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光大師的佚文15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3 07:4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光大師的佚文15篇

武延康

  近年來,我們在收集、整理有關中國近現代佛教史資料的過程中,陸續發現了幾篇印光大師的佚文,皆為《印光法師文鈔》及《續編》、《三編》所未載。它們是: 1、《九江查六慶童女(民國十四年往生)》。此文載楊慧鏡居士於1925年輯錄之《近代往生傳》(台灣青蓮出版社,1999年4月版)。該書前有印光大師作於民國十四年(1925)的序文一篇。除《序》以外,書中還收有印光大師的文章五篇,此為其一。2、《地藏菩薩本願經序》。此文載民國年間揚州江北刻經處所刻唐實叉難陀譯二卷本《地藏菩薩本願經》前。目前該套經版藏金陵刻經處。3、《夢東禪師遺集序》。此文載《夢東禪師遺集》(天津佛教功德林重編,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初版)。4、《像贊》。5、寫給徐平軒居士的《信(一)》。6、寫給徐平軒居士的《信(三)》。4、5、6三篇文章具載金陵刻經處老主任徐平軒居士於1931年編印的《石埭徐楊賢證居士遺徽集》中,且皆為據印光大師原件手跡影印,彌足珍貴,其真實性無庸置疑。《遺徽集》中還載有印光大師的另外兩篇文章:《徐母楊太夫人生西記》、寫給徐平軒居士的《信(二)》。這兩篇文章在《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中已收錄,但有刪略。全文已收錄在拙撰《諦閒、太虛、印光大師的一組佚文》(2001年第6期《佛教文化》)中,茲不贅錄。

  徐平軒居士(1890—1967),安徽石埭人,是楊仁山居士同鄉,且與之有親戚關係。1952年至1966年文革前主持金陵刻經處工作,為金陵刻經處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徐平軒居士之母楊芳相為石埭楊有桃先生之女,生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十七日,卒於民國十三年(1924)三月二十七日,享年76歲。徐母去世後,皖紳洪震等造具事實清冊呈請政府表揚,當時臨時執政大總統段祺瑞特頒「覺海慈航」匾額一方。楊慧鏡於1925年編輯的《近代往生傳》中有《石埭徐平軒居士楊太夫人》、《石埭徐楊太宜人》二文,記載了她的往生事蹟。徐母17歲嫁石埭徐村徐志格(號虞廷,清太學生)。徐平軒7歲時,其父志格病逝,兄弟三人(長兄國華,仲兄國鈞)由母親撫養成人。徐母生前勤勞慈善,自幼崇信佛法,晚年持行益篤,72歲於北京拈花寺全朗大師座下受優婆夷戒,法號賢證,臨終時又現種種瑞象。平軒決心以弘揚佛法來紀念母親,遂報請政府,准以私財起廟,於是在安徽石埭金華山為其母修建「賢證廟」和「徐母佛學圖書館」。1930年賢證廟和圖書館建成時,平軒在《徐母佛學圖書館緣起》一文中寫道:「最近佛學之復興,無不知有石埭之楊仁山老居士者。楊老居士創辦金陵刻經處,刊印佛經以令中國人在求知方面而認識佛法。」受楊仁山居士的影響,平軒廣為徵集佛經、佛像、法器等,不論梵文、中文、日文、英文,均在徵集之列。當時,僅陳正有一人就慨然贈予書籍數千冊,並佛像若干尊、法器若干件。抗戰期間,該圖書館的書籍遭受損失。1970年太平湖水庫修成後,賢證廟被湖水淹沒,書籍則搬回徐村老家。1952年安徽省博物館孫館長就此事致函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鮑正鵠先生(楊仁山居士的曾孫婿)詢問時,尚有80箱書籍在烏石壟徐村。鮑正鵠先生認定是徐母佛學圖書館之物,特地寫信給在南京的徐平軒徵求處理意見。徐平軒遂請鮑覆函孫館長,將書籍全部運往合肥,無償捐給安徽省博物館。《遺徽集》為非正式出版物,印刷量很少,僅供餽贈親友之用,故少有流傳。

  現將印光大師的十餘篇佚文謹錄如下。

  一、九江查六慶童女(民國十四年往生)

  雙泉庵廣印師言,查六慶童女者,九江查賓臣居士之女也。生時值其祖母六十誕期,故名六慶。賓臣與其妻皆皈依佛法,童女亦歸依佛法,法名又喜。今年方六歲,於五六月間,常言:「我此房屋逼塞的很。」其父母不介意。七月二十三,其母將往唸佛林唸佛,彼定要隨去,次日即得微疾,終日自結手印,其父母亦不知因何得知此法。後病轉重,其父母懇禱於觀世音三日,求加被令好。彼三日常言:「我要去。」其父母見其決定要去,遂問:「汝往何處去?」彼即以手向西指。其父曰:「汝去可也。」彼即瞑目而逝。噫!此女若非菩薩現身,便是宿根成熟,故為此濁惡世中作一嚮導。凡見聞者,各宜發真信心,修持淨業,以期臨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盡未來際常享法樂也。

  二、《地藏菩薩本願經》序

  地藏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於無量劫前,固已滿證三德秘藏,但以度生情殷,不居佛位,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分身塵剎,度脫眾生。其所度之法,與所度之人,三世諸佛莫由盡說,而況娑婆眾生剛強難化,以故菩薩於此世界因緣甚深,故如來於忉利天放光集眾,發明菩薩往劫因行及發願等事,即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何幸娑婆,有此恃怙!」此經文雖淺顯,理極宏深,世多不察,謂為專談因果,以誘愚迷,其於菩薩孝心純篤、願力廣大,三世諸佛莫能贊、九界眾生咸依歸之旨,均未計及,是何異棄金擔麻,買櫝還珠乎哉?此經二卷十三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從前雖有法燈、法炬所譯之本,自蓮池大師主張實叉之本之後,法燈之本便不流通。即實叉之本,又有二卷三卷之別,人多疑之。須知二卷系藏本,三卷系流通本。藏本上卷六品,下卷七品;流通本上卷四品,中卷五品,下卷四品。卷雖不同,經文無異。但傳佈既久,間有字句稍異者,固宜以藏本為主,亦不必改治流通本,以二本並行,了無所礙故也。民國十九年庚午仲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三、《夢東禪師遺集》序

