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八關齋戒──關閉流轉生死之門 [打印本页]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6
标题: 八關齋戒──關閉流轉生死之門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僧團去居住,學習出家人的生活。

  「關」是關閉的意思,就是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殺、盜、婬等八種罪過,使之不再犯,稱為八關。「齋」,就是正午之後,不可再進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條為「戒」,後一條過午不食為「齋」,合稱為八關齋戒。用這八種管道,關閉八種罪過,得到清淨的戒體,此即八關齋戒的意義。

  一般人誤以為持齋就是吃素,其實持齋與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為根本,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是清淨解脫,趨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關齋戒,未來就能得到清淨解脫的果報。

  佛陀時代,有一位屠夫名叫廣額,他以殺生為業,天天殺羊數百隻,在聽聞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開示後,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將來一定會墮入惡道,於是請求舍利弗尊者,受了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廣額往生以後因著受八關齋戒的功德而生到天上,最後一生天福享盡,就來人間出家修行,最後成道證果,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功德實不可思議。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6
八關齋戒(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殺
於自由時報92.12.13(六)刊載

 

  受持五戒功德極大,而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更勝於受持五戒的功德。五戒為終身戒,但屬於世間法,成就世間上的功德,而八關齋戒雖僅一日一夜受持,卻能成就出世間的功德,最後就能達到出世的解脫果報。

  八關齋戒的第一條戒為不殺生,意指對於一切眾生乃至蜎飛蠕動,無殺心、殺事,常生歡喜慈憫心,行利濟事。所謂一切眾生包含人、畜生、鬼神,這條戒的意義在於對於一切眾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愛護、照顧。

  明白上述道理,就知道不殺生的程度也有深淺。首先要能夠不殺人,這是最重要的。殺人罪也有深淺之分,若殺父母、師長、和尚、阿闍黎(教授得戒等師)、已得道證果的聖人,是最重罪,殺普通一般人的罪相較則較輕,殺鬼神乃至於畜生道又輕一點;但是不論輕重,只要是造了殺生的業,將來都必須要受惡報。明白不殺生的道理,更進一步連草木都要愛護,不忍心去傷害,這才是徹底實踐「冤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6
八關齋戒(三)──構成殺生罪業的因緣
於自由時報92.12.16(二)刊載

 

  不殺生的對象是指凡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因此一切眾生都不能殺害;若有人對待眾生,具備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等四種條件,就構成殺生的罪過。

  所謂「殺因」,「因」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無論是仇殺、情殺、財殺……,總之有了置對方於死地的想法,這個就是因。產生了這個心念以後,倘若即刻反省檢討,覺察到自己的過失,化解心中的惡念,就不會造作殺生的業報。但是,如果沒有覺察、覺照,心中念念遷流,殺心日益堅固執著,一旦遇到會合的因緣,就會發之於身、口,或是自己動手、或叫人殺生,造下罪業。殺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心中殘暴不仁,運用種種慘毒的方式致人於死,罪過就愈重,將來所受的惡報就更重。

  動諸行為讓對方的生命結束,造成殺生的事實,就構成了殺業。如果對方生命尚未結束,就是造成傷害或是重傷害罪。當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四事具足,殺生的業報構成後,造業者就要受報;無論是現世或未來,當因緣和合時,惡報即會現前。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就知道任何有生命的眾生,都不可以殺害。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6
八關齋戒(四)──念念清明離苦輪
於自由時報92.12.18(四)刊載

 

  佛法中的不殺生戒,不僅指不殺人,連動物都不能殺。且不僅佛法如此,現在的先進國家亦基於慈悲心的道理,積極推行保護動物政策,只要被發現有虐待動物的行為,即是觸犯法律。所以不僅要做到不殺生,還要積極的去護生、救生。

  起了殺生的心念,具足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就構成殺生的果報。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走路或擦桌子,不小心把小蟲弄死了,屬於過失殺生,所受的罪業較輕,但將來還是要受報──受無心之報、受過失之報。

  以前有一個老和尚,在路上看到一塊大石頭,起了一念慈悲心,恐怕有人踢到了這石頭,會跌跤受傷,就把石頭撿起來扔到路邊,沒想到正好打死一隻螺螄。此即是犯了過失殺生的罪。所謂應注意而不注意,即犯過失罪。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那裡、心在那裡,心能夠做到處處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業。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五)──明因識果持守不殺
於自由時報92.12.20(六)刊載

 

  這位老和尚因無心之過打死了一隻螺螄,發現了之後馬上就為螺螄授三皈依,並念佛號、誦往生咒,作功德迴向給牠。螺螄由於受了三皈依的緣故,得到三寶加持,所以轉世為人。螺螄轉世為人,而且得為男身,生來十分聰穎,之後考中了進士,當了縣長,正巧老和尚所住持的道場在其管轄區內。縣長聽說這位老和尚的德行很高,想去供養、請法。不過當他專程前往道場時,正逢老和尚在房間用功。

  縣長心想雖然沒有見到老和尚,但帶了這麼多的銀子來,還是要供養這位老和尚。於是將這一包銀子掛在門板上面,就回縣府了。老和尚打坐結束走出房門,稍不留意,這包銀子就從門上頭掉下來,剛好打到老和尚的頭,於是老和尚當場就往生了。這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雖是無心之過,依然要受報,只是罪業比蓄意所為要稍微輕一點。

