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清不清楚,我们的价值观主导着我们行动的一切。 有的人能够舍生取义,有的人贪生怕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人见利忘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价值观在作支柱。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中,义气是首位,那么他面对事情的时候,就会义字当头。然而,在现实人生中,像关二爷这样的“义绝”圣人近于绝迹。一般人的价值观中,义气可能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并不是首位,于是乎,在很多事上,他都义薄云天,唯独当义气这个价值观和他内心的首要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以首要价值观为行动指南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做好人做了半辈子,最后却因为一些小事而走向另一条道路。 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学佛甚至出家,成为佛学院的教师,最后却舍戒还俗乃至皈依基督教了。不是基督教比佛教伟大,而是这个人他在信佛的时候,没有搞清楚自己内心价值观,没有去觉察学佛在自己的价值观里的位置,一旦遇到事情,价值观冲突严重,就导致信仰的崩溃。 觉察出自己的价值观,就能慢慢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包容其他人的价值观,不会被情绪所掌控,出离非黑即白的二元视角。知晓自己价值观的人,对于其他人的价值观,都会有一定的包容性---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但我们尊重你的价值观。尊重,并非赞同对方的意见,而是表示对方说这话做这事,是一定有他自己的意义的。 说了这么多,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就分享给各位同修一个技巧,来帮助大家觉察自己的价值观。事实上,这个技巧,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到,即“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人生大问题的看法,来了解觉察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学习如何分析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案例选自心理咨询师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中的一个练习) 案例:同修丁在某佛学论坛中诉苦,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家人老是指责他。他觉得自己很爱自己的妻子,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老婆两年前得了一种妇科医病后,就不能与自己同房。两年来自己感到很压抑,所以一次喝酒喝多的时候,就与一位小组发生了关系。他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发生这件事情,一是由于当时自己喝酒喝太多了,头脑已经不清晰,二是由于生理压抑太久,头脑不听使,再加上那个小组的种种诱惑才发生了这件事。事发后,自己感动有些内疚,也有些后悔。向妻子坦白后,没想到不仅不能得到妻子的理解,反而遭到了妻子的猛烈抨击。他因此很生气,觉得又不全是自己的错,为什么妻子不能原谅自己呢?! 看了这个案例,请思考以下问题: 1. 这个案例引发了你的哪些想法和情绪? 2. 这些想法和情绪反映了你在“爱与性”方面怎样的态度和观念? 3. 如果这位同修来找您诉苦,您能心平气和地帮着他梳理思路吗?原因是什么? 我曾与一些同修交流,发现有些同修看到这个案例之后,就是觉得同修丁不对,犯了邪淫,要去忏悔,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避而不谈。这个其实也是反应了这位同修的一个价值观----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真实想法,对我来说很重要。 通过这个案例的示范,我们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看到某件事,就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各方面的价值观,比如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障碍,比如修学中对一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开示。。。。。。 通过自己对人生大问题的看法,借由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了解觉察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不愉悦,因为我们将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但这个觉察对我们的生活和修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要注意一点,价值观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价值观,比较容易觉察,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隐性价值观,则是我们真正在做的。也就是说,显性价值观通常是我们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内容;而隐性价值观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念,是个人真正的想法。 简单说,显性价值观,决定我们会怎么说;隐性价值观,决定我们会怎么做。 举个九华山一位法师说的真实案例:某老居士,看到九华山出家的沙弥,总是非常赞叹,说这是福报大,所以能年纪轻轻就出家。后来她的孙子要出家,老居士哭得死去活来,最后以死相逼...... 这位老居士的显性价值观和隐性价值观,显然是有出入的。 我们觉察自己的价值观,主要就是觉察自己的隐性价值观,因为隐性价值观决定我们实际会怎么做,对其了解愈多,我们的内心就能成长越快。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明州白衣智证写于明州东溪 癸巳年二月二十三日 初稿 |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