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刘京民老师访谈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 [打印本页]

作者: 霖然    时间: 2010-12-17 18:29
标题: 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刘京民老师访谈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
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

——刘京民老师访谈

文/董飞

2010年3月20日,复旦大学禅学会一行到杭州永福寺、灵隐寺等处进行游学参访活动。应禅学会会长王雷泉老师邀请,“中华佛典宝库”的创始人之一刘京民先生作为禅茶主讲嘉宾,为会员们介绍网络时代的佛教传播现状及应用。《佛教观察》杂志记者借此机会对刘京民先生进行了专访,就佛教网络化的历程、影响和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网络佛教的初创
——从《大藏经》的录入到“中华佛典宝库”的成立

刘京民(Linden)作为一个网络佛教人,见证并亲自参与了佛教与网络的结合。据刘先生介绍,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刚刚兴起时,国内的佛教网站寥寥可数。对佛教有兴趣的网友通过“雅虎”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一些国外的繁体佛教网站。1997年大陆网络上有关佛教的内容只有《法音》杂志的网络版,随后出现了一些简体中文的佛教网站。随着国内佛教网站数量的增多,网民们相互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网络佛教资源的需求也日益热切。同传统佛教一样,佛经文献对于网络佛教一样不可缺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上藏经录入的活动也慢慢开始酝酿。

1998年初,刘京民先生做了一个名叫“菩提树”的个人网站,并同其他几个关于佛教的个人网站开始有了联系。这些网站当中,已经有人开始把佛经录入并上传到网上。只是这样的零星活动并未形成气候。这时南普陀寺的释本心法师看到了各个网站录入佛经的活动,于是就发起倡议联合起来一起录入校对佛经。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和质量,避免重复劳动。这个提议得到网络上三宝弟子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当时五个较大的佛教网站专门成立一个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释本心法师、成军居士、智光居士、毛堃居士以及刘京民先生。刘京民先生被推举为这个即将成立的佛经网站的站长,并为这个网站取名“中华佛典宝库”。

录入佛经的计划在网上一呼百应,头两天的报名人数就达一百多人。发展到2003年时,已经有上千人参加过藏经的录校工作。由于参与者众多,“中华佛典宝库”就分了很多的小组分头录入。比如“净土工作小组”,专门录入“净土五经”,还有“《法华经》工作小组”、“《菩提道次第广论》工作小组”等等。这项录校工作不但参与者众,且质量过硬,还跟当时世界上其他佛经录入机构取得了良好的合作。

其中一个合作较多的机构是台湾的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现在学术界经常会使用到CBETA的藏经文献,是全世界佛教徒的一个综合性成果。他们把各类成果集中起来,然后用软件进行比较,发现有不同的地方,再对勘原文。这些已有的成果中,美国佛教会沈家桢博士创办的“资讯功德会”的佛经录入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另外韩国也录入了《高丽藏》,日本方面也录入了一部分佛经。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中华佛典宝库”密切配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很快就完成了《大正藏》1-55册的简体转换与录入工作。

在做完了大正藏56册以后,《卍续藏》的录入也提上日程。《卍续藏》一共是88册,其中有两册是没有新内容的。“中华佛典宝库”组织国内的佛教徒校对了其中的29册,这也是海峡两岸通力合作的结果。几年以后,《卍续藏》的基本内容已经完工了。当台湾方面负责做最后的扫尾工作时,“中华佛典宝库”又开始腾出手来做《嘉兴藏》的工作。台湾方面结束了《卍续藏》的全部工作后,也加入到《嘉兴藏》的校录工作上。虽然我们启动《嘉兴藏》比台湾方面还要早,但考虑到那边有专职的人力和财力,“中华佛典宝库”还是把已经做完的成果提供给台湾,由对方进行进一步的工作。

截止到目前,《大正藏》的56册、《卍续藏》的86册,以及《嘉兴藏的》40册,共计四千多部佛经已经全部电子文本化了。

在《嘉兴藏》的工作结束后,为了让藏经做得更加齐全,“中华佛典宝库”又启动了下一步的工作——《大正藏》的56册到84册的录入。这是台湾没有做过的工作,并且也持续了两年多了。除了个别经以外,这部分佛经也都全部校对了一遍。当时“中华佛典宝库”利用了香港和日本这两家录入佛经的文本,在此文本基础上对照扫描图像进行校对。这项工作预计到2010年可以完工。