  《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書湮沒不傳乎?以故錢伊庵居士於嘉慶二十四年擇要節略,名《徹悟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本,重刻於杭州。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於金陵。光緒十六年,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於《十要》後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於《十要》第十之後,仍依仁山本,但加錢序於首,俾閱者咸知此書之源委雲。所願見者聞者,同皆深入淨宗法界,直登上品蓮台,庶不負徹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也。民國十九年庚午仲冬,釋印光識。

  四、像贊

  人生世間,各有其分;所賦天職,須全擔任。爰有徐母,德鎮坤維;相夫教子,悉適其宜。稟性仁慈,憫恤窮困;設法施資,二俱不吝。感彼諸子,義務是崇;屢次辦賑,聲譽彌隆。尤所異者,篤信佛乘;專修淨業,決志西生。三子國治,傚法維謹;勖母致一,得遂丹悃。瑞相既現,榮譽頻頒;集資立廟,使民具瞻。普願世人,各各如此;以作諸佛,天地真子。

  常慚愧僧釋印光謹頌

  五、寫給徐平軒居士的信(一)

  平軒居士鑑:光幼時以病多失學,於作文一事,未得其法,縱有迫不得已,但只敷衍支梧,欲其文理入微,豁人心目,斷斷無有此語句也。夏間以太夫人《記》囑,故婉辭之,前日往前山,方雲麟言閣下屢次來書祈代為懇求。光不得已,乃按淨土大意及太夫人事實大略,湊成千一百零五字。其初首事實但用一約略敘法,次於修淨業與賑恤災黎及臨終諸事稍加詳者,以賑為慈仁之發現,而臨終所有語言修持為學佛者之標式,而題為《生西記》之故也。如嫌前面敘事簡略,不妨補足;至於沒後握珠事須實有,否則去之,免致閱者疑議。傅大士沒後七日,縣令行香於眾中,至大士處,大士乃反手受香(反手者,以手背捉也),此乃當來世尊所現。太夫人屈指握珠甚奇異,殆多生多劫深種善根之所致也。《記》文拙朴,仍祈請大通家大加筆削,庶或可傳。順候禪安!(現今大局不靖,《大士頌》不能付排,須待平定,方可安頓。)蓮友印光頓首。八月三十。

  六、寫給徐平軒居士的信(三)

  平軒居士鑑:久未晤語,歉甚。光八月廿六下山,至十月初六始回,初七至錦泰號,以手書見示,過二日令慈《遺徽集》至,閱之不勝感佩。若閣下者,可謂善事其親者矣。但以人事冗繁,不能即抽枯思,乃於今晨湊百餘字以塞其責,而詞字拙朴,益令人常慚愧不已耳。雖然,人子榮親之實際在於立德行道,果能立德行道,則人自景仰其親,謂之為賢,否則父母縱賢,人必以子孫不肖致疑其親之德有欠缺也。閣下固能立德行道,而光猶以此相勉者,乃傚法古人朋友相勖之道,非如今人之唯諛譽是務也。

  《觀世音頌》已付排,年內或可出書,然擬先印二千以副任者先睹之心,明年再印則一次印萬餘部矣。現已任及四萬,光妄欲印數十萬,遍佈中外,恐光此感格上十萬部或可做到。今附說明文一紙,祈隨緣勸任,亦弘法利生之一法也。順候禪安。蓮友印光頓首。十月十六。

七、新建鼓山湧泉寺放生園碑記

天地之大德曰生,故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故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種種說法,令得度脫。良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而況好生惡死,物我同情。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無如饕餮之人,日須食肉,致使屠儈之輩,以殺為事。一日之殺,數逾恆沙。積之久久,遂成殺劫。仁智之士,知罹劫之因,由於殺生食肉,欲發起殺生食肉者之慈心,故特買物放生,以為先導。冀彼忠恕居心,仁慈在念。俾鳥獸魚鱉,咸順其死。庶瀰漫殺劫,速可以熄滅矣。鼓山放生園,原設寺內。狹隘不能廣容。倡議別築,以機緣不熟而止。虛雲和尚於己巳蒞山,百廢俱舉。越明年,謀於闔山耆宿,及諸檀信。幾經審度,博采群謀。於寺外羅漢台前,圍池一區,倚山瞰江,建佛樓一座。安發菩提心僧四人司香火,朝夕清課。使現前庶類,聽聞經法,啟發靈覺。樓下五楹,為大門正廳。為招待室,為僧寮,為客堂,為齋夫宿舍。橫前鑿方池。庭左右循石級而降。地漸廣倍於上。居中作場,三面築室樓上樓下計六十楹。爽塏宏敞。上儲橐秣雜糧,下列馬廄、牛欄、羊勞、雞塒、豚柵、及鵝鴨所。區分類別,牡牝不使混,按時收棲放牧,各有定處。蔭有樹,飲有泉。分給?糧,掃除矢溺,則傭任之。防閒管理,稽載存亡,則僧督之。草創伊始,規模畢具。計是役經始於壬申仲秋,迄癸酉仲夏,需款一萬餘金,大工始慶落成。曠覽神州,頻年兵燹。哀我災黎,肝腦塗地。蕩析流離,苦不堪言。是處尚幸井裡無恙。斯園克竟厥功。未始非好生一念所感召。然禍福倚伏,何可自寬。道德不講,奢靡相尚。實風俗人心之憂。竊願在事善信,暨凡百君子,本慈悲愛物之心,而仁民,而親親。敦仁盡性,還淳反朴。蠲人我見,殲貪瞋毒。正己化人,背塵合覺。滿如來度生之願,生極樂清淨佛國。行見太和洋溢,物我同春。以茲園功德,為大輅椎輪,作先河指導。不亦懿乎。癸酉閏五月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八、復陳慧恭居士書

人之入道,各有因緣,因緣若到,則有莫名其妙之機感。近來甘肅一弟子,名鄭哲侯……(下略)

九、復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頌平居士慧鑑:

  光粥飯僧耳,一向率真,絕不肯虛譽人,亦絕不願人虛譽己。閣下第一頁之文,頗不願聞,以非我身份,則成莫大之辱矣。病由身生,身由業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又須力戒房事,以免復增。無論何病,不戒房事,決難即愈。孔子所謂「父母唯其疾之憂」者,以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當疾病在身,何須往居士林隨眾唸佛。但在家中,息心靜念,最為第一。至謂與善知識研究佛理,當身嬰重病,只可認真修持。如至誠唸佛,並念觀音。此時用不著研究,一經研究,反成紛馳。譬如有病,得一靈丹,即以服食為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靈丹系何藥所製,何藥走何經,治何病,必期於一一瞭然,方肯服食耶。汝絕未知學解學行之所以然,故不得真實利益。