  所以這世間上任何事情,一點一滴,皆為因緣果報感召而來,過去因,現在果,絕非偶然。所以持守不殺生戒,一方面是基於慈悲心、護生、救生;一方面是明識因果,避免未來受惡報。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六)──持不殺戒 廣結善緣
於自由時報92.12.23(二)刊載

 

  修行學佛,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就必須要廣結善緣。不僅要結人緣,還要結善緣、結佛緣、結法緣。殺生,是缺乏慈悲心的行為。因為殺生,讓對方處於驚慌恐怖、承受失去生命的痛苦,就會與對方結惡緣;惡緣結多了,走到那裡,處處都是障礙,不僅自己的事業、學業不易成就,要想度眾生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為人處世當以慈悲為本懷,時時刻刻注意,不要殺害眾生的生命。

  基於慈悲心的道理,不僅要做到不殺生,而且更積極地來說要做到救生、護生。戒有止持、有作持。不殺生就是止,應該止的卻不止,這是犯戒;應該作的不作,這也是犯戒。例如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應該要趕快設法去救他,如果見死不救,缺乏慈悲心,在大乘菩薩戒來說,也算犯戒。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做到不殺人、不殺動物,看到動物受傷害,也要去幫助牠,或是放生,這些都是救生的行為。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七)──不偷盜
於自由時報92.12.25(四)刊載

 

  八關齋戒的第二條戒是不偷盜戒,戒文中規定:對於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及非他人給與者,決不妄取,不起貪心,更應常念布施及行布施事。持守不偷盜戒,消極來說是不要拿不屬於自己的物品,積極層面而言,不僅不拿他人的物品,進一步還要去救濟、布施、行種種供養。不偷盜的範圍廣含所有的財物,乃至於一草一木,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貪求。

  財物可分為人的財物、鬼神的財物、畜生的財物及河裡面飄流的財物,如果未經對方同意,拿取了上述任何一樣物品,就犯了偷盜戒。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在自己家庭裡,偷拿父母、兄弟姊妹的錢財,這也是犯戒;所以,不論是私人的、公家的財物,非經當事人同意,都不可以拿取。或者看到寺院中有人以水果供養佛菩薩,私自拿來食用,就是盜佛菩薩財物。此外,如果在住家附近,有繩子、棍子等物品,未經主人同意拿了這些東西;乃至於在河面上看到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東西,佔為己有這些都是犯盜戒。

  所以持守不偷盜戒要做到所有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就財物而言應如是持守不犯戒。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八)──六根收攝方名持戒清淨
於自由時報92.12.27(六)刊載

 

  要將偷盜戒實踐的很微細,不僅要做到不偷盜他人財物,更要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令馳散。如果沒有經過當事人的許可,偷看他人的信、偷看別人的書,都是眼睛犯盜戒;同樣的,考試時,偷瞄別人的答案,這也是偷看,這些都是眼睛犯盜戒。再微細來說,男眾看到漂亮的女眾,偷偷多看幾眼,這也是犯盜戒。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容易犯盜戒。偷聽即耳朵犯盜戒、鼻子偷聞香味,也犯盜戒。所以,真正持守不偷盜戒到最微細,六根不對外攀緣,這念心就不動了,達到寂滅的境界,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能夠做到寂然不動,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顯發。

  以前有一位比丘,在山上的池塘邊打坐。出定了之後看見池塘裡有很多荷花,花朵長得很鮮豔,這位比丘就開始欣賞花朵、聞花香。這時水神就現身告訴比丘:「你怎麼偷看、偷聞我的花呢?」比丘覺得奇怪,就問道:「我剛才看到有人,不但是看、是聞,還把池塘裡的花摘走了,你怎麼都不講一句話?而我並沒有拿你的花,只是看一看,怎麼說我偷看、偷聞呢?」

  水神回答:「我剛才看到您在這裡打坐,一身都是光明,你現在由於偷看、偷聞我的花,身上的光明都消失了!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至於那位路人,煩惱習氣重,講也沒有用,所以我就不講了。」由此可知,不偷盜戒有粗細之分,能夠持守到最微細,也能證到寂滅的境界。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樂
於自由時報92.12.30(二)刊載

 

  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以學律持戒為人所推崇,卻自認為連優婆塞所持守的五戒,都未能持守清淨;這誠然是大師律己甚嚴的自謙之詞,但卻由此可看出,要將戒持守的很清淨,確實不易。因為戒有粗、細之分,以偷盜戒為例,微細來說,眼睛偷看,眼睛犯盜戒;耳朵偷聽,耳朵犯盜戒;一般人的心始終向外攀緣,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犯盜戒,對外攀緣生分別、起煩惱,使本具的慈悲、智慧無法彰顯,就是在盜自己的功德法財。相對的,能夠將戒持守的很清淨,就能解脫煩惱。

  受八關齋戒,最基本能作到不盜他人財物,即是持戒。一切財物的範圍包括非常廣泛,一張紙、一隻鉛筆、一本書都是財物。甚至於打電話,公家的電話只有公事才使用,私事絕對不用,因為在公司打私人電話,假公濟私,雖然電話費並不昂貴,還是屬於偷盜。明白這些道理,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可以修行。能夠作到不偷盜就減少很多的業障,避免了很多的煩惱。

