自保身命弃舍一切,假象于人骗取信任。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谗言献媚钻营偷奸;骂名千古天良丧尽,侮辱祖宗警示后人。儒教文化华章精论,篇篇论述义理难穷;认真作事先求做人,干净清白代代传颂。   
故佛教信众,应尊重儒教文化,不违因缘;随顺世理,不染世俗;和敬平等,不做另类;奉公守正,不轻他人。
佛教行化忠孝义理,与儒教文化相融相通,也有别异不同。忠君主为遵天意,天之骄子民意推荐;孝父母为报恩行,一切众生皆三世父母。忠君主于言行如一,道德典范正法治世;孝父母承欢心顺,安身之本立命善根。忠君主在起心动念处,救危济困爱护众民;孝父母礼佛菩萨神明,慈悲救度众生慧命。忠君主非愚忠于相,策令国泰民安善政;孝父母以小延大孝,开权显实自救自身。若有违逆者,三世因果经;自作自受报,法则不留情。轮回习气转,六道常换身;天地不可昧,善恶决分明。
佛教行化忠孝义理,以忍辱行化暴政,以慈悲行化害民;以喜舍行化争斗,以公正行化酷刑。以清净行化贪腐,以勇健行化无能;以无畏行化堕恶,以利他行化损人。用布施行化贪吝,用谦恭行化刚强;用随喜行化忧怨,用智慧行化顽愚。用和顺行化戾气,用欣然行化质疑;用禅悦行化欲望,用十善行化不善。
总之,行一切善为忠,止一切恶为孝;忠不离当下,孝不离身心。忠孝代代传承,形成传统家风;展示国度形像,享乐道德文明。
佛法万门入一门出,唯心地法门通净土;无至大道千流同源,大雄一音无二语句。
纲领教乘深义妙理,三城比喻宝藏无尽;德宇大慧方寸道用,身心证悟静观动应。
道无方所圆通具足,性无体相遍含虚空;灌顶归仁等觉自证,法界合运真如不共。
明理征言无缘不解,衣中宝珠面见难识;平坦无丘慈悲普渡,妙峰无语觉者常住。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0:2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六问:现代科学证明,素食不宜身体健康;有的修行人还一日一食,是不是自残身体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现代科学所依相对法则,吃用什么食物,都有宜或不宜身体健康的一面。去医院治病的人,不以吃什么食物为标准,也不以在家人与出家人为分别;只能说身体有病的人,各有业习,各依因缘,
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戒慈悲不杀,喜舍不贪;即众生平等,恩同父母,故不食不穿,又行放生救赎。
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法弃转习气,去除心垢;即众生相互吞食,染法相加,故爱护众生身命,济度众生慧命。
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性与之相应,保持净行;即众生体相不同,心性相通,故杀食者等于自杀自身,自食自肉,与道相背。
十方众生,以食而住;民以食为天,人以力为健。修行人以禅悦为食,以食物为药;借假身命,自救慧命。且又气饱不思食,摄入光和能量,身体轻盈常定,心识开悟生慧。早已超越了身体健康的界线,达到了身心清净的境界;根本不是自残身体的凡夫知见,而确切是自护身心的法药良方。早已超越了科学证明的范畴,进入了物质唯心的境界;根本是自圆法身慧体的妙食百味,确切是谁修谁得、谁行谁证的善法因缘。故修行人相信科学,又离执著科学;不以科学唯科学,又以法性为法性。
修行人虽证悟不同,知见不同;但对佛法义理的认知相同,遵从佛戒上,止恶的善益相同,所作事项如法的心智相同。如此所述法理与境界,平常人很难听明弄懂,一般的修行人也很难证得如此境界;但只要人人能依法持戒精进修行,迟早都能深明开智,证知如此境界。证知如此境界的人行于世间,不离世间。
若问一位平常人,“您怕死吗?”他可能会反问,“世界上有不怕死的人吗?”以掩饰对生命死亡的畏惧心理。再问一位修行人,“您怕死吗?”这位修行人会坦然地回答您,“我每时每刻都愿求往生极乐世界!”以表明对生命由阶段生灭转变为变易生灭的认知境界。再问一位证悟的人,“您怕死吗?”他可能愉快地告诉你,“我的识心早已死亡。”以证明生命的肉体与识体可以分离存在的实相。同一问题不同的回答,是人心的差别,不是人身的差别。“修持当下活死人,存世色相亦非真”的生命现象,一定存在,只是人中存在的少数。
井鱼冥海土石障,龙带涓滴云雨风;相似法执堕轮回,实相法义化人心。
所知成障无立破,深山大泽龙蛇生;人形菩萨正说正,正遍知僧玄语玄。
温故知新解断障,励精弗懈勤去染;宁为师子吼一次,不为野干长夜鸣。
悟者刹那觉自性,不悟恒沙迷自身;形起影随学近智,声来响至力近仁。
第四十七问:如何理解“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含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仁心厚德载物,道风素高大广;气度冲霄瞻远,檀那清净忘忧。仁者以平等心仰慕德行,随顺道行,崇尚智行,赞叹净行。故而以山赋志,借物畅怀;比喻化众,自安身心。
智心慧德方便,柔和随顺水静;源泉出处高澈,汇流百川入海。
智者善于友、交于心、服于理、敬于德、随于义,智者善于行、观于静、修于身、念于常、定于住,智者乐于慈、喜于舍、济于苦、克于刚、成于明;与愚者别于道、交于斯、服于术、敬于势、随于利,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不听劝难为善,鼓不敲打自无声;育婴过娇成人晚,一叶知秋显于林。
以智火燃实相香,升起戒定慧熏烟;云盖庄严益增进,仁智一体名符实。
若叹鹤脊倾危事,又见腾云龙背滑;未必求仙便得仙,知难而退毁根芽。
精勤不为有所求,默化润物导无形;雅士怀仁正闻处,杰友真智留正听。
第四十八问:出家人有道,在家人无道,依您知见,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中说“智光长者言,我今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言:汝今在家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心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骄慢,怜悯一切犹如赤子,不贪财力常修喜舍,供养三宝心无厌足,为法舍身而不吝惜。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汝于来世万行圆满,超过三界证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门,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则名为在家出家。”
道由身心修行证得,既不是出家人出得,也不是在家人不得。只能讲出家人住清净地,有依法持戒修行的良好环境氛围,宜于证悟得道;况且,千百年来得道高僧颇多。在家人住于污染地,世俗世论干扰惑乱修行,障碍多多,难以专心清修,不宜于证悟得道;但是千百年来得道大德也层出不穷。以此缘故,不应以相判道,以因为果。如唐朝武宗皇帝偏好道术,排斥佛教,赦令“焚烧经卷,毁拆佛像,赶出僧众,各归本土。”毁寺四千六百多座,逐僧二十六万余人。当时有位慧忠禅师躲进深山,三十年修行,须发皆长,不能穿僧服。后来有弟子问是否与道有碍?慧忠禅师说,“仙去者未必受箓, 成佛者未必须僧。”
有如此说出家人有道,在家人无道者,多是不明佛法义理的初学人,或是未修证悟的愚痴僧。佛教四众弟子具足,出家二众以清净相导化众生,在家二众以清净心信行佛法,相得益彰,互尊共进,保持佛事活动正常有序。否则,相互轻慢,相互诋毁,有意无意帮了魔王的忙,起到了破坏佛法的作用。
涅槃路上无朋伴,佛性真实无故人;请将法师还人间,作众生的真善友。
难以佛法为己务,不染俗语论世间;坚信正法明法眼,实行正修道必成。
满树红花一夜空,万枝绿叶喜随风;熟果不争自露笑,自然长岁守枯荣。
若以相能定道果,何须持戒依法行;当知此是娑婆界,无相道果必修证。
第四十九问:一切物体由化学元素组成,是佛法中的法性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化学元素是一切物体构成的来源性质,仍为用科技手段可测知的法相,不是佛法中的法性。
佛法中的法性,是依自然又离自然;依因缘又离因缘;用一切科技手段不可测知的主持一切法相存在、变化、生灭的识体能量与智慧,人的身心可知见觉。法性由佛力总持,又由神力分持。总持为依法性安立法界中一切法相,分持为一切法相中各有所主。
平常人不能知见觉法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身体根尘识入的十八种界限,受身障、智障、业障所局限,困于见闻觉知的相有中,惑于五蕴五浊的生灭中。
修行人能知见觉法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依法门修行增长智慧,持戒律修行增长能量,去除身心业习染垢,突破相有局限,性识进入周遍圆通、自在无碍的生命状态。如此佛法义理,是修行人真实证悟觉知的,不是哪个人凭空臆想猜知的;但是,能证悟觉知的是少数人。人们不能用多数人的无知来否定少数人的觉知;用一切法相的真实存在,否定一切法性的真实存在。否则,一切众生将永远轮回于生灭法则的烦恼中,不能回归自性无为中道的清净中。
了义惊警盲莽扰,究竟立破禁锢忧;相存实有性更真,解脱三昧一刹那。
思维界限法相尘,相对有极蕴识中;穷劫数沙分阶段,当下醒悟入变易。
第五十问:佛教信众如何爱护国家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与佛教义理结合起来,主要有立德、立威、立业三个方面;即塑造形象、维护尊严、总理经济。
佛教信众应围绕着立德、立威、立业,于国内采取以法爱护国家,于国际采取以策爱护国家。以法爱护国家主要表现在,拥护正义,正法治世,政得人心,惩恶扬善,明察不邪。以策爱护国家主要表现在,正策、策略扶危济困,平等相待,不畏强权。强国兴邦,虽出家二众有“不为官走使”、“不入军阵”的戒律;但爱国护家确有责任与义务。要将护国理念落实在言行上,就应人人有责,积极支持、参与、献身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时时处处体现佛法光明,言以德入心,行以智适世,让众生普受甘露。立德于国体,立威于政体,立业于民体,三者相融一体,万众归心一国,国家昌盛,大众安乐。若一骗子,虽言无人伏其德;或一恶棍,民怨而远其行。
国运苍生因缘立,族民因果福祸依;古今王朝更迭事,睦邻兴衰天数奇。
德广道通海内外,扬威志磐武不屈;经济繁荣人间好,善恶利损一局棋。
以德立国紫云盖,正法威世海底金;昌盛大业愿无碍,星斗不移尽随心。
依教修身不易俗,人和政通宜不易;天机内发殊月圆,识海外澄俱映明。
第五十一问:佛法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即相离相,不能由人掌握,只能由人修行而证悟觉知。佛法若能由人掌握,天王人王即佛,所出号令即法,众生从之而得,何来身心修行之说。“即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三十二相是佛,转轮王具三十二相。佛无一法可说,若佛有法可说,即为谤佛。”佛不依相见,法不依言说,怎么能由人掌握呢?浅而易见,若有人说能掌握佛法,必是邪师邪见,惑乱世人。
佛法在世间,离世无菩提;人人可闻知,信受凭根基。在信受的人中,能禅入证悟的人是少数;在闻知的人中,能承载弘传的是少数。能证悟承传佛法的人,是明心见性、觉知真谛、得法得戒、行菩萨道的人;却不能掌握佛法、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虚伪留碍。
在当今世间,确实有人依相自谥是某佛降世,说相似法,以因为果法,行淫传法,灾难恐吓法等。名为掌握佛法,实则离经叛道;包藏魔法祸心,破坏身心正行。一些初行人,以邪曲心贪求善果,不辨真伪法义,随波逐流名人名相,堕入深坑而不觉知;若遇善友相怜劝告智语,如犬随主则善恶不分,反唇相讥且大言不惭,师徒似鸟兽断肠哀咽。明佛法义理,是为择法眼。择法辨理明自心,以防误身命损慧命。
东山法门达摩传,贪寺取道无惠能;为法重人择法眼,雪山醍醐明心性。
明师捐世法身空,破衣遮体素食命;恒常知我法无我,空中妙有性具足。
法水沐德身心净,法药开智眼光明;定根不移执自坏,著相立破空客尘。
沧海添胸展法怀,青山措背挺脊梁;顿悟心源平等性,盛传道化法利人。
极意研寻无证悟,寻章摘句犬丧家;掌握佛法山石堕,依人为法源泉枯。
名相即佛可调控,胡同抓驴两头蒙;鸭吃秫秆自直脖,装象鼻子插大葱。
真妄同源难明辨,迟速异曲不同工;荷寄污泥莲种性,棲倾巨树根亦深。
谦恭请教下风轻,其貌不扬心法重;苦海无涯法船渡,自做无底掌舵人。
第五十二问:为什么说法不了义因果不昧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以了义为究竟,弘法以了义达空相。究竟为法理具足圆通无碍,空相为修行证悟人法二空。证悟人法二空的弘法者,离相生心,物我双亡,冥合法要,契入中道,依因缘方便智而观基逗教,言出离名闻之因,行作离利养之果,因之不立,果从何来;故无世间生因灭果,得出世间善因道果。若未证悟人法二空的弘法者,境相生心,执著相有,貌合神离,非此即彼,以因缘言辞智而辩巧论教,言出心有蕴想成因,行作识落蕴田成果,因明不爽,果入法则;故不昧世间生灭轮回,受因报果,得世间有为因果。
弘法者应对自我言行负因果责任,证悟到哪里讲哪里话,指明境界中不同路径,愿求闻法受教的人依法持戒正修,得以解脱生死绑缚,往生诸佛净土,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若因我所弘法义有谬,误导众生,愿承担一切谬误因果,善功德归于众生,负得起责任。
言行念起因缘立,因果相随皆不昧;达人大观通三世,体道无心寂照境。
天地气序有盈亏,合奏大乐无全功;应感必存人莫及,心印承德含灵真。
真理妙相弥际广,法无不可难思议;百千灯传一脉言,江河湖海混鱼龙。
入室著衣如来座,人法双亡相自空;开示悟入正知见,自利利他菩萨行。
第五十三问:如何理解玷污佛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清净无为,圆通遍至;真如无碍虚空,一切染法不能玷污。所谓的玷污,是人身心贪著邪行邪见的染法,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播,形成法相上的诋毁,造成自损损他的恶果;即邪见者自身心染法对自性三宝的玷污。
世间一切染法,是相对法。相对法反映在法相上为有生有灭,一切无常,处于不断变化中。变化的法相,不变的法性,永远存在。平常人只见变化的法相,不见不变的法性,受根尘蕴识的支配,顺从无明,苦受烦恼,轮回生死。在这种坚固业习力的作用下,排斥一切清净法,怀疑一切无为法,不信一切自性法,断灭一切常住法。还有外道人,心外求法,只见法相变化有常,即知有规律可循;不见法性不变真常,即不知有法则总持。故无法觉悟佛法性身安立法界,佛报身主宰法界,佛化身遍周法界的实相。
若佛法能被染法所玷污,法界中就不存在佛法。况且,于出世间法中,不存在一切染法。一切染法,只存在于三界世间。故一切依法持戒的修行人,身心处于染法中,又逆世而行离染法,随顺因缘而因缘不变,入中道而出世间。
于此世界中,一切行菩萨道的人,离一切染法又入染法中,即无世间可入,又无出世间可出,自身心净则佛国土净。故有十方诸佛菩萨,以不同众生相示现世间,济度众生。
如此法理虽难信难解,但确实可信可解。既为佛一大因缘如语开示悟入,又为历代无数圣人证悟验证。宇宙人生真相大多数人不能一时悟见,而少数人却无时无处真实的知见觉。只能依少数人认知力的智慧,导化多数人转化业习去修证智慧。众生须渐离一切染法,也可顿悟清净佛法。故佛教化行人修忍辱,怜悯一切玷污佛法的人,法供养一切不懂佛法妙理的人。
玷污佛法为自损,法则因果不饶人;不需人为去惩罚,自尝苦受任由他。
绝相难思藏珍宝,即心是佛体大道;一朝拉开无明幕,方见流浪苦凄怜。
第五十四问: 二零一二年将至,这一年是世界末日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道教有句话,“天机不可泄露”!用佛教的话讲,“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说则众生难信生疑、论争不休,况无实义!而于当下,几乎全世界人的目光都盯住此事,关心着世界末日是否降临?为释疑解惑,安宁人心,依法方便,答复求问。
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宗教哲人根据各自悟知的有限智慧,预先测知自然界将于何时何地发生异动失常,对人类社会产生何种何度的影响,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臆想。对某一具体事件,可能准确;但对世界大局的变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知其然上,又只见其坏灭现象而悲观失望,不见其常存新生而妄言末日。结果令人感到妄言不准,末日未至;如预测的一九九九年恐怖大王降临,人类毁灭等。
那么,二零一二年即将来临,世界末日能否随之而来呢?准确地告诉诸位,地球照常运转,人类照常生存,世界末日不会降临;只是一些众生个体生命的末日每时每刻都在不同处所、以不同方式发生。
是什么导致天地自然异动失常呢?曰,天地万物主持神神位的变化。神位新旧交替过程中,由众生业习召感,时而产生地水火风运转过度,有失常态,造成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风灾、火灾频生,瘟疫、疾病、饥荒、人祸伴生。灾难频生又使经济萧条,资源短缺,人的暴怒戾气上升、贪婪欲望猛增、身心言行失度、自控理智下降、惶恐绝望集中、暴力行为升级,易用极端手段解决矛盾等;给人类历史上,留下记忆深刻、影响巨大的事件;如万教收缘,十年普度结束,以一九九九年为界限象征;佛教中兴,十年正法出世以二零零九年为界限象征;转折清场,三年开元创新,以二零一二年为界限象征。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三年间,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的灾难与事件,当下人类受者是,有目共睹。待神位安稳后,天地自然恢复常态。
宗教哲人预先悟知的是万物主持神的退位,测知不到万物主持神的到位;悟知的是天地自然的失度,测知不到失度中的限度;即地水火风自然主体失度中有限度,有失常态又不离常态,有左右过之又不离本体。至于什么缘故,导致神位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天机,不可说,只能是有证悟的人心观觉知。故信仰佛教的人,应依心观觉知的实相,否认世界末日的到来,并有责任揭穿世界末日的假象,有义务告之真相,以安宁民心。
人类对天灾人祸的心理恐慌,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无知无奈,仅凭良知提醒,利用科技,须防其害。当人类以可知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因缘时,善心终究趋吉,善行必然成祥。信仰佛教的人,有智慧应对自然变化为安稳,有能力化解一切灾难为吉祥。不盲认一切似知半解的知见,不盲从一切不了义究竟之论。保持正信正见的人生常态,保持正言正行的社会秩序。  
主药主稼主树神,山神土地水龙神; 主福主禄主寿神,二十八宿执曜神。  
神位神力如电力,主持万物依法则; 法界循环有秩序,令入公正因果律。  
世界末日不可信,成住坏空有劫数; 天灾人祸常发生,自然因缘难回避。  
觉自性心即是佛,论辩邪正魔似圣; 若不现身明心境,言语智慧拜哲人。
第五十五问:如何理解有的人所做“禽兽不如”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当人见闻社会上发生一些遗弃子女、不孝父母、暴力凶杀等有悖人性的事件后,出于同类相怜的人伦道德心,对相关人事发出感叹,“怎么禽兽不如呢!”更有甚者,“请不要侮辱禽兽。”
俗语有“猫养猫亲,狗养狗近,鸡孵小鸡一群群。”还有人观察动物,虽常见同类为争夺食物、配偶等相互争斗,却罕见同类争斗中致对方于死地的凶残;而且,于猿猴类种群中,尊卑有序等。故于民间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说;还有一些民族,以禽兽为图腾象征。
人类的思维能力、言行规范、文化道德等方面,都是禽兽所不能及。人类处于自然界的顶端,必然有高端的人伦道德规范一切言行,才能保持社会文明的依序发展;否则,人类的破坏力,也是禽兽所不能及,最终将受到自然法则、社会规则的相应惩罚。
古今中外,族群中野蛮行径、险恶残杀等骇人听闻的事件,每时每刻都以不同方式不断发生。这些现象形成的缘由很多,是宗教、社会各界人士永远的话题。依佛法因缘而言,六道众生生灭轮回中,人道处于核心位置,依据各自业习命终可善生天道,也可生入地狱、饿鬼、畜生、修罗道;即个人身心善恶言行形成的业习,通达六道;可升可堕,升到神天,堕则可突破畜生道直入地狱。而畜生道处于定报了业后,可生入修罗,人天道中的上升位置,又依各自业习生为不同业报的人。在人与畜生不同的业习中,人的恶毒心有时可能超过畜生;而畜生的恶毒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人。相反,人的善护心永远超过畜生;而畜生的善护心远不及人。以此法理,就不难理解有的人所行作之事禽兽不如的道理了。
当然,在人道中,有依佛法修行的人,还可证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四圣道;四圣道超过天道众生,不在六道众生中。
还有,极少数畜生道众生有意无意的伤害证入四圣道的人时,没有相互报应机会,其恶业增大,还将堕入地狱受报;但仅是个别因缘,不是普遍因缘。
根尘相异各形体,人畜业习心不同;众生含灵有佛性,因缘受报存无明。
人间正道在人心,利益养身道护心;得失利益为权宜,盈亏道义才是真。
得道多助失道寡,禽兽不如失人伦;人道英明德贵重,道随证悟自清净。
玉石出山方为秀,雕琢琳琅品质纯;老实做人善护德,切莫恶毒动心机。
第五十六问:地狱内外的鬼类有什么不同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从总体上讲,地狱内外的鬼类名称不同、相貌不同、应报不同、苦受不同。
地狱内的鬼类主要有鬼王鬼卒类、报到转生类、罪恶苦受类。
