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法华经》导读(四)(宗舜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明州白衣智证    时间: 2015-2-10 12:32
标题: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法华经》导读(四)(宗舜法师)
  第五品叫《药草喻品》。佛说大草中草小草,大树小树,叫三草二木。比喻众生根机有别,随其所堪而为说法。在《药草喻品》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注意这个“密云弥布”,是法雨,是佛说的法,它是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一片大云彩笼盖一切众生。“一时等澍”,是指雨同一时间降下来,“其泽普洽”,普洽就是无不周遍,都能够得到浇灌。“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一切的树木,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小小的小草;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稍微高一点的;还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就好像大象、狮子、兔子到河边饮水,那一河的河水不是因为它是大象就多给它一点,它是小兔子就少给它一点。那是怎么样呢?我的水就在这里,你能喝多少到肚子里去,看你的腹量。我的法雨一味平等,看你的容量有多少。你能够接受得多就多吸收,接受得少就少吸收,与我无干,我并没有针对你故意少给你说一点,针对他特别多给他说一点,这就叫做“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虽然是同一场雨滋润的,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根器有差别,所以他们受到的利益,也有差别。

  这就是我今天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判机不判教。佛所说之法,无论声闻乘,讲四谛十二因缘;还是菩萨乘,真实成佛之道;无论禅净密,乃至其他修学法门,都是“一雨”,都是佛降注的甘露法雨,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别。不是说我今天主张一乘实相之道,那么就否定声闻缘觉之乘。佛已经说了,没有三乘,只有一乘。佛说,我为了让你们能够理解,所以说了三乘,那是方便说。其实哪有三乘呢?为了你们的根机、你们凡夫的分别妄想,所以我才说有大小显密,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在我这里,法雨一味,因你的心境变化,包括你能接受多少,在你的内心深处映照出来有所谓的大、小、显、密,产生各种不同的对佛法的判摄。

  今天如果我们再妄加评判说佛陀的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这个法快那个法慢,那个法应学这个法不应学,都是在对如来一味平等之法诽谤。因为你并不知道,这不是佛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你的根机跟这些法不能相应,于是你就怀疑诽谤,狐疑不信,跟五千人退席其实没有两样。所以,学了《药草喻品》就会明白,我们不要随便去判摄,认为释迦一代时教有所谓的大小偏圆。古来的大德没有像我们今天这么重的分别心,而且我们今天不光是分别,甚至还动不动诽谤。过去是尽量在融通,现在是拼命诽谤。树立门派、宗派见解,互相攻击,互相诽谤,很严重。

  今天读了《药草喻品》,你就应明白,其实只是根机问题。我们可以说我是显乘根机,你是密乘根机;你是大乘根机,我是小乘根机;你是适合修这一类法的根器,我是适合修那一类法的根器。你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大小,根器有差异,而不是妄自评判佛所说的教法有什么优劣,那就对了。《药草喻品》里面讲的“三草二木”的譬喻,就是涵盖了声闻缘觉乃至菩萨,都是随自己根性大小,从佛法里面得到受用。所以,我们今天学完这个导读,读完《法华经》,不要再有那种门户之见。不是说要你什么都去学,而是说在内心深处要尊重,要赞叹。只要是信受佛法,只要是修行佛道,都要赞叹。但是学不学要看我们现在机缘够不够成熟,如果根器还达不到,心中多多忏悔即可,发愿将来学修。

  佛在这一《药草喻品》里面说“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注意,“皆令欢喜”,对于小乘根器的人为其说小乘法,令他欢喜;对于大乘根器的人为其说大乘法,令他欢喜。就不必为小乘人说大乘法,令他烦恼;或者对一个大乘根器发菩提心的人,教他去修学声闻乘法,比如让他念佛好了,或者参禅学密好了。不要令他不欢喜,要“皆令欢喜”,还要“快得善利”,开开心心地得到善利,真正的利益。否则勉勉强强在那学,心中怀疑,不能完全安住,这样别扭何必呢?

  外在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内在业力的感召,看到的外面悦意不悦意的境界、看到的人,都是自己内心的外在显现。心理学有个“孕妇效应”—怀孕了就发现满街都是孕妇。这是因为你格外关注到这一点之后,注意力投射到上面,就会找共业相感的一系列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一算命我们就会说,哦,好准哦!因为你把任何事情都跟他联系起来了,他就准了。心理学上叫“孕妇效应”,佛法上面叫“共业相感”。因为你的内在业力召感外面的境界,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跟我相似的人在那儿,你如果不关注这块儿,就发现一个都没有。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像镜子一样的投射。什么东西多一点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其实它已经在呈现你今天的状况。我们不必去勉强自己在根机不具足的时候学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东西,就安住在自己现有的状态里面好好地去学修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诽谤正法,千万小心。听到人家修学什么,欢喜赞叹,但是我暂时做不到,我也不勉强自己去学,这样就可以。而且是佛所讲的法,有益无害。如果伤害你了,这个可能就是你暂时不相应。