  一切財物只要不屬於自己的,見到了以後起了偷盜的心念,並運用種種方法達成目的,構成偷盜的行為,未來就必須要受報。因此,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屬於自己的財物不起貪心,不作非分之取,以上是就消極面來說。就積極面而言,不僅不拿他人的物品,進一步還要去救濟、布施、行種種供養,如此才能徹底轉化自己慳貪的習氣,凡事知足,自然心常喜樂。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7
八關齋戒(十)──不淫欲戒
於自由時報93.01.01(四 )刊載

 

  八關齋戒的第三條戒為不淫欲戒,戒文中提到:凡與男女,身相和合,皆名之為淫。受八關齋戒時,在家人亦當斷正淫,乃至不得起淫念。

  所謂「男女身相和合」,就是男根和女根身相接觸,產生性的行為,這就稱為淫。不過不僅是男眾與女眾,現今社會中,同性之間也會產生淫欲的行為。淫欲,在佛法來看都是不清淨的,是一種貪愛的煩惱;做了這些事情,心當中就會打妄想,意識就會昏沉。

  我們身體當中有三把火:淫欲之火、瞋恚之火與飢火。所謂「欲火燒身」,欲火是三把火中最厲害的,大家可以注意反照自己。男眾和女眾之間,只要起了一個欲愛心、貪愛心,心念一動,這一念心馬上就影響生理,身體就會發燒、發熱,這就是欲火的作用。這三把火一燒,心中不能作主,失去了智慧、失去了理智,就會造作惡業,造了惡業就要墮落、受惡報。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一)──欲愛是生死的根本
於自由時報93.01.03(六 )刊載

 

  淨土宗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阿含經》中云:「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只要有男女的愛著,這個念頭一動,就是受輪迴之因,招感未來世生死的果報,所以欲愛、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果起了一念淫欲心,不知道檢討反省、停止惡念,仍繼續不斷地打妄想的話,這個欲火就會愈燒愈厲害,到最後沒有辦法停止了,就產生強暴、淫欲、亂倫等行為。所謂「色膽包天」,因為這念心被欲火所燒,會使自己失去了理智、無法自我控制。因此不僅普通凡夫要避淫欲,佛經裡也講:「菩薩見欲,如避火坑。」即便證到了菩薩的境界,看到男女產生這一種性的行為,都要趕快避而遠之。

  欲愛是生死的根本。佛法中無論是禪、淨、密、律,各個宗派都是如此提醒世人。因此,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遠離淫欲。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二)──心中的三把火
於自由時報93.01.06(二 )刊載

 

  許多醫學研究證明,身體與心理互相關連,心中只要一動念頭,馬上就影響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火,除了欲火之外,還有瞋火與飢火。例如人在發脾氣的時候,面孔一會兒青、一會兒紅、一會兒白,這就是因為瞋火一起,憤怒的情緒馬上影響生理。所以,要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時時保持心平、心靜、心定與慈悲;以慈悲心化除瞋心,心平氣和,身體就會健康。如果不從淨化心念著手,等到身體受損才靠吃藥、打針予以補救、治療,實在很難得到健康。所以要時時保持慈悲心,不起惡念;即使起了瞋心,也要能夠馬上檢討反省,熄滅瞋火,如此一來,心情平和,自然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第三把火是飢火,一個人肚子餓了,肚子裡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燒。如果沒有定力,忍耐不住,加上自己經濟狀況不佳,為了滿足心中的欲望,就會去偷、去搶,如此就造了惡業。儒家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當人們享受富貴的時候,心中耽著逸樂,就容易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想到淫欲之事。在貧窮時,為了三餐心生煩惱,這時看到他人享受富貴,心起貪念,就會做出搶劫、偷盜等違法行為,來滿足自己。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不知運用佛法的智慧,熄滅心中的飢火,以至於造成種種過失。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三)──持戒清淨得出世解脫
於自由時報93.01.08(四 )刊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火:瞋火、飢火與欲火。這三把火當中,欲火對我們身心的影響最大,不但是異性之間,就算同性之間有了淫欲的行為,都是犯了不淫欲戒。不但是如此,就是自己使自己產生一種性的感受,也一樣是犯此罪過。

  持守不淫欲戒能保持心清淨,心清淨就能得解脫。如來的心就是清淨的心,因為身與心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所以心清淨,所感召的亦是清淨的報身,具足無量的功德與智慧。佛經中提到:「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尸羅就是戒,八關齋戒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等戒,假使持戒不清淨,所得到的禪定都不是正定,而是一種邪定,成不了佛,卻成了魔,由此可見持守不淫欲戒的重要性。

  五戒中有不邪淫戒,而在八關齋戒中則為不淫欲戒,在受持八關齋戒的一日一夜中,即使是在家居士,亦不能有淫欲的行為,因為持守八關齋戒是為了得出世的解脫,必須持戒清淨,令心保持清淨,才能出離生死輪迴,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佛陀真是大慈愍者,為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才制不淫欲戒。

  身、口、意不清淨,造作惡業,就會墮落,人生就是黑暗與痛苦。而八關齋戒是出世的戒法,奉行受持這八條戒,能幫助我們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業障消除,本具的智慧顯發,就能得到出世的解脫。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四)──不妄語戒
於自由時報93.01.10(六 )刊載

 

  八關齋戒中第四條戒為不妄語,制定大眾不得說虛妄不實的話,乃至須遠離口四過。看見了說是沒有看見,聽到了說是沒有聽見,或沒聽見說是聽見了,做了說是沒有做,沒有做說是做了,這都是妄語。持守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誠實言,同時更進一步還要遠離口業的四種過失:惡口、兩舌、妄言、綺語。