鬼王鬼卒类,有神通力,善使法器,各司其职,行使冥令。主要分工有看护守卫、传递信息、逮捕勾招、受理衔接、掌管簿册、判罚量刑、执行剧烈、察验核准、善行教化、转轮超生等。其中,个人的福祸生死由鬼王掌管,由天王实施,由人王现报。鬼王鬼卒类与天王天民类福报相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报到转生类,从人间死亡到地狱报到验明正身后,经一至九殿阎君审判受报,到十殿阎君转轮处,这一系列过程中,每个鬼沿用人间的名字相貌。
罪恶苦受类,在一至九殿所辖各种地狱受刑罚鬼,知人间所造作罪业,苦受惊恐与苦恼明白,属于恶鬼罪识,失去自由,惨烈剧痛,无以言表。
地狱外的鬼类,主要有奔赴黄泉类、枉死未超类、有形鬼道类。
奔赴黄泉类,世间人命终后,无善业生入天道,罪恶深重的鬼识由地狱黑白无常直接勾捕,其余鬼识由城隍勾捕。由城隍勾捕的鬼识由不同地方统入黄泉路,由大力鬼卒押送地狱。黄泉路上的鬼类,绵绵不尽的排队行走,从刚生的孩童至百岁老人,不分男女、民族、国界;有的如盲如痴;个个垂头丧气,普遍心怀怨屈;有的面黄肌瘦、残肢不全、血污裸体、凄苦百态;见有依佛法修行人心识定观时,众鬼大呼求救,欲围且退,恐阳伤神,无住自悔。而大力鬼卒扬鞭抽打、呼喝所归、各由天命。
枉死未超类,有因战争、自杀、他杀、灾祸死亡的鬼,由命终时一念执著心所系,依情恋系世间,妄行游动不止。这部分鬼类须由佛教四众诵经超度,破解心形妄念妄执,再依善恶业习生天或入轮回。若无人为其超度,鬼识有形无力,有心无神,将受有形鬼道驱使苦役、损害污秽、无处申诉、积怨难忍。仍然沿用人名,保持人世相貌,具有人世才能,可择业附身入体,追加报复仇对。
有形鬼道类,由地狱十殿转轮处超生的一道众生,对前世人生的一切名相失去记忆,只有业习相随。以形体区分,可有三十六种,游走世间各地,有力、有求、有食、有财与无势、饥饿、疲劳、困苦并存,命同劫数,业尽方终。
地狱外的鬼类,主要以三十六种有形鬼道类为主;其它两类,从时间上流转过快,从数量上仍是不多;且又有入轮回与未入轮回的本质区别,还有形体、相貌差异等。
依佛法禅定心观,觉知如是,粗略表述作答,无法详尽细论。世人不修智慧,难信存在鬼神,难解实相法理,身行迷本妄心。瞬间无常降临,阴阳二世相隔,悔之晚矣悠悠,定报无人再理。唯有善心人,信仰佛教法义,止恶行善世间,族群相亲、和敬、怜悯一切众生。救度卫国将士,超度遇难亡灵,回向怨亲债主,速生人天道享乐。
莲不植高原习种性,巨浪起深海随机湧;人与鬼有三习相通,早察觉转化掉自醒。
一莫多愁善感闷忧,二忌投机巧鬼主意,三不遮掩过失欺瞒,善行喜舍鬼道易断。
第五十七问:如何理解佛教正法中兴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兴于世间,分为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佛法住世的阶段性,各有标志。佛法住世阶段的不同,明示着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正法时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至高至上。像法时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重弘重修。末法时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可有可无。历史证明,佛住世时所预知法流趋势完全准确无误。法流趋势,是依佛教在人心中位置的优先、持中、末后来认知;不是依寺庙与僧人的数量去认知。在认知法流趋势时,还应明示阶段差别是相对存在,不是绝对存在;即正法、像法、末法,像法时代存在正法、末法,末法时代存在正法、像法。法流趋势被多数人认知,形成群体共识,占据道德发展主流,就是末法中有正法;占据道德发展的支流,就是末法中有像法;占据道德发展的细流,就是末法中的末法。
当佛教进入末法时代后,像法发展势头逐渐减弱;特别是一百多年来,又剧烈锐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末法时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末法势头达到了顶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当下的三十多年间,又逐渐为佛教中兴拉开了序幕。序幕的拉开仍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伴随着心灵扭曲的道德滑坡,相互交织为动力。佛教正法活动又重现于历史舞台。回顾佛教锐减的一百多年至二零一二年,人类所发生的天灾人灾史无前例,失去道德规范控制的科技手段犹如脱缰的野马,在满足各种欲望的同时,也带来了毁灭福祉的种种危害。
从二零一三年开始佛教中兴,将维护一千八百年;其中,一千年为相对鼎盛时期,六百五十年为相对平稳期,一百五十年为相对减弱期。一千八百年后,佛教又恢复到实际末法时代的常态。
所谓的佛教中兴,是人类从惨烈的天灾人祸中走过来,知其因果报应,反省心行过失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愿意接受佛法义理,并依此建立道德文明的社会秩序;相应的正法住世、像法复兴、抑制末法。
佛教中兴后,依《金光明经》法义,正法治世,转人天互损为人敬天、天益民,人与自然和谐,各种灾厄相对减少、减轻,物富粮丰;转人与人互损为同类相怜和睦,人与社会和谐,各种人祸减少、减弱,国泰民安。依《大般涅槃经》法义,四众弟子自我约束言行,正心正行于世,相互尊重,正戒修行。转化习气,弃舍邪见,利乐有情。
末法常态后,人天互损,同类争斗,过于当下一百多年来的状况,天灾人祸相对加重,只有局部地域的人信受佛法及少数人依法修行;并逐渐以佛教文化代替正法住世,外表像法存在,实际末法身心。
正法住世高山先照月,像法时代通宵炬成昼;
末法降临云起寸间空,中兴随缘妙独尽经史。
是二俱离时假何为乘,知定于真空相我是谁;
圣无方所待随机化导,在凡之境机变如幻形。
法流趋势锐减灾立生,人心贪婪物色祸同现;
绝相难思奥密在何处,神目如电法则不藏奸。
明依戒法幽则鬼神护,身心内德自醒益后人;
夕雨万滴兴衰一场梦,聆风慕景离念体现真。
第五十八问:如何理解公开诋毁佛教的言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若有正法出世于先,必有魔子干扰于后,皆众生因缘。部分众生业习之因,召至相应之缘,堕入魔法罗网之果。业习之因,既有前世所积,又有今世所累。相应之缘,既是当世邪见,又是后世魔缘。罗网之果,既是今世心因,又是后世身果。
行菩萨道的人,宁愿千劫用利刀剜挖双目,不愿见世人诋毁佛教文字!宁愿千劫用利斧砍断耳根,不愿闻世人诋毁佛教音声。并非惧怕佛教毁灭,而是怜悯罪重众生,一时图强快意,万劫不复深坑,医王难医该死,甘露不润无根。如有人以言论公开诋毁佛教,请不予辩理,机缘成熟时必遭厄运,自消自灭。
饭送饥人,理达知人,辩理无益,白费气力。况佛教中兴大势已成,势不可挡,不因几句言论可毁,不因几段文字可灭,只是入海数沙、以掌击空、枉费气力而已。
垢净共住法,水波同体生;本来离尘觉,触境迷无明。
背觉合尘妄,爱染大慢成;性海无风寂,心念起汹湧。
象不参蚁斗,人得成于忍;随缘不随便,慈悲悯众生。
弘法利生住,受磨才成功;众生皆平等,逆缘恩义重。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1: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九问:现在有人说四道轮回是怎么回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六道轮回中,修罗为五道共有;在佛经中也常说五道。五道轮回中,人道须间隔五百世再有机缘转生为人;每世三十年,乘以五百世为一万五千年;故现在世人再没有机缘转世为人,见闻佛法;需五十七亿年后,见闻佛法。有的法师见现在世人不知珍惜人身、见闻佛法的因缘,以此劝化世人警醒,“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实际还是六道轮回,四道轮回为方便说。
六道轮回中,唯人道难得。人道中见闻佛法难,值佛住世更难。见闻佛法信受难,依法修行难上难。故佛教四众,是幸运中的幸运者,又是万幸中的大幸人。
金银财宝不为贵,高位显赫不为尊;天边浮云眼前过,不知后世得何身。
见闻佛法进宝山,证得四圣天中天;永世福乐享无尽,胜似人间亿万千!
在人道中失人身易,一旦无常时至,片刻不能停留,奈何桥下无奈何。人在世间,心易染污,积业成习,一失人身随业流转,万劫不复。
四众弟子心不痴,各个明白大智慧;佛门若无真实义,谁肯苦行舍富贵。
古今中外诸大德,国王王子离其位;荣华富贵又是谁,神通自在方为最。
第六十问:如何理解魔法法理的本质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若用一个字来回答,魔法法理本质为染;相应佛法法理本质为净。识染则无明,心染则蕴业,身染则为习;识净则功德,心净则道业,身净则善习。
染法法理,依自然而唯自然,依因缘而唯因缘;如依科学而唯科学,依人性而唯人性。表现形式为非此即彼,利害并存。
魔王依此相对存在法理,识染一切蕴习,心染一切法相,身染一切乐受,暂住于大自在天宫殿,干扰破坏一切影响利益魔业的清净道业;其手段来无方所、去无踪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其极,护卫宫殿安稳与子民不绝。
净法法理,依自然而离自然,依因缘而离因缘;如依一切法离一切法,依一切相离一切相。表现形式为有此有彼,又空此空彼;存利存害,又舍利舍害。诸佛依此中道法理,识净一切蕴习,心净一切法相,身净一切乐受,常住于极乐世界大宝莲花中,教化一切众生修行一切清净道业,坏掉一切内外魔法道业;其智慧加持力遍周法界、通达彻至、圆融无碍、如影随形、慈悲一切众生,护念诸佛种性不断,主持法性清净。
于地水火风空识性七大法性中,地水火风空为自然法,识性为因缘法。自然法依空而立,因缘法依识而立。而于世间自然法依相而立,因缘法依业而立。染相则为魔法,净相则为佛法;染业则为魔法,净业则为佛法。又于自然法中有因缘法,因缘法中存在自然法;如人身为自然法,心识为因缘法,一体七大法性俱全。身根执著自然法,心识沉迷因缘法,便受魔法摄受。身根定空自然法,心识觉知因缘法,便受佛法加持。由此法性、法相所生法理无尽,十法界众生各有所依。总之,一切常住不变总持法则为佛力,一切无常变化分别主持法相生灭为神力,一切执著生灭染污法相为魔力,一切欲求善恶心念为自力。佛力最大,如宇宙虚空。神力最准,如规律科技。魔力最强,如诱惑烦恼。自力最弱;如欲漏业习。依皈佛力,可修证四圣道。依止神力,可修外道或习儒学。依从魔力,可通恶道精灵。依靠自力,可以善升恶堕。修行人应皈依佛力,运用神力,弃转魔力,增强自力。
法筵常开僧俗客,游方顺命心随缘;佛法方便禅三昧,魔求外法自在天。
无缘大慈同体悲,诸佛清净住涅槃;魔王喜慢差别念,法执我相心有染。
第六十一问:诸染法中为什么贪习为最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贪嗔痴慢疑,为染污身心法。贪习处于中心,其它业习围绕贪习运行,贪心不能满足则生嗔,嗔心需要发泄则生痴,痴心失智妄行则生慢,慢心自我关头则生疑,疑心见思烦恼则生惑等。
贪习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根尘所生起,意根以求得财色名食睡欲乐享受满足,再为满足欲求而行杀盗淫妄酒等十不善业。由此因缘立、业习成,导致轮回相报、命债难清、自召恶果、烦恼哀鸣!如贪心于战场,杀人放火,争城掠地,秧及无辜。如贪心于官场,潜规则贿,污法乱政,民怨则生。如贪心于市场,投机钻营,假冒伪劣,谋取暴利。如贪心于人场,尔虞我诈,逢迎谄曲,口蜜腹剑。最可怕人人如此金钱至上,形成社会潜规则,一切活动唯利益关系,假公济私,置社会公正规则为虚设,祸国殃民。如贪心于道场,名闻利养,人我是非,邪见污行。最可怕破佛戒律,坏佛形像,误导信众等,形成魔法氛围,排斥正法久住,自堕又拉垫背。故菩萨行人见贪,如见大流猛火,如见毒虫猛兽,如见断崖深坑。在日常行作中,抑贪节欲,治贪清心,除贪布施。
小贪财色大贪国,欲壑难平无限多;侵占掠夺还不够,霸道欺压不准说。
贪欲横行燃怒火,作恶到头毁家国;天怒人怨报仇恨,因果循环自招祸。
千劝万劝人不醒,莫嫌老叟太罗嗦;财主富翁今谁在,秦吞六国又如何。
少欲知足贪可抑,利益他人福寿德;正修正行身心稳,清净向善大道阔。
第六十二问:您参生活禅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行住坐卧一切处,生存活动一切时,无非是禅;禅味十足定空可参,禅机无限智慧方便。所认知的生活禅,不是名词上区分的生产禅、工作禅、学习禅等;而是身禅于定中、心禅于空中,参离于尘中,转境于蕴中,舍有于相中。
一切禅行不离六根、六尘、六入十八界。于十八界中,易造作不善者不离身语意。为保持身语意清净,不染业习,须依戒定慧,参修无漏学。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中,有文殊师利菩萨所说一段法句,应是一切修行人参生活禅应具有的智慧。其法义告知如何触景生智,遇事转境,弃执舍愚,自养己德。法句选摘如下,与诸位共参。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鬀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帬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城廓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麁澁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遶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第六十三问:何为乖诤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由同一事物引发的一切偏离真相的非正常辩论,为乖诤法。从对象上,可区分为说法者与闻法者。从方式上,可区分为强硬毁赞与曲直谄媚。从效果上,只有一个事与愿违的结论。
对说法者而言,应“演说种种,无乖诤法。”切忌言辞粗横或随意大小背离原义的不和合知见,切忌造作放逸或舍犯戒法有悖原理的行为。
对闻法者而言,应“见真实理,永无乖诤。”切忌情感义气或肆意褒贬遮佛实相的不公正语句,切忌逢迎做戏或自专己见毁赞实义的心行。
无论什么人采用什么方式非正常辩理论义,无论以何种目的利用何种言行非正大诋毁张扬,最终效果总要还原事物实相。缘由是偷换概念章义的小聪明,难欺证悟明见实相的大智慧;混淆戒法义理的小伎俩,难逃具足正见实相的大法眼。在乖诤中,以名闻利养利己损他开始,以逐渐显露原形自害告终。
自作自受因果,法则造化认真;金刚护法察查,鬼神通达人心。
说法者与闻法者,除诸佛菩萨外,难全其义,难圆其理;对存有过失处,常自忏悔增益,谦下修学更正;相互包容提醒,交流知见光明。即使对谬说邪解的知见,也只能是正说义理、正人视听,不攻击其身,给予人格尊重。不怕存在过失,只怕执著过失;若固执不开窍,难进善言法味。
第六十四问:如何理解“入无生智,到无依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法修行正定,证入如来智印三昧智慧境界,得见佛性无依又总持万法的实相;唯佛证得。受善知识教,依法修行正定,证入自在无碍三昧智慧境界,得见一切法空性无生灭的中道真谛;唯菩萨证得。受善知识教,依法修行正定,证入断三界见思二惑尽极智慧境界,得见我生已尽梵行清净的圣道真谛;唯阿罗汉证得。
若再详细一点讲,“入”为法入;证入准则,为修行人证得正定智慧,具足相应功德;否则,为门外汉。“无生智”为佛性自然具足无生无灭的智慧;所具足功德不同,故区分四圣道谛;若于凡夫,有谛无义,不具功德,不能得见。“到”为通达无碍,自然成就。“无依处”为无法可依、无相可依、无缘可依、无我可依;故佛是无为道人,无依人成道。而世人有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故为有学或凡夫。
修行人于世间,虽现凡夫相,但可证入四圣道不同境界,通达法界实相;故人不可貌相而相轻,心行平等;应有志不在年高而相重,众生平等。
第六十五问:为什么正法修行人极其重视静坐禅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云,“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苦行于观,当愿众生,见真实理,永无乖诤。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息皆散灭。”可见静坐念佛,是一切禅行的基础。唯有禅行,才能定观真理实相,摄根伏心入于正知见。若离开或舍弃静坐禅行,身心易于散乱,难以专一其心,念佛的念头或禅机易于灭失;特别是在生死攸关时,念佛的念头更易散乱灭失掉,不能生起净念及达到相继不断,只能随业习流转;待生后世,忘记前世修行或不能修行,空过无限时光。
若一个人不能静坐禅行,命终时欲界天都很难出离,色界天都不能证入,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简直是痴人说梦!以此缘故,这样的人只能是修善,不是合格的修行人。合格的修行人,当依佛法经律论为根本,入佛法门,受佛戒律,精进禅行,证悟智慧,自做驶向彼岸法船的掌舵人。
宴坐如请食美餐,禅悦百味身心安;饥渴至极赴法宴,座上客时方满愿。
和悦相应忘躯干,日夜功倍法喜间;梵雄慧炬善潜化,冷暖自知境殊凡。
第六十六问:若有人愿求出家,见父母不允时,便自削发断指,酬答父母重恩,这么做如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唐代有位慧寂禅师,十五岁时,向父母恳请出家为僧,父母不允;至十七岁时,又向父母恳请出家为僧,父母犹而不决。这时,便自断左手无名与小指二指,置于器中跪举恳请出家!待伤愈十八岁时,父母允而出家为僧。现在也有采用各种方式,私自出家为僧的事例。
必须明确的是,一切削发断指等自毁自残的行为,只能表明愿求出家决心坚定,不能酬答父母重恩。佛教典籍中,记述如此事项,只是告知世人俗家难出,唯意志坚定的丈夫(女人如丈夫)所为;又告知僧人珍惜法缘,若不修行证悟难酬答四恩三有。在家人切莫为出家而出家,僧人切莫认出家为真出家;而离欲染之家为出家,出三界火宅之家为真出家。
在家人以孝顺奉事父母为酬答养育恩情,出家人以佛事、法事、僧事功德回向法界、济度七世父母及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为酬答养育重恩。相比之下,孝顺奉事为小孝,济度出离为大孝。舍小孝取大孝为丈夫所为,弃俗理得净义非信心不可。但是,表明个人愿求决心,不必用自毁自残的方式,还有千万种不同方式可以表达;用过急过激的方式达到个人愿求目的,与用适机适宜的方式达到的个人愿求目的相比,前者易自伤身体又易伤他人心灵,后者自益身体又益他人心灵。以此缘故,对如此事项,不能用如法不如法来认知,只能用适宜不适宜来判定。
认知如法与不如法,是判定四众弟子言行事项是否契合教义法理;如佛往昔行菩萨道时以身饲虎,适宜唤醒当时人过于惜身、享乐,不知幻身修行的缘机,不是世世如此,更不是佛佛如此。适宜与不适宜,是认知四众弟子言行事项是否违逆因缘机遇;如《梵网经菩萨戒本》传入中国时,众生无福报因缘,人有机遇上船而船沉不能行;待众生福报因缘成熟,人无机遇可创造机遇能行。在某一具体事项中,如法可能不适宜因缘,适宜因缘可能不如法,没有办法用一个绝对标准去判定,只能具体事项具体辨明,具体因缘具体认知。如何把握事态变化趋势,应以如法为度,适宜为机,使如法与适宜方便巧妙的一致同一,达到自利利他的效果。
有为行作观无为,两边言说空言说;纵然谈天掷地声,驰奔四方尽学人。
依师访道寻游路,智见事项知天殊;离染出家清净地,愿求目的又回家。
第六十七问:法空为什么不能坏因缘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因缘存识心性,法空不坏因缘。修行人证悟法空境界时,应先证悟四大假合如幻的身空,再次第证悟常觉不昧、不随业转的心空,再次第证悟寂然不动、明了自知的性空,才能证悟诸法无我、方便智慧的法空。
修行人证悟法空境界后,能弃转自身心业习因缘,一切恶念令不生,一切恶心令不行,一切恶习皆可弃,一切恶境皆可转。不能坏掉与他人身心所结善恶因缘,因缘和合时,缘果还自受;如佛无缘大慈,仍依一大因缘故示现世间,有因缘的一切众生也随之生于世间,礼佛敬法修道,为自身心善愿因缘不可坏,也为与他人身心所结善因缘不可坏;同时,也有谤佛毁佛的人事存在,为佛因地是众生时,与他人身心所结恶因缘不可坏,也称为余业未尽,提婆达多为明证;即于往昔佛与提婆达多同为兄弟,为争夺遗产将提婆达多推下山崖,故有提婆达多毁佛等。
法空虽不坏因缘,却也不续因缘。证悟法空的修行人,知善因缘而不喜,遇恶因缘而无畏;不意求善因缘,不回避恶因缘。知而不意求善因缘,为众生善根自增长;遇而不回避恶因缘,为众生恶习自断灭。善根增长为可遇无量佛法修道,恶习断灭为恶报无量劫后重获新生。增长道业为渐修,断灭新生为阶段。不续为自善因缘有限,限尽而不再相续;但不碍他善因缘无限,善善无量而相续不断。不续也为自恶因缘有限,限尽而不再相续;但不碍他恶因缘无限,恶恶无量而相继不绝。故佛慈悲普度,不度无缘之人。
修行人知法空不坏因缘,是知自因自果与缘因缘果,从而勤修忏悔法,广结善缘,不结恶缘,恒住净戒,赞佛功德,普度众生。观知善恶因缘来临时,泰然面对,毁赞不惊,损害愿受,利养愿舍,感众生恩恶缘已了,感众生恩善缘布施。众生念佛礼佛等灭罪,是仗佛功德回心向善,一惭二愧三改正,自弃转身心业习因缘,自增长身心善行因缘,自空自灭无量劫来无量罪。
了然遍彻达法空,众生形色类不同;因地所结善恶缘,正报有尽余业生。
法空不坏因缘业,众生平等性相同;人身难得也易失,断恶向善当觉醒。
万事心昧果不昧,诸行光明心自明;当见名利如桎梏,解铃还须系铃人。
因为缘时缘是果,果为缘时缘是因;恶逆善顺不伤道,法空无我常乐净。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2:25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八问:弘法利生能得利益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世间,弘法利生有利益可得;得养育大恩,故称一切众生为施主;得成就大恩,故称一切因缘为助道。于定空境界无法可弘,无众生可利,无有可得;有得为挂碍,未证法空。有得为身相,无得为心性,二者同一体,功用有不同。在功用上,不能用有得否认无得,也不能用无得否认有得,共同存在,各表法理。若只认知有得,得为有相,心外求法,了于断灭,义不究竟。若只认知无得,施主无恩,助缘无义,何觉有情,自了为道。