除了藏经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藏外佛典也纳入了校录的工作计划。国内的藏外佛典跟敦煌出的藏外佛教文献还不一样,主要是近现代以来的各宗派祖师大德的开示、著述,比如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等等高僧大德的作品,大约有一千种。

等《大正藏》、《嘉兴藏》做好了以后,网络佛教的基础也夯实了。现在佛经放到网上可以让大家无偿浏览阅读,这与过去大不相同。以前藏经都是存放在“藏经阁”作为镇寺之宝,一般人难以看到,而寺庙外面可以流通的经也比较有限。有了网络,佛教典籍可以更为便利地流布传播了。

早期网络佛教的工作重点是校录佛教的经典。于此同时,一项更利于网民学习佛教典籍的工具也在慢慢酝酿成型——佛教电子词典。目前在“中华佛典宝库”上公布了23部词典。这种词典和读经软件可以相互配合。在读经的时候碰到什么不明白的词,选择后用右键一点就能迅速查出这个字词在23部词典里的解释,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简单和便利的。

从1998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网上佛经校录工作全部是网络上的三宝弟子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到了2003年时,这项工作才获得了厦门南普陀寺的资金支持。在这期间“中华佛典宝库”从来没有募捐,也没有得到佛教界相关机构的资金支持。凭借着网络以及三宝弟子们的发心,即使没有固定的经费,这件浩大的工程仍然能延续下来,完全是得益于网络的特色。

另外,通过校录《大藏经》的过程,佛教也发展了对网络技术的贡献。佛经中有许多不常用的生僻字,如何显示这些生僻字和特殊符号,甚至是繁体简体相互转换的问题,网上的三宝弟子不断克服技术障碍,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软件以解决这些问题。有些软件达到了相当领先的水平。这也是佛教对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助动力。

二、网络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技术与佛教传播的结合以及网络分工的细化

网络佛教的发展也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步。随着各类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佛教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目前大体上有这几类:电子大藏经、学术资料库、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图书编目与论文检索、多媒体教学及应用、佛教交流平台、新闻等。

其中最能体现网络时代“交互性”特点的“即时通讯工具”也很早运用于佛教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放论坛的时候,许多网民常去的一个“中华佛教论坛”,服务器在日本。1998年国内也出现了佛教交流平台,佛典宝库的几位主创人员也是积极的参与者,都建立过论坛。如成军居士建立的“网海莲舟”论坛一直发展到现在,是佛教论坛中最好的一个。另外还有释本心法师建立的“法华论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久国内的腾讯QQ等即时通讯工具出现了,并开放开了聊天室。QQ聊天室里天天都有人在谈论佛法。这些论坛、聊天室以及其他网络佛教社区,对佛法的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及时性”的特点历来是新闻机构特别青睐的地方。佛教在利用网络这一特点方面也颇有建树。安虎生居士在1999年建立了“佛教在线”,这是较早从事佛教新闻活动的网络机构。“佛教在线”的信息比较全面、报道比较及时,是同类机构中较为出色的一个。国内佛教界的一些官方活动也会请他们来报道。其他比较著名的佛教网络媒体还有“凤凰网”下的佛教区。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特点也在网络佛教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网络上关于佛教的资源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让人不至于淹没在海量信息中,这也是网络佛教所关注的方面。在这一点上,“佛教导航”做得很好。“佛教导航”是1999年由一位佛教居士发心创建的,当时只是想做一个网站的集合大全,把所有佛教网站集合起来做一个导航,方便网友查阅。后来慢慢扩展到佛教的网文、新闻、影视下载等,最后还涉及佛教网络社区的建设。这个网站的综合性比较强,但是原创性不高,转帖部分比较多。

总体而言,在佛教的藏经方面,“中华佛典宝库”做得比较多,比较好。新闻方面则是“佛教在线”和“凤凰网”比较有优势。

刘京民先生认为,这些各有特色的网站正是网络本身特点的表现。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有人可以做佛经的录入校对,有人可以做佛教视频的上传下载,有人可以做佛教新闻的发布传播,有人可以主持佛教聊天室。发心做事的网友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完成各类工作,既保持了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也发挥了个人的特长,最后还能使各类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化。当看到网络上还有一些工作缺少人做的时候,自然会有网友跟进,使得各类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三、网络佛教的优势