(唐)郭德 书 《妙法莲华经》卷五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听完之后一定是得到好的受用;如果学了这个法之后,不是顺缘多,而是逆缘违缘多起来了,那可能修法有问题。有佛力的加持,一定得到法喜,一定得到受用,一定减轻障碍,一定有利。不可能越学障碍越多,绝无是处。“现世安隐”,这一世很安稳。而且来生生到善处,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其他。还要“以道受乐,亦得闻法”。闻法之后,要“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根据能力的大小,渐渐地入道。这就是第五品讲的内容。

  第六品是《授记品》,佛为摩诃迦叶等诸大阿罗汉授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讲得很细,但是这一块内容是非常非常好的,每一处都能够使我们得到利益。比如这个地方,“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这就讲声闻授记的一个真实心理。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棒。比如一个乞丐,忽然得到了一个国王才能吃到的豪华宴会的饮食,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他并不是扑上去,而是想为什么会给我这个呢?是不是要害我?里面有没有毒?“心犹怀疑惧”,怀疑恐惧。“未敢即便食”,不敢随便吃。这是真实反应。不要以为乞丐逮到什么东西都吃。他自己找的东西,有毒他也吃。如果是你给他,他则会想,你为什么给我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有人常常会这样。我们生活中遇到人或者事都会想,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你对我有什么企图?为了保护自己,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这样。疑惧,怀疑恐怖。那怎么办呢,“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国王说你可以吃,这个是我都吃的东西。有许可的意思,消除了怀疑恐惧。有人教他吃,说放心,没毒,可以吃。有的时候人需要一点信心的支持。有人说,遇到事情我不解释,相信我的人总是相信我,不信的人怎么解释他也会怀疑我,因而不去解释。他表面很清高,觉得我这样做很对。我每次都跟他说不要这样。为什么呢?即使你知道,相信你的人、爱你的人会相信你,但是你要给他一个支持的理由,哪怕从你嘴里说出来:我没有这样做!他也觉得找到了一个支撑自己相信你的一个支柱。你给这些爱你的人一些理由,一个坚强的理由,一个坚定的理由,比不去解释,你们爱信就信要好得多。信不信固然是他的事,但是说不说真还就是你的事。如果你真要去为爱你的人着想,就要给他们一个解释,不要过于自我。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只有亲耳听到您给我授记我才相信,所以佛为摩诃迦叶等四大弟子授记。为什么会为声闻人授记?佛就讲了一个《化城喻品》。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既然您今天在法华会上给我授记,您干嘛过去不跟我说呢?您可以上来就跟我讲啊,您为什么这么忽悠我?给我弄了这么半天,弄得我天天都伤心死了,最后您都要走了要涅盘了才跟我说你也有份!佛说,机缘不成熟啊,我不能说。为什么呢?就像这个化城。一队商人跟着商主去寻找宝藏,走到中途,大家都感到太累了,不想走下去了,说我们要回家。引路的导师没有办法,就在中路变出一个城来说:看,前面有个歇脚之处,有吃有喝的,咱们到那儿歇一会儿,有珍宝的地方就在那儿。大家一看,果然,好,走,走到那儿。等你吃了、喝了、歇了,恢复体力了,导师把神通一收,把化城一灭,说,我告诉你们吧,其实并没有达到目的地,宝所虽然离这儿很近,但是还有点距离,你得赶快打起精神来,再往前走就到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化城是小法,我先给你说一个阿罗汉,让你证了再说,然后到了法华会上告诉你,那是化城,赶快再发大心直达宝所。所以,佛讲了过去大通智胜如来、十六王子,他曾经教过与会的这些弟子们,那个时候就已经教他们发过心,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他们都畏佛道艰难,不想去学,佛一直在拼命地救度他们。这十六王子中就包括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在内。释迦佛跟他们是兄弟,都是在过去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学习过《法华经》。而与会的听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听闻过《法华经》,但是都跟弥勒一样忘记了。《化城喻品》讲的就是这个。

  十六尊佛里面是这样的,“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个沙弥是在东方作佛,一个叫阿閦(chù)佛,这是东方的,不动世界,在欢喜国,不动佛;第二个叫须弥顶佛。东南方两佛,一个叫师子音佛,一个叫师子相佛。南方两佛,一个叫虚空住佛,一个叫常灭佛。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佛,二名梵相佛。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佛,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佛。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佛,二名须弥相佛。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佛,二名云自在王佛。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佛。第十六,就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这是十六王子。所以,有这么一个因缘,佛为什么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到他兄弟的佛国去,当然没有问题。本经也宣说净土法门,修念佛法门的人读诵《法华经》,不会耽误念佛,更不会障碍往生。这是《化城喻品》第七。

  (待续)


出处:《禅》,2014年度第一期






  

作者: 祥瑞    时间: 2015-2-10 18:09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em (24):}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