辨明有得法理,才有佛法在世间一切善行,才有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佛于世间有得于菩提树下示现成道,说法五十年三百余会,称一切众生供养为施主,依因缘酬答养育恩。又于定空境界无一法可说,无一众生可度,以无得故有得世尊十名号,功德圆满。
辨明无得法理,才有人依法持戒修证定空智慧,才有觉知见十法界不同形相众生。佛于法性无得而不以相见,三身圆满而自性具足,安立法界而周流遍至,故无得为妙有,真得常乐我净。
再明确一点讲,于世间只强调有得,修行人易沦为著相邪见;只强调无得,修行人易沦为虚幻无住。证悟有得与无得同一为入中道,认知有得与无得相对为两边。辨明中道法义为清净法,辩论两边法理为乖诤法。
著相生邪见,执空蕴邪心;心性本同一,无二真法门。
无得平等智,离世无菩提;法空无人我,正等性识觉。
第六十九问:末法时代有可度之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所问之题有些含混,需分清所问之义,自然明确所问之疑。一是佛法度人不是时代度人;佛法度人虽划分时代,但时代只是时间期限,人心随时代发展而有变化,而佛于法门中的加持力不因时间期限有限度,或因人心变化有改变;若有人反问,正法时代都是可度之人吗?如何回答呢?二是佛法度人,不能以因为果;人不论所处什么时代,都受善恶法度之中;无佛时代有外道、辟支佛等以善法度人,有佛时代才依佛教善法度人;有缘见闻佛法的人,止恶从善,善生人天;于人天道中,还有人依法持戒修行,次第成就道果,往生佛净土;人天善道是次第成就道果的基础,人天善道也是佛法度人的方便;若有人反问,见闻佛法的人都能往生佛净土吗?又如何回答呢?三是佛法度人不能离开自性;佛法度人又实无众生可度,是人依因缘见闻佛法自度;只见佛所示现肉身灭度于世,不见人肉身往生净土而离世;度人只能去身染净心,自性具足功德不须佛度;若有人反问,人的自性有时代划分吗?又如何回答。
解析含混,明所问义,答复当然是末法时代仍有可度之人。人虽处末法,心可行正法;人心向法力减弱,佛法加持力不弱;顺行染法可染身心,逆行染法可净自性。末法时代的人,贪求欲望增强,杀盗业习加重;身心荒迷享乐,我法执著功利。虽难受佛法导化,或进一退二,但仍有可度之人;保持清心寡欲,转化身心业习,觉知无常是苦,依法持戒修行。若只见人心末法,不见正法住世,则会悲观失望,心生挂碍忧戚,失去弘法利生的机缘,菩提心发而又止,处于自了自足状态。以此缘故,修行人应发大勇猛心,增大坚固力,拨亮正法心灯,传照佛法久住。
末法时代,虽有可度之人,但应依因缘方便度而不可强度,应依佛法择基度而不可人度,应依愿心自济度而不可相度。如此行作才能自利利他;否则,自损损他。
世无常世世世住,法无定法法法存;空门不空空空在,人不度人人人心。
苦中有苦苦苦执,我不知我我我迷;净土心净净净乐,性之自性性性真。
                                                     
第七十问:如何诵经有功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曰如法,二曰如愿,三曰如是。如法,即礼敬、供养(香、花、果、水等)功德回向,程序圆满不缺失。如愿,即身心愿求表达清楚,诵持音声清晰,过程圆满不缺失。如是,即身口意合一,解义领会,言行真实,律仪圆满不缺失。
于如法诵经中,当然包括净手、漱口、洁衣、净器等,使道场庄严,护法欢欣;若程序缺失,佛心平等而护法不悦,如人不懂礼貌,不按规矩办事。
于如愿诵经中,当然包括长期诵持、某一愿求诵持、诵持遍数与期限等,言出必行,不能中途变化,随意更改时间数量。还有,道场仅自己诵经时,应以自己听清音声为标准;因实非一人,无量天人龙神鬼类于侧闻法,护法欢颜,天龙感恩;读经为求解义理者除外。诵经最如愿的是,解其义理,开启智慧。若过程有失,佛心平等而护法不悦,天人龙神鬼类不快;如人失去诚信,言不由衷,不按常理做事。
于如是诵经中,当然包括清净持戒、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愿求合理等,表里如一,智慧如海;不能舍犯律仪、半信半疑、言行不一、愿求邪伪,护法册记录存、察查因缘、判定功德。若律仪有失,伪心藏奸,佛心平等而护法不悦;如人遇骗子,路遇毒虫,不按正法行事。
当然,于程序、过程、律仪缺失中,存在有意与无意、疏漏与不懂、条件与环境限制等,有开有遮,因人而异,因缘而定。
如法、如愿、如是诵经,不求功德,回向法界,最有功德。于《优婆塞戒经》、《金光明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都有详义,可参学正诵。
第七十一问:您如何隐修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天天见人人不知见其谁,日日入世不顺世间俗缘,时时显愚隐密行菩萨道,处处禅行一切不离定空。身隐修离名闻利养,心隐行舍我执法著。世间因缘,显隐无非表相,不能依此判定修行人有无证悟智慧。显修有大智慧者不乏其例,隐行之人多默默自安其心。显修证道者历代高僧辈出,隐行无道者泛泛不乏其人。有无智慧不能用显隐去界定,是否得道不能用显隐来认知。不应用显诋隐悲观于世,不能以隐毁显利养名闻。显隐修行相得益彰,交流知见互为表里;同为佛教四众弟子,各自适宜因缘安排。古有六祖惠能隐于猎人中修行十五年,今有深山茅棚闭关修行人。显隐修行是身不是心,入世离世证悟才是心。
以隐修方式于世,不以法师名相与人交流知见,相见礼仪简单随便,交流言辞直截了当不避讳,交流内容广泛深邃不受限,交流氛围浓烈友好辩争,交流时间可山水间自由畅谈。所问可单刀直入,所答可言简意赅;所辩可互不相让,所疑可追根溯源。言下了心契法理,一言道合结法缘;恬淡宁静无受缚,根空尘入离欲缠。当然,隐修节省了很多时间,能够精进专心;又减少了很多烦恼,骂辱毁赞与我何干;还保持了身心禅悦,活的自在、行的坦然;更增添了定慧空间,身无四向、心无方所。总之,我适宜隐修,隐修也适宜我;因缘赋予隐修,隐修也随因缘。
往来请益言若纳,寂处如愚闻教音;笃求调息禅终日,大志小道不拘泥。
参讯勤恪谦下处,夜光宝器众藏韬;妙法深重遵中学,决了生死究根源。
第七十二问:您知前世因缘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言语道断唯一笑,汇意无言问刁钻;此地无言为置答,囫囵推心如方便。故曰:知而不知!知为观知,无量劫来心性识处常于生灭无生灭,烦恼菩提汇聚一体时刻难离分,有幸常随佛学累世种善根,愿心不老相继,可今人不是,物异人非又随新因缘,当下空心三世悠悠一念间。不知为难知,轮回六道难知生死相,尸骨如山难知尘高量;喜生何处由落幕,业习牵引去谁家。
以苦求乐乐是苦,以情忘情情缠绵;以修为修修我相,以道求道道法著。
迷恋我法难知病,误入外道难知堑;三恶道苦难说尽,不见天日长夜漫。
知而非猜想,不唯意识愚痴知。不知存可知,性无生灭只唯心。如此说因,无明为因又是缘;如此说缘,业习结缘又是因。修行人与佛结缘,因是菩提心,与法结缘因是智慧心,与僧结缘因是清净心。菩提因上心缘成愿,智慧因上心缘悲行,清净因上心缘平等。不求知而觉知,不愚知而心观;以知求知,为入海数沙,徒劳空费力;心观觉知,为法海游戏无心自得道。
观日高山顶,望水松波亭;今福前世作,后应今世心。
愚夫绳缚日,空开道法门;大方通性海,万里启足行。
一位读书人不能理解讨饭的人的活法,便对一讨饭的人说,“讨饭果腹为活命,果腹活命还讨饭。”讨饭人对读书人说,“为了活命去讨饭,一日饱暖身不寒;高低风水轮流转,活法不同都讨饭。”读书人听后心想,“这人拿道理当饭吃怎的?”路人听了两人的对话,观察二人的表情心想,“这世上爱瞎操心的人真多,是非也随因缘。”不知诸位如何去品评。是非心,因缘世、无奈命、路人情……但人人独自受三世因果,皆匆匆过客;你我皆早回头向彼岸离烦恼,极乐安身。
第七十三问:您如何预知佛法中兴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十几年前的一时定中,半空中紫气升腾,祥云霭翠,笼罩一座入霄大殿;大殿匾额上书“神州殿堂”四字;殿门大开,堂上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像,堂两侧供养三十六罗汉像;炉香重燃,香烟缭绕,金碧辉煌,无限庄严;殿堂前白玉石台,栏楯围绕,栏楯石柱上龙雕凤画,台阶三层,每层九级;迎门台中央有一大鼎,色黑黄字,上书“佛法久住,盛世中兴”八字;突然地涌金莲,一世一金莲(一世为三十年),连续六十朵。观见如此祥瑞胜境,心畅神怡,便来到忉利天天主殿,有二童子捧书一卷,口称“请阅览因缘”;天书无字心自明,阅头看尾一瞬间。出定后,胜境清楚,挥之不去,久难空忘;今日忆知,如同眼见。
观见如此因缘胜境,无法讲与人知,如同人间神话,世人难以置信。今日问之,为释疑解惑,增进敬仰佛法信心,坚固修行道业,喜迎佛法中兴于世;故而讲述。这是修行人实入境界,虽幻如实,不加虚构,缘于实相,不昧因果。诸位可疑不可谤,疑则无过失,谤必生因果。不为防人口,提醒莫失堕;若不明示人,落缘有关联。只能略讲于此,已达围线,非泄天机,众生善缘。古德偈云,“与人子言依于存,与人臣言依于忠,与人上言依于仁,与人下言依于礼,”再加一句,与有缘人言依于真。还应说明一点,这只是定境,不是神通。
不昧因果戒珠洁,八定心融通实相;教法传芳灵台影,琼阁丹青显中兴。
荷茂天泽中华地,仰山依海迎佛风;日月空迹非应感,幽明正觉化霄云。
第七十四问: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是人做事心有道德底线,做人身遵道德规范。一切世人与外道众生,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是修行十善业。人做一切事项时,心中道德底线不能突破,这应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十善业是一切众生得人天身体的胜因,也是保持人天身体不失的殊缘。一切修行人,各自受持具足戒,仍以十善业为基本,遵从不舍。
若人天做事行十不善业,后世便失去得人天之身的资本,随业习堕入三恶道,或入修罗道;一失人天身,万劫不得复。
世人做事行业百千,各有职业道德维系,将心比心,约定俗成,善利他人。十善业若有亏损,亏人一两,还人千斤;损人一分,偿还万倍;自亏良心亏福寿,自损己德损本钱。
世人修行十善业,龙天欢喜,风雨调和,国泰民安,物富粮丰;家庭和顺,身安事成,避凶趋吉,人亲互助。
道德文明在世间,佛法不离世间觉;古今大德尽劝善,传统文化印心田。泱泱华夏,礼仪古邦,孕育出高尚的道德情操,盛开着璀璨的文明花朵,必为夷族瞩目,自然后世景仰。
道德通人性,文明兴家邦;佛教儒道行,善合为一昌。
山川异地域,风月共同天;佛子入于世,随善结法缘。
慈舍不贪吝,男女守节田;少嗔离邪见,善口随喜欢。
法栋峥嵘峙,佛日照世间;百家拥赞佛,融通盛世现。
第七十五问:修行人与平常人的素食有什么区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日常生活中,修行人与普通人的素食,在饮食文化上有相同之处;在法义内含上也有不同差别。
一是发心不同;修行人发菩提心,珍爱众生身命,慈悲不杀,平等普度,故而素食。普通人只生身体健康心,食物易于消化,减少疾病,多利少害,故而素食。
二是境界不同;修行人为法忘躯,以食为药,疗身病患,利于修行,故而素食。普通人只为身体饱暖,或以此为习惯,讲究养生,吸收营养,故而素食。
三是受业不同;出家人所食受十方供养,在家人虽劳作得食,却与出家人一样修行身心,感一切众生恩,包括天地水火风空物种主持神及为食物生长生产而死的各种生物等,深结善缘,转业为智,救度慧命,故而素食。普通人只劳作得食,一切众生生灭各依规律,天地自然各依法则,结业成习,间接结缘,维持身乐,得福心安,故而素食。
四是戒仪不同;修行人受戒仪轨,不食五辛荤物,不饮酒类醉迷用物,不吸烟类瘾习害物等,保持身心清净威仪,混浊气息不生,馨香气息爽神,药用避让开遮,故而素食。普通人不受物品约束,随好食用,不忌荤物,吸烟饮酒,故而素食。
五是效应不同;修行人保持身心清净,身可少欲知足,心可常觉不迷,感应道交,证悟智慧,故而素食。普通人不以修为行,不以道为业,随意而安,只为生存,故而素食。
当然,还有很多不同处;但是,主要有此五种。修行人是素食文化的倡导者,也是素食主义的践行者,拥护赞叹大众喜欢素食。
第七十六问:儒释道文化融通处在哪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文化交融汇集无处不在,从生活习俗、节日祭祀、地理天相、风水医学、交际文章等等。儒教、道教为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佛教为外来传入文化;通过两千多年的磨合贯通,形成了今日相依共存、各表义理的局面。最为典型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等,妇幼皆知,流传海外。最深影响的典籍,如《灶王经》等。特别是在《灶王经》中,内容上充分体现儒教、道教接受、拥护、赞叹佛教的观念;如农历二十三过小年送灶,大年除夕迎灶,及祭祖先、办年货、贴春联等民俗文化,并以家庭团聚、欢庆氛围、生活幸福等,为儒教容纳了道教、佛教文化;又如司命真君、一家之主、五祀(门、户、井、灶、地)之神、司喉北斗、察查善恶、减灾增福、安宅定国等,形成敬畏因果、人人自律的准则,为道教容纳了儒教、佛教文化;再如遵十善诸恶莫作,持佛法众善奉行;火光菩萨来下界,救苦救难观世音等,使佛教随儒教、道教深入生活,普及人心;不信佛教者得闻法音,不受佛法者自然受化,为佛教容纳了儒教、道教文化。古德称灶王经“善书”“宝卷”,三教合一内容。最具传奇的典范人物,如关羽等,儒教人士尊称为道义武圣,道教真人尊称为关帝圣君,佛教信众尊称为伽蓝护法。总之,三教相互借力,大众各增法益。当然,在义理上三教各有宗旨、各有取舍、各有所依、各有其道,文化同源而法不同流,教义相融又传承相异,相异不斥且相互转化。但是,三教众人中也有相互攻击谤毁之声,喧然纸上也有争议明辩之意;虽不能影响主流、不能占据主体,仍需对历史负责、俯观全局、缄言培德;历史上儒人谤佛、道人灭教的惨例深刻,互损无益、杀伐相争的教训深省,海印残寺今犹在,唐武禁经留迹痕。同时,还需理解,众业因缘,能堵住天大的一窟窿,不能堵住人的一张嘴,三教磨合取舍中,辨理争义也属自然,不必惊怪。唐代法慎法师曾云,“以文字度人,故工于翰墨;以法皆佛法,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故自负衣钵;以规矩为任,故纲正锱林;以发挥道宗,故上行恭礼。”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佛教信众应观,“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月。”可论史记朝堂之上,可问易学道义山村之中,亲近儒道、调御人天皆为佛事、法事、僧事。切莫以绳缚日、窥天挹海、自专己见、争强为大等,保持和谐安宁;如两位一生未婚的老妪,在一起交谈,一位问,“您怎么终身未嫁呢?”另一位回答,“我从懂事起常听别人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是书呆子,就是赌徒、酒鬼、色狼、强盗等混子;为自我保持心灵的完美,错过很多美好姻缘;现在回想起来,幼稚可笑,追悔莫及。”同时反问,“您怎么也终身未嫁呢?”那位回答,“我于大学读书时,见到一位老师才华出众,品貌超群,印象深刻;别人帮我介绍对象时,总用这位老师的标准去衡量,结果无一中意;现在回想起来,天真无知,遗憾终身。”如此比喻,不见得恰当,但话俗理不俗,因缘在世间。
温言善巧皆方便,虚利实归三教同;道高寰宇心若谷,德重须弥仁平等。
山平海满无高下,草木覆路低垂身;鸟鸣高音一演法,星月共光大日明。
第七十七问:依佛法应如何认知战争是为争夺利益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世界上战争种类很多,但是一切战争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争夺利益;如此归结违背天伦法理、人性善缘、道德规范,是纯粹的强盗逻辑、野蛮兽行,为天地神明所不容,人类良知所不许。以杀戮同类掠财,以灭绝族群争利,何等残忍恶暴、血腥惊魂。况且,战争没有赢家,也没输尽,只是车轮转动,互为高下;用中国一句古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时战争胜利的赢得,为他日失败埋下祸因,输掉了后代的安宁;一时战争失败的输失,为他日胜利种下恨缘,赢得了后代的强盛。还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团体,无论拥有任何战争利器,以毁灭其他国家或团体为开始,必将成为被毁灭国家或团体而终结。以此缘故,人类和平相处,世界祥泰安宁,才符合天意人心;从而取得共同生存、发展、和睦的良好社会空间,守护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秩序环境。学会并运用道德文明与科技文明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解决一切族群矛盾,化解一切心理冲突,收敛贪婪的物欲,坚持仁爱的理念,利乐人天的道义,共建美好的家园。
古今战争引发的诱因,皆为种族文化的冲撞、信仰教义的不同,产生价值观的错位、行为理智的失常,体现在强弱得失的经济利益争夺上。种族文化背景渊源复杂,认知事物标准别异,言行表达方式纷乱,习俗心理愿求不同等,难以交织融汇,自然磨合撞击。信仰教义宗旨理念差别,理解表述各异,法理定位执著,心灵化导局限,难以相互融入升华,当然障碍丛生。价值观唯心唯物争论,自然自在制衡,相同相异变幻,功德功利交融,难以确立维系同一,显然新旧立破。行为理智易动难静,谋划心机聪明,准则纲常旁落,无所不用其极,难以觉醒自律,欣然争霸先锋。经济利益资源占有欠均,地域差别不平,发展快慢相异,贫穷贵贱悬殊,难以公平配置,而然强弱斗争。
虽诸多因素可引发战争,但人类有智慧应变也可避免战争。战争是生灵的悲剧,战争是心灵的扭曲,战争是失灵的列车,战争是魂灵的坟墓。唯依佛法智慧能化解种族文化冲撞为融合,能化导信仰教义不同为祥和,能化引价值观错位为过正,能化统行为理智失常为自控,能化分经济利益争夺为秩序。佛法有方便智慧包容一切民族文化,不失本土品味,不丢高雅习俗,不毁心灵自尊,不强自由信受。佛法有自律能力彰显不同信仰教义法理,自持戒仪求大同,感众恩德生忏悔,扩充心量体大道,升华智慧得法益。佛法有慈悲一切众生怜悯心引领不同价值观珍惜生命,不杀生和平共处,不暴力正法除弊,不恐怖身心安宁,不残忍广施无畏。佛法有正大光明公开公平性,调控行为理智合于天理民意,转贪嗔为喜舍,化怒痴于忍让,弃邪见扬善德,除障碍得自在。佛法有同一心性淡定名利调节经济利益占有欲,依存消除天灾,共同避免人祸,人道主义至上,文明和谐社会。信受佛法智慧,可以去其文化糟粕,可以解除种族歧视,可以化解宗派纷争,可以观念求同存异,可以克制处理事项,可以资源合理利用。只要人类肯想办法,就总会有办法,不采用战争形式,用协商法制、遵从公决的方式解决一切生存矛盾,还世界以和平。
云龙同行不同物,聪黠智慧义不同;向日趋风顺民意,安分守道敬畏心。
臣伏威德遵法令,利益事项应公正;得道多助失则寡,人心向善自太平。
第七十八问:念佛往生的修行人有果位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念佛往生的人一定成就果位,发菩提心的人一定往生。
为什么佛于《大日经》中说,修行人不能“以因为果”呢?就是修行人以得入传承法门为因,必然成就往生净土为果。法门是诸佛愿力成就的功德,往生净土是所依法门修行证得大阿罗汉或菩萨品位的道果;即修行人念佛不一定都能往生佛净土,但往生佛净土一定都是依法修行的念佛人。皈依三宝,念佛功德,禅行定观,增长智慧,才能次第觉知宇宙人生真相;还须严格遵循戒仪轨则,去除业习,净化心灵,增长福德,才能次第成就道果;如同世间官民平等,人人有机遇、有能力、有资格成为官员;但官员只是少数,不能人人都是官员,只有因缘具足的人,才能成为官员一样的道理。
诸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之中,诸佛的接引力于戒仪之中。自力必须依佛加持力才能降伏蕴心内外魔力,顺从神力并摆脱束缚才能得入佛接引力,成就往生净土的果位。若自力与五十蕴魔业习力和合,只能成就天人或外道。若自力与魔法邪行力和合,只能成就魔民或灵鬼类。若自力与神力自然法则力和合,只能成就龙神或声闻缘觉。若自力与佛愿接引力和合,必然成就出世间道果,往生佛净土。
现代有人只提倡念佛往生,不提倡静坐禅行,不提倡严持戒仪,不提倡受持大乘法义;只依人不依法,只依佛愿力接引不依自力净念,只依识不依智,只依佛法力护念,不依自心功德;应和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贪求心,以念佛往生为捷径,以往生善道为净土;导致所依法不了义,所持戒不究竟,其知见次第混淆不清,其结果因缘贻误众生。如此讲的依据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大乘法义理,稍加用心,显而易见,自明宗法。而恰恰有人公开宣称,“依我说法,念佛就能往生”;“与什么人结缘,念佛就能往生”;“不用诵持大乘经典,不合根基,一本经书,一句佛号足矣”。欺瞒初学无智众生,以文解义、与佛结怨而不自醒。于一时定中,观地狱门前亡人队伍时,有一人高呼“冤枉,我要到地藏王菩萨那里辩理”。来到近前,鬼卒拦住我说,“请勿靠近,恐您阳气伤其中阴鬼体。”我便站于五步之外,问喊冤之人有何冤情。他说,“在世间,我是念佛之人,有法师说念佛能往生佛净土,而我却被无常鬼抓来地狱。是什么道理!我不明白,故而要到地藏王那里辩白。”我问,你平时怎么念佛?他回答说,“阿弥陀佛,四字洪名!”我讲,诸佛加持力于法门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法门,四字洪名只是念佛功德;你只念佛名号,未皈入法门得佛加持力护念。我又问,你平日里持戒吗?他回答说,“我不清楚什么是持戒。”我又问,你杀生吗?他答,“小儿时抓过鱼,捕过鸟,成人后杀过鸡;皈依佛门后没有杀过生。”我又问,“你吃肉吗?”他又答,“什么肉都吃,没忌过口。”我讲,食众生肉等于杀生;你已犯杀戒!我又问,你偷盗过他人财物吗?他答,“没有。”我又问,你是什么职业呢?“我是做生意的。”我又问,缺斤少两过吗?“这事常有!”我讲,缺斤少两等于偷盗,你已犯盗戒!我又问,你邪淫过吗?“没有”。我又问,看见美色动过心吗?“总爱见美色,见了美色有意淫。”我讲,意淫虽未成已,但等于邪淫,你已犯淫戒。我又问,你撒过谎吗?“我爱吹牛,也说过假话。”我讲,谎话等于妄语,你已犯妄语戒!我又问,你饮过酒吗?“不但饮酒,还卖过酒!”我讲,你已犯酤酒戒。犯戒之人,有何功德谈念佛往生。你不知忏悔,到谁那里辩白也是白费时间!这时,鬼卒扬鞭抽打,并喝斥说,“到这里来的,一个冤的都没有!”