传统佛教以出家僧众和寺庙道场为中心,但在网络时代这种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如今信众们不需要到寺院里就可以接触到佛教、佛法了。在网上还会有许多未曾谋面的同修同道相互学习,做网上的“同行善知识”。这表明了网络时代佛教的传播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佛教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在某种意义上,更加紧密地将佛教同普通信众联系起来。在传播效果上看,网络更具备了传统佛教所不能企及的能力。另外,网络上的匿名特点,使得很多人可以平等交流,而不受现实各种身份的约束。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与。

刘京民先生以个人网上学佛的经历来说明,只要能上网,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网友们都可以到同一个论坛来讨论。网络上著名的善知识“二麻子”当时身在美国,而论坛的服务器放在日本,大量参与讨论的网友们却基本上在国内。“二麻子”回答网友的提问,有的回答非常高明和贴切。如果没有网络的话,除非你跟他在一起,否则是听不到的。各种佛教修行人的心得体会和好的经验,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出来。另外,虽然刘先生也跟从师父学习,但是两人不在同一城市。加上师父经常赴外地讲法,基本上很难碰面。有了网络之后就不一样了,可以天天跟网友切磋讨论。有些问题不懂,可以请求善知识点拨,同样可以获得正见。刘京民先生介绍说,他最开始是跟随上海的元音老人学习“心中心密法”。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以为所学的内容就是佛法的全部了。等到一上网后才发现,原来佛教还有这么多的宗派。除了汉传佛教外,还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里还有宁玛派、格鲁派。另外还有中观唯识等等学派。这些宗派的内容都未曾接触过,感觉就像井底之蛙突然跳了出来一样。再加上与网友的讨论,一下子大大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闻。

除了“二麻子”这样的网络善知识外,另外还有一类善知识。他们不是以擅长言辞辩论著称,而是以其身体力行为网友所称道。例如赵凤新,网名是zf。他慈悲心很强,回答人家的问题非常真诚。他的“慈悲心”教法在网上影响了许多人。他不是跟你来辩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别人看到一个学佛人的榜样。

这是在传统佛教的传播形式里看不到的。所以说也是互联网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如果没有互联网,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会这么迅速。

另外,如果没有网络,很多年轻人是很难接触到佛教的。或者接触到正宗、正确的佛法。他可能接触到的是一些迷信或者是对佛教的歪曲认识。长久以来,社会上对佛教的偏见很大,以为佛教就是封建迷信,是落后腐朽的文化。加上传统佛教受到种种制约,弘扬佛法的手段未能跟上时代,更加深了这种偏见。有了网络之后,喜欢接触新事物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渠道去接触、了解到佛教,改变以前对佛教的错误认识。网络对于中国佛教扩大信众的基础,提高年轻人参与的热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网络佛教同传统佛教的另外一大不同在于,积极参与网络佛教的主体还是居士群体。刘京民先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是个新鲜事物,是高科技。居士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远远比出家人要多。而且居士在掌握互联网的技术方面也要比出家人强很多。寺庙里做网站也是请网络公司来做的。最早接触到,并且意识到网络对佛教会有作用的群体,还是知识分子中的佛教徒。也是他们最早开始做一些佛教网络化的资源,慢慢地等网络普及化了,寺庙才开始接触网络。

在印度佛教的传统里,僧人是要学习“五明”的。“五明”里除了“内明”之外,都算是世间的知识。僧人掌握这些世间知识可以更方便地饶益众生,这也是符合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善巧方便的精神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寺庙对于网络都没有及时的重视。刘京民先生介绍说,寺庙对于网络不但不了解,而且也有一些不屑一顾。反而是居士群体会更敏锐地认识到网络的优势,甚至比一些学者还要敏感。所以佛教网络化过程中,居士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网络佛教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网络为佛教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同时互联网的一些不足也为佛教在网络上的传播带来了种种不便。

首先,就是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管理方面。我们国家对于宗教活动场所是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规定的,但是没有针对网络上的宗教活动的具体规定。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政府对网络的管理还比较落后的,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来处理大量的互动信息。一直到“xx功”事件后,我们国家才开始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对网络进行监控和管理。但其结果却是设置了大量的敏感字符,使得很多帖子发不出去,或者字都变成星号了。宗教在我国是合法的,不会因为你这是一个宗教网站而不让你注册。

可由于对敏感词所进行的监控,导致了许多佛教网站被迫进行整改,甚至关停,直至符合要求。现在国家把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放在ISP上,也就是“网络服务商”上面。一旦发现了在该服务器上有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情况,监管部门就整顿该服务商。所以服务商会非常小心,他们自己也对各个网站进行监控。如果发现有敏感字眼的时候,就会给网站发函说网页有敏感字眼必须撤掉,否则关网或停掉服务器。