  為什麼佛要制不妄語戒?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兩種相好就是廣長舌相、梵音聲相,因為過去生生世世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妄言,才能得到廣長舌、梵音聲的果報。如果平時打妄語,或說了出家眾、在家眾等的過失,乃至於產生其他口業的過失,將來舌頭就會很短,短到連話都講不出來的惡報;造了惡業,就會產生諸如盲聾瘖啞的果報,所以為人處世,應當謹慎言行,切莫逞一時之快,造作來世惡報的苦果。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五)──不妄語的殊勝功德
於自由時報93.01.13(二 )刊載

 

  如果有人三世不妄語,他的舌頭一伸就可以到鼻尖上,相反地,如果舌頭沒這麼長,代表前世口業不清淨。佛從來不妄語,所以佛的舌廣而長,能覆面至髮際,稱為廣長舌相。此外,佛有梵音聲,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說法雖然只講一種語言,但世間上任何國度的人們,乃至於畜生及有情眾生都能聽得懂,不僅如此,而且一聽到佛陀的法音,身心熱惱盡消、清涼無比,當下即能契入佛法義理,可知佛說法的音聲中,蘊含殊勝的智慧與功德力。

  此外,佛的音聲沒有遠近,無遠弗屆。釋迦牟尼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要證明佛的音聲究竟能傳播到多遠,運用神通力,飛了幾十個國家,仍然聽得到空中有佛陀說法的聲音,這就是「梵音聲」不可思議的功德。生生世世口業清淨,才能成就廣長舌相及梵音聲的殊勝功德。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8
八關齋戒(十六)──大妄語罪
於自由時報93.01.15(四 )刊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造了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將來招感的果報輕者如表達能力不佳,說話詞不達意,或經常被人誹謗、欺騙,嚴重者甚至成為啞巴,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不欺騙他人,更進一步還要不犯口四過。

  妄語中造業最重的就是大妄語。沒有開悟說自己已開悟,沒有成道說自己已成道,沒有得到禪定說是得到禪定了,這些都是大妄語。現今社會上,有些人說自己是羅漢、菩薩乃至於如來佛轉世,或是假稱自己有種種神通,藉此求取名聞利養,這些都是犯了大妄語罪。《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尊者:「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凡犯大妄語罪的人,因為以邪見誑惑世人,往生後將墮入三塗惡道或無間地獄,受甚苦之惡報。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十七)──何謂方便妄語
於自由時報93.01.17(六 )刊載

 

  妄語中有一種方便妄語,這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方便權巧說妄語,非本著圖己名利的惡心,所以不算犯戒。過去,有一隻兔子因為被獵人追捕,逃命中,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就鑽到老和尚的長衫下擺裡。獵人追到,問老和尚是否有發現一隻兔子?老和尚為了保護兔子的性命,就回答:「兔子已往前面跑走了」。雖然老和尚說了妄語,卻是基於大慈悲心,為救護眾生而說,並不犯過失。

  以前有位法師出外行腳,看到山谷裡放出一道紅光,這位法師一看便知道山谷裡有修行人,於是就走進山谷裡,結果發現一位老太太。法師問這位老太太修持什麼法門?這位老太太說道:「我念六字大明咒。」法師心想:「原來是這位老太太精勤持咒,產生定力,所以才會放光。」便再問:「您這六字大明咒是怎麼念的?」老太太回答:「唵嘛呢叭咪『牛』。」法師一聽就說:「老菩薩,您念錯了。應該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對。」老太太聽了一驚,心想這二十年的修行都白費了。這位法師講完就走了,到了山頭再回頭一看發現山谷中充滿黑氣,知道是老太太心中起了煩惱、憂愁,於是趕快返回說道:「剛才我說唵嘛呢叭咪『吽』是考驗您對法門有沒有信心?其實唵嘛呢叭咪『牛』才是對的。」老太太一聽非常高興,又開始念唵嘛呢叭咪「牛」。這位法師離開後,回頭一看,山谷裡面又放出紅光了。

  因為老太太對這個法門又起了信心,念到相應,產生定力,所以才又放紅光。如果這個法師不用方便妄語,可能這位老太太就退失道行、退失菩提心了。不過,開方便也要有智慧,為了利益眾生不得已而說,才不至於因濫開方便導致種種過患。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十八)──遠離口四過
於自由時報93.01.20(二 )刊載

 

  持守不妄語戒,不僅要做到不欺騙他人,更進一步還要不犯口四過。口四過是指: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惡口」就是說不好聽的話,有的人經常習慣口出惡語穢言,且不只是罵人,若遇天氣不好,連續好幾天刮風、下雨,順口罵風、罵雨,或是生活中,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馬上罵東罵西,這都是惡口。惡口者,此生命盡之後,將墮入三塗惡道,或墮地獄,割舌令自啖食;或墮餓鬼道,口中蛆膿流出;或墮畜生道,食啖糞穢,人聞其聲,都心生嫌惡。罪畢為人,面貌醜陋,口臭唇缺,且常遭他人誹謗。

  「兩舌」是指於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常撥弄是非者,未來將招感聾啞、子女不聽話、眷屬時常爭鬥等果報。其次,凡是會令人增長淫念的言辭,或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現世所說不為人信,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即是過去綺語所感的果報。犯了惡口、兩舌、綺語等過失,口業就不清淨,所以持守不妄語戒除了不欺騙他人,還要作到遠離口四過。

