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香事越千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恒念弥陀
时间:
2011-4-6 16:59
标题:
香事越千年
20110406083814956.jpg
(22.12 KB, 下载次数: 3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6 16:58 上传
祈祷新年的香火渐渐要点起来。一种雅俗共赏的习俗,却在我们眼里是本糊涂账。既然烧掉的是钞票,祈祷的也是人生不可不有的愿望,那就不妨追问一下烧香的来历吧。
[香与佛]
罗汉寺香烟缭绕的盛况,给这个兴奋的都市不断注入强心剂。仅仅与观音菩萨相关的香事,就有农历二月十九的诞生日、六月十九的出家日、九月十九的得道日。每逢祭日,或踏步悠然前往,或宝马香车以赴,人人都知道逛庙无非烧香拜佛,惟独不问香与佛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在佛门弟子的眼里,香是佛与芸芸众生间的通达之衢。烧香的烟雾袅袅升腾,载着祈祷者的心愿传达于佛界。重庆佛教协会的普正法师说,烧香,烧的是一种虔诚。
在佛教的经典里,烧香升起的烟雾称为“香云”,香云被视作宝雨、宝云,代表佛门礼仪的庄严肃穆。
但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人烧不烧香呢?
[古之香]
“香”这个字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解释,“香”的字义是“气芬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王本朝分析,“香”的篆体是由上“黍”下“甘”构成,这说明“香”字一开始主要指粮食发出的“芬芳”之“气”。
北宋的苏轼说:“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陈宝良说,香字尽管出现在秦汉以前,但古香仅指兰、蕙、椒、桂一类香草。汉代的“鸡舌之香”,宋代沈括的解释是丁香,这依然区别于佛教使用的香。那么,中国人原本是不“烧香”的喽?
事实上,早在先秦或者更早以前,中国人就有烧香降神的范例,烧的正是蕙、薰一类的香草。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就必须按制度规定每年向周王进贡王室祭祀用的“苞茅”——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巴茅。
西汉以前古人“燔柴升烟”。先秦典籍中常见的儒家祭礼,一般是垒柴而烧。柴烟升起,带着人的愿望上达天神,称为“柴祭”。
所以宋人说,“古者无香,燔柴火芮萧,尚气臭而已”。可见佛教传入以前,中国古人也烧香,只不过烧得不雅——烧柴而已。可以想象,那种烧柴的祭祀,该是一种“催人泪下”的粗活,一场祭祀下来,估计主持祭礼的人就成了黑脸包公。
[香之变]
用动植物原料做成焚烧之香,是古代中东犹太民族的发明,而用途,同样是宗教祭祀,向天神传达人的心思,不同的只是“深加工”。
犹太人这种雅致的焚香法传遍中东、中亚、南亚等地,又随着汉代的佛教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皇帝与贵族们才率先烧上了洋香。
从汉到唐宋,洋香仅用了一千年的光景,便从帝王烧到将相,从皇宫烧到官府人家,更随着佛教的繁荣有了“南香”(岭南香)的大量涌入,洋香因为价格步步跌落而走进寻常百姓家。烧香拜佛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人一直盛行的祭祖、祭社稷等大小仪式上。洋香的雅致也取代了粗重的“烧柴”。到唐代,焚柴祭祀的方式彻底消失,连道教也烧洋香。
http://www.dadunet.com/94-102-view-102-201104-37212-1.html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