身中有性我,性外有我身;欲明解脱义,同受戒律仪。
功缺德不全,德欠道不成;行丧缘凋谢,宅毁伤主人。
了义究真谛,浮囊不舍手;正智修身心,言行如是真。
量根施方便,诚心破迷津;惭愧谢供养,感礼施主恩。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4: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十九问:如何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住世时,依自性法亲自认证弟子证悟境界。佛弟子依佛法性于定观中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心法为印信,悟佛法性为证明,故为印证。
修行人持戒依法得入定空境界后,若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如池塘印月,观照立见。见分二种:一为观见,二为义见。观见,为观照其人业习因缘,见知所处殊胜境界;密宗还有观察心念,观照身外气罩颜色,印证他人证悟境界。能于定空中观照他人证悟境界的修行人,是从自心流出,非外力加持;自心流出为正定,外力加持为邪观,妖魔鬼怪报通作祟。印证他人证悟境界时,认知正定,符佛法理,胜境现前,次第品位;有人不及印证人,有人超越印证人,依实相法而判定;非久禅行定观之人所不能,须慎重如是。印证他人证悟境界后,不可轻泄于人,只能方便点化,激励精进修行;否则,行人易于自喜过度,或人以攀缘心偏颇宣扬,顺逆毁赞皆生,成为法行障碍;也为印证人过失,泄佛法旨。等待被印证人离世后,方可公开道果因缘;如某佛菩萨示现某修行人,弘法利生大善因缘。义见,为观其言,见其行所现心灵境界;如五祖印证六祖言行偈义,义见所寻传法之人,千真不假,万实不虚。能义见所显心灵境界的修行人,是依法持戒久修正定,证得开悟智慧,通达佛法义理,明断知见正邪,以心印心契合。印证他人言行偈义所显心灵境界时,怨亲平等,四依法不偏,三法印圆融,实相印自心,了义于真谛,究竟达彼岸;反观舍业习,转弃见思惑,顺逆因缘心,得失转境力,载荷所承重,度量及忏悔;见其德重能敬伏,见其智高能卑请,非人法二相空所不能,当知离戏论。义见范围广泛,言行间自有试探,见仁见智机遇火花间,有缘无缘凭心念;善结法缘不空过,善利法益说不完。错过法缘不知间,一慢增上后悔难;百千万劫难遭遇,善知识可能在身边;卑微贫贱都是假相示人,真富贵大智慧隐于笨拙之中。义见印证人藏拙常被人轻慢疑毁,又示弱让人目见心不见,自知止足无求无贪不攀缘。
修行人不得入禅定,不求印证;若遇义见印证人受化,当结法缘。一世修行应自珍惜机遇,切莫脚高言大白忙活。
道高智深淡默然,寂心无物意空观;观照境义贯古今,不动根尘可立见。
知真谛言语道断,见俗谛佛法世间;得入中道无邪正,契机合道法要宣。
第八十问: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口号不符实相!实相是地狱门前少僧道,黄泉路上尽罪人!道士暂且不论,只讲僧尼事项。据我观察,堕入地狱的僧尼,约百万人中偶见一人,是极少数中的少数;堕入地狱的在家人,包括假冒僧尼在内,约万人中偶见一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往生欲界、色界天道,少数人往生佛净土。
堕入地狱的佛教四众人中,在如何判定罪恶时,有三种不同;一为假冒僧尼的人,由各殿阎君直接判罪恶定刑期;二为在家人,由各殿阎君呈报地藏王菩萨判罪恶定刑期;三为僧尼,由地藏王菩萨亲自审理,由天道护法监察组举证罪恶,由地府鬼王纪查组核对罪恶,由当事僧尼辩白认领罪恶;由三头对案后,核准无误,再由地藏王菩萨亲自判罪恶定刑期。判罪恶,为确认种类性质。定刑期,为惩罚刑具与期限时间。审理程序极其严格,绝无纰漏;判罪恶定刑期极其严格,绝无差错,无冤假案例,无不心伏认罪。
堕入地狱僧尼的罪恶,可分五种类型;一种为破毁戒律;毁犯重戒,践踏轻戒,无忏无愧,愚痴刚强等。二种为破佛形像;僧俗不分,言行乖诤,伪善实恶,毁坏仪轨等。三种为破法弘传;诋毁圣贤,混淆法义,强霸是非,邪见惑众等。四种为破天地法;亵渎神明,慢毁护法,损坏天纲,毁坏地常等。五种为破国家法;祸国殃民,谣传灾祸,非法乱教,刑事犯罪等。
堕入地狱僧尼的因缘,可分五种状况;一种为业习召感,无量劫来及前世造作恶业,堕落恶道时间过久,未来得及忏悔。二种为魔子魔民;受魔指派,遵从魔法行事,破坏清净禅行,冥顽不加忏悔。三种为贪求名闻利养;迷恋尘事诸相,追求自由享乐,职业出家心未出家,刚强不知忏悔。四种为退道毁法;难以忍受清贫寂寞,不能承受毁辱苦行,经受不住世俗引诱,愚痴不去忏悔。五种为心外求法;蕴心魔事遭受群邪,装神弄鬼身受众邪,以邪求邪法欺瞒众生,惑乱无法忏悔。
堕入地狱僧尼的惩罚,依缘由可分五种;一种为明知故犯,苦刑期限加重一等。二种为心存侥幸,不以为然,苦刑期限正常接受。三种为欺瞒护法,不与人知,苦刑期限正常接受。四种为犯后生悔,遗憾不已,苦刑减轻,刑期缩短。五种为无知毁犯,不是故意,苦刑减轻,刑期缩短。
于定观中,既观见几个僧尼同时受审,也观见僧尼单独受审;只讲一宗案例,望能引以为戒。有一僧人,常以老僧自居,自恃有道大德,妄习狂慢随意,轻则诋毁他人外道邪法,重则骂辱白衣魔法魔民,不听劝警还变本加厉,堕入地狱狡辩强词,三头对案才垂首认罪,流泪哽咽。一世出家为僧,不能禅行证悟,不能严持戒律谦卑,不能辨明凡圣因缘实相,终为好自可怜。虽是极少极少数人,仍不能杜绝不堕;僧像庄严应为人师楷模,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该不该!
话还要讲回来,我很赞成台湾圣严法师所说法;即“所指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既非佛家语,也非道家语,而是明朝之后,从一些斋教的乩坛、灵媒的口中传出。斋教徒众都是在家人,他们剽窃儒释道三家的若干名词和观念……目的是为了侮辱佛、道二教。”以此缘故,世人切莫以讹传讹,囫囵吞枣式的轻信闻传,不分青红皂白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应赞叹清净出家,顶礼尊敬人师僧人,供养常住伽蓝二众,拥护正法道场僧事。出家二众也应愿求僧团和合、四众和合、大众和合、社会和合、佛法兴隆、佛教延续、佛光普照、佛风常存。
时至今日,为什么“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口号还广为流传,大有甚嚣尘上之势呢?这就应该引发四众弟子深省,仅是为了侮辱佛教吗?僧尼本身就占社会总人口的极少数,堕入地狱的僧尼又是极少数中的少数,若与假冒僧尼混在一起,从相上难以分辨真假僧尼时,就是极少数中的多数。假冒僧尼的人,命终堕入地狱时,仍穿着僧尼服饰。假冒僧尼行骗的人命终后,又必堕地狱,几倍的增加了地狱门前身着袈裟的人。有人向我介绍说,“有资料显示,国内约有八十万僧尼,只有约二十万是真正出家人,其余约六十万为假冒僧尼。这些假冒僧尼游街过市行骗、承包寺庙职业出家、招聘和尚,抽签问卜等。”虽未考证,但可知这些假冒僧尼的形像,在世人眼中就是杀盗淫妄样样占全,枉法乱戒处处不落。为维护佛教形象,四众弟子中有识开士大声疾呼,昭彰因果,祈盼恢复佛教活动秩序,每位僧尼都成为漫漫黑夜中指路明灯。当然,也不能排除有的世人借机侮辱佛教,使四众弟子蒙羞,又衍生因果。如此不是讲出家菩萨、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而是教化恶人辈弃舍假冒伪善,让世人明白非法非律不是佛法中人所为。
诸位从多种角度明教义、知法理后,应生正心,所言正语,造作正行,活命正业,修依正法,受持正戒,做清净合格佛弟子。
说火不燃口,言食不充饥;空慧离道远,玄理怎多得。
见山借路过,遇水借舟行;智竟化雌黄,义尽判曲直。
第八十一问:如何理解业习因缘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由身心作业形成蕴识习惯力,进入法则循环为因,获得法界身像为缘。于十法界业习因缘中,以济度众生为道业,以菩萨愿心为习,以功德圆满为因,以证得佛身相好庄严为缘。以修苦乐法为道业,以出世入世心为习,以六度万行为因,以证得十地菩萨身等觉为缘。以修独觉为道业,以清净念心为习,以十二因缘法为因,以证得辟支佛身无染为缘。以修生灭法为道业,以自了生死愿心为习,以苦集灭道法为因,以证得阿罗汉身无生为缘。以修善行法为道业,以愿求享乐心为习,以十善业道法为因,以获得修罗、人、天三善道身生灭为缘。以修恶行法为道业,以淫、贪、慢、嗔、作、诳、怨、见、枉、讼十种愿心为习,以十不善业道法为因,以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苦受为缘。十法界众生,身心作业形成的业习不同,感召所入法界、身像、环境等因缘也不同。
于人道众生中,有诸佛、菩萨、辟支佛、大阿罗汉,以发菩提心为因,以行菩萨道为缘,示现身像业习因缘,利乐有缘一切众生。还有外道、天人、鬼神、龙类,以发十善业道心为因,以行人天善法为缘,随业习生入人道,随因缘修行身心;有的受佛法教化,有的依外道法演绎,有的尊儒术科技,有的权势富贵等。还有修罗、魔类及三恶道众生,以往昔世或前世善心为因,以行善业为缘,随业习轮转人道,随因缘生计为命;少有信仰佛教,多闻外道法音,自入百行千业,以生活快乐为精神等。
无论哪道众生,都是无量劫来及前世业习因缘,得以进入人道循环这局棋,善恶业习为入场卷,善恶因缘体现走棋路数、祸福命运、结局时间。今世为人所积善恶业习、所结善恶因缘,又为进入下一局棋填写了报到单。皈依三宝,要有善法因缘;承载佛法,应具善根因缘;修行身心,弃舍业习因缘;弘法利生,随顺顺逆因缘;发菩提心,自结慈悲因缘;行菩萨道,当结成佛因缘。谁今生填写了进入四圣道的报到单,自然有成就的那一天。否则,六道轮回,业习循环。
千年醉眠一朝醒,累劫迷糊一时惊;心交尘外业习立,满目文雄因缘成。
妙高山上慧日明,娑竭宫顶固雷风;佛法经论皆了义,访贤问圣依师承。
儒墨风骚生灭客,成败得失一局棋;天标雷电灭跋扈,地貌山川埋强臣。
唯一无上菩提路,释门法乘戒为根;慈悲喜舍是梵行,业习因缘三昧空。
第八十二问:以网捕屠宰加工为业的信佛人,怎样做才如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切与杀生有关的人,都应知如何如法去做,对自己减轻或了除业习,对被杀众生减轻伤害或离苦得乐;既不影响自己生计来源,又于被杀众生了除定业的同时获得济度慧命;既解除了今生与后世怨怨相报的后顾之忧,又破解了相互仇恨的恶逆因缘。如法行做,存在善法利益,应广为宣说,化干戈为玉帛,趋吉而避凶,入佛法中受教。
一切与杀生有关的人,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活在水边以捕鱼为生的人,还包括居住山林之中以捕猎为生的人,以动物屠宰、毛皮加工、肉食加工为职业的人,还包括参与战争的军人、为女人堕胎的医生,还包括种田、栽果、喷洒农药的人,还包括城镇、居家投饵灭鼠、灭蚊蝇的人,还包括以垂钓、猎捕娱乐的人,还包括食用动物肉、穿动物毛皮的人,还包括见杀不能救命的人等。于这些人中,多数人不了解佛法,不知畏惧因果,更不知如何如法去做;只知以杀为业,只知维护利益,只知娱乐口福等;既有生活无奈的逼迫,又有贪欢取乐的愿求。还有见杀不能救命,被杀众生心生恨怨,结下恶缘。
被杀的一切动物,包括被杀的人,都是前世业习因缘感召,定业循环相报已成;只不过是有的欠债不欠命,有的欠命不欠债,相食相杀不平均;故而不欠命的讨命,不欠债的索债,前世欠债欠命为因,今世被杀被食为缘;又有偿还命债不平均为因,自有下世追讨命债之缘,因果循环,轮回生死。
如法行做,主要采取七种方式,可根据各自实际状况,各适其宜。
一种为供养三宝;以财物恭请出家人,于寺庙举办法会;以供养佛法僧三宝功德及诵经功德,回向将被杀的一切众生,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二种为举办法会;恭请出家人亲临现场,以财物供养三宝,再诵持经典,以此功德回向将被杀的一切众生,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三种为各自供养三宝、诵持经典;可以在现场或居家,以香、花、果、水等供养三宝,专门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光明经》等,以此功德回向将被杀的一切众生,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四种为专一念诵佛菩萨名号;于现场或居家及行路途中,专门念诵所持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名号,见杀或食肉者诵持七遍以上,职业杀生者诵持千遍以上,心念或口念,以此功德回向将被杀的一切众生,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五种为专一诵咒;于现场、居家、餐桌等方便处,诵持《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等,见杀或食肉者诵持七遍以上,职业杀生者诵持千遍以上,心念或口念,以此功德回向将被杀的一切众生,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六种为于佛前忏悔;对不知如何如法行做前所作业,应于诸佛菩萨形像前,供养礼拜,诵经诵咒等,发露忏悔心,以此功德回向所杀、所食、所见的有缘众生,以追加福报超度亡识,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七种为灵前、碑前、坟前、牌位前或战场及杀人发生地忏悔;对当时不知忏悔,更不知如何如法行做的人,信仰佛教后,应依方便亲自到事故发生地,发露忏悔心,以念佛诵咒的功德回向当事人神识,祈求谅解,化解怨恨戾气,愿早生人天善道享乐。
如此如法行做的人,仗佛威神之力,使身心得以恢复安然,使亡识得以福慧安慰,使鬼神得以善法欢喜。佛威神之力为人力所不能见,有为心力所不能及,于冥冥中已化解一切众生各自的业习因缘,可获得福报无量;于未来世中,若生人道时,生在和平年代,远离战争残杀,身体健康无病,长寿富贵幸福,眷属和睦亲近等。
农夫种植要防虫,渔猎采珠杀业生;军人卫国杀伐动,见杀都为有缘人。
血腥结怨存命债,你杀我食如车轮;互为高下因缘会,筑造定业坚固城。
如法行冥合律范,众生恩理所当然;无奈回向行方便,污泥滋润莲花馨。
读经诵咒心慈悲,法会庄严仗佛威;忏悔功德人不觉,化解恶缘千古碑。
第八十三问:您走路时怎么总靠边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路上有人行走时,靠边行走或合理避让,是正常现象。而在路上独自行走,或与人同行时,还是靠边行走,不走在路中间;而且长期习惯如此,就耐人寻味,是不是另有玄妙呢?如此请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人。平常的回答是,做人应长期保持谦下心,习惯如此!可是,你今日反复几次请问,似乎对此回答仍有不解,只好详加说明。主要缘故有三:
一是方便来往行人提前避让;做人应保持礼仪,于内保持谦下心态,于外保持和善风度,于中保持喜悦气质;他人易生平常心,不起反感心;他人易生友善心,不起恶狠心;他人易生吉祥心,不起烦恼心。修行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弘法利生,弘法不仅靠言词义理巧妙,应靠行为品德端正,表里如一,心若止水。一切时、一切处予人方便,不以他人知觉感谢为准则;而是在他人不知不觉中,保持原有心态,不因知觉我的行为中有所改变;同时,也保持了自我身心中的一片净土与安宁。
二是不碍自我身心禅行;修行人应于行住坐卧中,保持禅境,空身不觉行,意空不觉念,心空不觉尘,法空不觉境;只觉身似轻风飘动,止意清净自闻佛声,无心问道谁游山水,寂法悦喜旁若无人。若就走路而言,走路时觉知净心念佛太过专注,目不远视,眼不观不见对方来人,走在路中间易发生合理碰撞或影响他人正常行走。还有意静不思,耳净不闻,不知后方来人,易给他人带来不方便或心生烦恼。同时,来往行人不知你心中念佛,身于禅行,发生碰撞或心生一恶念时,护法生嗔,因果成立,晦运不顺,难得后身。以此缘故,修行人应常怀慈悲心,一切时、一切处法施于人,不因我行不当或我为有失而酿成他人大过,于不知不觉中或合理碰撞中生因落果;倘若如此,自心不安,后世逆缘。
三是有利鬼神同行;一切人行路上,都有鬼神通过,送信鬼类、报事鬼类、巡察神类、值时神类等,也有怨魂野鬼于路间等候有缘人出现。修行人念佛通过时,鬼神都能合理避让,快如疾风;若遇高僧大德,远瞻礼拜,远避绕过;若遇平常人,来不及躲避,鬼神撞身,人觉身体不适,精神萎靡,困乏无力等;俗话说,“今天出门撞鬼啦!”鬼神各司其职,各依天命,离地三尺飞行,快如闪电,人不能目见;只有修行人心观能知,体谅鬼神使命自然;不因人身念佛而尊大,不因心暗无智而盲动,障碍鬼神通行而不知,耽误鬼神信报而不明;还自为快意,游走自在,随心所欲,其实增上慢心已成,业习因缘已立,诸事不顺百端,还怨天恨地尤人。鬼神嗔恨心重于善人,见人痴行不喜生嗔,当即给予颜色报复,或后世机遇心生逆反;不伏所为德行,不信所言音声;只图整治一下有趣,只见倒霉一下欢欣。以此缘故,修行人不仅慈悲世人,还应慈悲鬼神等一切众生,于神不知鬼不觉中方便来往,增长鬼神法事利益,使鬼神欢欣助道,自忏业习,更新理念,互为利益,人天不损。
修行人于世间无小事,处处在在无非佛事、法事、僧事,稍不如法便有过失,生因落缘自当承受。不因我有过失让一人不快,不因品行不检让一鬼神生嗔;但世间还会有人因我而不快,有鬼神因我而生嗔,那是他们的业习因缘,与我未结法缘。我只能随顺自然、随顺因缘,不能随便自然、随便因缘。
和合四方平,永愿多门静;法义归总会,一戒贯始终。
言行寓法理,重名含斯文;个个自保节,细微无戏论。
第八十四问:如何理解三法印义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宇宙的根本准则为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由地水火风空识性七大法理和合而形成。佛教所依的根本法则,为依自然法则离自然法则,依因缘法则离因缘法则,依佛性总摄地水火风空识性,而形成法界性:即法藏世界。其中义理,可参学《大佛顶首楞严经》与《大日经》。依佛教根本法,佛于《杂阿含经》中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为因缘法则,世间集灭为自然法则。佛为教化声闻人入道,所依据的法理宗旨;一为认清宇宙法界万物变化规律的真相,认清人生与一切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真相;即“诸行无常”。二为远离宇宙法界万物变化规律的生灭惩罚,解脱人生与一切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烦恼束缚,修行戒定慧,转化业习因缘,去除我法二种执著;即“诸法无我”。三为生命体证入宇宙无为恒常的法则空间,证得神通自在的常乐我净境界,以高能量高智慧的形态存在;即“涅槃寂静”。法理为法性运转的规律,宗旨为因缘依附的权柄;次第为之,故为三法印。
三法印,是声闻人印证自我修行路径及证悟境界是否符合佛教的根本法则;也是辨别一切法师讲法义理及知见觉是否契合佛教根本法则的印信凭据。如同世间认识事物、行动规则、达到目标的系统工程原理。一切声闻人所修行法门,不离佛教根本法则,并受统摄;离开佛教根本法则总持则无特殊法门,离开佛教根本法则统摄则为外道邪行法门。