  佛除了有梵音聲、廣長舌相,還有上味相。一般人口業不清淨,所以飲食還要以種種醬料調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時即不犯口四過,因此不論是什麼食物,進到口中皆為上妙美味。佛能夠具足種種功德,都是過去世積極修善因而得來的。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從日常生活開始作起,檢討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過?如果有,馬上就加以改進,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努力,口業就會愈來愈誠正、清淨,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種種功德,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十九)──不飲酒戒
於自由時報93.01.22(四 )刊載

 

  八關齋戒中第五條戒為不飲酒戒,在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內,除了要作到不飲酒,更進一步還要作到不思念飲酒之事,不勸人飲,亦不涉足賣酒、喝酒的場所。

  不飲酒戒,是禁戒不得飲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飲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無論是五穀雜糧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飲用。不但是不飲酒,連想都不要想,因為法從心生,心當中一想就產生了一個惡因,就是一個境界現前。此外,亦不勸人飲酒,甚至連賣酒、喝酒的場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發飲酒習氣,此外也避免他人對自己產生懷疑,能夠作到這些,就是徹底將這一條戒持守清淨了。

  《梵網經菩薩戒》中說,「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勸人飲酒,或為他人斟酒,會得五百世無手的果報;墮入畜生道即是無手,即便身而為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講的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的道理,要想求得未來的善果,現在就要不種惡因。

  不飲酒就是不種惡因,因為酒暍多了,會帶來許多壞處。如酒能傷身,喝多了酒,會對身體產生種種不良的影響,所以喝酒就等於慢性自殺一樣。因此不論從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應當戒酒。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二十)──飲酒的過失
於自由時報93.01.24(六 )刊載

 

  飲酒的壞處很多,酒除了會傷身以外,還會亂性、壞事。飲酒會令人神智糊塗,所以酒後開車會出車禍,另外,神智不清、喪失判斷力的情況下,往往會作出許多錯誤的決定,等到清醒之後,再後悔也已來不及了。

  酒能亂性,飲酒之後迷失了本性,心當中就會產生性的欲望,因為喪失理智的緣故,可能就會出現性侵害乃至亂倫等行為。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遠行回到家中,剛好家人都外出了,由於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壺酒,以為裡面裝的是開水,便一口飲盡。酒興發作後,正巧鄰人的雞跑進家中,這位居士就將雞殺了作為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際,鄰人的妻子來找雞,便強迫與之產生性行為。鄰人發現之後,告到官府,這位居士還不承認。這位居士因犯了不飲酒戒,其餘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飲酒的過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飲酒戒,的確有其甚深涵義。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二十一)──不飲酒戒的制戒緣起
於自由時報93.02.05(四 )刊載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間,並未制戒,只說一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證果。但後來人心惡念漸多,根機漸鈍,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隨犯隨制,目的是讓弟子依止戒律的規範而斷惡修善。所以每一條戒,都有它的制戒緣起,不飲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時代,某處村莊裡有一條毒龍,這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莊稼及當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尊者聽說了這件事,就運用神通降伏這條毒龍。因此村民對他極為敬重,紛紛請他到家中接受供養。一天,有一位信徒供養他飯菜及酒,這時,因佛陀尚未制不飲酒戒,所以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養,結束應供之後即離開居士家。快要到達精舍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覺,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來,小蟲、蟾蜍聞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臉,吃這些嘔吐物。

  這時,釋迦牟尼佛帶領了很多弟子由此經過,恰好看到這個情形,就告訴大眾,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龍,而酒醉了之後,不但不能降龍,連蟾蜍都降伏不了。因為這位尊者的示現,讓大眾明白飲酒有無量過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由此可知,戒實非束縛,而是佛陀為避免眾生造惡業之慈悲護念。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二十二)──戒除飲酒 智慧清明
於自由時報93.02.07(六 )刊載

 

  飲酒有無量過失。中國古代有很多英雄豪傑,都是因為貪杯中酒的緣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業,歷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說「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兒外,便是長生不老方。」正因酒對我們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飲酒戒。

  不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聖先師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飲酒,無論是對自己的事業與道業、以及對家庭、社會,都有很大的幫助。

  或許有的人會說,飲酒過度才會造成過失,那只要節制飲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實,人有貪心,初初開始先喝半杯,習慣了之後成了一杯,幾杯下來不知不覺就喝了一瓶,到最後上癮了就成了酒鬼。過去大陸有一位喜歡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馬上就抽煙,當時在大陸是抽旱煙,老先生點燃煙草之後,用嘴一吹,因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燒死。關於飲酒傷身乃至於致命的公案還有很多,都在告誡我們不飲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飲酒戒,不僅要作到滴酒不沾,還要更進一步作到不思念飲酒之事,不勸人飲,及不涉足賣酒、喝酒的場所,漸漸將飲酒的習氣斷除,才能完全不犯惡因,未來即不會招感苦果。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19
八關齋戒(二十三)──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於自由時報93.02.10(二 )刊載

 

  第六條戒是「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環、項鍊及華麗的衣服,亦不可賭博。古時印度人喜歡將香花貫串起來,戴在頭上或身體上作裝飾,此即是鬘。香花鬘為妝飾品的代表,「不著香花鬘」,包括不得戴耳環、項鍊、手鐲、戒指等妝飾品。

