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闯王手下那些愤怒的饥民把大腹便便的福王扔入锅内烹煮大啖“福禄羹”,揭开停滞历史的画皮,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饥民社会”自我复制的故事,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被革命者,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吃货”,有着共同的“饥民心态”,穷则趋炎附势怨天尤人,达则作威作福恣意妄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张自作聪明的肉片招贴画,拿动物尸体切片当作水墨画进行审美宣传,放大张贴作为国家形象。这种把美学庸俗化为烹饪观的做法,和法国人推崇鹅肝酱,丹麦人屠戮鲸鱼,加拿大人猎取海豹皮,日本人吃海豚,韩国人吃狗肉,中国人活熊取胆吃鱼翅燕窝,西班牙人斗牛一样,都是把残忍当有趣,把无知当个性,把陋习当传家宝,思维层次本质上还是一群围着屠宰场和动物尸体载歌载舞狼吞虎咽的原始人类,沉迷在口舌之欲而无超越性追求和道德自觉。这张招贴画恰恰是一个深刻的隐喻,“You are what you eat”,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及其命运,和这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甚深联系,被猪血染红的山川河流。如何反思传统食文化,教化众生,复兴文明,这给当代的志士仁人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要求,但可惜迄今尚未得到学者文人的充分重视。当下炙手可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事实上一脉相承于梁实秋、林语堂等无数“写食主义者”,对传统食文化全盘接受,沉溺其中而不自知。而以鲁迅、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任不寐《灾变论》等为代表的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批判思潮,批判性虽力透纸背,但可惜忽视了对文化最隐秘的深层——饮食的深入剖析。而目前蒸蒸日上的国学热、传统文化教育和复兴运动,引经据典,侧重对民众的正面引导和教化,但在食文化反思层面仍有所忽视和不逮。我们欣喜地看到《舌尖下的中国》这部开山之作横空出世,局部弥补了这一空白,给仍沉溺在舌尖快感中的国人一记当头棒喝,使其顿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振聋发聩之言:“中国口腔文化的危害如此隐秘、严峻而又紧迫,以致于我这个学养欠缺、而又徒有一腔热血的无证作家都按捺不住,就像一个羸弱之人看见一堵倒向人群的墙就下意识地冲了上去,既是奋不顾身,又是不自量力。——无知者无畏,皇上不急太监急,我是准备做烈士的。我第一个“跳出来”讨伐中国口腔文化,绝对不是表明世人皆醉独我醒,而是因为味觉的超强逞能,在理智麻痹之前的本能反抗,是一次舌尖下的中国的突围。也是因为那些沉溺于口腹之欲不能自拔的美食家们无意的误导和那些以粉饰太平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们的有意无意的不作为,引起了我的不快,激发了我的莽勇。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引起对中国口腔文化反思、警醒、澄清、扬弃、通缉和取缔的注意。”作者: 赏月 时间: 2013-6-14 13:08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这种以贪婪作为第一推动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式的不计后果“发展”,给人心、社会和环境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或许等到最后一条河流被污染,等到最后一棵树被砍倒,等到最后一条鱼被捕捉,然后人们才会明白,原来钞票是不能吃的。两千年前的伟大学者,罗马国王尼禄的导师和顾问塞涅卡这样写道:一亩或是两亩的牧场可以养活一头牛,一片树林可以养活几只大象。但人却要通过掠夺所有的土地和海洋才能养活自身。为什么自然赋予了我们如此之渺小的身躯,但却给了我们这样贪得无厌的胃口?口腹的奴隶(萨卢斯特这样称呼人类)只能算作是低等动物,不配称为人类。不,不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些已经丧生的人……你或许应该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上“这里埋葬的是自寻死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