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佛陀为何不愿意回答有关“十四难”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碧琉璃光    时间: 2015-4-11 21:13
标题: 佛陀为何不愿意回答有关“十四难”的问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陀的住处,跟佛陀说:“佛陀,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陀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老病死的烦恼。此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举了一个譬喻继续说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哪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这时,佛陀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听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途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陀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大智度论》中记载“十四难”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不答,原因为(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难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答。

       在佛教经典中,佛陀对有些问题不予回答,这就是有名的十四无记。可归纳为四类16个问题。

      第一类问题:这世界:(1)是永恒的?(2)还是非永恒的?(3)是既永恒又非永恒?(4)还是非永恒又非不永恒?

      第二类问题:这世界:(1)是有限的?(2)还是无限的?(3)是既有限又无限?(4)还是非有限又非无限?

       第三类问题:证得大觉的圣者(或如来)死去以后:(1)是存在?(2)还是不存在?(3)是既存在又不存在?(4)还是非存亦非不存在?

      第四类问题:心灵与肉体:(1)是一?(2)是异?(3)是既一又异?(4)还是非一非异?

       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类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家和宗教家,朝夕研究,极欲解决,但均无明确之结果。由于其宗教意义巨大,当时很多的学者和宗教领袖都想和释迦牟尼探讨这些问题,以期获得圆满的回答。可是,佛陀一概坚决拒绝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佛典中常说的“十四无记”,又作“十四不可记”或者“十四难”。

      根据《俱舍论》卷19记载,此“十四无记”即:(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亦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

     《大智度论•卷二》如此评述这个问题:“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

   (1)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2)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3)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4)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5)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6)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7)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8)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白话翻译大致是:如果佛真是无所不知者,那么这十四类问题为什么不予回答呢?其原因是:

   (1)所问的问题本身不是事实所以不答,问题本身在常见和断见中都不存在,因此不给予回答。例如有人问你从牛角那里挤出来几升牛奶?这是“非问”,不应回答。

   (2)另外,佛家认为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始无终,都是处于因缘和合而成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最初”。

   (3)还有,如果回答了这类问题,会对人无益,甚至失堕到邪恶之中,所以不给予回答。比如问题本身遮盖或违背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就像所渡之处有鲨鱼、毒蛇一样,不应该通过这样的地方将人渡到对岸,应该首先在安隐无忧患的地方才表示可将人渡到对岸。

     譬如月亮是否为古人或“外星人”制造的问题,本身与修行的根本——真如佛性之理无关,相反还可能使人在猎奇的过程中妨碍证悟真如佛性之理。事实已经证明,有的人在对外星人等猎奇的过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相信大脑之中的幻觉,从而导致了精神失常。这些都是应该吸取的教训。所以,回答或讲解这类障碍或违背真如佛性之理的问题,极易将众生引入邪路。

   (4)再有,如果有的事情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清楚得了的,对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为什么呢?因为讲解了这样的问题,徒劳无益或者适得其反。比如一个文盲问,请给我讲一讲高等数学好吗?如果给讲了,对对方是徒劳无益的。

      又比如,有人问修行很好的人,请问您在禅定中都感受到了什么?这是自证的内容,应不答。如果回答了,就像给盲人讲解太阳的光芒一样,对方难以理解,甚至认为在瞎说、欺骗自己。

   (5)如果有人将无说成有,将有说成无,这不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佛有不说成无,无也不说成有,佛只是围绕着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进行说明。
佛为什么和“一切智人”的回答不一样呢?譬如太阳,无论高低、平地等一而照。佛也这样,不将有说成无,无说成有,而是常说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的智慧之光同一照耀诸法。如果有人问佛,十二因缘是佛做的吗?佛会说不是佛,也不是其他人做的,而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6)另外对于回答就会有过错的问题,不应回答。比如有人问,石女黄门(不能生育的人,女称石女,男称黄门)生的孩子长得高吗?好看吗?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只要你回答高低、美丑就是错误的,因为她(他)根本没生育孩子。

   (7)另外,问题本身是邪见,而佛所持的是真实正见,所以对问题置而不答。

   (8)另外,不回答就是对问题的回答,由此而不回答。比如,有恶人问:听说你很有修养,不和一般人见识,请说给我听听。如此不答即为答。

(一)世间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能恒久存在)。
(二)世间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常的(不能恒久存在)。
(三)世间亦常亦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也是无常的。
(四)世间非常非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既不是有常的也不是无常的。
(五)世间有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有终端,有限的)。
(六)世间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边的(没有终端,无限的)。
(七)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九)如来死后有——有人说如来死后还有(保留了某种主体)。
(十)如来死后无——有人说如来死后归无。
(十一)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有人说如来死后既是还有也是归无。
(十二)如来死后亦非有亦非无——有人说如来死后既不是还有也不是归无。
(十三)命身一——有人说命(生命的主体)就是身体。
(十四)命身异——有人说命不是身体。

    “无记”是梵语avya^kr!ta的汉译,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十四无记”,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
(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

      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确的答复。《大智度论》卷二称之为“十四难”该卷曾解释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总之,这十四种问题是外道由于断常一异等妄见而产生的邪执。其中前十二项是就有无等四句而言,后二项是就一异而言。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更将前十二项就世间与我加以区分,而成十六种。

      来源:网络

作者: 妙馨    时间: 2015-5-15 15:46
赞叹佛陀的大智慧!

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em (18):}{:em (18):}   {:em (9):}
作者: 智文    时间: 2015-5-27 12:45
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em (18):}
作者: 碧琉璃光    时间: 2015-7-10 23:35
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em (18):}{:em (18):}{:em (18):}{:em (9):}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