    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總不外煉丹運氣。即彼令人看經唸佛,皆是門庭場面,彼固不以此為道。欲得彼之道,必須懇切至極,夜間獨入其室,關閉門窗,外派巡者,只許一人入室。須先發極惡極慘之咒,若違彼教,定受此種慘報。發咒已,為其點竅指穴,或在頭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須脫去大衣,靠身之衣,撩起而指。此種做作,實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經傳過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於人,不發咒而任人進退,則外道便無立地之根據矣。佛法無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亦不令人發咒,信則依之而修,不信任彼退出。汝既唸佛,尚慮入於外道,是汝完全不知佛法與外道之邪正,但依人而生信心,實未真信。使生真信,但當致力於修持,何得慮外道之多,而或陷入耶。既有宿業嬰惡疾,當吃素唸佛,為宿世怨家作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請僧做佛事,但自己認真懇切至誠唸佛,及念觀音耳。且勿謂只念一佛一菩薩,便可瘉病乎。須知唸佛,為佛法中最圓頓直捷之法,其利益超過一切法門。但以心之誠不誠為差等,非法有或靈或不靈也。
另問各條,解答如下:

一、淨土既是唯心所造,當雲唯心,不當又言淨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淨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淨土之外境乎。唯心淨土者,以清淨心,唸佛求生淨土。及至臨終,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淨土。若無淨土則止可言唯心。何得無中生有,添一淨土,又添一所造乎。本無有淨土,造個什麼。邪見人阻人修持,自唱高調。不知自己所說之話,完全相反。欲破人修持,實為自破,而自陳其邪知謬見也。吾國亂至廢經廢倫,廢孝免恥,殺父殺母,而無可救藥者,皆前人唱高調、破因果輪迴所致也。倘使大家悉知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實事實理,誰敢逞一時之臆見,造永劫之苦報,令天下後世之人,受此毒害於無窮耶?!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文德可以安民,武備可以衛國;備而不用,是為上策。若專以武力為事,則必有滅國殞身之禍。若能如曹彬之用心,則可掌兵;否則將得曹翰之結果,為可惜也【注一】。汝論及此,將謂 依佛法則盡廢兵刑,乃不知佛法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治末之法,出世間法是治本之法。如孔子所謂「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聖人雖不廢兵,而不以兵為治國之主旨耳。今則除兵之外,一切不講,則兵為民害,莫可救藥也,哀哉!

   三、毒惡與慈善不相敵。人若心無毒惡,蛇虎亦可為伴。即未到此地位,若常唸佛唸經之善人,決不被此等所害。以心存慈善,可以化彼毒惡。況修行之人,常有善神衛護。汝之觀點罪過無量,教人無緣無故殺害生命,吾恐彼等愈殺愈多;而行殺之人,通皆滅門絕戶,來生世世常被人殺。此皆汝此言之所誤也!言可輕發乎哉?!

  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疾猶不愈者,外張其名,未能力行其實之人也;或仍自作惡。而不知其為作惡。……(略)

    五、未到真窮惑盡之地,自然身心世界是實有的。既到真窮惑盡之地,則在彼分上都無。在未得此道之人分上是有。不可混凡聖理事而含糊妄說。眾生心之本體,即是真如實相。奈以從未悟故,雖終日承此真如之力,而永劫不知真如所在。其言無明本無根緒,但以眾生未悟,又欲示知非本自有。故曰真如不守自性,而起無明。實則非初無而後有也。作此說者,欲人易識本體耳。譬如礦與金混,非初系純金,後始生礦。須知金在礦中,金仍非礦。煉礦出金,礦不雜金。吾人當於破無明處著力。不當於世界有無,真如無明之生滅名詞上,妄生議論。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能照見五蘊皆空。身心世界,即五蘊耳。吾人未到得深般若之地位,宜其是實有的。世界虛幻,凡夫頗疑為妄。若凡情淨盡,則山河大地,均不相礙。故古德云:「若能直下亡情,山壁由之直度。」……

    六、世人虛生浪死。修淨土者,了生脫死。在世間所作為,皆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以厭離娑婆,即加之以「消極」,此真所謂「競買千擔假,不買一擔真」也!於無實際利益之事生貪著,反以為「積極」,於綱常倫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為「消極」!吾願世人,通通如此消極,則娑婆世界當轉成清靜佛國矣!

     七、不能全依,姑且從人意,但不可即以合佛法名之。蛋亦不宜吃,以有生之機,且有毒。張仲景醫書雲,有好吃雞並蛋者,後腹中生雞及蛋。仲景令其吃熟蒜,盡吐出而愈。仲景令畢生勿再食(動物與蛋),食則無可救藥矣。

    八、高僧以詩字弘法利生則可,以詩字混跡於酒肉文社中,則不可。

    九、狂人總想高出古今一切人上,故有闢佛者,有謂佛經悉是後人偽造者。起信論、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亦有以為偽造者。作此說者,欲博識見高超之虛名,而不計永劫墮地獄之實禍。所以,聰明要會用,善用則自利利人,不善用則自誤誤人。爾我且三緘其口,努力唸佛,任彼翻雲覆雨,一概不相聞問。

十、佛教無秘密不與人說之法。靜坐用功,隨人所修。唸佛者坐時,心中默唸佛號,必令字字句句,耳中聽得明白。至於打坐之法式,或單跏趺,或雙跏趺。(即單盤或雙盤)如不能跏趺,則支柯坐(腿交叉而坐)亦可。……