佛教网站也被迫修改佛经中的一些字符。比如佛经中“法轮”的字眼很多的,如“法轮常转”,“初转法轮”等等。但是网络上不许出现“法轮”二字,一旦出现就要整改。因为这些敏感字眼,使得正常流通了上千年的佛经到现在却不能使用了。为了此事,刘京民先生曾经向参加“世界佛教论坛”相关佛教界人士呼吁过,但是一直没有下文。

刘京民先生认为,既然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允许公民信教,有信教的自由,就不应该限制这些虚拟社区。而且佛教本身是完全有能力做好自我管理的。佛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和平的宗教,尽管有个别人可能比较极端,会有攻击诽谤别人的东西,但这是少数,不是主流,这种少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存在。不能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就因噎废食,封了佛教网络的交流,这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网络本身有一个海量信息的特点,可以给学佛者带来很多的信息和资源。但是这样也带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初学者而言信息过于庞杂,难以去筛选,不知如何去接受。最后的结果是使得初学者不太容易深入。刘京民先生认为网上学佛不能代替网下学佛。网络佛教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佛教。因为佛教不仅仅是一些名言概念,戒定慧三学具备才是真正的佛教。网上可以帮助你完成佛教的正见,但持戒和修禅定都不是能在网上完成的。所以戒、定二学还是要靠传统佛教的方式在网下刻苦修行。所以对于网络学佛的作用,网友们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哪些是网络能做到的,哪些是不能做到的。刘京民等网络佛教人在2004年,以“网海莲舟”论坛中的佛教精粹帖为主,兼收了其他网站的一些帖子编辑出版了一本《莲舟集》,在序言部分,也对时下网络佛教的一些弊端做出了评价:

“佛教网络化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网络道场不能取代现实道场,网上学佛不能取代网下学佛。随着网络佛法传播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朋友习惯于上佛教网站检索阅读资料,上论坛、聊天室探讨佛法、与同修结缘。一些寺院道场和佛教界人士也纷纷建立网站,接引学人。但是,网络毕竟有其局限,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如果沉迷网络,即使是佛教网,忽视了网下现实生活中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佛法修学,那么网上翻阅和谈论再多佛法,也不能得真实利益。网络上的佛法讨论,有助于初学的佛教行人逐步深入了解佛法、树立正知见。在具备一定正见的同时,更重要的应是从三皈、五戒、十善、止观入手的实际修学。如果仅停留在网上,那么即使“见地”再高明,也都只是缺乏定水滋润的干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通过网络学佛,对于佛法已经具备一定了解,愿意信受实践佛法的朋友们,建议尽快在网下寻找合适的地方受持三皈、五戒,并且尽可能在现实中参访善知识修学。实际生活中善知识的言传身教,是网络对谈所无法代替的。通过现实生活中对治习气、增长智慧,在佛法上所取得的进步,也是网络上难以实现的。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可以快速广泛的传播。这样,如果不慎在网上造下诽谤佛法和他人的口业,恶业的增长也是自己所不乐见的,不可不慎。和网下的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佛法交流的前提,应是自身守持好三归五戒,进而深入学习菩萨戒中所蕴涵丰富的菩萨乘行人之间正面的、互助有益的修学关系。如此才能实现大众平和、积极的相处,使自他皆沐浴在和合无诤的佛陀教法中,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刘京民先生认为,从总体上看,网络对于佛教而言是利大于弊。未来佛教的发展也应该继续发挥网络的种种便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网络本身的潜在缺陷。在这次禅学会的禅茶活动中,王雷泉老师也指出,网络具有极其巨大的放大效应,不但正法可以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利益更多的众生,恶业同样也会通过网络而加倍放大。这不能不引起警惕和反思。另外,网络对于佛教经典的传承和流布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但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佛教的品质,还是不能完全离开传统传媒手段。杂志、图书甚至电台电视台依然保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佛教网络的海量资源基础上,应该朝着更高品质的杂志等传统媒体迈进,刊登拥有独立版权的原创性论著,这也应该是未来佛教所努力的方向。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佛教观察网站:http://www.buddha-eye.com/

         佛教观察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ddhaeye09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本刊出处。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12-20 22:52
{:3_113:}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