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金玉良言:能修行才是真好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离尘向觉
时间:
2013-2-13 18:08
标题:
金玉良言:能修行才是真好人
徐足之
几乎人人都愿意做好人,不少人没少做好事,周叔迦居士却提醒我们:“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间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终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徒只能好而不能修行,恐怕他那好的资格要丧失的。修行的方法,第一便是皈戒,第二便是礼忏诵经念佛,第三是布施。”
周叔迦大居士的话,真是金玉良言(非常宝贵的劝告)。周叔迦不愧为现代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教育家、佛教文化学家。唯有深明佛理,而且有实修实悟的人,才讲得出上面的话。最近读到周叔迦居士的这个教诲,心里不免惭愧起来,之前也曾知道行善并不等于修行,却不知道怎样劝告别人。北京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居士,烦恼了很多年,就是她儿媳暗以为,自己能行善,要高过学佛修行的公公婆婆。
这位老居士跟老伴一起修行,十几年来一向精进,家里有精致的佛堂,可老夫妇俩至今无法劝进儿子和儿媳学佛。老伴开始靠轮椅生活了,儿子儿媳仍没有住在一起。我每回去看望他们,老居士就重复那个故事,大意是她儿媳很骄傲,虽然还不想皈依学佛,却心地善良且愿意做善事,最得意的两件善事是:看到不相识的车夫上坡吃力,就上前帮助推了一把,看到有人被雨淋就上前撑开伞,当人们感谢时却能不留名。两位老夫妇无可奈何,觉得儿媳说得对,人家年轻人不用修行,也一样把善事做得很好。
不但佛门外的人因为做了些善事而轻视修行人,恐怕入佛门已久的居士,也分不清“善人”与“修行人”的差别。看来,弘扬佛法,度己度人,还真需要有周叔迦居士那样的见地和悟性。周叔迦居士以为,佛教徒要以性命交给三宝来换取福德智慧,便是要毕生为三宝的奴仆,没齿不二,方才有修行的资格。修行人的精神是受三皈,三皈的精神,是要对于佛有时时刻刻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想念。一切行动,必须禀报于佛。
周叔迦居士说:修行人是要将佛法的义理含蕴在心胸之中,方可以久久得到启悟。含蕴之由来不在乎分别研究,而是要将经文义理在有意无意之间,灌输到意识里去。所以必须日日选定一种经或多种经周而复始的诵读。
如今佛法得到相当的普及,在家修行人(居士)远比出家人(和尚)数量大得多。修行高的大居士的教诲,更对一般修行人(居士)的胃口,契机契理的话,就是启人醒悟的金玉良言。比如沈家祯居士提出了五种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的心境,“松”是第一个妙方,二是集中思想。第二、遇事试作进一步观,以减少许多的无谓烦恼。第三、将你自己比作佛,放弃比较和仿效。第四、时时要想到因果。第五、发菩提心,菩提心并不是一下子就会发起,只好慢慢的增进。
按照周叔迦居士的说法,即便是佛教徒,如果只满足于做个好人,甚至也能在家读经念佛,那么其好人的资格最终也会丧失。这问题应该出在布施上做得不够。夸张点说,一部佛法就是讲“布施”二字。《梵网经》说“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剥皮为纸,书写经卷”,说的不就是舍身为佛法吗?布施没有做好,不能证得空性,不能修得福报,不能获得智慧。
有位叫方于的女教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方于教授一生修行密宗,勇于为佛法而布施自己的心力和财物,曾两次主持建立道场,1995年,她在昆明闹市区圆通寺旁建起了“莲花精舍”,这是当时在汉地的第一个藏传佛教的密宗道场。一层大殿供奉莲花生大士、阿弥陀佛、四臂观音、米拉日巴尊者、白玛邓灯尊者;二层有上师禅室和图书室;楼顶一殿供奉本师释迦佛,周围有转经筒。
方于教授(上师)有修有证。她这样开示念观音:念一声观音圣号,身上就放一道光,那些可怜众生会拉着你的衣角,求你度他们。所以,念修之后,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观音菩萨用六字大明咒度六道众生,每一个字就是一道光,射向六道中的一道。
方于教授(上师)开示说:念咒念佛,就是呼救!在轮回中呼救;我们本来是佛,现在迷路了,回不了老家怎么办?就耍赖嘛!抱着佛菩萨的腿说,“我回不了家啦,求您把我带回去!”;显宗念“南无阿弥陀佛”,密宗念“嗡嘛呢叭咪吽”,都是六个字,功德是一样的。念久了,不仅要万念归一,还要一念归空。
因为修行,方于教授成为真正的好人。她被人视为密宗上师,人民日报曾赞其为“世纪文化女杰”,早年曾与丈夫合译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她生前是声乐教授、云南省政协委员。2003年初圆寂,世寿100岁。黄念祖《谷响集》称她“昆明莲花精舍首座大师兄”。(2013年2月7日)
http://blog.sina.com.cn/xuzuzhi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