在此世界,大乘佛法义理不离小乘法义理,承载佛乘的菩萨行人是依声闻缘觉法义理为基础,三乘教法义理有别而根本法则相同,出离世界唯一门中道。先有无常、无我、涅槃的法印次第,后有出世、入世、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缘起性空”、“诸法实相”的一实相印。有余涅槃为声闻缘觉的世间证悟境界,无余涅槃为佛菩萨出世间证悟境界。缘起性空为一切生灭的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不能束缚与支配自性空寂的生命体;入世随顺世间自然因缘生灭而不碍自性本空不生不灭,一切缘起缘落的物体无常与生命体无常不坏自性识体的真常存在。诸法实相为知见觉宇宙中存在无为恒常法则空间,妙有报身、法身、化身常乐我净的境界实相。一实相印为诸佛菩萨知见觉宇宙人生真相,报身出离世间又化身示现入世间,为引领声闻、缘觉人出离世间所演说佛乘法理宗旨,唯一的出离路途,无二法门。一实相印,是菩萨行人自我印证与辨别一切外道法理的印信凭据。一实相印不离根本法则,以三法印为基础;否则,一实相印于世间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都是知见觉宇宙根本法则的智慧,并依法门持戒律修行证悟,达到成就世间道果与出离世间的目的。声闻、缘觉、菩萨所处道果境界不同,证悟智慧当然也不同,故有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区别。只有诸佛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智慧如海,平等流出,体性一如,界一合相。
依正避邪三法印,法理宗旨一实相;高顶印信是凭据,世与出世无二门。
自净心法知无常,缘起性空离法我;涅槃境中真如性,“云在青山水在瓶。”
第八十五问:能详细释解一下十二因缘的法义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十二因缘法,是一切有情众生生灭轮回的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法为顺观法理,逆断因缘则清净解脱;顺观法理为悟道,逆断因缘则证道。顺观逆断十二因缘法,为佛在菩提树下忆念观察因地受生宿命,自我身心与一切众生生命现象流转程序中的原理;并观察修行缘觉逆断生命现象流转程序的原理。当下部分修行人,采取深山闭关、清净闭关、生死闭关的修行方法,都是顺观逆断的缘觉法。证得缘觉果位的辟支佛,发菩提心后,常于佛示现世间前,来此世界弘法利生,为众生能接受佛教做前期铺垫;然后根据菩提愿心住世或往生极乐世界;住世的辟支佛,最长时间不超过一万大劫,即往生极乐世界。
顺观,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入思维,形成十二种业习循环的因缘,含藏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心中,随生命现象在时间上三世生死相续;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无明,为无始劫来身心对我法产生执著的业习,表现在行为上是惑乱颠倒;这种无明力的产生,是以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为动力。行,为有形体生命的言行活动,表现在形式上是追求新奇美好;这种活动力的产生,是以意识支配控制为动力。识,为思维、辨别、记忆、选择的存在能力,表现在形像上是知识、智慧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力的产生,是以理念事物变幻为动力。名色,为精神观念与物质享乐的存在,表现在价值上是内在与外在结合的人生观;这种价值力的产生,是以六种尘相识入为动力。六入,为不同根器对应不同尘相进入意识的方式,表现在身体上是器官功能的界线;这种功能力的产生,是以传导刺激信息为动力。触,为感知实际发生信息的根源,表现在部位上,是有无多少的差别;这种差别力的产生,是以感受信息的苦乐为动力。受,为六根对应六尘识入的反映,表现在身心上是同化异化;这种异同力的产生,是以生存需要的悲喜选择为动力。爱,为适者生存时对善恶苦乐的选择,表现在理智上是恩怨情仇;这种选择力的产生,是以不同方式、途径得到欲望满足为动力。取,为身口意各有所需的获得,表现在名利上是强弱贵贱;这种利益力的产生,是以存在及存在差别为动力。有,为主观与客观存在的事实,表现在质量上是优劣多少的可用程度;这种实践力的产生,是以事物生灭变化为动力。生,为新旧交替相续的组合,表现在规律上是成长发展;这种发展力的产生,是以过程达到目标为动力。老病死,为人生过程中苦乐善恶的终结,表现在功过上是舍离是非成败得失;这种结局力的产生,又是以业习因缘的无明为动力。
逆断,在顺观十二因缘循环的基础上,逆业习因缘而修行戒法因缘,静坐禅行而都摄六根,去除世俗尘垢染污而清净身心,了断蕴心无明烦恼而离苦得乐,通达不生不灭自性智慧而济度众生;即“无明断则行断,行断则识断,识断则名色断,名色断则六入断,六入断则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断。”十二因缘以缘起成立因果,以缘生具体显现因果,以断灭俗缘又缘起性空成立法缘,以断灭恶缘又缘生转识成智与佛结善缘。
在顺逆缘起缘灭过程中,因是业习,主导牵引助缘为果;缘又生因,循环显象助因为果;因断缘灭,自然没有无缘之果;缘断无因,当然也没有无因之果。因是条件,缘是地点时间与环境空间的巧合;缘又是条件,因随地点时间与环境空间而转换;因断缘灭,自然失去巧合的条件;缘断无因,当然也失去转换的时间与空间。依因缘而顺逆,离因缘而空寂;空寂则证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则因缘根本未尽。
依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应以缘觉顺观逆断十二因缘的智慧,利用清净身心的法理,融入六度万行法义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早登彼岸。
千劫无明心豁然,无始因缘瞬息断;了生脱死离尘染,顺逆空观一念间。
须弥因成纳芥子,缘境芥子现弥山;顿了缘觉权宜法,显实平湖出高源。
梵网界有孔无门,观法幢如珠非洞;三乘理相互融入,日月光照涉辉映。
继法脉弘传义理,承大智明辨微细;真教体三城化现,空无相护持如真。
第八十六问:三乘教义中的基本法理规则是什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三乘教义中,声闻乘以苦、集、灭、道为基本法理规则,缘觉乘以十二因缘为基本法理规则,佛乘以六度万行为基本法理规则。
三乘共同所依最基本的法理规则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法义又贯通于一切法门法理之中,是一切修行人所依法门、所持戒律超越轮回的路径,不可偏离,不可逾越。若有人不依三十七道品法义修行,所修不真,所行不实;只能是画饼充饥,有腿无行;故三十七道品法义非常重要,一切修行人应铭刻于心,实践于行。
三十七道品法义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法修行可次第成就菩提;故又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念无常、观法无我;即色身充满习气垢染,又九孔常流污秽之物,内外遍满细菌病毒,时刻散发臭气味熏等,故曰不净;身心所感受是苦,苦集相依,苦苦伴随,无常苦厄,不期而至,福祸不离,乐极生悲,故曰是苦;意识心念生念灭,随物流转,见景生情,所执假相,所住如幻,故曰无常;诸法相因生缘灭,依法则规律变化,于法界中无我自主,受自然力控制无我自在,必依色相生存无我独立,故曰无我。
四正勤,为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即自觉断除身心恶法,主动增长身心善法,从起心动念处精进修行,从表里如一处勤护正法,从而转化妄念,断除恶习,正身善行,正心无邪,护持身口意四法。
四如意足,为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即身心愿求思维为欲想,欲想依法受戒修行,得以如意成就道业的内在力,故曰欲如意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处,得以如意清净的内在力,故曰念如意足;精勤道业不懈怠,增长道心不放逸,专于一心不间杂,专于净行不染污,得以如意增长法益的内在力,故曰进如意足;智者修定增长慧力,智慧体用观察宇宙实相法,通达无边无际,圆融无有缺失,得以如意自在的内在力,故曰慧如意足。
五根,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即“信为道源功德母”,身根受法化,心根受戒益,以根器信受善法为根本,故曰信根;身精进于戒定,心精进于慧空,住定不散乱,住慧不惑乱,以根器精进戒法为根本,故曰精进根;心念正不邪见,心念善不恶行,自念力成就净念力,净念力和合佛愿力,以根器意念善行为根本,故曰念根;静坐禅行,都摄身心,止思维生定观,观以心见觉知非感知,以根器定观法空为根本,故曰定根;利智者为大器,大器者慧力遍十方,方便善巧为妙用,明了诸法究竟义,以根器智慧了义为根本,故曰慧根。
五力,为信坚固力、精进坚固力、念坚固力、定坚固力、慧坚固力;即信心坚如磐石不可摧,固如泰山不可移,能破一切疑虑感,能破一切见思惑,信心十足行于道业,故曰坚固;勇往直前静坐禅行,大行无畏一切障碍,大山压顶挺腰不弯,地裂于侧胆壮无惧,精进百倍真修实干,故曰坚固;病苦剧烈念头不失,大难临头念力不散,孤独寂寞念心不邪,贫寒毁辱念想不改,念念不忘诸佛功德,故曰坚固;常行正定不贪胜境,定根增长不执法我,海枯石烂不改定心,顺逆因缘不破定力,禅定止观思惑消亡,故曰坚固;慧观十方远离俗见,慧力勇猛破世俗论,慧心正大无邪无曲,慧根增长利益法身,平等性海慧炬常明,故曰坚固。
七觉支,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慧觉支;即觉悟心要择法眼,择法适根辨伪真,择善从之顺众生,择选善友得知音,正确选择觉心支撑道业,故曰择法;精进心法内找寻,心外盲修非精进,精勤护法护自身,精勤护戒护自心,身心不怠觉察放逸支撑道业,故曰精进;喜见佛身自庄严,喜闻法音得欣欢,喜悟法性契根基,喜得戒益福慧长,慈悲喜舍梵行支撑道业,故曰大喜;除疑解惑明了义,除惑见真问究竟,断除业习少烦恼,转境化缘觉正心,大觉除障于无形支撑道业,故曰断除;舍名舍利不舍法,舍业舍习不舍戒,舍身舍福不舍道,舍净舍乐不舍众,无畏布施觉悯舍支撑道业,故曰大舍;定觉无上境,定观无边心,定得禅行乐,定空大利益,禅深定觉了义支撑道业,故曰正觉;慧觉大智道无涯,大慧大日大光明,慧光遍照三昧境,慧力十方觉自性,念修慧行离邪见支撑道业,故曰智慧。
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正见应直心,直心无邪曲;正思主心念,心念平等慈;正语表善法,诸法离戏论;正业行清净,清净方入道;正命依法食,行道立身命;正精进修道,业行无间杂;正念专心持,禅行观念起;正定身心寂,住于真空中;悟入圣人道,自能离轮回。
佛赞三十七道品,趋入无上正等觉;证得解脱方便慧,成就菩提觉大道。
观身不净受是苦,观念无常法无我;断除恶法令不生,增益善法令增长。
信进念定慧五根,破除恶法五种力;觉悟心要七觉支,择法施舍喜定慧。
正见还须正思维,正语不离正业行;正命当依正精进,正念禅行得正定。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4:45 | 只看该作者
第八十七问:于禅定中,自觉身体裂开后无比畅然,唯心念佛,这是什么境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是初禅境界!即修行人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一切欲界烦恼所不能逼迫,长期静坐禅行证入的一禅三天境界。
一禅三天,为色界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住一禅三天的天人,称为梵侣,具有梵德,庄严威仪;即人皆化生,颜似童子,皮肤白色,男相无女,身体高大,寿命劫记,安然自在,喜乐无量;但是,心急行道,难免劫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众天境界的人,当有二种梵德。一是精勤念佛;长期坚持静坐禅行,心中念佛力坚固,不爱恋欲界俗事,弃舍欲界习气,都摄六根不放逸,日夜精进不懈怠。二是身不行淫;长期坚持身不行淫欲,心不喜欲乐,行住坐卧不思美色、不生淫想,保持身心清净。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梵辅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持戒清净;身心喜乐受戒,守护清净戒律,时刻保持戒仪于身、戒行于心;在依法修行过程中,将戒律铭刻在脑门上,六根若动先观戒仪,一切言行如法如戒;厌烦欲界人身,喜欢出家身或喜见梵行戒仪身。二是随顺善行;对一切众生恶习造作不生嗔恨,只是心生怜悯无智痴行,不为悲喜情感所动摇清净念佛心,理智护持戒法,不毁、不犯、不舍,随喜一切众生善行造作,赞叹皈依受戒、礼拜供养、布施众生等一切善行,赞叹诸佛功德,保持身无逆行、口无逆语、意无逆心。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大梵天境界的人,还须具有二种梵德。一是身心威仪;身行、语言、意想微妙自然的契入法理,达到圆融无过失,人见则生欢喜心,气质脱俗不凡,威仪正直不屈,言行超群服众。二是明悟法理;闻法重真实义理,不喜文辞华丽肤义浅理;身具理智,心具慧解,理悟初明法义,体悟初知法理,愿为人说十善业道离欲法,用智慧的醒悟之语说清净法,喜为人师,愿领众人,闻法修行,同作善事。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虽然未得入正定境界,未证得正定智慧;但是,证入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智慧,证得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天德,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境界,超越了欲界天无量凡夫及天人的福报。在正常修行状况下,为只能身口意念佛,不能静坐禅行的人所远远不及。初禅天既为佛愿力所成就功德接引不同根基、不同福报众生的处地,又是众生自力不同、福慧不同所召感的去处。静坐禅行的修行人,都能精进念佛,精勤护戒,只是自力中定力不足,心力中慧力不够,适宜得入诸天;即证一分智慧,得一分法身。
世间修行身心证入初禅境界的人,应乘风扬帆再进,顺水推舟前行,利用现世身心寿命,争分夺秒与生死搏斗,刻不容缓以清净心念佛,不空过人世一生时光,不得少为足现有境界,不为名闻利养诸漏所动,不被蕴心所现胜境所转,快速通过天途路径,证入更高的禅定境界。
愚智乍分证初禅,离欲清净欲界天;念佛修道梵行侣,开化物成妙高台。
同力相应佛愿成,次第修证法界音;信解行证四明法,佛灭印证入道人。
二三四禅有八定,静坐念佛入禅门;无相转明念诵门,变身三昧调息门。
定境止观智慧生,日积月累长久功;利根顿入稀世有,平等普被法味熏。
第八十八问:是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好人无长寿、坏人活不够,这句话是民间传说。是众人见到中青年人夭折、命运悲苦、亲人伤痛时,对死者哀思所发出的唉叹,对亲友的安慰,也是自我心灵的抚平。所谓好人,是死者生前对周围的人做过什么好事或带来什么利益,从众人口中给予的综合评价;好事与利益,包含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反之,就是坏人;坏事与损害。当死者被众人综合评价为坏人时,哀思的唉叹转变为快意的感慨,死的好!死的该!老天有眼,人群中少了一个祸害!好坏截然相反,心态截然不同,都来源于众人习惯的认知力;由习惯的认知力自然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传说形式。传说就非常普遍,又有古老历史,影响自然深远。
依佛法如何认知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实际则不然,其中关系到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的融入与撞击。如此发问,表现为相互影响中融入;不同认知的回答,表现为相互影响中撞击。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认知这句话中定义之不准确、含义之有缺失,非常容易;但是,撞击中的否认,否认不了这句话生命力的存在,也否认不了这句话普遍性的存在;在不懂不明佛法义理的众人心中,佛教与人情不合,佛法与传统不合,产生不信不受情绪;若长期如此发展下去,佛教信众永远是少数人,佛教不能广为全世界不同民族所普遍信受,弘法利生只是一句口号,实际上只是传法延续,起伏于维护状态。如果依佛法中因缘法理,寄宿于传统文化生命力之上存在,借用于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的形式,融入于义,结合于理;既不影响义理的独立存在,又为传统文化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也为佛教文化传播拓展了途径与空间。实际上古德早已如此实践,创建并发展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今天所讲只不过重新认知一下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同异化理,提醒一切热衷于弘法利生为己愿己任的人,注意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恒顺众生不排斥,融入新意图生存,增长活力为发展,形成荣辱与共、兴衰一体的共同存在方式;否则,当否定了传统文化存在时,佛教文化自己也被否定,无量史实早已证明,记取教训与记取成功同等重要。若一切弘法人都能如此认知与努力,佛教一定被全世界各族民众所信受,法在世间,真正利益众生。
依佛法认知的好人为善人,坏人为恶人;善恶所含义理广泛,善恶标准容易界定;既易于量化到局部与全局利益,又易于确认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功过心态。每个人命运中的长寿与短寿,由前世因缘决定;前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七,今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三;即七分天命,三分造化。七分天命为不可更改部分,三分造化为可以增减部分。七分天命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寿命长短与所积福报相等。三分造化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造作善恶,于命运增减中形成福尽寿不尽、寿尽福不尽、欠命不欠债、欠债不欠命的不平衡状态。以此缘故,人的生死寿命是活的,人的贫富福报也是活的,只要能依佛法修善,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若皆离佛法作恶,什么样的人间灾祸也都有可能发生。故今世夭亡的好人,于前世因缘中,所作好人好事并非尽善尽美,不能排除坏人坏事忏悔后的良心发现。今世寿长的坏人,于前世因缘中,所做坏人坏事只是暂时的或某一事件,不能排除好人好事悔意后的用心显露。这里属于七分天命注定部分,是人于前世因缘中不杀、放生等积福或反之积怨,因果律义平等奖罚一切众生,众生所作善恶业,虽经千劫不消亡,后世因缘和合时,苦乐果报还自受。于三分增减部分中,大善可增福增寿,大恶可减福减寿;当世人福尽寿不尽时,以福尽为准,行恶损德了福可减寿;故有的人虽财富如山,却无福享受。当世人寿尽福不尽时,以福不尽为准,行善积德惜福可增寿,故有的人虽自给自足,却有寿享受。当世人欠命不欠债时,以欠命为准;故有的人在无征兆情况下突然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当世人欠债不欠命时,以不欠命为准;故有的人长期有病久治不愈或厄难伤财不断。