     印光謹復。十一月初九日

一○  曹崧橋居士書華嚴經跋

   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凡聖生佛,均難稱謂。修持門中,須備眾德,一法若缺,莫證法身。我釋迦牟尼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為度眾生,示生世間。隱其聖德,示同未悟,為物作則,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嘆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則得現前。於是華藏世界,海會雲集,悉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於菩提場,及余六處,說一真法界,寂照圓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以至妙覺佛果,修因證果各階級。是知理由事顯,事由理成,理事圓融,方合佛道。世有狂人,專重理性,不務事修,上違佛教,下負自心,自誤誤人,誠可憐憫。此經凡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清涼國師分為信,解,行,證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經,名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經,分為二周,以前二十九品為差別因果周,以後二品為平等因果周。三,行分一品經,為成行因果周。四,證分一品經,為證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備,無所欠缺之謂也。全經大綱,揭示殆盡,依此修持,直達堂奧。前之八會,絕無凡夫二乘,雖有天龍八部,皆是大權示現,實非業系凡夫。後之一會,雖有聲聞舍利弗等,已證聖果。縱然在會,不見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但見如來應化之身,及聞生滅四諦之法而已。所謂一身示相,勝劣殊觀。一音說法,偏圓異聞。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廟前,善財親近文殊,已證十信滿心。承文殊教,南參五十三位諸善知識。首參德雲,即證初住,以後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為彼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經備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為結歸。可知唸佛求生西方一法,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婦當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曹崧喬居士,篤信佛乘,秉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行周急濟貧,賑災救苦之事。十餘年兢兢業業,力辦善舉,所費不貲。最初所擬十事,尚有二事,未能舉行。以募款維艱,故發心書華嚴全部,以期大慈善家,請而受持讀誦,不惜巨資,以成就二善舉,則書者受者,均為財法兩施。彼貧苦得受帡幪,並生感激,稱唸佛號,或於現生,或於將來,往生西方,皆由書經誦經而為發起。其為功德,曷能名焉。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知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一視同仁,分所應爾。光愧無財力,又無道德,感彼為貧民之誠,略攄此經大意,以期見者聞者,於濟貧,唸佛二事,各為興起。庶不致以本具可以作佛之佛性,長淪於三途六道之中,枉罹苦荼,而不得受用也。

  【按】此文又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選入《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一一、潮陽佛教居士林緣起序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於修而未證之前,不無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唸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唸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今則人心陷溺,世亂已極。廢經廢倫,廢孝免恥,實行獸化。種種邪說暴行,極力提倡。若不挽救,則人道或幾乎熄。於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迴。示娑婆之濁惡,表極樂之嚴淨。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復禮,生入聖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

   潮陽郭慧泰、慧海、范智超、周慧實、姚克初、蕭恥凡、仰宣、林慎之等諸居士,於縣城內立一佛教居士林。每月朔望,及佛菩薩誕期,集眾唸佛。午後唸佛畢,請通文理緇素,演說居塵學道,在野護國,敦倫盡分,閒邪存誠之道。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唸佛,求生西方。普令同倫超出苦海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力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則於一切時,一切處,皆為希聖學佛之事。此實不居位而護國救民,不現形而移風易俗之大方便法門。林友咸以林既成立,當以大義普示來哲。庶若見若聞,咸發信心,共弘斯道。自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函祈不慧作序,乃書此以塞其責雲。民國二十六年丁卯孟春常慚愧僧釋印光撰

   【按】大師此文與《靖江佛教居士林緣起》(收入《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略同,居士名與日期不同,後者為「靖江殷德增,朱慧超,黃慧真等諸居士,暨邑中士紳」,撰於「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季秋」
  
一二、印光法師證明王蘭磬往生西方書

昨接手書,知王蘭磬飽受程朱韓歐之毒者,亦得由汝勸化而得往生……(下略)

一三、印光法師證明張劉太夫人往生西方書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皆令眾生修戒定慧,斷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心性者。然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鈍惑厚者,十百千萬生,或十百千萬劫,猶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痴煩惑者,其難也難如登天。任汝見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內見思惑未盡,決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唸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若有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唸佛名號,求生西方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見思煩惱,不斷而斷。以西方極樂世界,境緣殊勝,一一皆能增長人之功德智慧,絕無令人起貪瞋痴者。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使彼知是特別法門,則自行化他,莫敢或違矣。

    張福泉嬸母劉氏,生性淳篤,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淨等所說而唸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轉勝於前。逾十四時,通身冷透,頂猶溫暖,肢體柔軟,蠅不至室等瑞相。按《大集經》說「臨終徵驗偈」云:「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以人將死時,熱氣從下至上者,超生。從上至下者,墮落。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眼及額顱熱者,生天道。心熱者,生人道。腹熱者,生餓鬼道。膝蓋熱者,生畜生道。腳板熱者,生地獄道。唸佛之人,若是一心唸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唸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因緣,平素不唸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唸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

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唸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失生西之大益,受生死之大苦於無盡也。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孟夏常慚愧僧釋印光書,時年七十有七。

【按】大師此文又題《一切唸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收入《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個別字句有改動。

張福泉,河北任縣牛辛寨人。1935年始修淨業,皈依印光大師,賜名慧泉。

一四、答陶冶公【注二】書

冶公鑑:昨接手書,及邵夫人書,備悉一切。邵君為國而死,死得有功。邵夫人宜息哀唸佛,庶可存歿咸益。……

  唸佛法門為律教禪密之歸宿法門,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以下之一切菩薩及修學之諸大德乎?永明之本當久已證佛果,然既示生世間,必須自利利他之行。唸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則而極力提倡之,以期盡荷擔佛法之職,而慰如來說法之本懷也。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謂習焉不察;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提倡)耳。此正孟子所謂「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輩也。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別法門,則必極力提倡;通宗通教若以特別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將辟駁矣。以故(淨土法門)名為難信之法。故光常曰:「淨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份。……

   古之建大功、立大業,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者,皆從學佛得力而來。而史官只記其事蹟,不詳其道源,故世多不知。光於林文忠公(林則徐)所書經跋中,大為發隱,祈詳閱之,自知光言不謬。印光謹復。五月初四。
   
一五、復杜蔭南書

蔭南居士鑑:觀來書,知宿有慧根,然只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實行了生死之要事(唸佛)也。信真願真,何以唸佛不肯常念乎?唸佛一法,極易修持,並不用擺脫資生事業,朝暮隨各人工夫立一功課,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或聲或默,各取其便。又須攝耳諦聽(此法妙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聽則心歸一處,名為淨念),久而久之,心自歸一。今只以少時之念,而欲無妄念,何可得乎?……(下略)
  【 據《普陀山佛教》2003年增刊一(總第四十期)錄入。詳見本刊】

【注一】曹彬與曹翰,都是宋朝初年的大將,他們因為心地和行為不同,結果有天淵之別。大將曹彬因為仁慈愛民,積下陰德,所以子孫都很顯達。而曹翰則殘暴嗜殺,罪孽深重,所以下場淒慘,死後做豬被殺,子孫流為乞丐。由此可見,善惡報應,昭然不爽。

【注二】 陶冶公

  陶冶公(1886—1962),原名延林,後改名鑄,字冶公,號望潮,別號潔霜,以字行,紹興縣陶家堰人。青少年時就讀於福州普通學堂、紹興東湖通藝學堂、杭州求是書院(浙大前身)。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東渡日本,入經緯學堂、長崎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在日本會晤孫中山,加入光復會與同盟會,任同盟會評議部部長。應章太炎邀任《民報》發行工作,鼓吹革命。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加入陳英士部,參與攻打江南製造局。任滬軍先鋒隊第五隊指揮官,參加光復南京之役。