  「不香油塗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產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產品,喜歡使用的人認為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聞到這香味就會打噴涕,或認為這味道難聞,所以味道好不好聞是因人心的執著不同而定;又如人們認為糞便是臭,廁所裡的蛆蟲卻認為糞便是香,香與臭其實都是虛妄的。所以仔細去思維便會發現,使用這些物品其實對自己並沒有好處,還浪費錢財。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脂粉、香水、耳環、華麗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擁有很多華麗的衣服、珠寶、項鍊,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連走路都要提心吊膽,時時擔心自己數十萬元的衣服,會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煙燒壞。假使惡人看到自己擁有這些,起了貪心,可能連性命都會因此喪失,體悟到這些道理,就能明瞭如果沒有這些妝飾品及華麗的衣服,心中無所牽掛,實在是很自在。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四)──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於自由時報93.02.12(四 )刊載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戲,作種種娛樂性的活動。「不往觀聽」,不但自己不作,連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要聽,因為這些塵境會使心意識散亂顛倒,失去正念。這些聲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暫時的滿足,等到刺激一過,心當中依舊空虛、煩惱。這些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追求攀緣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六識,塵就是塵勞,塵就是一種刺激、一種塵境。譬如說我們看外面的東西,起初認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會疲勞,接著會打瞌睡,這是因為塵勞刺激眼根,使眼睛漸漸中毒,對生理、心理產生許多副作用;六根染著塵境時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產生病症,才去就醫,其實這些病源來自平時貪著外境,不斷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後就是生病的果報。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實在是如此的。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五)──遠離聲色 心得解脫
於自由時報93.02.14(六 )刊載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就現代來講,不僅是不要去聽、去看歌舞表演,連電視、電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這念心清淨,真正達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關齋戒這一日一夜期間要住在道場裡,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收音機、電視機,親人在觀看,自己不能不聽、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會看到、耳朵也會聽到,雖然只是短暫的時間,無形當中持戒就不清淨了。

  所以持戒有粗細之分,粗就是不看、不聽,不過雖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聽,不小心聽到或看到了,心當中還是會蠢蠢欲動,這就是六根攀緣所造成的習氣。所以持守八關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實踐,戒掉粗的習氣,然後再慢慢將細微的習氣除掉,由淺入深,最後就能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六)──不坐臥高廣大床
於自由時報93.02.17(二 )刊載

 

  第七條戒為「不坐臥高廣大床」,舒適柔軟、高廣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臥。佛法是先斷外緣,譬如大眾到道場中打禪七,看到禪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裡看到舒適柔軟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謂「心隨境轉」,一般人會隨外面境界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淨,我們的心就會產生清淨的念頭;若身處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環境中,我們的心就會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臥高廣大床」戒,為保持心念的清淨,最好遠離種種思念惡法的因緣。

  高廣大床的「高」是指高度,從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過如來八指就算高。如來指釋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長,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廣就是一個人睡覺翻身不會掉到床下的寬度,約一公尺半左右。超過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廣。道場中大眾睡在通舖,雖然高超過一尺六寸、寬超過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廣,因為每個人所睡的空間還等於是一個單人床。

  以上是以尺碼論高廣,還有以質料論高廣,漆彩雕刻及紗絹帳褥之類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廣大床。坐臥高廣大床不但易使人產生淫念,而且會產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為了避免這些煩惱,所以不要坐臥高廣大床。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七)──坐臥高廣床座的過患
於自由時報93.02.19(四 )刊載

 

  在未證到佛果之前,心當中仍有習氣存在,易受外境影響,產生種種心念。如坐臥高廣床座易引發人們的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惡念,為了避免這些煩惱,佛陀制戒佛弟子們不可坐臥高廣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十一歲即出家,出家之後非常精進用功,精通三藏,十三歲就陞座說法,唐僖宗還拜他為國師,當時的詩人李商隱非常敬重悟達國師,曾作一首詩讚歎:「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之年祇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沙彌是指出了家受沙彌十戒,但還沒受三壇大戒的出家眾,所以無論年紀大小,只要沒有受過大戒的出家眾都稱為沙彌。悟達國師在還沒受大戒時就陞座說法,當時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聞名前來聽講的多達上萬人,所以說是「沙彌說法沙門聽」。「似師之年祇攜瓶」,一般像悟達國師這個年紀的出家眾,只是幫師父端茶遞水,可是悟達國師卻能登台說法給這麼多人聽,所謂道無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靈;這念心性人人本具,對道有所體悟,非關年齡的大小。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於自由時報93.02.21(六)刊載

 

  為表達對悟達國師的崇敬,唐懿宗特別送他一個沉香座,這個沉香座不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達國師看到連皇帝都來聽經,又贈與名貴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蓋上,形成一個人面瘡,人面瘡的眉目口齒具備,還會吞咬食物,令國師痛苦不堪,遍請國內名醫診治,都束手無策。悟達國師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顧過一位病僧,僧人痊癒後感謝悟達國師的照顧,臨行之際特別叮嚀:「以後如果您碰到磨難,或者有生命的危險,那時就到四川九隴山來找我,那地方有兩棵大松樹作為標誌,只要敲敲松樹,我就會出現了。」

  想起過去那位病僧臨別的叮囑,悟達國師便前往四川的九隴山拜訪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帶悟達國師到巖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來治療人面瘡,當悟達國師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忽然出聲說:「慢一點!今日迦諾迦尊者賜你『三昧水』洗滌,使我得到解脫,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找你,不過我要把這當中的因果說清楚,讓你了解。」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0
八關齋戒(二十九)──從起心動念處修行
於自由時報93.02.24(二)刊載