依佛法义理,随顺世间法传统,讲明前世因、今世果;既彰显了佛教博大法理精深,又不碍不坏传统文化的存在,于众人习惯心理与喜闻乐见中,接受了佛法信息,信受了善恶义理熏陶,起到了佛教化影无形的功用。
良善好事不出门,奇闻坏事传千里;风土人情事故语,含藏佛法寓义深。
食乳稚童玩尿屎,辈代相传不改动;功名不笑食乳日,利禄不诽稚童时。
山不厌高添新义,水不厌深增活力;传统融入大智慧,如胶似膝一体出。
文化助缘表义理,语言传颂本土风;伽蓝三宝论结点,大善法化显功用。
第八十九问:怎么常说恶人堕地狱,不说恶兽堕地狱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中所说的恶人,是身心污染不善业习的人;不善为恶,积业成习,造作因果,识由业牵;即说恶行罪识堕地狱。佛法中所说的恶兽,是一切能伤害人身命的动物,以蝎子、毒蛇、虎、狼、鲨鱼等为代表;是以人道时结业成因,果报成缘,轮回转相,入畜生界。
人与动物虽都属业习召感之身,但人与动物存在着根本差别;即人有道德文明与科技文明,动物依自然生存不存在文明;这里只讲普遍存在的动物界,不讲特殊存在的动物界,如井龙、海龙类。
人恶行之所以堕地狱,缘由是依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十法界众生存在于法藏戒藏中,各法界众生道德界线非常清楚,除四圣道外,积德则升,损德则堕。人道的道德准则是十善业,修行十善业积德可升入天道,不修十善业损德可堕入修罗道与三恶道。
动物恶行之所以不堕地狱,缘由是动物界没有十善业的道德准则,又是人天众生行十不善业受惩罚之身,除特殊因缘外,业报期满,只升不堕,转入修罗、人、天人三善道。这里的特殊因缘,是恶兽伤害依佛法修行的四众身命,或有些动物年久成妖(民间称黄仙、狐仙、蛇仙等)干扰恼害依佛法修行的四众善行;未受戒或破戒者除外,虽有前世因缘,但修行人善行今非昔比;前世因缘为怨怨相报,今世因缘为以恶报善;这类恶行动物伤害天德,为天理不容,定受法则因果惩罚,故仍堕回地狱,以前世因缘当事人名相苦受。
于地狱中苦受众生,只有两类,一是天道众生,包含魔道、修罗道众生;二是人道。地狱中的火蛇、铁狗、木驴等动物均为化现,专门用来惩治罪识业习。人天两道众生,均以生前名相受刑苦受,受报明白,惊恐万状,各有刑期。饿鬼类、动物类(包括昆虫类),只有业报期满后回地狱轮转处超生时,才被吸入地狱;否则,不堕入地狱,以鱼为鱼、以鸟为鸟、以虫为虫……各自循环往生,各寻本体,业消为止。地狱只依罚期,自动轮转,除有善人依《金光明经》法义放生、举办水陆法会,仗佛威神力,业报停止,提前业消超出本类,生往人天善道,只此一路,别无它途。
如地狱超生的饿鬼类、动物类众生,残灵不全,经妙风一吹,恢复前世人形,全灵状态,饮完迷魂汤,忘掉前世人事,冥冥中又随业习因缘轮回受生而去。如蚊蛾类众生,入地狱超生时,黑压压的成团飞动,经妙风一吹,恢复酒醉熏熏的人态,迷茫昏识,全然不知忏悔。
生死幻身识循环,缘起灭时业不失;聪明浮世成妄想,春秋大梦不觉醒。
野火自焚巧因缘,作茧自缚依自然;因果律义天雷震,依然痴迷难召唤。
峰回路转生人间,闻法善行德感天;保住人身德底线,再修圣道菩提选。
布施贫贱不加慢,贪嗔不恭默清闲;杀盗淫妄多积怨,马至悬崖收缰晚。
第九十问:不知者神不怪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不知者不怪,为人际交往中的一句见谅语;不知者神不怪,为民间祭祀仪式中有人言语唐突、行为失常时的一句宽谅语。于佛教四众中不用此语,诸佛菩萨无分别心,对一切众生平等加被。
在实际生活中,不知者不怪,应视其事由、环节、结果而论,于民一切违法言论活动并造成后果,不知者只能是法盲,怪与不怪都须接受法律惩罚;法律有规定者除外。于官一切渎职行为、滥用职权行为、不作为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不知者只能是不称职,怪与不怪都须接受法纪审查。
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知者神不怪,只能是不知者人不怪,所祭鬼神怪与不怪无从得知,也无法考究。若大型、规范、有组织、有尊神的祭祀活动,一切违轨乱制的言行造次并造成严重后果,不知者只能是一种掩饰,怪与不怪都须受到公众的责难,冥冥中尊神生嗔而适机报应。
在佛教四众一切佛事、法事、僧事活动中,一切言行都应如戒、如法、如事理,保持道场庄严,保持仪轨有序,保持人心祥和。对一切违戒、违法、违事理的言行,诸佛菩萨决定不怪;但是,道场护法神生嗔,龙天神众愤怒,因果成立,惩命罚运,有损福寿;不知者只能为自欺,冥中受罚而不知,后世报应而不觉;不知者只能为愚痴,愚蠢而不解法理,痴行而不受戒仪,无智而不明事理;不知者只能为因果,轻慢毁辱业习生,邪见诽谤作业成,身口意识落心田,因缘成熟果自受;怪与不怪应忏悔,身口忏悔从心忏,众前悔过警后人,忏悔功德福齐天,龙神护法改笑颜;怪与不怪应修善,谦下多闻受义理,信受善行身心安,忠孝本是分内事,敬畏因果祸灾免;怪与不怪应受教,诵持经典开心智,接近善友得知音,一切痴行自避过,言行戒仪自庄严。
如此讲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明辨:
一言一行无小事,关键之处定命运,神知鬼觉良心账,时时处处合事理。
人合事理众心顺,家合事理四邻安,寺合事理僧团和,国合事理太平年。
一切事正理当然,公认善法就是天,明白事理一切顺,艰难险阻都好办。
天理法理入事理,佛事法事益僧事,生存之道合于善,修行大善利世间。
民间还有信神有神在,不信神不怪等俗语,同此一理。
街言巷议体民心,寓义化导培善根;有教无类解疑惑,事理深山藏麒麟。
彷徨无智形怪异,凡夫惧果圣畏因;恶业皆为愚痴作,明了灾厄化为尘。
佛法义深不可测,理广智高无涯际;池鱼飞鸟迹相远,万法归一证菩提。
世俗世论坏佛法,防患未然莫等轮;营造中兴大环境,如明除暗自消遁。
第九十一问:菩提心是怎么退失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什么是菩提心?《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即愿求利益一切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是发菩提心?《优婆塞戒经》中说,“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即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成就无上佛道。
什么因缘引发菩提心?有十种因缘;一是修行外道法,见外道典论不究竟;二是修行人住寂静处,内善因缘成熟;三是禅行定空,观众生生死烦恼过患;四是勤行善法,见闻恶人恶行;五是自省自身,贪欲痴行常受呵责;六是道心坚固,见外道智慧不足;七是智慧增长,欲见宇宙人生真相;八是见闻诸佛,相好庄严的功德不可思议;九是怜悯众生,欲救度出离生死苦;十是慈悲众生,济度有缘报恩。
为什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二十四种缘由;一是增长寿命;即愿求佛寿无量。二是增长财物;即愿求法财宝藏智慧无量。三是续佛慧命;即绍隆佛种相续不断。四是度脱众生;即感恩不舍有情。五是自观解脱;即真正出离三界唯一路径。六是自度慧命;即精进修道,自度自身。七是众善奉行;即一切不善皆不为。八是不为自己;即舍弃名闻利养,修道为众生脱离苦海。九是超越人天;即人天福报于三界火宅中。十是超越小乘;即声闻缘觉道智慧不足。十一是为证菩提;即以苦为乐,修苦乐法。十二是如同诸佛;即化度无量众生。十三是礼过去佛;即修行因地发心。十四是实相般若;即注重实修,证悟智慧。十五是观察所住;即新发意应依六度万行而住。十六是勇独精进;即勤护身心,修无上道。十七是代受众苦;即愿众生往生佛净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十八是超越外道;即愿众生修善得福超过诸天与外道。十九是直至成佛;即无缘大慈众生。二十是清净离染;即去除我法名相执著。二十一是众生欢喜;即恒顺众生,永断苦恼。二十二是积极入世;即心无差别,怨亲平等,不舍一切众生。二十三是警世明灯;即引导众生自断见思惑乱。二十四是依法修行;即以戒为师,禅行定慧,引领众生解除诸障。
发菩提心应具足哪些功德?应具足的功德有十种;一是能亲近善友;二是能断嗔恚心;三是能随师教诲;四是能对众生苦生起怜悯心;五是能勤护身心,精进道业;六是能不见他过,远离乖诤;七是能见他过而自心不悔;八是能得善法而不生骄慢心;九是能见他善业不生妒心;十是能观一切众生如一子想。
什么样是假发菩提心?假发菩提心有二十四种表现;一是喜乐外道邪术与典籍;二是以外道法教化众生;三是为自己身命时杀害众生命;四是不喜欢修诸慈悲,喜生惧死;五是对三宝信心不坚固,常生疑惑心;六是护惜名闻利养,不能修行忍辱;七是言语粗俗低劣,常怀悔心怨恨,身心放逸不勤;八是自轻自身,向我这样的人还能修行成佛,还能成就无上菩提?九是恐怖烦恼,遇事畏惧,不能勤修苦行;十是常生贪欲心、悭吝心、嫉妒心、嗔恨心,六根难以都摄;十一是亲近恶友,心怀懈怠散乱,不能专一其心;十二是总爱胡思乱想,不能信持六度万行;十三是不喜布施修福,不观生死无常;十四是常乐信受流言蜚语,说人是非;十五是闻知苦行修道无量劫,才能证得菩提,常生悔意;十六是装模作样似在修行,而身不真行、道心不实;十七是我行我素,从无惭愧,对他人辛苦不生怜悯;十八是利用外道,杀生祭祀天地鬼神;十九是忽冷忽热,心血来潮时道不可挡,心不如意时又如泄气皮囊;二十是难舍五欲之乐,不断恶业习气;二十一是依身强财壮,心常骄慢,轻蔑一切众生;二十二是身心颠倒行作,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二十三是为得善名福报,而行布施;二十四是为生天享乐,受戒不严持。
什么样是真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有四十种表现;一是喜亲近善友,信受深义知见;二是喜供养佛、师、父母、善友,不加悭吝;三是喜闻佛十二部经义,广学多闻要理;四是喜弘扬佛法,探究实义;五是为法忘躯,能舍内财外财;六是道心坚固不迂,怜悯一切众生;七是言语柔和儒雅,诚实可信;八是无恶语中伤他人,不两舌说他人是非;九是自身自重,难行能行,久禅必定,久修证道;十是亲手惠施众生,难舍能舍财物,仗大义施无畏;十一是常修利智,磨炼慧力,明辨法义;十二是虽习外道法,为破邪见,超邪见,教化外道归于正心;十三是善知佛法方便智慧,以大乘了义法调伏众生;十四是于公众场所保持威仪,心无畏惧,处变不惊,处事坦然;十五是常教化众生,正修戒定慧易得菩提,正行菩萨道决定成就菩提;十六是能安乐众生身心,保持正常常住状态,保持正常修行心态;十七是勤护身心,精进修行,提得起佛号,放得下烦恼;十八是能转化身心烦恼障碍,保持清净而不为诸漏所动;十九是常修忍辱,身精进行道,心不放逸图安乐;二十是严持戒律,护持身心不毁不犯;二十一是愿为利益众生善行一切,令众生身心欢喜;二十二是一切言行利于他人安稳快乐,一切恶事向自己;二十三是利益他人时自苦身心不生悔,只为心安理得,不为名利回报;二十四是见有人退失菩提心时心生怜悯,能引以为戒,自护身心;二十五是尽自己一切所能,济度一切苦恼众生;二十六是能观生死大过为罪,自醒无常法,自悟心地法;二十七是能具足受持六度万行菩萨法,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十八是行为端正,心正无邪,能为世间楷模;二十九是信心坚固,修行慈悲喜舍,不求人天福报;三十是怨亲平等舍身,其心无二差别;三十一是自知身命无常,利益众生不惜身命;三十二是常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同修共度;三十三是知世俗世论不真实,恒顺众生破世谛;三十四是为众生受苦难时,身坚心固不为一切挤压所动;三十五是心见众生少善而始终铭记不忘,所作诸恶失而不忆;三十六是身处何时何地,对三宝不起疑惑心,能做一切佛事;三十七是有财物先施贫穷人,后施富贵者;三十八是赞叹他人道业成功,鼓励他人弘法利生;三十九是教人技艺不加隐瞒,超越自己心生欢喜;四十是不念自利,常念利他,保持身口意善法,永不为自利损他人。
什么时知菩提心坚固不退呢?所发菩提坚固,所行菩萨道真,于身心所处八时中可立见;一是为破众生一切烦恼时,能不惜身命;二是为令众生得受安乐时,能不惜身命;三是为自破业习执著时,能不惜身命;四是为报父母养育恩时,能不惜身命;五是为护戒法身心受大苦时,能不惜身命;六是为证得身心自在智慧受大毁辱时,能不惜身命;七是为乐善好施身处大贫穷时,能不惜身命;八是青壮年得志而放下出家时,能不惜身命。
什么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有十种不可思议功德;一是所喜爱重物能惠施于人;二是身心处诸烦恼扰害中能忍恶事;三是化解众生仇怨争杀为友好和谈;四是见一切命终人恶心能说法转善;五是不迁就原谅自身过失或不顾情面直谏他人改过;六是身心虽处诸烦恼中不舍修行清净道业;七是身心受诸烦恼扰害仍能精进而不放逸;八是布施一切众生时心生喜乐;九是不惜身命惠施于人不求回报;十是难施能施施后永不悔恨。
什么因缘引发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因缘诸多,主要有十种;一是有解无行;即以文解义头头是道,实行见硬就回。二是悲心不固;即慈悲心常发,享乐心常有。三是好求过罪;即说法师是非而不见所讲义理,见世间过随意评判而不能保持清净。四是常处乐处;即长期安逸成习,见苦生怨。五是不诵经典;即不能经常诵持大乘经典,仅凭己见臆断知见。六是见思二惑;即无明烦恼生起时,不能转化反而胡乱猜忌。七是以道修道;即一切以我修道为中心,执著诸法为道。八是我执十足;即以小乘之心度大乘人之腹,不知惭愧反而自为得意。九是身心畏惧;即于一切事项顾虑重重,不敢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不能代受他人过失。十是慢心生起;即我智高明无人能胜,自道成就谁奈我何。
于佛经典中,对菩提心有更翔实、系统 、规范、完整的法义,我只依法略见一斑;并常觉自心智慧不足,深感惭愧,无以为报众生恩,难酬佛恩、师恩。所讲义理,与众共勉,劝发菩提心,坚固菩萨行,成就菩萨道。
发起坚固菩提心,万劫六度菩萨行;利益众生不加悔,无上佛道誓愿成。
万里之行足下始,花中受记缘上因;诸佛因地都如是,自证自说圆融通。
退失菩提一念间,顺理成章难觉知;大言不惭著安乐,似是向前实退步。
语言文字菩提断,道在证悟觉知间;一切名相皆为障,体悟菩提大道宽。
第九十二问:观察根基中,什么是根本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观察根基中的根本,是菩提心。众生根基虽千差万别,但不离声闻、缘觉、菩萨三种菩提。适宜根基,方便教化。根本菩提不离福慧,一观福报因缘,二观智慧利钝。
观福报因缘不离七事;一是喜乐化解怨仇,能忍一时风平浪静,能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容一下坦然自若,可消灾免难;二是化解怨仇不厌,能耐心平等商讨,体谅对方过恶,自检过失罪处,可平安是福;三是保持心智成熟,所作事项安稳,解脱于烦恼纠缠,生死大事明白,可增福修慧;四是尽己所能,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舍财舍物舍身力,还有大难无畏施,无贪自避祸;五是能忍一切恶事,恶缘能助道,转恶境界为善法,法缘化俗谛,转恶心恶行向善道,舍掉苦受因;六是随顺众生因缘,不宜说他人不喜之事、揭人伤疤、抓人把柄、攻击短处,能避是非争斗;七是见到破戒人及言行卑劣的人时,能保持心态平和,平等对待不生嗔恚,常生怜悯给予帮助,适宜教化改过自新,能免受暗算无常。观福报因缘,不是观当下富贵,更不是观财物多少;而是身心安稳真富贵,平安是福道业兴;长寿健康无量财,和睦环境值万金。如有一位在家人,信佛多年,家财富贵一隅;但因私欲与丈夫结怨,不能化解,离婚后又难忍恶事,常有灾祸相逼,身心烦恼不断,难以专心修行;结果家散富贵尽,人散苦缠身;钱财流淌物,有来却还无。失道生死事,沦落可怜人;病体思法药,身边恶友邻。善友自远离,难续菩提根;善恶间杂故,福报不可真。无福难修慧,一世如浮云;苦海任挣扎,轮回任折腾。
观智慧利钝不离七事;一是能自知所作罪业过失,知后当众忏悔,祈求谅解或引以为戒,改过自新并后不复造,可断苦受业习因缘;二是能缄言培德,不说他人过失,赞叹他人成功,善行多做少说,可断毁辱逆助道因缘;三是能关心他人疾苦,瞻慰病人身心,帮助众人分忧,增强痊愈信心,可增加法缘殊胜;四是能乐善好施,经常资助贫困之人,度过难关或摆脱贫困,提高生存勇气,树立公众良好风范,可增修道福报因缘;五是能善发菩提心,拓展自我视野心量,知大乘法为了义,知小乘法为权宜,可成就道业因缘;六是能自觉精进修行,以戒法护持身心清净,一切时不放逸,一切处不懈怠,可速得成道因缘;七是能至心修行六度法,身外所作与心内所念如菩萨所行,常觉观对照自励,证知自心净则佛国土净,可得自利利他因缘。观智慧利钝,不是观当下世智聪明,更不是学识学位高低;山野村夫能行得,学者才子说不得;而是利根能信受奉行,以身心证悟为本;钝根错误用心,以身心名相为本。利根者能发菩提心,能坚固菩提心,能不退菩提心,能具发菩提心功德,能经受住发菩提心的考验,能证一分智慧增一分法身。钝根者为声闻缘觉菩提,须渐修证悟,增长智慧。智慧在证悟境界中的高处,也在修行人当下行作的低处;既体现在弘法利生的大事项上,也体现在言行微细的小事故中。如一位在家人,在师前信誓旦旦发菩提心,如何如何报佛恩,如何如何大施众生等;时过两日,又来师前请法,说自己近日眼前常觉人影晃动,夜晚梦中常有一女痛苦求助,找一狐仙附体的人看后得知,这位在家人有一亲友之女,因夫妻不和而自杀,死后不能超生,冥中苦受无处可依;亲友中唯这位在家人信佛,唯他能救度其摆脱痛苦。通过那个狐仙附体的人还得知,此女生前所修的功、练的法以及拜过的自称是某佛的师父统统不好使,唯有正修佛法的人才能如法救度。遇到如此难事,不知如何处理,请师开导。师对他说,“一会儿有位僧人过来,你可请他为其写三道超拔素,众僧于大殿诵经作法事,仗佛威神,亡人可得超度。”他于师前表示说,“太好了!完全可行。”过一会儿,那位僧人到场,师提醒他说,“刚才说的事快办吧。”他说,“我刚与老婆商量一下,先不办啦,等到七月十五再说吧。”事后有人在师前赞那位在家人,“你那位弟子真有智慧,说法多好啊!”师淡然一笑的回答,“在师前把话说到天上,不敌妻子一句话在底下;十几元钱的小事都不能做主,还有什么大事能自主,只是钝根之人。”
第九十三问:如此讲法不怕言多语失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所谓讲法,在你们的见闻中是音声、文字、名相、义理等;在我身心中则是修证境界,依法利用音声、文字、名相等表示义理。这种修证境界有失吗?如此表示的义理有失吗?都没有!若说有失,只能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缺失,表示义理难以圆融的名相缺失;这种缺失,在直至成佛前都不能圆满。若怕缺失,不能弘扬佛法,保住的只能是名相;失去的则是所发菩提心、坚固的菩萨行;即如此心行不可能失言,不如此讲法则会失德。声闻人我法二执坚固,怕弘法中个人名相受损时失我尊严,怕弘法中所表示义理不圆融时失法善缘;既怕有人毁辱,又怕承担责任。如人身体有病,多与饮食习惯有关,难道怕得病就不吃不喝了吗?人走路不小心会摔跟头,难道怕摔就一生不走路吗?饭照吃,路照走。当有人说我是外道时,我诚心地讲,九十六种外道都是我也没关系,只要保证你自己是正道就行,四圣道的帽子千万要戴牢,别让八风吹掉!当有人说我讲法应承担因果时,我坚定地讲,若谬说邪解法义,堕地狱的事由我一人包揽,与闻法者无关;并愿闻法者往生佛净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我只怕嘴上说正道的人,心行外道;提醒别人承担因果时,自身堕入地狱;尚须烦劳诸佛救度,给地藏王菩萨又添麻烦,若天下就我一人是外道时,天下幸甚!若地狱就我一人时,众生幸甚!我愿如此,求之不得!