  民國成立後,仍去日本長崎醫學專門學校藥科留學,回國後曾參加過「二次革命」。後在滬辦報,收為南社社員。旋去北京,任北洋政府陸軍部中校部員,升少將,主持軍訓工作。在京期間與同鄉魯迅往來甚多。1926年南下,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攻克武昌後,任漢口市衛生局長、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代主任、第四集團軍前敵指揮部政治訓練主任等職。1930年,在北平、太原參加過馮、閻反蔣擴大會議。1932年,在洛陽參加抗日國難會議,力主抗日。1933年,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主席委員職,長達16年,有政聲,公餘研究佛學,皈依寶一和尚、印光法師為弟子,茹素信佛幾十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0-7-3 14:56:48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印光大師!
3#
发表于 2010-7-6 19:21:07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印光大师!
4#
发表于 2010-7-6 19:36:10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的佚文15篇
印光大师的佚文15篇

武延康

  近年来,我们在收集、整理有关中国近现代佛教史资料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几篇印光大师的佚文,皆为《印光法师文钞》及《续编》、《三编》所未载。它们是: 1、《九江查六庆童女(民国十四年往生)》。此文载杨慧镜居士于1925年辑录之《近代往生传》(台湾青莲出版社,1999年4月版)。该书前有印光大师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的序文一篇。除《序》以外,书中还收有印光大师的文章五篇,此为其一。2、《地藏菩萨本愿经序》。此文载民国年间扬州江北刻经处所刻唐实叉难陀译二卷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前。目前该套经版藏金陵刻经处。3、《梦东禅师遗集序》。此文载《梦东禅师遗集》(天津佛教功德林重编,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初版)。4、《像赞》。5、写给徐平轩居士的《信(一)》。6、写给徐平轩居士的《信(三)》。4、5、6三篇文章具载金陵刻经处老主任徐平轩居士于1931年编印的《石埭徐杨贤证居士遗徽集》中,且皆为据印光大师原件手迹影印,弥足珍贵,其真实性无庸置疑。《遗徽集》中还载有印光大师的另外两篇文章:《徐母杨太夫人生西记》、写给徐平轩居士的《信(二)》。这两篇文章在《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中已收录,但有删略。全文已收录在拙撰《谛闲、太虚、印光大师的一组佚文》(2001年第6期《佛教文化》)中,兹不赘录。

  徐平轩居士(1890—1967),安徽石埭人,是杨仁山居士同乡,且与之有亲戚关系。1952年至1966年文革前主持金陵刻经处工作,为金陵刻经处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徐平轩居士之母杨芳相为石埭杨有桃先生之女,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十七日,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二十七日,享年76岁。徐母去世后,皖绅洪震等造具事实清册呈请政府表扬,当时临时执政大总统段祺瑞特颁「觉海慈航」匾额一方。杨慧镜于1925年编辑的《近代往生传》中有《石埭徐平轩居士杨太夫人》、《石埭徐杨太宜人》二文,记载了她的往生事迹。徐母17岁嫁石埭徐村徐志格(号虞廷,清太学生)。徐平轩7岁时,其父志格病逝,兄弟三人(长兄国华,仲兄国钧)由母亲抚养成人。徐母生前勤劳慈善,自幼崇信佛法,晚年持行益笃,72岁于北京拈花寺全朗大师座下受优婆夷戒,法号贤证,临终时又现种种瑞象。平轩决心以弘扬佛法来纪念母亲,遂报请政府,准以私财起庙,于是在安徽石埭金华山为其母修建「贤证庙」和「徐母佛学图书馆」。1930年贤证庙和图书馆建成时,平轩在《徐母佛学图书馆缘起》一文中写道:「最近佛学之复兴,无不知有石埭之杨仁山老居士者。杨老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印佛经以令中国人在求知方面而认识佛法。」受杨仁山居士的影响,平轩广为征集佛经、佛像、法器等,不论梵文、中文、日文、英文,均在征集之列。当时,仅陈正有一人就慨然赠予书籍数千册,并佛像若干尊、法器若干件。抗战期间,该图书馆的书籍遭受损失。1970年太平湖水库修成后,贤证庙被湖水淹没,书籍则搬回徐村老家。1952年安徽省博物馆孙馆长就此事致函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鲍正鹄先生(杨仁山居士的曾孙婿)询问时,尚有80箱书籍在乌石垄徐村。鲍正鹄先生认定是徐母佛学图书馆之物,特地写信给在南京的徐平轩征求处理意见。徐平轩遂请鲍覆函孙馆长,将书籍全部运往合肥,无偿捐给安徽省博物馆。《遗徽集》为非正式出版物,印刷量很少,仅供馈赠亲友之用,故少有流传。

  现将印光大师的十余篇佚文谨录如下。

  一、九江查六庆童女(民国十四年往生)

  双泉庵广印师言,查六庆童女者,九江查宾臣居士之女也。生时值其祖母六十诞期,故名六庆。宾臣与其妻皆皈依佛法,童女亦归依佛法,法名又喜。今年方六岁,于五六月间,常言:「我此房屋逼塞的很。」其父母不介意。七月二十三,其母将往念佛林念佛,彼定要随去,次日即得微疾,终日自结手印,其父母亦不知因何得知此法。后病转重,其父母恳祷于观世音三日,求加被令好。彼三日常言:「我要去。」其父母见其决定要去,遂问:「汝往何处去?」彼即以手向西指。其父曰:「汝去可也。」彼即瞑目而逝。噫!此女若非菩萨现身,便是宿根成熟,故为此浊恶世中作一向导。凡见闻者,各宜发真信心,修持净业,以期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尽未来际常享法乐也。

