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门”是贯穿本经的方法论,要做到通权达变,圆融无碍,是行菩萨道的最高智慧。〈观众生品〉中提到,只有通达非道才能成就无上佛道,如何才能在非道与佛道这两极中掌握成功的方法呢?维摩向文殊等八千菩萨提问,如何才是入不二法门。
首先是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分享了他们对此问题的高见。比如说生与灭不二,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归结为生住异灭,简称生灭。入不二法门就是泯除生与灭之间的二元对立,既不偏于生的一边,也不偏于灭的一边,以显现不二的绝对境界。这些菩萨们各自从生与灭、我与我所、受与不受、垢与净、动与念、一相与无相、声闻心与菩萨心、善与不善、罪与福、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尽与不尽、我与无我、明与无明、有所得与无所得、暗与明平等、涅槃与世间、正道与邪道、真实与不真实等矛盾对立的范畴,从三十多个特殊的角度,对什么是入不二法门展开了论述。
最后,文殊菩萨高屋建瓴地做了普遍性的总结: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僧肇在《注维摩经序》中,称此经为“不思议经”、“不思议解脱”。不思议,意味着超越了我们日常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最高的佛法是圆满的整体,而我们日常的语言与思维是分别的、片面的。不思议法门即以“不二”消解分别性,有本与迹两个方面:“本”指佛法的终极真理,“迹”指世界的种种表象与迹象。本与迹的关系是“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终极真理体现在世界万象中,如果没有迹,终极真理也无从体现出来。
不二法门超越了语言与思维,也超出了各种示现与标识。故当文殊再问维摩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维摩的默然,正是用实际行动认可文殊的总结。文殊这才恍然大悟:“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就是著名的“维摩一默”。我曾在十几年前用“默雷”这个笔名发表文章,取的就是这个典故。文殊强调实相无可言说,但在此所用的是以泯除分别的“非分别说”,仍然是说。而维摩一默,则超越一切相对,是泯除语言文字,超越言诠经教,直接呈现那“不二”的境界。
当然,“维摩一默”建立在前面各位菩萨“说”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前面三十一位菩萨从各个特殊角度叙述不二法门,就衬托不出文殊高屋建瓴的概括;而没有文殊的语言概括,也体现不出维摩一默的至高境界。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对“说”与“默”,也要作“不二”观。
五、讨论这次演讲题目定为“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涉及佛菩萨与众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众生有提升自己法身慧命的向上追求,佛菩萨也有度化广大众生的愿望。佛菩萨是由人通过转凡成圣的修行而成就的,大乘佛教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成佛的目标从当下思想行为的转换开始,使我们从凡夫的现状提升至佛菩萨的境界。
在座各位在生命成长和事业发展中,想必也有无穷的烦恼,社会又有很多恶形恶状。我们要像文殊与维摩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能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在滚滚红尘的污泥中,绽开高洁的莲花。
问:白居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答。为什么这个三岁孩童都知道的真理,到了八十老翁仍然行不得呢?
真理是简单的,真理难以彰显,是人心的复杂所致。看〈佛道品〉描述众生有如此多阴暗的心行,就可知自净其意是多么艰难的过程。要通达佛道,关键是在非道中提升自己的实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这是生生死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问:佛菩萨拥有大智慧,可度化众生的速度太慢了,可否加快进程,比如把未来报变成现世报,就像小孩子做错事,父母马上责备他,就能很快改错。
在座的伊雯说得好:佛不是创造者,更不是主宰者,佛只是觉悟者,他把缘起性空与业力因果的真理告诉了我们。至于为什么很多好人一生中得不到好报,坏人也不见恶报呢?因果报应涉及时间上三时的迟速,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就像一味中药,有的起效快,有的起效慢。
以往对于因果报应的解说,往往停留在用鬼神之说劝人行善,这只能算是世界悉檀,“黄叶止儿啼”。由于受这种解说的影响,很多人也把佛菩萨看作是主宰者。其实,佛与菩萨都是觉悟者,他们的伟大不仅限于超自然能力,而是他们昭示给我们的智慧。
问:佛不能销定业,那么信佛是为了什么?如果有因果,必须承担业报的话,学佛是为了什么?
因果报应必须与“缘起性空”一起思考,否则就会沦为鬼神之说。而缘起性空若脱离了业力因果,就变成纯粹的清谈。业报原理,是众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除了个体的别业,还有群体形成的共业,因果报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谓“佛不能销定业”,首先指众生的共业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次是说佛不是主宰者,不可能代众生消除业报。
但佛教不是宿命论,佛陀为众生指出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当我们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消除了冥冥中有主宰的定见。那么业报轮回由谁来执行呢?依然是众生共业形成的合力,体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平性。这里所讲众生的力量,也包括了服膺佛法的护法神。就人类社会来讲,这合力表现为法律、道德及公众的舆论。总而言之,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众生走上智慧之路,社会才能越来越祥和,惩恶扬善的业报审判才能越来越明显。
问:作为一个门外人,我看到很多人信佛其实停留在迷信状态,烧高香等行为一点也不低碳环保。我也看不出佛教对改造这个社会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诉诸现实的社会力量呢?
刚才陶冶说得对,要区分佛法、佛学与佛教。迷信化的佛教认为世界有主宰,所以才有祈祷、崇拜等等,菩萨岂会接受贿赂式的供养呢?
低俗化这个问题暴露了佛教在一般知识分子眼中的形象,你的怀疑一点都没错。不过“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我们今天在普寿寺看到的就是中国佛教的希望,恰如《维摩经》所说的,是淤泥中的莲花。普寿寺处处体现着低碳环保的理念,透光的穹顶使室内采光非常好,白天完全不需要开灯。
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要让有力量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力量。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精英掌握佛教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宣扬真正如理的佛法,从而形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之所以选读《维摩经》,就是说明佛法不仅仅存在于围墙内的寺庙,佛法遍布于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中。所以,佛教必须跳出围墙,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这才是佛教的未来。
(2010年7月7-8日讲于五台山,王俊琪整理)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十期,2010年8月
佛教观察网站:http://www.buddha-eye.com/
佛教观察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ddhaeye09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本刊出处。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