世间名高望重或地位显赫的人得到名利艰辛,唯恐言多语失,失时殃及无辜,尚有必要。我只是一名凡夫,没有名望地位所失的顾虑;佛法所依平等、离对、自利、利他四义时,有失的将是业习因缘。平等为众生平等,戒法庄严;离对为心无差别,中道庄严;自利为增长福德,增长慧德;利他为增长法利,增长戒益。总之,于名相上不求有得,于心性上则无失;于功德上不求有得,于菩提道业上则无失。我只愿一切弘法人,都能平等众生、菩提庄严、自利福慧、利他法益,不计个人得失。
个人得失为名相,文字言说皆二门;证入中道离相对,诸法无我受体谁。
计较得失入世谛,有解无行话菩提;执著我法难舍弃,嬉戏火宅妄心迷。
功用自在境界中,胸有成竹画写生;似假还真存妙理,有为如幻似泡影。
门内造车门外合,法理戒义统一辙;降心高远当下地,十四无畏自利他。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5:19 | 只看该作者
第九十四问:什么叫地狱无门自来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地狱有门真实存在,地狱无门也真实存在;而地狱的区域有所区别,故说有门,又说无门。有门区域,为公办区,是鬼神自由往来通道;从黄泉路通往酆都城大门;通道又连接十殿殿门,殿门通道又连接各地狱监牢区牢门;如同人间监狱的办公区域,通道与门供办公人员自由往来。无门区域,为监牢区,是亡人罪识苦受各种刑法的监牢;如同人间监狱关押犯人的牢房,牢房无门。
地狱无门,亡人罪识是怎么进入各种监牢苦受刑法及期满释放的呢?这种地狱的管理机制与人间监狱的管理机制完全不同。地狱的管理机制,是亡人罪识从踏上黄泉路至地狱报到,再从一殿至九殿审罪判刑定期至堕入各种监牢受罚及期满出离,再至十殿转生投胎又进入六道轮回,完全是自动管理模式;人间监狱管理模式,无法做到。
亡人罪识,从踏上黄泉路时,就是业习召感自去;罪大恶极的人被黑白无常勾捕罪识者除外,但经审判后刑罚时与召感自去的亡人罪识相同。亡人罪识报到经核准无误后,进入审判程序;从一殿阎君审判开始至九殿刑罚期满,阎君对每个亡人罪识审罪、量刑、判罚、定期后,亡人罪识进入自动受罚通道,不对某个亡人罪识单独看押入监牢;而是于通道众亡人罪识涌动中,根据各自在人间所犯的罪业,被各种监牢自动吸入,罪业不同,被吸入的监牢不同;无此罪有彼业的亡人罪识,无法堕入此监牢;有此罪无彼业的亡人罪识,无法逃离此监牢,无一例外,无一错误。鬼王监管监牢,鬼卒刑罚罪识,业消期满自离去;又进入下殿的审判受罚程序过程。从亡人罪识堕入监牢受罚至出离监牢,都是无门自堕入,无门自出离;只有苦受,没有自由。
于一次定中,我观察了三个各类官员受刑罚较多的监牢,简单的描述一下。其一是晒众生血账监牢,于监牢区鬼王观察窗向监牢内瞭望,在亡人罪识涌动流中,不断的有罪识被吸入监牢;观察为吸入,罪识感觉为堕入,忽悠一下便入其内;多数为各类官员,部分为商人、富豪等有钱人,被鬼卒用牛耳尖刀剖心挖肝,五脏破碎;又将腹部剖开,胃肠开裂,暴露于外,各种凶猛动物争相残食,恐怖之至,难以言表,经妙风一吹,又恢复人形,再进入刑罚循环。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挥霍众生财物无度,不以饱食为主,一餐所用金钱够百姓一生之用;一餐中各种动物血肉满桌,只食用几口,剩余全部扔掉,故为晒众生血账监牢。
其二是断手监牢;于监牢内有无数鬼卒手持利刀,长三尺有余,每隔三米站立一位,前后左右都如此;亡人罪识堕入监牢后,就见后边有鬼卒追杀,便奔跑于各鬼卒之间,奔跑中先被砍断右手,当左手欲抚伤口时又被砍断;无法停留,往来奔跑,无法躲避断手之刑。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有的是各类官员贪污受贿,巧取百姓财物无数;有的是各种偷盗之人,以偷盗为生;有的是各种强抢之人,强抢财物时还伤人身命。我对鬼王讲,我能不能进入监牢中试一试,看鬼卒能不能断我手?经鬼王同意后,便入监牢内,随罪识一起往来跑动,鬼卒既追赶不上,又无法断手。便问鬼王为什么会这样?鬼王回答说,无此罪业,自然如此。
其三是大山压顶碎身监牢;从远处瞭望,只见地面有一圆桶形深坑,坑深约三米,直径约一千米,有无数亡人罪识于坑内望天,无法逃离;突然一座大山从空中落下,山体直径与深坑直径相符,先灭顶后粉身碎骨;罪识无法逃走,惊恐万状,只能站立受罚。鬼王介绍说,这些罪识于人间时,部分为各类官员,多是行贿之人;官员贪赃枉法,包庇犯罪,执法不公,都是脑袋想出的坏主意,故专砸其头,后碎身骨;行贿之人与受贿官员同罪。
观后多日挥之不去,此情此景,人间民怨沸腾,地狱刑罚惨烈,世人最好惜福守节,造福善行,保住人天享乐之身。
佛有七能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定业未成可忏悔,一失人身定业成;忏悔能转重为轻,定业万劫难复人。
无缘自心断善根,朽木枯草难缘春;化为泥土重组合,再续因缘不知时。
众生无尽落凡尘,业习流转身自寻;江水后浪推前浪,无增无减无终始。
第九十五问:如何寻找善知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家人愿求、出家人寻访,都希望寻找到真善知识,喜结善缘法缘,见闻正法修行风范,受其教化导引前行,明了佛法义理知见究竟,加速证悟智慧成就。这种身心精进的求法心非常珍贵,值得尊重。可是有些人,自身缺乏修行功夫,自心缺少证悟智慧,以名相寻找善知识,心有一把想当然的尺子,名为择法,实则法障,蜂拥名师而去,以见闻名师为荣,求得名相效应。几经东奔西走折腾,人困财失白忙乎,所修所行仍然照旧,自叹名师所说法义都差不多,白白荒废多年时光。
如有一老妪,平日以拾废品为生,节衣缩食积攒下几千元钱,便留老伴看家照料,与人结伴去名山名寺,还去港台等地,拜见了多位名师名僧;途中为省钱不能住旅店,还拾废旧换钱维系所需,辛苦奔波之身可悯,凿凿诚心可敬。她对我说,几年时间过去啦。人老了,也走不动了,还是在家老实念佛吧。我问她,所见法师都怎么说法。她说,所见之人所闻法义与佛教光碟所见闻没啥区别;只是多了一句嘱咐,回乡去好好念佛吧!我又问她,你是怎么寻找善知识的呢?她说,听别人说谁有道,就去寻谁;听别人说谁有法,就去找谁,人云亦云的谁,都是名师。我对她讲,在家修行也很好,能不能静坐念佛呀?她说,拾废品跑的两腿发直,坐不了啦!我对她讲,能不能贪黑起早边拾废品边念佛呢?她说,有时念几声佛号,可保持不住,眼睛四处寻找废品,心里算计哪有废品,卖了废品还算计吃穿用度,还惦念牵挂儿孙琐事,再加上身体多病疼痛,心不能静下来专一念佛。
还有一位长老,五年前见我时说,夜里梦见自己来到一座殿堂,于西侧端坐一位大和尚,身衣金黄色,披紫红袈裟,威严庄重;似曾相识,礼拜瞻视后,含笑似说无语。所梦蹊跷,平生从未有如此清晰梦境。于此梦过,遍走大江南北寺庙参访,欲寻找有缘人,可至今不能如愿,请帮助辨析一下。我对她讲,您梦中能清晰见僧相庄严为吉祥,确实与一位乘愿再来的人有缘;在您所参访的人中,一定能遇见此人;究竟是谁,须您自己确认。这位长老反复回忆后说,于所见的几十人中,瞧谁都不像;还是回寺修行,以后有机缘再参访吧。于此三年后的一天,这位长老又来到我这里说,前日夜里,梦中又有蹊跷,景象似真,如同醒见一般;即一路西行,至一高阔门楼前停下观览,有男女二童出门相迎,吾师请你作客;随二童来到院中,景物非凡,犹如仙境,幽雅芬芳,馨香无比;二童带入大殿,殿中央坐一比丘尼,双目慈悲,面容祥和,熟而不知其名,近而不知其缘;礼拜瞻视后退出,见殿外参访的人于拥挤中丢失的鞋子堆积两山;于地上拾到几颗桃核装入袋中;此梦境不知何兆,请再帮助辨析一下。我对她讲,如梦境所兆,您与一位乘愿再来的人有缘;可惜您不知此人是谁,见闻此人时,不能心见,不能慧知;只能听闻此人所讲几句法语,还心中疑惑不决;只见他人弃舍邪见如山,自己却不舍鞋履;今世法缘如此,虽殊胜而如平常,虽相逢而如异路。这位长老临别时说,不见有缘人,心有不甘,待日后再访。至今,不知是否找到。
那么,究竟如何寻找善知识呢?一应明了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有两种,一是善知识;二是大善知识。善知识有八种功德显现于言行中;一能心性柔和,戒行精专;二能心无贪妒,物无爱恋;三能心行平等,意无憎爱;四能有大方便,自度度人;五能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六能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七能行门清净,无诸过失;八能说法论义,皆合经义。大善知识也有八种功德显现于言行中;一能智慧出众,福德超群;二能无法不善,无法不识;三能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四能替佛祖权衡,作佛门领袖;五能开正道门,塞邪魔路;六能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七能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八能大机大用,大愿大力。二应自具五种根基智力。一能身持清净斋戒;二能眼得正见观察;三能鼻嗅明辨法义;四能口说谦下正知;五能心意空诸法相。如同专家鉴别文物,于诸多真假中慧眼识珠;若靠撞大运去鉴别文物,以名相听闻文物价值简介,何以辨明真假。三应自能真修实干去除妄心。一能依法精进禅行,谦心求医对症下药,放下邪见自专的高傲愚心;二能持戒勤护身心,道交会意间得大利益,放下自诳自瞒的愚迷痴心;三能明辨诸法义理,去伪存真后离长夜见光明,放下语言文字执著的虚假妄心;四能愿成载法大器,于无名禅行人中参求明师,放下以少善根生大果望的贪求痴心。如同伯牙觅知音,自有千里马得遇伯乐;否则只能是广结善缘,多植善根,种子不真,难成正果。依此愿求善知识不难,近则身边可找,远则天边可寻,最起码不能白费草鞋钱,又搭几年静坐念佛功。若不能如此,寻遍天涯皆名相,找遍海角雾里花,人不识真仁识心,反向求你放过他。最可怕的是,走了一山见枯树,游了一水染身衣,高价香后假僧尼,抽签问卜于古寺。当初愿求热心变冷,念佛心未增进又退三分,有的干脆改弦更张去了教堂。以此缘故,多讲了几句,不知能否受益,还望自酌。
三世诸佛一体同,皆在各自明心中;修有成就性具足,不受教化终难成。
法脉相乘音同功,古圣先贤见自性;依佛戒法为基址,寻访名师指功程。
了明心性择法眼,善行积福助苗生;广结善缘增德本,明知因缘去妄为。
破除邪见离外道,通达义理不执著;精勤护心加持力,法法精明速得证。
第九十六问:在家人修行如何面对亲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家二众信佛容易,实际修行很难,每日都须面对亲人、情感、事业等诸多生活困难,并须处理家庭、团体、社会等诸多复杂关系;若能如法如戒理顺好,是锐根利智者,修行速度会突飞猛进,一日如千日,很快成就道果;如用电动砂轮磨刀,分秒间千万转次的摩擦力,非上等材质钢刃不能承受,也不能成就锋利;若造成家庭、团体、社会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废败,失去常态,修行路上会出现百千种障碍,根本无法继续精进,有时还会出现舍戒、犯戒、毁戒等状况,造作重大因果,自毁菩提根芽;如乘坐没有安全保障的高速运输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则会造成器毁人伤的严重后果。以此缘故,出家二众依戒法修持得解脱容易;在家二众依戒法修持难,得成就解脱道更难,有诸多恶因缘缠绕。若有在家二众发菩提心后保持不退,坚固行菩萨道,修证速度超过出家二众,胜过一切阿罗汉、辟支佛;《优婆塞戒经》中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在家二众信佛者多,修行者少,能够发得起、保持不退转、坚固行菩萨道的人更稀少。信佛,为能信受佛法义理,不能依法门静坐禅行,不能依戒律仪护持身心;愿求佑护家庭祥和、人身平安、事业兴旺、万事如意、升官发财等,不愿济度众生,不求生死解脱,只得人天福报,只为逢凶化吉。修行,为在善知识引领下,皈依、受戒;能依法持戒,能得法得戒等,标准的进入供养、礼拜、诵经念咒、静坐念佛、禅行净心、密修心法等系列规范的程序次第,证悟定观智慧,知教义、明法理、观实相,成就菩提道果。发菩提心,为在修行证悟智慧、成就道果的基础上,从自心性中能自然流出慈悲、平等、救度一切众生解脱生死烦恼的无上正等正觉,自利利他。
于在家二众信受者中,有夫妻一信受一不信受,有父母与子女间能一信受多不信受,一人信受多数亲属友人不信受,周围人中少数信受多数不信受等,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状况;从古至今没有统一理顺的法制,只能各依戒法于信受中自行处置,如何适度自我掌控把握,自我承担因果责任、履行人世义务、并享有成就不同道果的修证法益。但是,在千差万别不同状况的众人中,总结出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提供给在家二众参详考量,既是应该,又是必要。
于信受中,言行应遵循五种理念;一是遵伦理;孝顺父母长辈,爱护子女成长,礼敬夫妻如宾等;忠于国家、事业,礼敬师僧官长,平等友善他人等。二是尽责任;承担父母责任、夫妻责任、子女责任等;承担事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三是行义务;履行家庭义务、生活义务、教化义务等;履行职业义务、法律义务、公德义务等。四是做好人;随顺风俗人情、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等;遵从团体规章、社会准则、科技知识等。五是表示范;和善于亲,友善于邻,诚善于友等;善行儒雅风度,善作公益利他,善助病难诸苦等。
于修行中,在遵此言行理念的同时,还应注重五种方式;一是择入法门;佛法加持力于法门中,须一门深入。二是善受戒律;诸佛护念力于戒行清净中,须严持勤护身心。三是夫妻双修;建立佛化家庭,相互支持。四是亲近善友;谦下受教同修,指点迷津共证,广结法缘增益,相互鼓励精进。五是隐世密行;在家亲友不知、在外众人不识的状态中,隐去修行之名,密行真修之实,藏精显拙于朝,装愚施忍于市,精勤戒法铭刻于心;如哑巴吃饺子,只行不说,心中有数。
天经地义为人伦,孝忠家国礼世尊;恒顺众生不违逆,随缘不变定盘星。
在家修行优婆塞,清净持戒丈夫行;佛化家庭人和睦,生天得道鬼神钦。
信佛善根勤培植,利根修行自精进;菩提心起不思议,天王礼师拜世仁。
赤幡曳而群魔降,天鼓响退修罗兵;在家出家相差别,证悟出世凭功德。
第九十七问:人间佛教与佛法在世间是一回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间佛教的理念表现在佛教文化弘传上,表现在佛法义理普及认知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普遍性、广泛性、融入性、包容性、化导性、平等性、正大性、通达性等特点。
佛法在世间的法义体现在依法修行证悟智慧上,体现在依戒律行持清净身心上,具有信受性、传承性、行持性、可证性、觉知性、实相性、入世性、出世性、因果性、因缘性等特点。
佛教文化与戒法义理是佛统一法体、同一法性的真实展示及体现,其存在的核心内容、根本宗旨、法则形态、功用原理以及认知宇宙人生真相、观察法藏世界安立变化等一切领域完全一致,一是外在形式的表现,一是内在核心价值的体现。但是,在本质特征与自然功用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如同人的左右腿,一前一后可以进退,一直一曲可立可卧等,相互作用,分工合作,统一协调,共同存在;互不排斥,不相干扰,异不矛盾,同则不争。由于近代有些人不能明辨这种差异关系,提倡人间佛教时,用人间佛教理念的特征特性,代替了佛法在世间义理的特征特性;或用佛法在世间义理的特征特性,来否定人间佛教理念的特征特性。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以学术探讨、法理考证、名相问究等形式,以依文解义、所须取舍、价值判断等方式,认定人间佛教的合理性,排斥佛法在世间的合法性,混淆了同异关系。还有一些部门机构,以宗教管理、文化管理、信众管理等形式,以服从经济、服从社会、服从发展等方式,确认佛教文化存在的合法性,无法确认佛法在世间的合理性。还有人间佛教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结合人文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现象,与佛法在世间的法义混同在一起,也很难明辨同异关系。由此种种,经常出现争议辩论,片面的强调人间佛教理念或佛法在世间义理,造成了认知标准、所依法理、功用对象等疑惑局面。若佛教信众,都明白这种同异关系,清楚这种功用原理,自然平息争议,停止辩论;当听闻人间佛教理念时,即知是对多数人的普及弘传;当听闻佛法在世间义理时,即知是对修行人的教化导引。佛法大范围的普及,必然形成佛教兴盛的良好氛围环境,促进少数修行人的正心正行;又促进正法弘传,义理普及。
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在人群中推行的佛法教育,增长智慧,提高自觉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能力。根本宗旨是佛教是教育,是净化心灵、净化生活、净化生命、净化社会的教育。核心内容是以智慧、客观、真实、实相、究竟、了义、无为、无漏、实践、实证、光明、善行、功德等为价值观。本质功用,是与社会相适应、与生活相适宜、与文明相和谐等,以佛法智慧契入人身心性,以倡导道德文明济世利民,以教化慈悲喜舍促使社会安定、繁荣、进步,以明因果警示善行护卫世界和平,以正法治世的理念扶正去邪、惩恶扬善、破除愚昧、爱国爱教,以菩萨法劝化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创建人间净土。所具特征,是论义佛教思想观点,解理佛法知识学问,以理论常识、喜乐趣味、学术研究等人文形态,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发扬宗门优良传统,活跃信众法事活动,保证佛教事业发展。
佛法在世间的法义,是大德教导行人,立足人道身心修证,依持戒定慧法,于定空三昧境界中觉知十法界众生心性实相,观察一切法相与一切法性存在及变化的法则;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根本宗旨是依法持戒修行身心证悟智慧,解除根尘业习因缘对心性的绑缚,净化无明而远离生死烦恼,证入不生不灭的常乐我净涅槃境界。核心内容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的三乘教法;即“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本质功用是慈悲一切众生,济度一切众生,次第修证福慧功德,出离三界火宅,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智慧彼岸,证得五眼六通大自在,共同成就佛道;即脱离生灭相对法则控制,证入远离名相无为中道,证得出世清净自在,再积极入世救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具特征,是论义佛说经律论,解理空相知见觉了义究竟,以戒定慧法理、静坐禅行都摄身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修证形态,开悟人生智慧,增长功德利益,广结法缘自利利他,举办种种法事活动显现威神内含,利用释疑解惑培德摄受信众;即人身心净则佛国土净,成就自性三宝菩提。
如此明辨同异义理,只是简而略要方便;若详述细解需长篇大论,又引经据典及大师佐证等,尚需功夫时日。说到底争来论去的都是一家的事,目的都是为佛教兴盛世间尽力;如一家几口人,妻子儿女于公众前讲宏图大展、事业发达、资财亿万、富贵一方;父亲又于公众前讲诚实做人、老实做事、谦下有识、集思能力;在众人的眼里,只知这家人的名相地位、经济活动、住址财力等,至于家庭成员是如何读书、成长、发展、成功等一系列内含底功及隐秘事项,无法尽知明了。一家人所讲同异知见,外表维护了家庭形象,内在突显了人具能量,合在一起形成了家族实力。
各表义理用不同,文化修证内外功;文化传播众受教,修证智慧少数人。
信受氛围大环境,净化人心得光明;道德文明兴家国,众人善行道法盛。
金砂为浑不为砂,玉石为璞不为石;心法为道还是法,明光为炬还是光。
乖诤无明见思惑,慧日破暗即止息;释氏一家无二性,寒山拾得厨苦行。
封干饶舌曰随时,拾得牧牛点僧名;寒山白云抱幽石,众僧驱笑话癫疯。
童戏憍陈如小果,打我安护伽蓝神;痴人说戒不知义,僧牛聚头当愕惊。
教法同异词配曲,一展歌喉美妙音;五行为物七大性,害逆生顺法理循。
济公酒肉奇文化,广陵大师莫貌轻;先疑中观悦后喜,承法传灯悟上乘。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9:35:5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十八问:缘是如何建立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音一闻一欢欣,一瞻一礼一信受,一钱一物一供养,乃至聚沙童子戏;一念都为结善缘、结法缘、种福田。
一音一闻一欢欣;为听闻有人念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大乘经名、一四句偈名,听闻者心中不逆,生起一念欢欣,随喜一句赞叹,都为与佛结下善缘,得善根日益成熟时自然得护佑度脱。反之,一音一闻一生嗔,则结下恶缘,得恶报日益成熟时,自然谤佛毁教,堕入三恶道无量劫苦受。故善恶皆在一念之间,生欢生嗔入心田;他日成熟落因果,天梯地阶自召感。
一瞻一礼一信受;为见一佛形像、一菩萨形像、一部大乘经典、一位说了义法法师,能够一合十、一稽首、一礼拜,心中不逆,生起一念信受,随喜赞叹,都为与佛结下法缘,智慧日益增长,自皈佛门修行,求得生死解脱。反之,结下魔缘,得报极重苦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一钱一物一供养;为于诸佛菩萨形像前、一部大乘经典前、一位说大乘法义法师前、一清净行僧人前,随心愿、随能力、随方便,供养一文钱、一花一草、一水一香、一茶一果,心中不逆,生起一念供养,随喜一句赞叹,都为于佛前种下福田。福德日益增长,自有福报因缘得佛接引,离生死苦海达彼岸。反之,生嗔悭吝,结下饿鬼缘,苦受万劫才复还。
这里须特别指出的是,不是佛度有钱人,永久是佛度有缘人。今世的有钱人,必是前世广种福田人,施一得万报。今世的有钱人,前世善因日益增长,再施又为后世种福田。今世的有钱人,能施善舍自为缘,人间富贵不为计,还有天堂万万年。佛法平等度有缘,难舍能舍一分钱,心存善念方为大,大心供养超有钱。钱多钱少差别念,真心供养三宝前,乞婆供佛灯不灭,立现因果千古传。
乃至聚沙童子戏;为不会说话的幼童至学龄前儿童,能在戏乐玩耍时,有意无意用沙子、雪、笔等物,堆聚为体或画一圆一柱,戏说是佛菩萨形像,都为成就佛道的善因缘。
诸佛菩萨形像与一切大乘经典及一句名号是诸佛功德成就,一切众生,见闻、礼拜、供养皆不空过,有记无记、有知无知都在日益增长,因缘和合时自然成功。故世人不应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都为后世善恶因缘,因果还自受。
还有,若能修塔造庙、塑画诸佛菩萨形像、印刷大乘经典、弘传大乘法义理、举办放生及赈灾法会等,都能结大善缘、结大法缘、种大福田。
善恶结缘一念间,顺逆因果落心田;随喜赞叹功德事,小善积累成大善。
小恶不为应自然,移走后世业障山;若为小恶积大恶,失身难复苦相连。
菩提初心修即得,初心纯善贵如金;一念净心七宝塔,宝塔为尘心成觉。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垢是真常。”