  二、《地藏菩萨本愿经》序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于无量劫前,固已满证三德秘藏,但以度生情殷,不居佛位,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分身尘剎,度脱众生。其所度之法,与所度之人,三世诸佛莫由尽说,而况娑婆众生刚强难化,以故菩萨于此世界因缘甚深,故如来于忉利天放光集众,发明菩萨往劫因行及发愿等事,即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何幸娑婆,有此恃怙!」此经文虽浅显,理极宏深,世多不察,谓为专谈因果,以诱愚迷,其于菩萨孝心纯笃、愿力广大,三世诸佛莫能赞、九界众生咸依归之旨,均未计及,是何异弃金担麻,买椟还珠乎哉?此经二卷十三品,唐实叉难陀所译。从前虽有法灯、法炬所译之本,自莲池大师主张实叉之本之后,法灯之本便不流通。即实叉之本,又有二卷三卷之别,人多疑之。须知二卷系藏本,三卷系流通本。藏本上卷六品,下卷七品;流通本上卷四品,中卷五品,下卷四品。卷虽不同,经文无异。但传布既久,间有字句稍异者,固宜以藏本为主,亦不必改治流通本,以二本并行,了无所碍故也。民国十九年庚午仲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三、《梦东禅师遗集》序

  《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书湮没不传乎?以故钱伊庵居士于嘉庆二十四年择要节略,名《彻悟禅师遗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谂西师依伊庵本,重刻于杭州。同治十年,杨仁山居士又稍节之,改名《语录》,刻于金陵。光绪十六年,扬州贯通和尚刻《净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后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于《十要》第十之后,仍依仁山本,但加钱序于首,俾阅者咸知此书之源委云。所愿见者闻者,同皆深入净宗法界,直登上品莲台,庶不负彻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也。民国十九年庚午仲冬,释印光识。

  四、像赞

  人生世间,各有其分;所赋天职,须全担任。爰有徐母,德镇坤维;相夫教子,悉适其宜。禀性仁慈,悯恤穷困;设法施资,二俱不吝。感彼诸子,义务是崇;屡次办赈,声誉弥隆。尤所异者,笃信佛乘;专修净业,决志西生。三子国治,效法维谨;勖母致一,得遂丹悃。瑞相既现,荣誉频颁;集资立庙,使民具瞻。普愿世人,各各如此;以作诸佛,天地真子。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颂

  五、写给徐平轩居士的信(一)

  平轩居士鉴:光幼时以病多失学,于作文一事,未得其法,纵有迫不得已,但只敷衍支梧,欲其文理入微,豁人心目,断断无有此语句也。夏间以太夫人《记》嘱,故婉辞之,前日往前山,方云麟言阁下屡次来书祈代为恳求。光不得已,乃按净土大意及太夫人事实大略,凑成千一百零五字。其初首事实但用一约略叙法,次于修净业与赈恤灾黎及临终诸事稍加详者,以赈为慈仁之发现,而临终所有语言修持为学佛者之标式,而题为《生西记》之故也。如嫌前面叙事简略,不妨补足;至于没后握珠事须实有,否则去之,免致阅者疑议。傅大士没后七日,县令行香于众中,至大士处,大士乃反手受香(反手者,以手背捉也),此乃当来世尊所现。太夫人屈指握珠甚奇异,殆多生多劫深种善根之所致也。《记》文拙朴,仍祈请大通家大加笔削,庶或可传。顺候禅安!(现今大局不靖,《大士颂》不能付排,须待平定,方可安顿。)莲友印光顿首。八月三十。

  六、写给徐平轩居士的信(三)

  平轩居士鉴:久未晤语,歉甚。光八月廿六下山,至十月初六始回,初七至锦泰号,以手书见示,过二日令慈《遗徽集》至,阅之不胜感佩。若阁下者,可谓善事其亲者矣。但以人事冗繁,不能即抽枯思,乃于今晨凑百余字以塞其责,而词字拙朴,益令人常惭愧不已耳。虽然,人子荣亲之实际在于立德行道,果能立德行道,则人自景仰其亲,谓之为贤,否则父母纵贤,人必以子孙不肖致疑其亲之德有欠缺也。阁下固能立德行道,而光犹以此相勉者,乃效法古人朋友相勖之道,非如今人之唯谀誉是务也。

  《观世音颂》已付排,年内或可出书,然拟先印二千以副任者先睹之心,明年再印则一次印万余部矣。现已任及四万,光妄欲印数十万,遍布中外,恐光此感格上十万部或可做到。今附说明文一纸,祈随缘劝任,亦弘法利生之一法也。顺候禅安。莲友印光顿首。十月十六。

七、新建鼓山涌泉寺放生园碑记

天地之大德曰生,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故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种种说法,令得度脱。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而况好生恶死,物我同情。我既爱生,物岂愿死。无如饕餮之人,日须食肉,致使屠侩之辈,以杀为事。一日之杀,数逾恒沙。积之久久,遂成杀劫。仁智之士,知罹劫之因,由于杀生食肉,欲发起杀生食肉者之慈心,故特买物放生,以为先导。冀彼忠恕居心,仁慈在念。俾鸟兽鱼鳖,咸顺其死。庶弥漫杀劫,速可以熄灭矣。鼓山放生园,原设寺内。狭隘不能广容。倡议别筑,以机缘不熟而止。虚云和尚于己巳莅山,百废俱举。越明年,谋于阖山耆宿,及诸檀信。几经审度,博采群谋。于寺外罗汉台前,围池一区,倚山瞰江,建佛楼一座。安发菩提心僧四人司香火,朝夕清课。使现前庶类,听闻经法,启发灵觉。楼下五楹,为大门正厅。为招待室,为僧寮,为客堂,为斋夫宿舍。横前凿方池。庭左右循石级而降。地渐广倍于上。居中作场,三面筑室楼上楼下计六十楹。爽垲宏敞。上储橐秣杂粮,下列马厩、牛栏、羊劳、鸡埘、豚栅、及鹅鸭所。区分类别,牡牝不使混,按时收栖放牧,各有定处。荫有树,饮有泉。分给?粮,扫除矢溺,则佣任之。防闲管理,稽载存亡,则僧督之。草创伊始,规模毕具。计是役经始于壬申仲秋,迄癸酉仲夏,需款一万余金,大工始庆落成。旷览神州,频年兵燹。哀我灾黎,肝脑涂地。荡析流离,苦不堪言。是处尚幸井里无恙。斯园克竟厥功。未始非好生一念所感召。然祸福倚伏,何可自宽。道德不讲,奢靡相尚。实风俗人心之忧。窃愿在事善信,暨凡百君子,本慈悲爱物之心,而仁民,而亲亲。敦仁尽性,还淳反朴。蠲人我见,歼贪瞋毒。正己化人,背尘合觉。满如来度生之愿,生极乐清净佛国。行见太和洋溢,物我同春。以兹园功德,为大辂椎轮,作先河指导。不亦懿乎。癸酉闰五月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八、复陈慧恭居士书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因缘若到,则有莫名其妙之机感。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下略)