 

  悟達國師膝蓋上的人面瘡說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漢朝的時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錯,當時我主張削除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國之亂。為了撫平諸侯的憤怒,你建議將我腰斬以平息諸亂。由於你的一句話,使我無辜冤死,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都想要報這個仇恨。然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守戒嚴謹,因為戒德所以舉身光明,使我無法靠近。現在因為唐懿宗所贈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貪心與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機附在你的膝蓋報仇雪恨。不過你有很大的福報,供養了迦諾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調解宿世冤仇,我才願意與你了結這段恩怨。」悟達國師聽了,心中不覺凜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誠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蓋,人面瘡隨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動念處修。悟達國師十世持戒精嚴,只因高廣床座生起一念貪心,便損福招報,一般人想做到不隨外境起心動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臥高廣大床」戒,不用這麼好的物品,就不會起貪心、慢心。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1
八關齋戒(三十)──不非時食
於自由時報93.02.26(四)刊載

 

  第八條戒為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毘羅三昧經》提到:「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學佛,要向佛學習,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言為己言,以佛行為己行,如此實踐,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經上講,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時節因緣。為了斷除六道輪迴的因,所以要養成過午不食的習慣。

  修行學佛,先從事上開始養成佛的習慣,漸漸使心得到寧靜與安定透過檢討反省,化除所有的煩惱,體悟到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關齋戒,持守「不非時食戒」,習佛所行,先從事上開始練習,事上、理上皆精進,漸漸便能趣入佛道。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1
八關齋戒(三十一)──不非時食的制戒緣起
於自由時報93.02.28(六)刊載

 

   佛陀時代,原本僧眾晚上也可以出去托缽。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缽,走著走著來到一位居士家,發現這戶人家門關起來了,想去敲門卻又擔心打擾了居士,就在門外等到有人出來,才上前去化緣。身材高大且皮膚黝黑的迦留陀夷,見到女主人出來後即走上前去,此時剛好天空出現一陣閃電,在視線不明的情況下,這位婦人一看見迦留陀夷尊者以為是個鬼,當場就嚇昏了,腹中的胎兒也因此流產。

  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後,就召集所有的僧眾開會。佛陀告訴弟子們,出家眾為了吃一餐飯,打擾居士,惹了這些禍患,所以佛就藉這個因緣講過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時代,僧眾的修行方式是專門聽經聞法及靜坐,佛即規定吃多了不好,因為吃多了,打坐的時候容易昏沉;不過不吃也不行,不吃沒有精神,也容易昏沉。吃多了除了昏沉以外,還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有脹氣、排放臭氣之虞。

  佛告訴弟子們,打坐的時候,最好只吃八分飽,不要吃太多,如此靜坐時就沒有昏沉、少妄想,較易與清淨心相應。其次,持午又可以斷六道因,所以過午不食有種種的利益。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1
八關齋戒(三十二)──持午的開緣條件
於自由時報93.03.02(二)刊載

 

   持不非時食戒有種種的利益。然而有些人體弱多病,為了持這一條戒,身體不健康,沒有精神,無法用功,此時就必須開方便,多餐少食。開緣的方法就是合掌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賜弟子方便藥石。」晚上吃東西就好比是吃藥,為了要繼續用功修行而吃,不是為了滿足貪欲而用。

  我們身上有無量的細胞,吃東西是為了提供營養給細胞。眾生皆有我執,迷執色身為「我」,於是把細胞當作自己。佛經裏提到:我們身上有八萬四千戶蟲,由細胞的角度來看確實在是如此的,人類身體裡也有許多寄生蟲,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因為這些細胞、寄生蟲需要吃,所以自己才會餓、想吃。

  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因緣和合即有,因緣不具足即壞滅,因為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夠如實了知身體本是空性,破除我執的人,就能夠經常入空定,在入定當中,身心凊淨,即使不吃也一樣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這些細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體來修行,為了調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餓,也不能太飽。因為身體虛弱多病,所以開方便晚上用餐,就稱之為「藥石」。吃東西要適可而止,這就是從事上來遠離不清淨的因。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1
八關齋戒(三十三)──無住生心即是道
於自由時報93.03.04(四)刊載

 

   不非食時戒從理上來講,有其更進一步的意義。禪宗祖師說:「終日著衣,未嘗挂一縷絲;終日喫飯,未嘗咬一粒米」,一般人覺得很難理解,其實悟通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處處都是道。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個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棄。明白吃東西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是在調身;保持能知的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著,不起憎愛取捨。能夠做到這些,吃了就如同沒有吃一樣。

  更進一步,知道一切諸法緣起、一切諸法皆空性,當下這念無憎愛、不落兩邊的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這念心,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關齋戒就是幫助我們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這念無住心、菩提心。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2
八關齋戒(三十四)──恆順眾生圓融持戒
於自由時報93.03.06(六)刊載

 

   佛法告訴我們面對種種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不好的,也不嫌棄。例如有些人經常不斷地在添購新衣,貪著穿著,不僅是浪費,心念常在貪愛取捨中,也是一種染緣;不在物質中起貪著,心才能有定、有慧。