第九十九问:您为什么倡议重新确定世界和平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55/282号决议,决议从2002年起,国际和平日为9月21日。从那时开始,我对国际和平日的由来背景、宗旨及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于反复的探讨中,发现国际和平日内容上有严重缺失处,不能变成民间的自发行动,只能停留在官方宣传的一句口号上,难以发挥真正实现世界和平的目的;故构思起草了《创建世界和平日倡议书》。倡议书以佛教教义法理为因缘依据,以人类自爱生命、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爱护生活的慈悲心为宗旨内容,以民间发起、支持、遵守、实现的过程为生命力,以佛教联合一切宗教团体的认同为存在基础,于二零零五年佛诞日开始公布于众,在网络传媒上陆续发展,至二零零六年佛诞日正式印刷成册,在民间广泛流通。在民间形成广泛共识,并逐渐得到各宗教团体的认同后,再渗入或影响到联合国决议,商议有无必要重新确定世界和平日。其实,重新确定世界和平日的时间已不重要,这个认知过程、商讨过程才真正重要;哪怕是激烈的争议辩论过程也同样重要。任何事物,若缺少艰难的过程,本身的价值存在就如同摆设,失去存在维持的真实意义。任何纪念日都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大众自觉行动才是活着的真实文明。
国际和平日的根本宗旨,为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和各类组织及个人,“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主要内容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活动。”主要活动为,联合国秘书长敲响和平钟,号召全世界人民于中午十二时静默一分钟,联合国机构组织举办活动。确定时间为1981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与联合国大会开会时间一致。2001年9月7日决议,从2002年开始固定日期为每年的9月21日。联合国决议国际和平日以来,得到了成员国的广泛响应,为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各宗教团体的支持,如本笃十六世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发表文告,呼吁世界人民爱护世界和平,共创一个人类大家庭,维护社会安定环境,自然安全环境,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克服冲突及裁减军备,珍惜人的生命、热爱美好生活等。但是,国际和平日也存在严重缺失处;一是缺乏大众普遍认同的基础;号召力与大众的信仰脱离,只是国家政治宣传的一句口号。二是缺乏宗教组织普遍接受的配合;号召力与宗教组织的活动分开不能协调形成合力。三是缺乏教义法理支撑;号召力与各教派能共同接受的教义法理联系不紧密,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四是缺乏因果律的自我约束力;号召力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敬畏心没有结合在一起;不能变成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力。五是缺乏历史重要人物标志性的感染力;号召力与大众普遍了解的重大人物事件的历史影响不相干,不是以人为本活生生的活动。当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不加详述。虽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也不能存在明显缺失;况且,人人有责任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尽力,怜悯一切众生失去鲜活生命而痛苦;同时,也是保护每人自己的生命与幸福等。
佛教信众所倡导的世界和平日有五大明显特性,在弥足过失中彰显和平理念的实现。一是大众愿受的信行性;释迦牟尼佛,为大众公认的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圣人之一,其事迹经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圣诞日传统的庆祝活动,从民间家庭、团体组织到地区国家等,都自觉自愿的以欢喜心参加;若能与和平日的宗旨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必然有自发的信行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各宗教组织协调行动的合作性;一切有宗教信仰的开明人士,都有一颗慈爱生命、怜悯痛苦的仁德之心,放下不同知见,共同携手并肩,在教义融通交流、法理荟萃利益中,既保持本教特色不变,又合神力救世度人;若能与和平日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一起,必然有巨大的合作性,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三是教义法理如意性;佛教教义慈悲一切人与动物等生命,爱护山水草木、蓝天白云美好的生活环境;佛教法理因果律,今日战争的诱因就是前世杀戮的恶缘;今日相食的缘起又是后世暴力的恶因;故倡导停杀众生一日、吃素食一日,去掉战争成因,自无生灵涂炭缘果;若能与和平日活动程序相互融通,必然有万事吉祥的如意性,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成效。四是智慧选择的光明性;人类共有一个生命的地球家园,人与动物共享有一片蓝天的灵感世间,人类应自我省忏一次良心善性,留给自己、留给动物一次身心安然;佛教还倡导素食文化,赠您身体健康,得到一次功德满天;若能与和平日伟大意义“达成共识”,必然有广大胸襟正行的光明性,见到福音同庆的局面。五是众志成城的实践性;佛教寺庙的钟鼓合奏、四众弟子诵经的梵音玉磬;和谐着天主教堂优雅的圣音,伴随着伊斯兰教宫殿古兰经的和鸣,人人心田都奉献一点爱,放下族见、弃舍国争;若能与和平日时间点相一致,必然有和谐世界的实践性,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当您能以清净身心诵念《创建世界和平日倡议书》时,您所见到的不是文字,您所发出的不是音声,是佛慈悲心的闪光!是佛清净心的流淌!是佛平等心的飞舞!是佛怜悯心的回荡!是佛喜舍心的激昂!您会感觉全身血流在发热中奔腾!您会感觉肺腑心曲在澎湃中喜悦!那不是血流,是释迦牟尼佛加持力的护佑!那不是心曲,是释迦牟尼佛护念力的天呈!一个人心灵的火种,可以点亮盏盏慧灯,生生不息传后世,光光常明贯古今!祈祷世界永远和平!
赤诚济世佛子心,一体同悲悯众生;无缘大慈世间觉,法性藏里愿力成。
身心清净欲望轻,收敛贪婪明心性;人心无害自利他,刀枪入库无血腥。
众教同音天开眼,天主国王光明行;万众一心山移动,自然和谐财物丰。
画龙点睛和平日,千秋伟业大德功;人天同庆吉祥意,同沐圣恩得大幸。
附:创建世界和平日倡议书
世界人民:
佛悯众生,慈悲普度;圣教同音,人与人相亲,人与动物相怜;仁政者同心,世界和平。各界人民,共同携手,放弃族见,放弃仇恨,放下屠刀,创建世界和平日,众生同沐圣恩。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这一日多么吉祥,为众生带来福音!这一日多么如意!普天同庆!倡议在这吉祥如意的一日里,战争的地方,停止战争一日;屠宰之人,停杀一日;网捕之人,停捕一日;世界人民,素食一日。让这吉祥如意日,成为世界和平日。
爱好和平,人民美好的愿望。世界和平,人民才幸福安康。发动战争是灵魂的罪恶,停止战争一日,是给人自我一次省忏。爱护动物,是爱护人的朋友。热爱自然,是人留给自己性情的空间。杀捕是人性慈悲的泯灭,停杀一日,给朋友一次良识醒悟!停捕一日,给自然一次生息回归!喜欢素食,人的身心安然,素食一日,给自己一次功德满天!
人,同缘一个星球,同有一个家园,同是一个生命,同样一个心愿。有责任选择高尚,有义务选择和平,有能力选择光明,有智慧选择博爱。
人与动物同处一片蓝天,同有喜生惧死的灵感。动物斑斓的声色,把大自然装典,用多种功能为人奉献。人有胸襟善待自己的朋友,让悲悯像阳光一样充满世间。
创建世界和平日活动,在您的寺观,在您的教堂,在您的宫殿,在您的心田。人人奉献一点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众志成城。明天,世界和平日一定实现。
祈祷世界永远和平!
倡议人: 释净慧  释净智
第一百问:您所发十二大愿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愿为心志;心志为于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前,表露报佛恩、报众生恩的菩提心;即为当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标志。其根本宗旨,对我心而言,觉知间就是两个字,孝行!孝行,为孝道能行!报佛慈悲救度恩,孝道能行!为报师僧父母恩,孝道能行!地水是我本体,火风是我先身,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众生为父母,孝道能行!
孝为一切善法根本,离孝无善行。顺者为孝;随喜赞叹诸佛功德,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为顺,顺而不逆!随顺一切众生、一切善行因缘,无碍为顺,顺而不逆!发菩提心的人,坚固行菩萨道,所行孝道为大孝、大行、大善、大顺世间,集世间一切小孝、小行、小善、小顺于大成;如此为论义。若论理大由小集;小不能行,何能集大;小孝为自利,大孝为利他。一个人来此世间一回,若不能小孝利于父母,大孝利于一切众生,只知自私自利,就是白来走一遭,三途转出又入三途苦,苦海登舟风吹船翻又落水。利于一切众生,为利于国家、利于社会、利于大众、利于含灵。以孝治国、以孝治家、以孝治身,为安身之本,为立命之源,孝为德也。若一个人失德时,虽聪明绝顶而为满足私欲、贪生怕死可卖国,虽理财有术而不仁不义、贪婪成性招祸可败家,虽满身本领而偷奸骗巧、耍滑使诈犯罪可丧命;如平常人所说最根本的一句话,“老老实实常常在,吃亏让人不算痴。”
我修行的前十年间,见不到佛经,只是禅修密行。修行的第二个十年间,所诵持佛经闻则明其义,便发愿若有一人想听经闻法,可为一人释解法义、明辨法理。修行的第三个十年间,诵持《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后,又加深了对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与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因地所发大愿法义的悟知,并观知发大愿因缘已成熟,开始发了四大愿为足;可观知愿不具足,又发四大愿,以八大愿为足;又观知愿不具足,又发二大愿,以十大愿为足,再无大愿可发;这时,虚空出大音声,行人愿心未尽,又于诸佛前再发二大愿,为十二大愿,才觉具足。在发大愿的七日里,深深觉悟到愿不可轻出,愿心难发,将以生生世世乃至无量劫的时间,以身命财为代价践行愿力,无怨无悔固如山海,无退无碍大如虚空;当愿能发菩提心的人,往生清净佛国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愿心真实,绝不虚妄;我母亲从十六岁开始吃斋念佛,至七十二岁时,一日于我弟弟家,静坐在床中间无端掉落在地,虽重摔而无伤,从此便病卧不能静坐念佛;这时,便于佛前愿求,我母亲的一切业报由我承担,一切怨亲债主由我救度,让我母亲能修证即身成就道业,愿舍我福为我母增寿,寿至具足往生功德为止;不过十分钟,我母起身病愈,至现在八十四岁从未大病,又白发中重生黑发;而我于当时,大病三日。我的同门同修,往昔业重有地狱之罪苦,寿不至五十;便于佛前愿求代受一切苦果,愿舍我福为其增寿;当夜入于定中,来到地狱代吞火红铁丸、代受大流猛火;虽于境界中明知代受地狱苦,但热铁丸入口化为清凉珠,猛火触身化为清凉风,有苦受之名,无苦受之实;而观见其他苦受罪识,痛苦不堪,热铁丸入口嘴焦肠烂,猛火触身身如焦炭成灰,瞬间生灭,惨叫不停,真实苦受无奈;那时,同修四十多岁,患严重心脏病,走路靠人背,现在近六十岁走十几里路稀松平常,病情转轻且偶发,不碍修行。这样的实际例证还有很多,不一而述;对此可以生疑不信,不可谤召因果。
信佛念佛有理悟而无实证的人,发自己能兑现的善行愿心可以,自己不能兑现的善行愿心可缓发,大善行愿心暂可不发,以免发生向青苗要果实而自毁百千次也无法成熟果实的事。静坐禅行有体悟有实证而无大功德的人,所发善行愿心不要超越自己功德,可摸着石头过河试着来,以免发生二十公斤的体格强背百公斤重的物品而伤身停道的事;如有一位修行人,见一宠物狗对其跟随不舍,围绕不离;这位修行人便发了慈悲心,给这只小狗做了皈依,愿求能度脱生死;两个小时后,便见天降琉璃如瀑,祥瑞彩云满天,而感身体沉重头晕,立即寻师一问究竟;师问他都做了什么,这位修行人将所作一五一十告之;师告知这位修行人,立即于佛前表明,以所行功德回向给这只宠物狗,愿求它自了生死!否则,你无功德、也无能力度脱生死,只能舍身生天,后世再转人修行。这位修行人照办后,天道瑞相消失,身体恢复如初,再不敢冒失贪求大愿功德。禅行证悟有大功德的人,可以量己德发一二大善愿心,逐渐发起具足大善愿心,如法方便导化众生,待所教化众生能具足发菩提心功德时,再发代受一切苦果愿,以度脱生死。
行菩萨道的人,于当世发大善愿心,不只是发菩提心;而是以发大善愿心的形式,以善愿内容警示当世人,净化身心向善,停止业习造作,宣佛慈悲功德;而不是以愿为愿,以心发心,以道求道,哗众取宠。故而发愿,应能发、会发、善发、大发,适宜而发。
普贤法界十愿行,地藏成佛地狱空;观音救难求必应,诸佛愿愿度众生。
行人善愿为孝行,警示因果利众生;因地初发有多种,通愿别愿各不同。
兑现愿心不能空,说到做到方为诚;代受苦果头拱地,粉身碎骨声不吭。
莫把善愿当戏论,谤毁因果罪不轻;誓言愿力不思议,字句大义泰山重。
附:发愿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与十方诸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未来佛弥勒菩萨与十方诸菩萨:
昔十方诸佛因地行菩萨道时,皆发大愿,度脱众生。弟子受持诸佛所发大愿,并孝行诸佛行菩萨道,再发大愿,度脱末法众生。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在朝为官吏之人,因贪赃罔法,挥霍无度以及滥施国政,欺民害民,或指使他人毁佛塔像,禁教逐僧等,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争讼多病,被人轻贱,当命终时,将为横生,酬还业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无讼无病,被人尊重,不受横生,乃至菩提。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国王、将军等人,为争霸发动战争杀无量众生,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短寿多病,常遭三灾八难之苦。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无病长寿,不遭诸难,乃至菩提。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制造各种武器之人,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为统治者用来发动战争,杀无量众生,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短寿多病,或为三灾所苦。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无病长寿,不遭诸灾,乃至菩提。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造贩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之人,以及为求暴利,严重污染环境者,伤人慧命,毒人身命,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顽愚痴迷,吸毒遭灾。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所有恶业,悉皆消灭,聪明勤慧,远离毒难,乃至菩提。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造假贩假以及广称无有因果,强霸人财,投毒、放火、毁田烧山者,坑害众生,祸国殃民,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五根残疾不全。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得健全身,乃至菩提。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以影像、书报、刊物等赞叹淫欲,以及唆使她人卖淫之人,侵害青少年心灵,使之损身丧志或犯罪,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轻贱下流,不得如意眷属。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人身尊贵,得如意眷属,乃至菩提。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遗弃父母、子女(包括性别鉴定堕胎)以及贩卖人口之人,丧失天伦,坏世风气,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鳏寡孤独,贫穷下贱。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人和富贵,乃至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以赌或设骗局等诈财以及抢偷之人,使被骗抢之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以及丧命,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贫穷体残,常被人求其长短,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所有恶业,悉皆消灭,常得富贵,乃至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念佛之人,生在末法,因业报被邪魔鬼秽惑乱颠狂,无证谓证,未得谓得,欺侮众生,大妄语成,或现僧像行骗,以及赞叹淫欲,淫淫相传,坏我佛法者,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多生邪见之家,不信三宝。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所有恶业,悉皆消灭,信奉三宝,得法修行,乃至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住伽蓝或外道白衣,为求供养故,专说邪法,自创邪教,现假神通,自称是某佛转世,能知某方有灾等人,迷惑众生,误人正信、正修、正行,毁人慧命,让人自毁家财等。造做种种恶业,当堕地狱。设得人身,邪见阴人,貌丑顽愚,常背骂名。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正信三宝,乃至菩提。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愿无量众生闻我名者,见我像者,皆心生欢喜。乐持我名,愿生我土。乃至命终时,心生一净念者,我即带领百千菩萨前来接引,化生见佛,直至菩提。若不尔者,弟子誓不得菩提。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愿我国土功德庄严,正法久住,无有像法、末法。无有诸天及声闻、缘觉诸智慧不足之人。所有众生皆具行菩萨道之人,具足菩萨智慧,具足菩萨种性,具足菩萨明杰,具足菩萨妙音,具足菩萨清净,具足菩萨勤行,具足菩萨愿心,具足菩萨法藏,具足菩萨安乐,具足菩萨无碍,直至菩提。若不尔者,弟子誓不得菩提。
发愿人:释净慧
第一零一问:佛教中兴对信众有什么好处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中兴不但给信众带来法益,还为大众带来普遍利益。主要有六种;一是增长寿命;二是增长财富;三是减少瘟疫;四是减少灾厄;五是人皆亲善;六是安定和平。
增长寿命;为天运重开,佛法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法益人道,自然增寿。增寿的方法,是按时、日、月、年计算,寿长者按一世计算,一世为三十年;寿短者,自然计加。增寿数量,平均人寿每十年加三年,最多为三十年,增加九年;寿命不满十年时,按时、日、月增加。
增长财富;为受佛法蒙熏,天地神佑欢欣,致使人皆勤奋智勇,山林物产丰富,田地肥沃粮丰,水产资源丰厚,矿产资源重现,生产增加数量,生活增加幸福。人类衣食无忧,生存压力减轻,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喜爱山水自然。
减少瘟疫;为主人疾病瘟疫的天神,受佛法利益欢欣,由损害人转为利益人;人类恶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减少,各种流行瘟疫发生率明显减少,益于人身体健康,人也自知讲究卫生保健,加强运动锻炼。况且,水、空气、食物中各种有害物质明显减少,衣服、用具、物品中有毒成分减少等,都为减少疾病创造了良好条件。
减少灾厄;为人类善行利益天道,使山川河水、风雨雪霜、雷电地火等少为灾患,减少对人类损害的频率次数,风水调适,地火顺应,轻受难厄;使自然环境改观,荒山成绿,野谷流泉,原野山花,飞鸟和鸣,人与自然和谐。
人皆亲善;为信受佛法教化,法水普润心田,人皆一改人整人、人坏人、人害人、人杀人、人骗人、人欺人、人辱人、人轻人、人怕人、人恨人的恶行局面,人见人亲,官见民亲,民敬有德、民尊官长,家庭和睦、邻里相近、儿女尽孝、夫妻守道,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
安定和平;为奉行佛教正法治世,人心思安稳,祥和之气上升;民族仇怨化减,宗教教义融合,区域平衡协调,国家相互尊重;科技文明发达,资源合理流动,贫富差距减小,心理平衡平等;使民族间和谐相处,宗教间人士教义交流,国家间友好往来,促进国内安定,促进世界和平。
当然,一切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都是相对存在,不是绝对不变;这几种利益只是相对当下社会与自然状况而言,人间就是人间,人间永远不是天堂。
人益天,天利人,唯一的作法是依《金光明经》,人人修行十善法,国善政利民,僧众弘法斋天,龙神增气力,保持人天和谐。
唯以幻见为境界,以正去邪天灵感;佛教中兴人得福,人皆善心寿命长。
天移星斗地动盘,正法治世皆安然;风雨调时水火顺,利益人间不为灾。
天灾人祸均消减,水清草绿天空蓝;人间环境为最美,自然和谐众赞叹。
天成好事人努力,人人善心做奉献;众善奉行集大成,民心天意求平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