九、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颂平居士慧鉴:

  光粥饭僧耳,一向率真,绝不肯虚誉人,亦绝不愿人虚誉己。阁下第一页之文,颇不愿闻,以非我身份,则成莫大之辱矣。病由身生,身由业生,当痛加忏悔,以消宿业。又须力戒房事,以免复增。无论何病,不戒房事,决难即愈。孔子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者,以房事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当疾病在身,何须往居士林随众念佛。但在家中,息心静念,最为第一。至谓与善知识研究佛理,当身婴重病,只可认真修持。如至诚念佛,并念观音。此时用不着研究,一经研究,反成纷驰。譬如有病,得一灵丹,即以服食为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灵丹系何药所制,何药走何经,治何病,必期于一一了然,方肯服食耶。汝绝未知学解学行之所以然,故不得真实利益。

    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总不外炼丹运气。即彼令人看经念佛,皆是门庭场面,彼固不以此为道。欲得彼之道,必须恳切至极,夜间独入其室,关闭门窗,外派巡者,只许一人入室。须先发极恶极惨之咒,若违彼教,定受此种惨报。发咒已,为其点窍指穴,或在头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须脱去大衣,靠身之衣,撩起而指。此种做作,实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经传过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于人,不发咒而任人进退,则外道便无立地之根据矣。佛法无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亦不令人发咒,信则依之而修,不信任彼退出。汝既念佛,尚虑入于外道,是汝完全不知佛法与外道之邪正,但依人而生信心,实未真信。使生真信,但当致力于修持,何得虑外道之多,而或陷入耶。既有宿业婴恶疾,当吃素念佛,为宿世怨家作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请僧做佛事,但自己认真恳切至诚念佛,及念观音耳。且勿谓只念一佛一菩萨,便可愈病乎。须知念佛,为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法,其利益超过一切法门。但以心之诚不诚为差等,非法有或灵或不灵也。
另问各条,解答如下:

一、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若无净土则止可言唯心。何得无中生有,添一净土,又添一所造乎。本无有净土,造个什么。邪见人阻人修持,自唱高调。不知自己所说之话,完全相反。欲破人修持,实为自破,而自陈其邪知谬见也。吾国乱至废经废伦,废孝免耻,杀父杀母,而无可救药者,皆前人唱高调、破因果轮回所致也。倘使大家悉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实事实理,谁敢逞一时之臆见,造永劫之苦报,令天下后世之人,受此毒害于无穷耶?!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文德可以安民,武备可以卫国;备而不用,是为上策。若专以武力为事,则必有灭国殒身之祸。若能如曹彬之用心,则可掌兵;否则将得曹翰之结果,为可惜也【注一】。汝论及此,将谓 依佛法则尽废兵刑,乃不知佛法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治末之法,出世间法是治本之法。如孔子所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圣人虽不废兵,而不以兵为治国之主旨耳。今则除兵之外,一切不讲,则兵为民害,莫可救药也,哀哉!

   三、毒恶与慈善不相敌。人若心无毒恶,蛇虎亦可为伴。即未到此地位,若常念佛念经之善人,决不被此等所害。以心存慈善,可以化彼毒恶。况修行之人,常有善神卫护。汝之观点罪过无量,教人无缘无故杀害生命,吾恐彼等愈杀愈多;而行杀之人,通皆灭门绝户,来生世世常被人杀。此皆汝此言之所误也!言可轻发乎哉?!

  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疾犹不愈者,外张其名,未能力行其实之人也;或仍自作恶。而不知其为作恶。……(略)

    五、未到真穷惑尽之地,自然身心世界是实有的。既到真穷惑尽之地,则在彼分上都无。在未得此道之人分上是有。不可混凡圣理事而含糊妄说。众生心之本体,即是真如实相。奈以从未悟故,虽终日承此真如之力,而永劫不知真如所在。其言无明本无根绪,但以众生未悟,又欲示知非本自有。故曰真如不守自性,而起无明。实则非初无而后有也。作此说者,欲人易识本体耳。譬如矿与金混,非初系纯金,后始生矿。须知金在矿中,金仍非矿。炼矿出金,矿不杂金。吾人当于破无明处着力。不当于世界有无,真如无明之生灭名词上,妄生议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身心世界,即五蕴耳。吾人未到得深般若之地位,宜其是实有的。世界虚幻,凡夫颇疑为妄。若凡情净尽,则山河大地,均不相碍。故古德云:「若能直下亡情,山壁由之直度。」……

    六、世人虚生浪死。修净土者,了生脱死。在世间所作为,皆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以厌离娑婆,即加之以「消极」,此真所谓「竞买千担假,不买一担真」也!于无实际利益之事生贪着,反以为「积极」,于纲常伦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为「消极」!吾愿世人,通通如此消极,则娑婆世界当转成清静佛国矣!

     七、不能全依,姑且从人意,但不可即以合佛法名之。蛋亦不宜吃,以有生之机,且有毒。张仲景医书云,有好吃鸡并蛋者,后腹中生鸡及蛋。仲景令其吃熟蒜,尽吐出而愈。仲景令毕生勿再食(动物与蛋),食则无可救药矣。

    八、高僧以诗字弘法利生则可,以诗字混迹于酒肉文社中,则不可。

    九、狂人总想高出古今一切人上,故有辟佛者,有谓佛经悉是后人伪造者。起信论、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亦有以为伪造者。作此说者,欲博识见高超之虚名,而不计永劫堕地狱之实祸。所以,聪明要会用,善用则自利利人,不善用则自误误人。尔我且三缄其口,努力念佛,任彼翻云覆雨,一概不相闻问。

十、佛教无秘密不与人说之法。静坐用功,随人所修。念佛者坐时,心中默念佛号,必令字字句句,耳中听得明白。至于打坐之法式,或单跏趺,或双跏趺。(即单盘或双盘)如不能跏趺,则支柯坐(腿交叉而坐)亦可。……

