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鮮花供佛 深觀法要
[打印本页]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1-5-15 02:24
标题:
鮮花供佛 深觀法要
據佛經記載,供養佛陀之物共有五十二種之多,其中以供花最為普遍,常見在北傳佛教國家,信徒們習慣於以式樣繁多的人造之花供佛;在南傳佛教國家,信徒們則酷愛每天採摘鮮花供佛,筆者喜奉健釗法師之要求,為《澳門佛教》雜誌撰此文,欲以南傳佛教搖籃~~斯里蘭卡為背景,介紹信徒們以鮮花供佛時,所作的種種觀想,及其內在含意,以飨讀者。
一、擇善法觀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佛教初傳入錫蘭時,本地的文明仍處於原始狀態,因此佛教文化成了錫蘭的文明特徵。從古至今,錫蘭便成為南傳佛教之中心。目前佔全國人口70%以上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與佛教緊密相連,結下了不解之勝緣。
每日清晨,稀疏的晨星在天邊閃著淡淡的光,信徒們便紛紛起床,手提花籃,採花供佛。由於錫蘭地處熱帶,一年四季,鮮花常開,隨處可得。然而並非任何花都可供佛。在《蘇悉地羯羅經‧供花品》卷上,明確列舉了許多花不能供佛。例如,臭花、刺樹所生花、苦辛味花、木樨花或無名之花等,不得作供花。因此類花難以令見者喜悅、吉祥。因此作為供佛之花必俱“色好、多香、柔軟、細滑”等特性。正如《大智度論》卷上所說,“如是諸天光明,見佛身清淨大光明,各持天華來諸佛所。以此諸華色好多香柔軟細滑,是故以此為供養”。
由此可見,在南北傳佛教中,對供花之要求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在錫蘭,信徒們採花時,不僅要能辨別花之好壞,更重要的是,人們把這種採花供佛之準則,引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素養。信徒們依照佛陀之本懷,以平常心,把這種採花供佛之心性,以體悟佛法之真諦,辨別世間的是非、真偽、善惡及醜美等。所以信徒們採花時,常作如此觀想:“熟能擇地,捨監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學者擇地,捨監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二、相好莊嚴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鮮花以飾莊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人們往往把鮮花與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鮮花前,信徒們以虔誠之心祝願生活如同晨露中的鮮花一樣美好,馨香純潔,有願必成,又鮮花,妙香廣佈,充滿著喜悅和吉祥,令人情不自禁地觀想諸佛菩薩相好光明,生歡喜心。在斯里蘭卡,當信徒們以潔白無瑕的鮮花供於佛前時,常默誦如下偈頌:Sugandhikaya Vadnam,Ananta guna gandhina,Sugandhi naham gandhena Pujayami Tathagatam. (我以香花,供養如來,相好光明,德香四溢)。
這種以鮮花觀諸佛菩薩清淨莊嚴、萬德具足之法門在大小乘佛經中極為常見,尤以蓮花獨具特色。蓮花乃清淨純潔之象徵,不僅花果同時,而且出於汙泥而不染,象徵眾生心具足福德莊嚴,又象徵佛法雖在世間未出世間,正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三云:“猶如青、紫、紅、赤、白蓮華,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在大乘經典中,蓮花的品性升華到至高至善的境地。
譬如在《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之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汙,諸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諸境,而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亦無可染,譬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滅惡生善,為守護身、口、意三業之清淨,而不與絲毫惡共俱,譬如蓮花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堅持諸戒律而無犯,以此戒能滅身、口、意之惡,猶如香能除糞穢之氣,譬如蓮花妙香廣佈,遐邇皆聞。
4、本體潔淨,菩薩雖處五濁之中,然因持戒,得使身心清淨無染著。譬如蓮花雖處汙泥中,然其體自然潔淨而無染。
5、面相熙怡,菩薩常禪悅,諸相圓滿,使見者心生歡喜,譬如蓮花開時,令諸見者心生喜悅。
6、柔軟不澀,菩薩修慈善之行,然於諸法亦無所滯礙,故體常清淨,柔軟細妙而不粗澀,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7、見者皆吉,菩薩善行成就,形相莊嚴美妙,見者皆獲吉祥,譬如蓮花芬馥美妙,見者及夢見者皆吉祥。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譬如蓮花開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淨,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淨,譬如蓮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淨。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時,諸天皆悅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蓮花初生時,雖未見花,然諸眾人皆生已有蓮花之想。
所以無論是北傳、還是南傳佛教信徒,供花時都強調供花時觀諸佛菩薩之相好莊嚴無等倫,從而生起希冀之心。
三、無常觀
“無常觀”是香花供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觀想之一。清晨,旭日初升,鮮花盛開,萬紫千紅,清香四溢,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然而好景不常,燦爛的鮮花頃間凋謝、枯萎。人生亦復如是,風華正茂之年,一心想著升官發財,榮華富貴。然而所有這一切猶如曇花一現,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匆匆忙忙地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經歷了多少磨難及坎坷。