  雖不貪著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莊嚴的衣服還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貪愛就好了。如觀世音菩薩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纓絡,為了度化眾生如此示現,看到菩薩這般莊嚴,大眾馬上能生起恭敬心、歡喜心,願意薰修佛法。以這樣的心念來穿衣,又與一般人愛好華麗的貪愛有別。

  受持八關齋戒,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幫助我們契入這一念清淨的無住心。回到社會上,就要學觀世音菩薩,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或穿戴華麗、或衣著樸實,隨順時節因緣,運用不同的方便度化眾生。若要去度喜歡莊嚴富貴的人,就可以穿得華麗。若要度喜歡樸實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為聽了八關齋戒,對戒文產生執著,不知融通,就容易出問題。例如女眾受了「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戒之後,回到家裡,既不梳頭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裡不歡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問題。如果是男眾,頭髮也不梳理,鬍子也不刮,邋里邋遢,連基本的整齊都做不到,不僅是錯誤的持戒觀念,別人看了也不敢親近。所以,在道場中受八關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從事到理,回歸這念清淨心。回到社會上,就要恆順眾生,受持不非時食戒也是如此。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2
八關齋戒(三十五)──隨遇而安 身心自在
於自由時報93.03.20(六)刊載

 

   佛陀制不非時食戒,目的就是要減少我們的貪心。人一接觸外在塵境就容易起貪著,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心中執著分別,在財、色、名、食、睡中,計較、貪愛,就易墮落、招罪過。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執於事相,卻疏於心上用功;或執

於理,卻不願於事上的實踐,這些都偏到一邊去了。大乘菩薩事理圓融,心恆在定慧,對境不生貪愛分別,因此能隨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執著,穿壞的也不煩惱,心中能夠定慧等持,不起分別執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則處處都是道場。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順應因緣行菩薩道,就是有事有理,將這樣的體悟落實在生活中,穿衣吃飯都是佛法。

  禪宗祖師說,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因為在挑柴運米的時候,這念作主的心始終存在,保持定力與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壞,沒有取捨憎愛,在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時間、空間得到解脫,這就是佛法的真義。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2
八關齋戒(三十六)──事理並重 進趣佛道
於自由時報93.03.23(二)刊載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淺之分。有人是由理體悟到事;有人是從事體悟到理,無論如何,事和理皆是一體,不可偏廢。明白這些道理,可以檢討反省,吃東西是不是還有貪愛?吃到不好吃的東西,是不是心當中會有煩惱?一般人貪愛的心未除,面對種種境界都會有分別取捨的煩惱,只不過深、淺有別而已。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就先要持戒清淨,藉由事上的遠離,幫助自己的心能契入無住之理。所以佛制戒有其精神及緣起,並不是先把一條一條的戒制好,硬性規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適當的因緣,弟子們真正認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後方才制戒,不非時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為體弱而開緣用藥石,晚上進食之前合掌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賜弟子方便藥石。」如此午後吃東西就沒有罪過,就是清淨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貪心,這是不非時食戒的根本精神。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2
八關齋戒(三十七)──時間的感受,因心而生
於自由時報93.03.30(二)刊載

 

   不非時食戒的時間是以人間為準。雖然同樣身處在這個空間,每一個眾生所感受的時間長短都不同。人道的眾生煩惱太多,分別、執著、苦惱,正所謂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覺得時間過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歲,在天上一天,人間已過五十年。

  例如我們坐在禪堂裏面聽經、打坐,每一個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樣,所感受的時間觀念也會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詳,一個鐘頭很快就過去了;相反的,初學打坐的人,坐在禪堂裏,雙腿又痠又麻又痛,真是時間難熬。同樣在一個空間中,因為心境的不同,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學生在學校裏面上課,專注聽課的學生,聽到連被蚊蟲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課鈴一響,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相反的,學生覺得老師課上得不好,自己也聽不懂,東張西望之餘,還不斷看手錶,想著怎麼還不下課?愈看愈覺得時間過得愈長。所以對時間的感受是從心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我們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經中提到:「法從心生」。悟到這個道理,就開悟了。悟到這念心沒有生滅,不動、無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體。沒有達到這個體,就要先從事相做起,實踐每一條戒,才能幫助自己真正契入這一念清淨心、不動心。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5-21 00:22
八關齋戒(三十八)──不非時食戒,以人道為根本
於自由時報93.04.01(四)刊載

 

   每一個眾生對時間的感受皆不同,不僅天上和人間有所差別,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人和畜生對時間的認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類認為一天二十四小時很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可是同樣是一天,對小昆蟲來說,牠會感覺是好幾年。所以眾生無量,世界無量,確實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體有八萬四千戶蟲,一般人覺得這個身體是自己的,但身體裏面的蟲並不這麼認為,人體對牠們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牠的世界;我們認為牠是寄生蟲,很討厭牠,但蟲子會認為我們是在妨礙牠。慢慢去觀察,就會發現同樣在這個世界中,每個眾生對於時間、空間的感受都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為報母恩,曾到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請問:「釋尊,您到天上來,這是我們的大福報。我們想以飲食供養您,不過天上和人間的時間不一樣,我們要用那一道的時間為標準呢?」釋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間的時間來供養。」因為佛住在人間,所以是以人為根本,否則如果用天上的時間,那和人間的時間就相差很遠了。如忉利天這一層天的天壽是一千歲,天上一日一夜就等於人間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時間來供養佛,每天供養一次就是人間一百年供養一次,一般人活不到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不非時食戒是以人的時間為根本。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