     印光谨复。十一月初九日

一○  曹崧桥居士书华严经跋

   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凡圣生佛,均难称谓。修持门中,须备众德,一法若缺,莫证法身。我释迦牟尼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为度众生,示生世间。隐其圣德,示同未悟,为物作则,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于是华藏世界,海会云集,悉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于菩提场,及余六处,说一真法界,寂照圆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以至妙觉佛果,修因证果各阶级。是知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圆融,方合佛道。世有狂人,专重理性,不务事修,上违佛教,下负自心,自误误人,诚可怜悯。此经凡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清凉国师分为信,解,行,证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经,名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经,分为二周,以前二十九品为差别因果周,以后二品为平等因果周。三,行分一品经,为成行因果周。四,证分一品经,为证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备,无所欠缺之谓也。全经大纲,揭示殆尽,依此修持,直达堂奥。前之八会,绝无凡夫二乘,虽有天龙八部,皆是大权示现,实非业系凡夫。后之一会,虽有声闻舍利弗等,已证圣果。纵然在会,不见如来胜妙法身,不闻一乘圆顿妙理,但见如来应化之身,及闻生灭四谛之法而已。所谓一身示相,胜劣殊观。一音说法,偏圆异闻。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庙前,善财亲近文殊,已证十信满心。承文殊教,南参五十三位诸善知识。首参德云,即证初住,以后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俾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为彼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经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与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妇当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曹崧乔居士,笃信佛乘,秉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行周急济贫,赈灾救苦之事。十余年兢兢业业,力办善举,所费不赀。最初所拟十事,尚有二事,未能举行。以募款维艰,故发心书华严全部,以期大慈善家,请而受持读诵,不惜巨资,以成就二善举,则书者受者,均为财法两施。彼贫苦得受帡幪,并生感激,称念佛号,或于现生,或于将来,往生西方,皆由书经诵经而为发起。其为功德,曷能名焉。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知干父坤母,民胞物与,一视同仁,分所应尔。光愧无财力,又无道德,感彼为贫民之诚,略摅此经大意,以期见者闻者,于济贫,念佛二事,各为兴起。庶不致以本具可以作佛之佛性,长沦于三途六道之中,枉罹苦荼,而不得受用也。

  【按】此文又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选入《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

    一一、潮阳佛教居士林缘起序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不无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快捷方式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今则人心陷溺,世乱已极。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实行兽化。种种邪说暴行,极力提倡。若不挽救,则人道或几乎熄。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浊恶,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

   潮阳郭慧泰、慧海、范智超、周慧实、姚克初、萧耻凡、仰宣、林慎之等诸居士,于县城内立一佛教居士林。每月朔望,及佛菩萨诞期,集众念佛。午后念佛毕,请通文理缁素,演说居尘学道,在野护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之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令同伦超出苦海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实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力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则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为希圣学佛之事。此实不居位而护国救民,不现形而移风易俗之大方便法门。林友咸以林既成立,当以大义普示来哲。庶若见若闻,咸发信心,共弘斯道。自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函祈不慧作序,乃书此以塞其责云。民国二十六年丁卯孟春常惭愧僧释印光撰

   【按】大师此文与《靖江佛教居士林缘起》(收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略同,居士名与日期不同,后者为「靖江殷德增,朱慧超,黄慧真等诸居士,暨邑中士绅」,撰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季秋」
  
一二、印光法师证明王兰磬往生西方书

昨接手书,知王兰磬饱受程朱韩欧之毒者,亦得由汝劝化而得往生……(下略)

一三、印光法师证明张刘太夫人往生西方书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尽,决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有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能,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按《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

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失生西之大益,受生死之大苦于无尽也。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孟夏常惭愧僧释印光书,时年七十有七。

【按】大师此文又题《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收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个别字句有改动。

张福泉,河北任县牛辛寨人。1935年始修净业,皈依印光大师,赐名慧泉。

一四、答陶冶公【注二】书

冶公鉴:昨接手书,及邵夫人书,备悉一切。邵君为国而死,死得有功。邵夫人宜息哀念佛,庶可存殁咸益。……

  念佛法门为律教禅密之归宿法门,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以下之一切菩萨及修学之诸大德乎?永明之本当久已证佛果,然既示生世间,必须自利利他之行。念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则而极力提倡之,以期尽荷担佛法之职,而慰如来说法之本怀也。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谓习焉不察;或恐提倡净土法门,人或藐视,谓其无智慧,故不敢(提倡)耳。此正孟子所谓「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辈也。须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愚夫愚妇心无成见,则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为特别法门,则必极力提倡;通宗通教若以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净土法门)名为难信之法。故光常曰:「净土法门,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份。……

   古之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皆从学佛得力而来。而史官只记其事迹,不详其道源,故世多不知。光于林文忠公(林则徐)所书经跋中,大为发隐,祈详阅之,自知光言不谬。印光谨复。五月初四。
   
一五、复杜荫南书

荫南居士鉴:观来书,知宿有慧根,然只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实行了生死之要事(念佛)也。信真愿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极易修持,并不用摆脱资生事业,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课,此外则一切时、一切处,均可常念;或声或默,各取其便。又须摄耳谛听(此法妙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听则心归一处,名为净念),久而久之,心自归一。今只以少时之念,而欲无妄念,何可得乎?……(下略)
  【 据《普陀山佛教》2003年增刊一(总第四十期)录入。详见本刊】

【注一】曹彬与曹翰,都是宋朝初年的大将,他们因为心地和行为不同,结果有天渊之别。大将曹彬因为仁慈爱民,积下阴德,所以子孙都很显达。而曹翰则残暴嗜杀,罪孽深重,所以下场凄惨,死后做猪被杀,子孙流为乞丐。由此可见,善恶报应,昭然不爽。

【注二】 陶冶公

  陶冶公(1886—1962),原名延林,后改名铸,字冶公,号望潮,别号洁霜,以字行,绍兴县陶家堰人。青少年时就读于福州普通学堂、绍兴东湖通艺学堂、杭州求是书院(浙大前身)。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东渡日本,入经纬学堂、长崎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日本会晤孙中山,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任同盟会评议部部长。应章太炎邀任《民报》发行工作,鼓吹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加入陈英士部,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任沪军先锋队第五队指挥官,参加光复南京之役。

  民国成立后,仍去日本长崎医学专门学校药科留学,回国后曾参加过「二次革命」。后在沪办报,收为南社社员。旋去北京,任北洋政府陆军部中校部员,升少将,主持军训工作。在京期间与同乡鲁迅往来甚多。1926年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攻克武昌后,任汉口市卫生局长、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代主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训练主任等职。1930年,在北平、太原参加过冯、阎反蒋扩大会议。1932年,在洛阳参加抗日国难会议,力主抗日。1933年,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主席委员职,长达16年,有政声,公余研究佛学,皈依宝一和尚、印光法师为弟子,茹素信佛几十年。

5#
发表于 2010-7-6 19:38:34 | 只看该作者
末世法宝,感恩师兄!
6#
发表于 2010-7-6 20:42:24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印光大师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