在錫蘭信徒一邊如此觀想,一邊默念如下偈頌:“Pujemi Buddham-kusumena nena,Punnena metenaca hotu mokkham,Puppham milayati yatha idamme,Kayo tatha yati vinasa bhavam”(我以鮮花供如來,以此功德求解脫,生命無常如鮮花,生老病死悟無生。)《法句經‧華香品》亦云:“身病則痿,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急。”這首偈語告訴我們,生命猶如鮮花,是美好的,然而又是短暫、無常的,我們必須借假修真,早證菩提。
為了闡明這簡單而又深奧的道理,當佛陀住於祗陀林時,為弟子們講述了芭諦菩璣咖(Patipujika Kumari)之故事。
“芭諦菩璣咖生於舍衛城,十六歲結婚,生四子,是一位非常賢德、慷慨的善女,她常去寺中做功德,諸如打掃庭院、供花,為菩提樹澆水等,並堅持每天早晨供養僧人,因此修得宿命通。她清楚地記得,她的前生為兜率天宮中,華光仙人眾多妻子之一,並清楚地記得,當她離開兜率天而投胎人間時,華光仙人正與其妻妾們在花園中採花、遊玩。所以每當供僧或做其它功德時,她都默默地祝願:再生兜率天宮中,並為華光仙人之妻。
一天,芭諦菩璣咖病逝,由於她在世所修聚的功德,使她如願以償,生於兜率天,並再成為華光天人之妻。由於下界百年只相當於兜率天一天,所以當芭諦菩璣咖重新出現在花園時,華光仙人及眾妻子仍在盡情玩樂,此情此景與她離開時並無兩樣。所以眾妻子並未意識到芭諦菩璣咖已投胎人間並重新回到天界,華光 仙人甚至很不高興地責問她,‘整個早晨你去哪兒?為甚麼不跟我們一起盡情玩樂?’芭諦菩璣咖告訴華光天人:她去逝後,生於人間,結婚後生四子,病逝後終於又回到兜率天等。
在人間,當被供養的僧人得知芭諦菩璣咖去逝的消息,感到非常悲痛,來到佛所,告知佛陀芭諦菩璣咖是如何虔誠信佛,每天供僧,剛剛去逝等消息。佛陀利用此機會告誡弟子們,生命在呼吸間,去日苦多,凡人不識,拼命追求五欲之快樂,可是當此願望尚未滿足之時,死神已降臨。佛陀進而告誡弟子們:勇猛精進,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四、功德觀
南北傳佛教信徒們皆深信:以鮮花供佛可獲無量功德。《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記載,凡誠心、歡喜供養佛者,必得安樂、大福等,並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香花供佛,固然能莊嚴佛所、表達信徒們虔誠信仰之心,更重要的是供花之時若能作擇善法觀、清淨莊嚴觀及無常觀,對佛法便會有更深入之理解,如此必獲無量功德。在錫蘭,信徒們對此堅信不疑!
關於佛前供花而獲無量功德之事,諸經記載甚多,根據《百緣經》卷六,以華光奉迦葉塔,依其功德可生於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一記載,釋迦牟尼佛於前世修菩薩行時,嘗求五莖青蓮花供養燃燈佛,而受來世成道之記。
五、戒香之觀
在錫蘭,政府為了鼓勵信徒們到寺中修學佛法,不僅佛誕節為公眾假期,每月的月圓日皆為公眾假期。每逢月圓日,天剛拂曉,一陣清脆的鐘聲打破寺中的寧靜。信徒們在鐘聲的召感之下,身著潔白的禮服,扶老攜幼,來到寺中,在佛前供上沁人心脾的鮮花,然後來到菩提樹下靜坐思維。寺中長老們常利用此機會引導信徒們不僅作淨潔莊嚴觀、無常觀及功德觀,而且教導他們作戒香觀,以香花供佛時,芬香隨風飄溢,自然令供花人聯想起修行者發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們供花時常作如此觀想:世間之花雖有花色之美與花香之芬芳,卻比不上一個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煥發出來的戒德馨香。
為了闡明這個道理,佛陀講述了如下故事。
“一天傍晚,阿難在定中觀想:世間以檀香、茉莉香和沉香為香之上品,然以上每一種香只能隨風而飄散。世上是否有能逆風、甚至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彌漫八方之妙香?‘然後,阿難自我反問,與其自我苦思冥想而無結果,倒不如把此疑問咨詢佛陀?’於是,阿難來到佛前,請示佛陀:‘世尊!世間檀香、茉莉香及沉香雖為上等之香,卻只能順風飄香,不能逆風而行。世尊,世上是否有如此之妙香,其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彌漫八方?’佛陀答道:‘阿難,世間有一種妙香既能順風或逆風行,又能同時順風逆風飄溢。’阿難迫切地詢問,‘何種妙香?’佛陀答道:‘任何一個村莊或城鎮,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法僧三寶、守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以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指導日常生活;廣修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及同事)、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此人之德香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隨後,佛陀為眾弟子宣講如下偈頌:‘奇草芳花,不逆風熏,近道敷開,德人逼香;旃檀多香,青蓮芳花,雖曰是真,不如戒香;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這說明,人類的物質生活固然很重要,但若缺少了精神生活,人們會感到茫然若失,生活便失去了目標。與此相反,一個人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能領悟人生之真諦,看得破、放得下,以慈悲、寬容的精神對待別人,奉獻自己的生命為更多人求福利;與此同時,道德高尚者在利樂有情的同時也淨化了自已,獲得解脫。換而言之,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所煥發出來的戒德之馨香飄溢四方,普利人天。
綜上所述,供花之意不在美,在於深觀法要。以花供佛,無論是在大乘佛教國家還是在南傳佛教國家,都極為普遍,為眾信徒所喜愛。
然所不同的是,大乘佛教國家信徒以人製“常花”供佛者居多,旨在莊嚴佛殿,以求功德;南傳佛教國家信徒酷愛以鮮花供佛,不僅為了莊嚴佛所,獲得功德,生美好憧憬,更強調觀想,把鮮花作為修行用功時,不可缺少的、殊勝的增上緣,她既可以益助修行者抉擇善法、觀想諸佛菩薩之相好光明,又可令信徒觀想人生之苦、空、無常教法,進而令供花的人明白“花香不如戒香,德花勝於色花”之道理,從而激發修行者勇猛精進,嚴持戒律,廣修福慧。香花供佛之精要就在於此。
作者:淨因 文章來源:澳門佛教期刊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